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上层人物自杀者多达572人。其中剖腹自杀的著名人物有:原铃木内阁的陆军大臣、大将阿南惟几;原东条内阁厚生大臣、军医中将小泉亲彦;以及号称〃海军特攻之父〃的海军中将大西沈治郎等人。
日本武士道精神以盲目的忠诚和服从为中心;被统治阶级利用和宣传;毒害甚广;迄今在日本还有一定的影响。它表明日本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带有很大的不彻底性。
(沈宪旦)
古代闪族中的〃圣树〃是怎么一回事?
树或树枝作为艺术图饰;尤其是作为具有宗教含义的象征符号;几乎见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之中;其分布范围之广;数量之巨;胜过任何其它的图饰。而在中东的闪族文化中;树木图饰更为多见;是最古老和最广泛的母题。
古代闪族中的树木图案绝大部分都具有严肃的宗教象征意义;而不仅是作外观装饰之用。人们对于不少树木都怀有敬畏之感;有些树木甚至成为崇拜的对象。这类树木都可以称之为〃圣树〃。
在亚述碑刻上往往可以看到面对圣树的有翼神祇;它一手持一锥形物;一手执一篮子。这个锥形物便是枣椰子。美索不达米亚盛产枣椰树。希罗多德(《历史》第1章第193节)早就提到;枣椰子与居民的生活关系密切;它们可用以制造面包、酒和蜜。希伯来人用枣椰树象征正人君子;《旧约。诗篇》第92篇第12节说:〃正人君子应象枣椰树一样繁茂;象黎巴嫩雪松一样旺盛。它们植于上帝的殿堂;成长于神的院庭。即使到了暮年;也仍然生气勃勃;永绿常青。〃至于为什么要以枣椰树来象征正人君子;则恐怕与枣椰树本身的许多特性有关。它植根的土壤往往十分贫瘠;但是长得却很茂盛;
四周的气候环境炽热干燥;但它却仍然郁郁葱葱。它被人们喻为〃一座友善的灯塔;指点旅行者找到水源。〃它的外观漂亮;其叶饰成为喜悦和狂欢的标志。其树干高大挺拔;并且持续长高;直至生命结束。它的果实累累;始终是饥渴者的救星;枣椰树不像其它树木那样容易受到冬天的丰沛雨量和夏天的酷热太阳的影响。此外;它的最佳的果实结成于其生命的最后阶段;往往在树龄达到100年后才能采集到最好的枣椰子。
有鉴于此;我们对于所罗门神庙的建筑装饰中许多地方使用枣椰树的现象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旧约。列王纪上》第6章第29节提及;所罗门神庙内、外殿的墙上都装饰了枣椰树。这些枣椰树不仅是种装饰;更是对那些常作善事的正人君子的褒奖——标志着他们将健康长寿。当然;枣椰树还有其它的象征意义。例如;《圣经》中以此象征凯旋;阿拉伯诗歌中以此象征妇女的爱情;等等。
橄榄树是人类所知的最古老的果树之一;据信;其原产地是小亚细亚。
它在新石器时代以后就种植于近东和地中海地区了;自公元前3000纪起一直是克里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和商品。橄榄树从克里特岛逐步传播到希腊、罗马、高卢、西班牙等地;据希腊神话记载;雅典城建成后尚未命名;波塞冬和雅典娜都想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之;两人争执不下。诸神便作出决议:谁给予人类最佳的礼物;便能获得命名的殊誉。波塞冬用三叉戟击毁海岸而使之生出战马;雅典娜则用长矛击地而长出橄榄树。诸神判雅典娜胜;因为作为和平标志的橄榄显然比象征战争的马更有利于人类;故该城从此名为〃雅典〃。又;橄榄之所以象征和平;是因为蛮族部落之战败者若要求和;就得向胜利者交纳一根橄榄枝。在《圣经》中;橄榄也是安全旅行的标志:诺亚与各种禽兽在方舟上躲避洪水;当过了9个月洪水渐退后;诺亚便放出一口鸽子去探询水情。鸽子返回时;嘴里衔着一根新摘下的橄榄枝。这表明上帝的愤怒业已缓解;水已退尽;人民平安了。橄榄树对于希伯来人来说;还是美丽和力量的象征。《旧约。耶利米书》第11章第16节道:〃上帝称你之名为'绿橄榄树';即华美;又结佳果。〃《何西阿书》第14章第7节则道:〃他的枝条必延展;他的华美如橄榄树。〃
葡萄树是耶稣本人最早的象征符号之一。《新约。约翰福音》第15章第1—5节载耶稣对信徒们的话道:〃我是真正的葡萄树;天父则是栽培者。他剪去我不结果的枝;涤净结果的枝;使之结出更多的果。……枝子若不长在葡萄树上;就不会自行结果;你们若不在我里边也不会得道。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最初;在耶路撒冷神庙东墙上饰有一幅富丽堂皇的葡萄树雕刻;其枝蔓以金子制成;果实则用宝石镶嵌。公元70年;罗马将军(此后的罗马皇帝)维斯帕西亚努斯在征服犹地阿;夺得耶路撒冷后;便劫走了这一独特的艺术品;在罗马作为战利品展出。又;按照《圣经》;留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有平静、安宁的含义;而丰硕的葡萄果实则象征家庭的欢乐。
另一方面;不忠实的以色列人便被喻为野葡萄。例如;《旧约。耶利米书》第2章第21节载云;先知以上帝的名义说:〃我栽你是上等的葡萄树;全然是真种子。你怎么向我变为外邦葡萄树的坏枝子呢?〃在闪族文献中;石榴树常常被用作为许多古代仪式的宗教性符号。在(旧约。雅歌)第4章中;所罗门将其新娘的神庙比作一片石榴;而将新娘本人比作植有包括石榴树在内的果园。大约正是出于这一点;不结果实的石榴树便成了荒芜和寂寥的象征。有人认为;希伯来语中〃石榴〃一词的读音(rimmon)即是同名神祇的
名字。这进一步证明了石榴树的神圣象征意义。由于每只石榴果实中含籽多达数百颗;所以古人将石榴视为丰产和生命的标志。所罗门神庙立柱上的石榴大约也暗示了类似的意思。
除去上述诸种树木外;尚有雪松、栋树、无花果树等等都具有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例如;以雪松象征勇武有力:〃雪松之于植物;犹如狮子在动物界中的地位一样。〃栋树在《圣经》故事中的含义则始终是力量、庇护者、忠诚、反对虚伪的教义;以及荣誉、勇气等等。无花果在巴勒斯坦十分常见;也是东方诸国的主要食品之一。它标志了一个民族的和平与繁荣;而无花果树之枯萎、毁坏和果实凋落则被视为上帝的惩罚。
有关闪族中这许多〃圣树〃的某些象征意义很可能是后人的附会和曲解;所以其最初的真正含义恐怕已无法为今人所知了。
(芮传明)
游牧人为什么在墓前祭马?
在枪炮和机动车发明以前;亚欧大陆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终是南方诸定居文明区的莫大威胁;且不说雅利安人全部和永久性的占领了印度;即使就塞西安人对波斯、罗马帝国的骚扰;匈奴人与秦、汉政权的频繁战争;匈人西侵东欧而引发〃蛮人大入侵〃;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的崩溃;突厥游牧政权对隋唐、萨珊波斯和拜占庭政权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蒙古人建立空前庞大帝国等等事例而言;也足以使人重视游牧人在世界古代史中的作用了。他们绝大部分是所谓的〃骑马民族〃;即是以马作为其主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乃至战争中的重要装备。人们普遍认为;古代游牧人之所以能对定居人造成莫大威胁;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擅长〃骑射〃。不管该论点是否完全正确;游牧人与马密不可分却是无可怀疑的事实。马匹可供运输、乘坐;马肉可食;马乳可饮;马皮可制衣服、帐篷;就连马粪也可用作燃料。游牧人在生之日几乎绝对离不开马;这已为众所周知。然而;马与死者有何关系?这恐怕不是普通定居人所熟悉的问题了。
希罗多德《历史》卷4描述塞西安国王死后一年;人们所举行的祭马仪式道:他们选出已故国王生前的最可靠亲信50名;绞杀之;同时杀死其最好的50匹马;掏去内脏;洗净体腔后填满谷子;缝合。然后;在地里钉入许多木桩;每对木桩上方的凹部置放车轮的半个轮缘;另外半个轮缘置于另一对木桩上;如此设置许多车轮。随后;用大木棍横穿马尾直至颈部;并架在车轮上;使前轮支撑马肩;后轮支撑马腹;四腿悬空。每匹马均配有马衔和缰绳;缰绳系在前方木撅上。接着;又将50名被绞杀的亲信安置在50匹马上:用一根木棍沿脊椎后部一直穿到颈部;体后的棍端插在马身土木棍的一个孔内。人们将50名〃骑士〃这样安排在王墓周围后;便散去了。
13世纪中叶的方济各会修士加宾尼在其《蒙古史》中也谈及蒙古人为普通死者祭马的仪式:〃埋葬时;同时埋入他的一顶帐幕;使死者坐在帐幕中央;在他面前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一盘肉和一杯马乳。此外;还埋入一匹母马和它的小马、一匹具备马笼头和马鞍的马;另外;他们杀一匹马;吃了肉后;在马皮里塞满稻草;把它捆在两根或四根柱子上;因此;在另一个世界里;他可以有一顶帐幕以供居住;有一匹母马供他以马奶;他有可能繁殖他的马匹;并且有马匹可供乘骑。他们把吃了的那匹马的骨头烧掉;为他的灵魂祝福;这是我们亲眼看到;并且从别人那里听到的。〃同时代的另一名方济各会修士鲁不鲁乞则谈及库蛮人墓前的马祭:〃我看见;在一个最近
死去的人的墓上;他们在若干高杆上悬挂着16匹马的皮;朝向四方;每一方四张马皮;他们并且把忽迷思放在那里给他喝;把肉放在那里给他吃。〃
类似的仪式也见于此前300年的乌古斯人之间。阿拉伯作家伊本。法尔丹记云:人死后;大家就为他挖一个状如房屋的大坑;为他穿上衣服;系上腰带和佩上弓箭。死者手中的木杯中盛着酒;面前的木制容器内也盛着酒。
死者生前的物件均被安置在这所〃屋子〃里。然后;人们将他放入〃屋〃内;并封上屋顶;上加一层粘土拱顶。此后;又将死者的马杀掉一匹或者一二百匹;数量视其经济情况而定。人们吃掉马肉;留下头、腿、皮和尾巴;并钉在木头上。他们说;这是死者骑着去天堂的马匹。如果死者生前作战英勇;曾杀过人;那么人们就刻制与被杀者数量相应的木像;置于墓前;并说:〃这是在天堂为他服役的奴仆。〃有时候;人们若迟了几天宰杀马匹;就会有个老人(可能即是专业的萨满巫师)告诫道:〃我梦中见到了某人(即死者);他说:〃我的同伴们都在前头;而我跑痛了腿;还是追不上他们;只落得孤零零一人。'〃人们听后就赶紧宰马;并钉在墓旁。过了一两天;那老人又说:〃我梦见了某人;他要我转告其家人和朋友;他已经追上了面前的同伴;并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不再疲乏了。〃
上述几个例子都倾向于说明;将马皮或马头挂在墓前;旨在让死者进入另一个世界后仍能象生前一样从马身上获得好处。但是;这未必是最正确的和唯一的解释。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死者墓窟内业已安置了为他在另一个世界中使用的坐骑;故墓外的马就可能另有含义了。有个事例说;墓前的木柱上挂个马头是为了恐吓地精;诅咒敌人。另一个事例说;剖开一匹母马胸骨;置于墓前立柱上;是旨在羞辱不敢出席死者生前决斗的人。还有一个事例表明;悬张马皮、马头是拜祭天神的一种形式:7世纪后期的一位亚美尼亚主教谈及;里海西岸的一个可萨部落(也可能是可萨突厥政权的一个属国)在橡树上祭马;奉献给〃登利〃(突厥语和蒙古语中的〃天〃)。他们把马血注在橡树上;并将马头和马皮张挂在树枝上。这种仪式迄今还见于伏尔加河沿岸的森林居民中。在缺少树木的草原上;游牧人有可能以柱子代替树干;但是其献祭天神的含义应当是相同的。
看来;游牧人在墓前祭马的目的;也还是多种多样的。
(芮传明)
面、截耳和断发的含义是什么?
《辞海》解释〃面〃云:〃古代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风俗;割面流血;表示忠诚哀痛。〃伴随着面的;往往还有截耳、断发等仪式;多见于丧葬典礼中。但是;这种风俗并不仅仅流行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也不只限于丧礼;它们在其它场合亦时有所见;其含义是多方面的。
希罗多德在《历史》中相当详细地描述了当时(公元前5世纪)活跃于亚欧大陆北方草原上的游牧人塞西安人的风俗。谈及丧俗时;他说;塞西安人〃割掉他们耳朵的一部分;剃了他们的头;绕着他们的臂切一些伤痕;切伤他的前额和鼻子;并且用箭刺穿他们的左手。〃(见卷4)显然;面、截耳、断发是塞西安人的主要致哀方式之一。塞西安人是见于文字记载的早期最有影响的游牧民族(如今多将其归属于伊兰人种);他们与同时的其它民族交往频繁;对于后世的游牧民族也有很大影响。但是其它各族的类似风俗似乎并不全部来自塞西安人。因为希罗多德同时记载了埃及卡里亚人的面仪式是在祭神时举行的:〃至于布希里斯城的伊西司祭的仪式;我已经说
过了。在那里;成千上万的全体男女群众在牺牲仪式结束后捶胸哀悼;至于他们所哀悼的是谁;由于在宗教上害怕犯不敬之罪;我就不提了。住在埃及的卡里亚人在这个日子里做得比他们还要过火;这些卡里亚人甚至用小刀把自己的前额割伤。由于这样做;他们就可以使人知道;他们乃是异邦人;而不是埃及人。〃(见卷2)
我国古籍中也有许多关于面、截耳和断发风俗的记载;它们既见于游牧人中;也见于定居人中。《后汉书。耿弇传》;耿弇的侄儿耿秉曾率军守卫北部边疆地区;英勇善战;身先士卒;深得军心;即使异族匈奴人也对他敬重异常。他死后;南匈奴〃举国号哭;或至面流血。〃又;《梁书。滑国传》说;公元五六世纪称雄中亚;并拓地至西北印度的游牧人哒(或以为当属蒙古利亚人种;或以为当属印欧人种)有截耳致哀之俗:〃父母死;其子截一耳;葬讫即吉。〃《洛阳伽蓝记》(成于公元6世纪上半叶)卷五记于阗的丧俗云:〃在者以火焚烧;收骨葬之;上起浮图。居丧者剪发面为哀戚。发长四寸;即就平常。〃
公元6世纪下半叶和7世纪上半叶在亚欧地区建立强大游牧汗国的突厥人同样有面之俗。《周书。突厥传》载云:〃死者;停尸于帐;子孙及诸亲属男女;各杀羊马;陈于帐前;祭之。绕帐走马七匝;一诣帐门;以刀面;且哭;血泪俱流;如此者七度;乃止。择日;取亡者所乘马及经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收其余灰;待时而葬。……葬之日;亲属设祭;及走马面;如初死之仪。〃突厥文《毗伽可汗碑》说;毗伽可汗死(8世纪30年代初)后;〃这么多的百姓剪去了头发;划破了耳朵、面颊。〃成于7世纪中叶的《大唐西域记》序文中提到〃黑岭〃(即今兴都库什山脉;绝大部分位于今阿富汗境内)以南的丧俗道:〃死则焚骸;丧期无数;面截耳;断发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