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讲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了凡四训 讲记-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满”。
  舍财决定得财富,舍法决定得智慧,无畏布施决定得健康长寿。因缘果报是真理天经地义。真心去做,不求富贵、不求财富、也不求聪明智慧、也不求健康长寿什么都不求,你得到的必定是样样都圆满。这多自在!有求的心还是能得到,得到的不圆满。为什么呢?因为你一无所求,你的心纯真,你行的善称性;性德流露,果报不可思议,其受用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诸佛净土,皆从性德流露出来;有一念希求,不称性了,你所得的功名富贵、健康长寿是修来的修得的会失掉,是有限的、有范围、有大小、有长短的,是享受得尽的。
  唯有性德,它跟真如本性一样不生不灭、无有穷尽,这才叫真正自在。要不是一个大福大智的人,谁肯把自己的利益舍得干干净净?没有人愿意这样做的。所以真正的大福,唯有诸佛菩萨在修;二乘人都不能修,二乘人怕麻烦。譬如度众生,我好心去帮助他,他不接受,还要毁谤侮辱,算了!不度他!这就不行了,这就不圆满了;菩萨则不然,他知道众生的烦恼习气,种种忤逆,菩萨也不在意,还是很耐心很慈悲的去度他。所以菩萨用心跟阿罗汉、辟支佛不一样。阿罗汉、辟支佛还是用意识心;佛菩萨是用真心。你要求真正的富贵,其实富贵不是求来的,本性里本来具足。诸佛教人无非是开发自性真实富贵,就是明心见性。
  所以佛弟子的修学目标,其中一个就是回向实际,开发自性。自性里什么都具足,我不向外求,只求开发自性。自性里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宝库,都是世出世间最富有的,可惜自己不晓得;唯有最聪明的、最富有的佛陀,教我们开发自性。因此佛的恩德就无比了,佛的恩德第一大!这些真实的道理、事实的真相,我们一定要知道。
  用真心,确实‘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粟’是粮食,‘斗粟’是一斗粮食,可以造没有边际的福。因为它称性。
  ‘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以一文钱供养三宝,能消千劫之罪。《楞严经》上说得很好,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表面很像佛教,实际里面所作所为是妖魔鬼怪。我们今天要想种福、修德,到那里去种?万一这寺院是妖魔鬼怪,我们不但福没种上,可能还要作恶!诸位要晓得,佛法讲的是“心地法门”。如果你是真心来拜佛,这个佛就是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是自己真诚心的感应。我的心正,纵然是邪魔外道的庙我去拜,也正也是佛菩萨,也是正神;我心不正,虽然是正法道场,我去拜,所感应的也是妖邪。
  若说末法时期没有地方好修行,那就错了!真正道场是在心地。《维摩诘经》上讲“直心是道场”、“清净心是道场”、“慈悲心是道场”;道场在心里。我心有道,我到那里都是道场;我的心正,到什么地方都是正法;这才叫“境随心转”,外面境界都随我心转变。诸位同修果能明白这个道理,认真修学,大家都修,则社会有福,国家有福了。
  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未忘’,就是没有把这些妄想杂念除掉;纵然是‘黄金万镒’拿来布施,所得的福都不是圆满的。这是讲“半满”。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筯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筯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福善有大有小。古人有个故事,从前‘卫仲达为馆职’,‘馆职’一种是教书的先生,一种是服务于政府机关,如翰林院类者。‘被摄至冥司’,有一天他被小鬼抓去见阎罗王,阎罗王就审判他,叫判官把他的档案拿出来。
  每一个人一生都有善、有恶,就有善、恶两本记录;在阎罗王、鬼王那里都有档案,故了凡先生教我们要发“敬畏之心”。档案拿来之后,看到记录恶的不只一本,搬了一大堆出来,都是他造恶的记录。作善的记录‘如筯’。他一生做的善就只有一卷;所造的恶有几十本之多。把他造的恶和善秤一秤,看那个重?结果所造的恶还不重;恶是很多,可能是没有大恶。就好像记过一样,小过记了很多,没什么大过失;所以一个大善就抵‘盈庭’之小恶。这一秤,阎罗王也欢喜了,这个人毕竟还是一个善人。
  所以仲达就问了,他说:“我年未四十,这一生怎么会造这么多的恶业过失?”阎罗王就告诉他,‘一念不正’就是恶,不是说做了恶事,那才叫恶。一个念头恶,鬼神就给你记一笔。虽然这一生作的恶不多,但恶念很多;还好他有造一大善业。
  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这一卷善的内容是‘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帝王想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他看这是没有必要的,就建议皇帝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皇帝没有理会他,还是照做。这一卷就是他上疏的文稿。
  ‘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我虽然建议,没有用处,于事无补,朝廷还是照做了。‘曰’,鬼王说:‘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可见善恶是在念头。你当时这一念不是为自己,是真正爱护老百姓,你发的这一念在万民,多少老百姓得利益!何况兴这么大的工程,是用老百姓所纳的税,能够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对老百姓都有利。所以这一念,你想想看,影响力有多大!虽然没做,他的心是真实的,是圆满的。
  所以‘向使德从,善力更大矣’,如果朝廷照你的建议去做,那你的善就更大了!虽然没做,你的善还是很大。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大、小’差别是在这里,就看发心是不是真实;是为天下国家,还是为自己家庭。我们明白道理之后,念经、念佛回向,常常为某一个人回向修福,希望三宝加持,让他能得利益这是小善,利益很小。他是不是真正能得到?还不一定。如果遇到这样情形,家亲眷属有困难,或者有病痛,我们念经、念佛回向十方法界;希望一切众生没有病痛、没有苦难,都能得到平安利益,你家里的人就得真实利益。为什么?你心太大了!读《地藏经》光目女、婆罗门女为母发愿事便知。
  世人常说:“我修的功德都给别人,我自己得不到,修这个做什么?”这是心量太小。在佛菩萨面前祷告,祷告了半天都不灵,原因就是心量太小了!完全是自私自利,不晓得把自己修行的功德,扩大到十方法界。功德的回向众生,犹如传灯一样;以我的灯火,点燃别人的灯火,如是光光互照,光明增盛,实无损于自己,而有大利于自己。故佛教人必应将自己修证功德回向法界众生、菩提、实际,才能显证圆满佛性。
  我们中国文化的命脉,大根大本是“祠堂”、“文言文”。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来都不衰,不被灭亡,伦常才是根本。文言文不能断,文言文断了之后,中国人将来会有很大的苦难,真正是陷于永劫不复;还有“大乘佛法”。这三样能保住,不但国家民族有前途,世界也有大光明。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
  首先引古圣先贤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的烦恼习气很重,哪一种最重就先把它断除;最难断的能断,小的毛病就不难克服了。断恶修善要知道下手处。孔夫子论‘仁’就是仁爱,说到‘先难’,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
  ‘必’,是必定。这是一个很好的榜样难行能行、难舍能舍。‘修’,原来是干肉;‘束’,是一束,一把没有几条。这是古代做学生每逢过年过节送给老师的一点微薄礼物。礼不能缺,以后凡是学生对老师的供养通称‘束修’,不一定都是干肉。古代教书的所在都称“私塾”,学生的人数不定,有二、三十个人就相当多了,少的只有十几个人,所以老师得到的供养相当微薄。两年的积蓄,他能拿出来,‘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江西舒老先生做到了。
  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
  一个是舍两年的待遇,一个是能舍十年的积蓄都是赎官银。这就是欠了公款,或者是判了刑罚坐牢,拿这个钱去赎,救济陷于苦难的一家人。
  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
  因为人在世间,必须依赖财物生活,所以舍财是一桩很难的事情;尤其是把全部的财物都舍尽了,这很不容易!这就是向‘先难’处去做,就是克己。
  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
  ‘镇江’,过去是江苏省会。靳老先生年老无子;在过去有置妾的习俗,再娶一个,来传宗接代,这是人伦之大事。邻居家里有一个女孩子年龄很小,送来给他做妾。因为年龄相差太悬殊了,他不忍心,再送她回家。虽然没有儿子,他也觉得无所谓,总不能耽误人家一生的幸福。这也是‘难忍处能忍’。
  故天降之福亦厚。
  有这样的善行,必然有善报,一定是有善果的。
  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这就是‘难、易’。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要把握修善积德的机会;机会失掉了,以后想做也没有缘分去做了。财富不能常保;人的运五年一转,一生当中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坏的五年。好运如果是在晚年,才是真正的好运;如果五年最坏的运在晚年,此时体力衰退,困苦艰难就很可怕了。所以少壮时有福最好能舍,奉献给社会大众共同享受,舍了以后命里还有。明白这个道理,年轻体力还够,福报来时我不去享受,就把享受福报延后了;不好的我先受了,好的留到后面,后福就好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修晚年的福报。
  我们学佛的人,更应该要晓得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临终时的福报。临终时什么福报呢?不生病,自己晓得什么时候走,坐着走、站着走,知道到那里去,这才是福报。世间人对此大事往往疏忽了,学佛的人应当时时刻刻提醒,有福让大家享,福报就殊胜了。那
  ‘有势’,就是有地位、有权势。有权积德很容易,帮助别人往往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有权势的时候,不可以拿着权势去欺压别人,应当以权势多做善事,多积阴德。‘易’而不肯做是自暴自弃;贫贱修福就‘难’,没有财、没有力量,难!难而能做,那是非常之可贵。
  (三)随缘尽力修十善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这就是佛门里常讲的“随喜功德”随缘随力的帮助社会大众。‘其类至繁’,随缘的功德太多太多了,略举十大类。‘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这十条皆是真实利益众生的好事,应当尽心尽力去做。下面一条一条来说。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
  ‘何谓与人为善’,了凡先生举了一个例子,教导我们怎样跟大众在一起,在一个团体里面带头诱导人人修善。
  ‘雷泽’是地名,在现在山东省。渔猎在古时候是生活里一个重要的部分。‘深潭厚泽’,就是鱼多的地方。年老的人因为好的捕鱼地区被年轻人霸占了,没有办法跟他们争,所以就在浅水和急流处捕鱼;浅水鱼少,不容易捕得。
  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
  舜看到这样的情形心里很难过。‘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他用的方法很巧妙,‘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他有智慧、有耐心、善巧方便,参加他们一起捕鱼;实际上的目的并不是去打渔,而是想感化这一批人。见到大家相争,他不说一句话;如果当中有一两个相让的,他就很赞叹。他用这个方法“隐恶扬善”。‘期年’,就是一年之后,‘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一年之后没有相争的,只有相让的,果然真的被他感化了。
  我们现代的社会,宣扬恶事、恶行,只要有一点违背风俗道德或者是法律的,报章杂志就大肆宣扬。说善的很少,说恶的很多,这种做法,社会上必然是善人少,恶人多。你行善,有谁知道?不但不能激励人修善,反而诱导他人去造恶。
  我们看古圣先贤作恶,不要说他,让他自己慢慢去反省、去觉悟,这才是正确的。人都有天良,只是一时为利欲蒙蔽而已;只要有善巧方便去帮助他,没有不觉悟的。舜王用这种方法,把这一群捕渔的人感化了。看下文就知道圣贤的用心。
  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舜王不是说一篇大道理,劝劝这些人;他用的是身教,自己作榜样来劝别人。虽然时间长一点,但是效果会相当的深远,因为言教不如身教!此正是他明哲处。
  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