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马其顿的菲利普王看来是最先让攻城辎重队携带预先装配好的轻型抛石机和弹射器的。虽然他曾试图进一步减轻这些武器的重量,但并未成功。除了攻城作战外,不清楚他是否在别的场合使用过这些武器。他的儿子亚历山大成功地把弹射器的重量减到了85磅左右,他的野战辎重队曾携带过约150架尤塞托能抛石机和25架排林托能抛石机。他喜欢在穿山渡水这种不需要快速机动的战术条件下使用这些武器。亚历山大堪称是野战炮的真正鼻祖。
    菲利普所用的这类武器的设计十分巧妙。它的基本部件可以用一匹骡子或马驮载,而体积庞大的木件则可在作战现场砍伐树干临时制作。当然这可能会延误野外作战对武器的使用,因此亚历山大总是用马车驮运许多组装好了的武器,以便一旦需要就能迅速投入作战使用。
    菲利普、亚历山大以及工兵们发明了许多攻城作战的新技术。在攻城战中,他们比亚洲或希腊的前人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毫无疑问,亚历山大是发明黑火药之前攻城战中最伟大的统帅。在这方面跟别的方面一样,只有成吉思汗才能和他相提并论。马其顿军队中有一支组织严密技艺高超的工兵队伍,负责攻城辎重队和攻城作战的技术工作。
    有两次迥然不同的战例说明了亚历山大攻城技术的巨大成功。一次是对提尔的攻占,一次是对加沙的征战。另外还有一次是亚历山大后来的一位继承人迪米特里厄斯对罗得岛位于爱琴海发动的战争,虽然不算十分成功,但可以说更为典型。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的关键一着便是要攻占腓尼基的提尔城。它是波斯海军在地中海的主要基地。提尔城位于离腓尼基大陆约半英里的一个岛上。为了登上海岛,亚历山大要用山岩和泥土修筑一条从大陆伸向海岛宽200英尺的坚固堤道。对此提尔人进行了激烈的骚扰,他们使用火攻船,几次中断了马其顿军的修堤工作,烧毁了堆砌岩石的木制脚手架,摧毁和破坏了架设在堤道上的木制攻城塔架。亚历山大好不容易集结起一支海军部队,经过一场激烈的海战终于击败了提尔人,封锁了海岛,把剩下的提尔战舰封锁在港内。最后,当堤道修筑到岛城的城墙时,堤道侧面海上的马其顿舰载攻城机械在城墙上打开了一个缺口,马其顿军队从两个方向攻占了提尔城。
    这次胜利后不久,亚历山大又挥师南进,经巴勒斯坦直逼埃及。但是,该部在加沙要塞受阻,于是又进行了一场攻城战。这次作战最显著的特点是亚历山大在接近城墙不远的地方构筑了一座巨大的土台。它高达250英尺,台底周长为四分之一英里,上面放置了几架弹射器和一架抛石机,用来袭击敌人的守城部队并掩护自己的部队继续向城墙方向扩展土台。当土台最终靠上城墙时,他们只用一次不费大力的冲锋便占领了城市。土台技术并不新鲜,但亚历山大是运用这一技术的能手。后来在波斯、印度和中亚地区的攻城战中他常常使用并不断改进了这一技术。
    公元前305年,迪米特里厄斯向罗得岛普托勒密的守备部队发起了进攻。战争一直持续了两年,双方都使尽了当时已有的一切武器装备,如攻城槌,攻城塔架,液火,地道和对抗地道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攻防机械,从各个方向展开进攻和突击。但是普托勒密的海军为守备部队提供了充分的后勤保障,最后迪米特里厄斯不得不撤兵回到希腊,致使罗得岛仍然掌握在普托勒密的手中。
    古罗马军队早期的攻城技术比较落后。他们通常采用的是持久消耗战。直到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9…前201年)吸取了跟迦太基大将汉尼拔作战的经验教训后,局面方有改观。后来,继亚历山大之后,凯撒成了古代指挥攻城作战的杰出将帅。从此以后,每支罗马军队均配备了一支工兵分队,这支分队能够熟练地进行桥梁架设以及攻城作战专用武器的安装和使用。虽然他们主要依靠在战斗现场来寻找木材和杂料,但工兵分队有个专门的辎重队,携带着施工所必须的工具和装备。那时罗马军队普遍使用了小型弩炮机械,每个军团均配备有30架小型弹射器和抛石机,每架由10人操纵。这些武器主要用于攻城作战和野战工事的防卫,有时也用于特定的野外作战,如掩护部队渡河等。
    凯撒是位思维逻辑严密,组织才能出众的典型古罗马将领,他创造了一整套系统的攻城作战方法。在不同的攻城作战中,攻城机械的架设和操纵以及作战的具体步骤是各不相同的。这要看当时的环境条件和守城部队的作战行动而定。
    下面从一种典型的古罗马攻城作战体制的概要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古代攻城作战的清晰画面。系根据T·A·道奇著《朱理叶·凯撒》(波士顿的霍顿·米夫林出版社1892年出版)一书中的论述而写,有修改。
    (1)罗马军队进入作战区域,必先安扎设防的兵营,兵营即攻城作战的基地。
    (2)总指挥官在下级指挥官和参谋人员的协助下,首先对敌城堡防御设施及周围地域实施全面侦察,查清当地的木材、石料、牲畜、食物、饲料等资源的状况,作为全面估计形势的基矗(3)一俟作出攻城决策,即令军队之一部分封锁敌城堡防御设施,其余部队着手搜集构筑工事和攻城机械所需之材料。
    (4)制成移动防护板和移动廊房,架好攻城机械的支架。
    (5)沿攻城阵地的周围建立一条防护障碍带,这样原先孤立的攻城碉堡就由一条围城工事连接了起来,从而对守城部队形成一个完整的包围圈。这项工作是与(3)、(4)两项步骤同时进行的。另外,有时还要修筑一条面向城外的壁垒,以对付守城部队的援兵的进攻和袭击。凯撒几乎是无例外地构筑这种双重防御墙的。
    (6)由移动防护板、移动廊房和堡垒等形成了一整套有护盖的野战防御工事,通常在几个不同地点同时向着城墙移动。他们逐步推进到坑道口、地下通道和前方攻城机械的阵地。不久,攻城机械立即开始骚扰守城部队和居民。这时双方开始连续使用轻、重型武器,弹射器、抛石机及其他各种类似的武器袭击对方。
    (7)在移动防护板的掩护下,从离敌城的防御壁垒较远的位置起,开始修筑阶梯式平台(类似亚历山大在加沙所筑的那种平台),每隔一段升高一级,逐步向城墙延伸。
    (8) (通常在土台上)构筑几座能够俯瞰城墙的塔架,再将这些塔架放置在相当大的圆木上,然后逐步推至城墙。塔架的正面覆盖着浸湿的兽皮,以防敌人的燃烧箭将它烧毁。塔架的底部由步兵部队警惕地守卫,他们各自用弹盾保护自己免受守城部队的破坏性袭击。
    (9)倘若城堡或要塞的周围开掘有护城河,那末在构筑攻城平台的前方以及想要打开突破口的那一段河道,通常要用土将它填平。
    打开城墙突破口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移动廊房的掩护下使用攻城槌;二是将地下坑道一直挖到城墙下面,然后毁掉坑道,使城墙倒坍。但是拚死守城的部队往往在城墙危险区段的后面筑一道内城墙。这样,打开突破口的战斗有时需要数次反复方能奏效。守城部队也采用对抗地道来破坏对方构筑攻城的地道。
    突破口打开后,接着就越过它发起攻城突击。有时攻城部队也在没有突破口的情况下实施攻城突击。他们从移动塔架或云梯,或用升降吊箱,或者同时使用这几种手段千方百计登上城墙的壁垒。有时则通过地道将一支先遣队秘密送至城内,然后打开城门,或者在里面袭击守城部队。在攻城突击阶段,古罗马军队曾有过一项典型的创举,那就是将许多士兵的盾联成一片,举在头顶,形成一个龟甲形的防护物,在它的掩护下可将一个步兵中队推进到城墙脚下。
    古罗马人特别善于使用野战防御工事以节省攻城作战所需的兵力,表明他们深知后来克劳塞维茨所总结的一条基本作战原理:“防御是更有效的一种作战形式”。野战防御工事好比“倍增器”,它用人不多,作用颇大。古罗马人用它扩展自己的前线阵地,又将它作为机动野战部队实施作战机动的基地。节约兵力通常被当作一条作战原则。下面是这种作战思想的一个典型战例。
    自凯撒大帝之后,塞普蒂默斯·塞佛留(公元193…211年)也许可称得上是最能干有为的古罗马统帅。他极其精通野战防御工事的运用,并能配合使用战场上的移动式作战机械——弹射器和抛石机。他在位期间,古罗马的常备军于公元三世纪初增加到40个军团。他始终保持34个军械工厂,忙于生产各种武器装备,特别是小型作战机械。
    塞普蒂默斯·塞佛留及其继承者还使用紧急构筑的防御工事,并将其大胆地强行构筑到敌人的脚下。这种工事不光是一种围攻作战技术,而且在威胁到敌人侧翼或交通运输时,必然会引诱敌人发起突击。规模较小的罗马军队一方面配备有足够的轻型作战机械,另一方面野战工事又使其战斗力量倍增,因而往往敢于跟兵力强大得多的敌军交战,并严重消耗敌军的力量。然后,发起反攻,或者由预先安排好的后备队将敌军包围,从而给敌军以沉重的打击。当然这些战术又使罗马军队重新回到了方阵这种作战队形。防御工事必须是线式的,而线式的部署又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作战机械的火力范围。
    上述作战思想和战术极大地发挥了当时的兵器和技术的效能,可以说,它们跟老式的梅花阵的效果完全一样。这些作战思想和战术不仅适合公元三世纪,有时也适用于20世纪的今天。
     T·N·杜普伊
    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超星数字图书馆
     ronin21
    投笔从戎
    5.马镫和长矛:骑兵的崛起(公元300…500年)早在公元前1000年的时候,骑兵就开始协同步兵进行作战了。不过那时他们在军队中所占比重很小,通常只有皇族和贵族方能充当骑兵。他们或者乘坐战车,或者骑着高头大马奔赴战常到了大约公元前600年时,在亚洲中部和西南部的广阔平原地区,骑兵在作战中已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战斗力量了。为此,波斯和中国都不得不使自己适应骑马作战的要求,以对付野蛮民族敌手所主要依赖的骑兵。到了赛勒斯王的时代,波斯的重骑兵和弓箭骑兵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劲旅。纪元初期,弓箭骑兵在中亚和西南亚已经是所向无敌的了。但是,亚洲骑兵在对付训练有素的希腊、马其顿和罗马步兵时从未做到屡战屡胜。
    在菲利普王和亚历山大时期,骑兵是马其顿军队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兵种。它跟步兵一样,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它的精华是由马其顿贵族组成的“随从骑兵”。之所以如此称呼它,是因为菲利普和后来的亚历山大都习惯于亲率这支骑兵出征。在技术上与它几乎不相上下的是塞萨利亚雇佣骑兵。在战斗队形中,随从骑兵通常占据步兵方阵右侧的荣誉位置,而塞萨利亚骑兵则位于左侧。塞萨利亚重骑兵使用的主要兵器是长约10英尺的长矛。这种长矛轻的可以远投,重的可用其将对手挑下马来,或刺穿敌人步兵的心脏。随从骑兵携带着跟正规重步兵相同的长矛。每个随从骑兵和塞萨利亚重骑兵都头戴头盔,胸挂鳞甲,腿裹胫甲,手持盾牌,腰插短剑,而且他们的坐骑也披着鳞状头胄和胸甲。
    马其顿军队也包括配备有长矛、标枪或弓等武器的轻骑兵和中型骑兵,他们担负着掩护、侦察和侧翼保护等任务。随从骑兵和塞萨利亚雇佣骑兵则负责突击冲锋。
    在古罗马军团战功卓著的时期,他们使用骑兵的方式跟马其顿军队并无二致。但效果却差了许多。他们的玛利安军团加上其配属部队总兵力约达10000人,其中约有骑兵900人。作战时,罗马骑兵通常象军团中的大队那样,以棋盘方格阵势排列于步兵的侧翼。但是,他们在进行联合兵种作战时,从来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而这种协调配合恰恰是马其顿亚历山大取胜的重要原因。罗马军主要依靠步兵赢得作战的胜利。
    公元前53年,发生了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卡尔海战役,它预示了后来战争的发展趋向。在这次战役中,帕提亚将领苏伦纳斯率领的弓箭骑兵以强大的优势战胜了罗马执政官克拉苏斯的步兵军团。尽管亚历山大没有跟帕提亚人发生过较大的摩擦,但是,在好几个世纪里都没有出现一位象他那样的天才统帅,在对付非正规的弓箭骑兵时,能够把训练有素的步兵和骑兵协调配合得象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卡尔海战役之后的几十年里,帕提亚人当然变得害怕和尊重罗马的军事力量,而不是后者害怕和尊重前者。尽管如此,卡尔海战役还是代表了军事上的一种发展趋势。几个世纪后,弓箭骑兵终于取代军团步兵,成了罗马和拜占庭东部边境的主要防卫力量。
    从公元三世纪中叶至五世纪中叶,可以看作是古罗马帝国军事史上组织体制和军事理论的大转变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作为几个世纪来罗马军队战斗编队核心的重步兵逐步丧失了它的重要性,让位于骑兵,最后,骑兵不仅是古罗马军队而且也是西方其他各国军队中最主要的兵种。
    骑兵的兴起虽然主要应归之于军事上的需要,但与政治社会因素也不是没有关系的。罗马人要在东部沙漠和欧洲东部平原这样广阔而平坦的区域作战,他们的军队就必须具备更大的机动性、更高的运动速度和更灵活的调遣能力。与此同时,投射式兵器(弹射器、弹弩和抛石机)的扩大应用,使步兵的队形逐步趋向于又长又窄,更容易被骑兵冲锋突破,同时,也减少了步兵白刃战的机会。此外,由于古罗马军队的纪律正在缓慢而又明显地削弱,军团士兵更难抵挡敌人骑兵的冲锋突击。最后,由于野蛮民族的军事压力,特别是野蛮人骑兵压境,罗马人需要大力加强其漫长的边界防卫,不得不逐步削减军团重步兵的力量,扩大骑兵和轻步兵的比例。
    古罗马发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