《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凡是读过希腊史的人;无不知晓梭伦这个历史人物;他是公元前7到6世纪生活在古雅典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公元前594年;正当雅典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紧要关头;梭伦以其出众的才华受命为首席执政官;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是颁布〃解负令〃取消一切债务;解除了压在下层平民肩上的重担;接着又一鼓作气;打破氏族贵族依血统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惯例;采取按个人财产多少划分公民为四个等级;并改革国家机构;创设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同时他又因地制宜;制定了一些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改革措施;如改革币制;鼓励橄榄油输出;禁止雅典粮食出口;命令公民传技艺给子孙;以授予公民权的优厚条件;引进人才;让有专长的
外邦人定居雅典等等;从而打击了旧的氏族贵族制度;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恩格斯曾把他的改革;称之为一次〃政治革命〃。
就是这样一位在古代知名度很高的政治改革家兼诗人;究竟死在何地;他的尸骨哪里去了;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不解之谜。
据说梭伦出身名门;原籍萨拉密斯。萨拉密斯系一海岛;濒临雅典西海岸;地扼要冲;是雅典的门户。由于其父好善乐施;家道中落;梭伦一度外出经商;周游了希腊和小亚细亚很多地方;增长了不少见识。早在青年时代;梭伦就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当时雅典与邻邦墨加拉为争夺萨拉密斯多次发生战争。雅典出师不利;屡遭败绩;人们厌战情绪与日俱增;于是作出了反战决议;对凡敢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再言战者;处以死刑。
不少有志青年;慑于反战法令;敢怒而不敢言。唯独梭伦;胆识过人;为激发雅典人的爱国热情;竟不顾个人安危;头戴花冠、佯装疯癫;跑到市场中心;站在传令石上;向聚集在周围的人群朗诵他自己创作的充满爱国激情的诗篇;号召人们到萨拉密斯去;〃为这可爱的岛屿而战斗〃;洗雪那令人难堪的耻辱;如果连这点勇气都没有;那就不配做一个雅典人。为了论证夺取萨拉密斯是正义之举;梭伦还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说明从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看;萨拉密斯理应是雅典的领土。正是在他的鼓动下;雅典当局终于废除了那条有失民族尊严的反战法令;与墨加拉重启战端;并任命梭伦为前线指挥官。智勇双全的梭伦;不负众望;亲率雅典士兵;出奇制胜;一举夺回了萨拉密斯岛。步入而立之年的梭伦从此崭露头角;声威大震;赢得了雅典平民的信任;被推举为首席执政官;实现了他对雅典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宿愿。亚里士多德称赞梭伦;说他〃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说明他不愧是一个〃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爱国主义者。
后来;迫于雅典内部的斗争形势;梭伦在任期届满后;晚年再次出游他乡;历访埃及和塞浦路斯。有人讲10年后;梭伦又返回雅典;归隐在家;从事著述终老。一般认为;梭伦享有高寿;活了七八十岁。有人则有不同说法;说梭伦因反对僭主政治的专制统治;一直游历外邦;客死他乡。例如古希腊作家第奥根尼。拉尔修;就说梭伦在80岁时死于塞浦路斯。他虽客居异邦;但对故土拳拳之情;未曾一刻忘却;死前叮嘱亲人;将其遗体运回故乡;化为灰烬;洒在他曾为之战斗过的萨拉密斯这块土地上。因此;克拉提诺斯在他的剧本《赫伊朗》里让梭伦这个角色说道:我住在岛上;因为我——用人们的话来说——被撒遍了整个阿雅斯的国土。
为了论证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在第奥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里;还记载了下面这样一首诗歌:在异乡塞浦路斯的土地上;火焰攫走了梭伦的躯体;他的遗骸为萨拉密斯所得;他的骨灰滋养着这里的庄稼。
轴转木牌把他的英灵一直带上了天庭;因为;他的法律使人民的负担变得最轻最轻。
但是;古代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对此则持相反意见。根据他撰写的《梭伦传》的记载;他认为;梭伦在庇西特拉图做了雅典的僭主之后;〃还活了一个长的时期〃;至于说梭伦的遗体被焚化;骨灰被撒在萨拉密斯岛上的问
题;普鲁塔克十分肯定地指出;〃这是一个离奇到完全不能置信的虚构的故事〃。然而;他在否定此说之后;又坦率地承认;许多著名作家认为梭伦的骨灰是撒在萨拉密斯岛上;就连赫赫有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不例外。
斗转星移;事隔千秋;何处是梭伦的最后安眠之地;他的遗体是埋葬了还是化为灰烬撒掉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没有得到明确结论的问题;有待学者进一步探究。
(钟嵩)
希罗多德卒于何时?
《历史》一书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撰写的记述公元前6至5世纪波斯帝国和希腊诸城邦之间战争的一部历史名著。此书在西方一向被认为是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因此罗马著名政治活动家西塞罗称希罗多德为〃历史之父〃。希罗多德虽然写了这样一部历史名著;但是对于他本人的生平;并无详细文献记载;和他同时代的作家(如修昔底德、亚里士多德)几乎很少提到他;尔后的狄奥尼修斯、海尔米波司、普鲁塔克等人的著作中虽有些关于他的记载;但均语焉不详;且残缺不全。因此;我们只有根据有限的资料;结合他本人的作品去了解其生平和经历;这就难免在历史上留下诸多有待解答的疑点。
首先;希罗多德的生卒年代就无法确定。现在一般的史书都说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84年;卒于公元前424年。其实这种记载是不可信的;仅仅只是一种推测。其推测根据之一是古罗马尼禄皇帝时一位女作家旁菲拉的记载。
她说当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公元前431年);希罗多德是53岁;修昔底德是40岁。但这种说法使人难免生疑;因为她关于修昔底德年龄的记载与其他古典作家的记载出入甚大;且又与史学界通用的修昔底德生卒年表不相符合。既然如此;那她关于希罗多德年龄的记载就值得怀疑。根据之二是:古人在计算大人物的生年时;通常是先以发生在这个人的成年期中的一件最突出的事件的年份作依据;然后再向回计算40年。大家知道;希罗多德是图里伊的建立者之一;而图里伊既然是在公元前443年建立的;因此希罗多德的生年也就是在公元前484年了。显而易见;这种推测同样也是不可信的。根据之三是:公元前一世纪的狄奥尼修斯说:其同乡希罗多德是在波斯战争(指公元前480年薛西斯入侵希腊一事)之前的不久降生的;活到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时候。但此处根本没有提及确切的年代。根据之四是:他的《历史》中记载了波斯王阿尔托克谢尔克谢斯的名字;而这位波斯王是在公元前424年左右登位执政的。因此;希罗多德既然知道他的情况;那就肯定是死在这个年代之后;但究竟是何年?无人能准确回答;只好留此存疑。
其次;关于希罗多德的个人经历也有不少难以解释的疑团。例如被放逐到萨摩斯是在何年?放逐的时间有多久?就难以肯定。有人说他是在公元前461年被放逐的;时间约七八年;但也有人说他是在公元前454年被放逐的;时间并不长。两种说法;孰是孰非;难以断定。又如从其它史料和他本人的作品;我们知道他到过许多地方;至于他为什么要走这样多地方;后人根据他的作品作过种种推测。有人说他可能象早期的梭伦那样;是一个到各地采办货物的行商;有的认为他是想仿照他的前辈海卡泰欧斯的样子写一部更加翔实的地理作品;还有人认为他到各地去是为了搜集写作材料;比如他在雅典就朗诵过自己的作品并得到了异常丰厚的报酬。还有:希罗多德的墓碑上写道;他是为了躲避流言蜚语而去图里伊的;但究竟是谁中伤他?为什么要
中伤他?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至于希罗多德童年的生活经历?他是何年开始游历的?何年来到雅典的?为什么会去参加图里伊殖民?他与伯里克利的关系怎样?除《历史》外他还有何著作?凡此等等;由于材料有限;我们都不太清楚。
再次;关于希罗多德的著作也有一些难解之谜。其中最令人难以理解的就是:《历史》既然是写希波战争;但为什么又不写完全;仅仅只记载到公元前479年呢?对此;史学界有不少猜测。有的说是由于作者突然去世;未能写完全书;故结尾显得突然;未能在适当处告一段落。有的则说希罗多德之所以只写到普拉塔伊阿战役止;是因为这以后斯巴达人退出了战争;这场战争就不再是希腊同波斯的战争了;而是雅典及其盟国同波斯的战争。如果希罗多德把《历史》继续写到公元前449年;那他就不能忽略在希腊同时发生的事情。希波战争前期;他能赞美希腊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但如果他继续写下去;他就一定得描述雅典和斯巴达这对战时伙伴的分裂;但这不是他所希望的。两种意见;何种有理;还有待探讨。另外;《历史》一书究竟写于何时?也是史学界无法确定的一个问题。苏达辞书认为;早在萨摩斯流放时期;希罗多德就写了一部九卷的历史。但根据希罗多德的生活经历和《历史》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当时他不可能完成《历史》一书。人们推测:他的创作活动曾延续数十年之久;他收集资料时并没有打算写希波战争史(这一点从《历史》的一些段落可以明显看出);而是打算写一部地理学著作;描述游历过的许多国家的自然环境、民情风俗和历史故事。来到雅典后;受雅典文化气氛的影响;才立志要把希波战争的经过记载下来。于是;他整理综合收集到的民族学、地理学以及神话中的各种材料;将它们插进那详细描述希波战争过程的《历史》中去;而《历史》的最后完成是在他去图里伊以后。
除此以外;希罗多德是否〃商人文化〃的代表?为什么有人称他为〃说谎话的人〃?现在流行的《历史》分为九卷是后来编订此书的亚历山大里亚注释家划分的;这是原书的本来面貌吗?它符合希罗多德的原意吗?等等;要解开这些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才能见分晓。
(杨俊明)
苏格拉底死因缘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有影响的哲学家、雅典城邦的公民。和同时代的孔夫子一样;他用言传身教的方式;积极倡导他的学说;影响了同时代的许多人。他的弟子很多;可以说是跟随者如云。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柏拉图了。
公元前399年;雅典城邦的一个民众法庭以投票的方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他随后服毒而死;这年苏格拉底71岁。
苏格拉底是历史上第一位被判处死刑的大哲学家。他的死;震动了当时的希腊世界;也以它的悲剧色彩而震撼着后人的心灵。同时他的死也成了一个难以解开的谜。人们不禁要问;象苏格拉底这样终生以讨论哲学问题为唯一乐趣;至多也不过是同其伙伴们闲谈形而上学的人;在后人眼里又是如此伟大的哲学家;是触犯了哪条法律而终受极刑的呢?而在雅典这样一个标榜自由和民主的城邦里(伯里克利在公元前430年一次著名的葬礼演说中即如此标榜过);又何以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如此。
判决苏格拉底的直接起因是公元前399年三位雅典公民美利图斯(Mele…tus);阿尼图斯(Anytus)和莱孔(Lycon)对苏格拉底提出公诉(按
照雅典的法律;每个雅典公民都有权对危害雅典城邦的行为或个人提出公诉);指控他不敬神灵和毒害青年。一个由501名雅典公民组成的陪审团在听取了双方的辩护和证词以后;以281票赞成;220票反对的结果判苏格拉底有罪;而处以死刑。
但是;学者们很难相信;就凭这样的两条并没有多少确凿证据的罪状便足以判处苏格拉底极刑;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刻的原因。然而至于这深刻的原因是什么;却又各执一词。有人认为因为他在和同伴们的讨论中毫不留情地揭雅典社会名流们的短;而得罪了许多人。这引起许多人忌恨而最终引来杀身之祸;这种说法不无根据。在《申辩篇》里;柏拉图详细描述了苏格拉底如何为证实德尔斐的阿波罗神谕〃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而各处抨击雅典各界的名流;让他们丢尽了脸而终于遭到忌恨。也有人认为是出于政治报复。这同雅典当时的政治局势有着密切关联;到公元前5世纪末。民主政治在雅典已经推行了一个世纪;且深入人心。但在公元前5世纪末;却屡屡受挫。公元前411年;受西西里远征失败的余波冲击;雅典民主政治第一次被推翻;被一个四百人会议组成的寡头政府所取代;此后不久;四百人会议跨台;民主政治得以恢复。公元前404年;持续了几十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雅典最终为斯巴达所打败;在斯巴达的操纵下;一个由30人执政的僭主政府上台;雅典民主政治再次被推翻。这两次颠覆活动;深深地震动了雅典公民。而在这两次的颠覆活动中;雅典反对民主政治的贵族们都充当了急先锋。这些人中有些是苏格拉底的学生。直接导致西西里远征失败而间接导致了第一次颠覆活动的雅典将军阿尔西比阿底斯(Alcibiacdes)曾是苏格拉底最亲密的学生。他却背叛了雅典而投靠斯巴达人。公元前404年三十僭主的领袖之一克里提阿斯(Critias)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事实上;苏格拉底周围也确实聚集了一批贵族子弟。他们中的许多都反对雅典民主政治(如柏拉图)。因此;雅典民主政治在公元前401年再度完全恢复以后;即把苏氏看做是罪魁祸首之一;而处以极刑。美国著名记者最近撰写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一书;对这个问题再度作了探讨。他认为苏格拉底同雅典民主政治的矛盾;有其更深刻的原因。苏氏的判决;主要不是因为他的学生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反动者;即是说;不是政治报复;而是因为苏格底的思想从根本上是同民主政治的原则相悖的。苏氏认为;统治一个社会的不应该是少数人;也不应该是多数人;而应该是〃有智识的人〃(色诺芬语);也就是说;一个社会应该由那些知道如何管理的人来统治;由专家统治。基于这点;他不赞成所有现存政治制度;也包括雅典民主政制。这种思想;从根本上挖了民主政制的墙角。但是在雅典;任何人都有思想的自由;有言论的自由。因而这种思想仍然得到容忍。然而;到了公元前五世纪末;由于雅典民主政治连遭挫折;民主派因而对反民主的思想越来越感到害怕;丧失了从意识形态上同它抗衡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