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前景,成为各国政府和有影响人士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并主宰着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重要方针政策。
    关于核武器的评论,自然是从评述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投在日本的这两颗原子弹的性能和威力入手的。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的实际威力,显然要小于杜鲁门总统最初的报告所宣布的2万吨梯恩梯当量,估计约1万5千吨梯恩梯当量;而投在长崎的原子弹,其威力显然要稍大一些。
    据调查统计,这两颗核弹爆炸,其后果是令人吃惊的。广岛约有300;000人,其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约8;400人,而伤亡竟达144;000人(其中死亡约68;000人),长崎约有200;000人,其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约5;700人,伤亡竟达59;000人(其中死亡约38;000人)。在广岛大约有67%的建筑物,在长崎大约有40%的建筑物被摧毁或被损坏。核弹爆炸后,这两个城市瞬时火焰蔓延,浓烟翻滚。在广岛的火焰扩展到了市中心,在长崎的火焰比较校核弹爆炸后之所以产生了这样大面积的、毁灭性的火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炎热,天气晴朗、干燥,伤亡者衣着简陋、单薄;加上在爆炸后极关键的48小时内,大多数伤员缺乏良好的医疗条件。据调查统计,伤员中约有70%是由于爆炸冲击波效应而受的伤(几乎全部是由于间接效应或物理效应引起的);约有65%是由于光辐射效应而受的伤,约有30%是由于放射性效应而受的伤(不计因放射性效应而引起的后遗症患者)。还有许多伤员是由于多种效应而受的伤,所以,统计中的百分数超过了百分之一百。在室外受伤的人员中,约有50%的伤员是处在离爆炸中心约1。3英里这一平均距离内,在室内受伤的人员中,约有50%的伤员是处在离爆炸中心约0。8英里这一平均距离内。
    战术核武器的出现
    在战场上如何发挥核武器的作用,那是1945年以后的数年间才认真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感到奇怪,当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抑制了战术核武器这一概念的发展。原子弹在战争中首次运用,有它特殊的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重点是用作战略轰炸。最初所研制的原子弹是较笨重的,需要用大型轰炸机来携载,而且当时只试制了有限的几颗,是准备用于对付极为重要目标的。1946年,美国以旧海军舰船作为目标,在南太平洋比基尼环礁进行了一次核弹爆炸试验,但这次试验并未展现出新的远景。
    1950年,曾对这种新型武器作了些改进,使其自重减轻,威力增加数倍。当时,美国空军装备中出现了喷气式飞机。这样,轻型的武器用较小型的快速飞机来携载才成为可能。于是,才开始认真考虑研制和发展战术核武器的问题。
    当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进行战术核武器设计时,为给它稍留“余地”,得到了军方的协助和支持。当时曾决定由海军和空军资助,共同致力于战术核武器的研制。同时,也由于陆军和海、空军共同分担了战术核武器的研制经费,才决定将260毫米口径炮(1949年发展的)改为280毫米口径炮。这种炮及其运载的车辆是按常规火炮设计的,只增设了一套辅助操作规程,使其具有可以发射原子炮弹的战斗性能。1951年和1952年所试制的弹丸(原子弹头)试验成功,设计方案被验收获准。陆军参谋长上将J·劳顿·柯林斯,对这样一个能机动转移的庞然大物十分重视,并主张军队必须发展具有核攻击能力的原子炮兵。虽然,当时所研制的280毫米原子炮注定将会早日被废弃,但它却成了美国发展具有核攻击能力的现代炮兵的先驱。
    美国在致力于将核装置的重量减轻,体积缩小的改进过程中,同时加紧研制战术核武器。1951年苏联先后进行了两次核爆炸试验,证实了苏联曾早在1949年进行过核试验,于是,苏联人也有了“原子弹”。
    在这以前,早已开始研制具有更大杀伤威力的核装置,这种核装置是以核聚变反应,而不是以核裂变反应为基础的。经杜鲁门总统批准,1952年11月在马绍尔群岛的埃尼威托克岛进行了首次氢弹试验。这次氢弹试验是在埃尼威托克岛上进行的。试验结果,证明其威力很大,试验中心点是选定埃尼威托克附近的一个小岛,爆炸后该小岛消失,海底炸成一个直径为一英里,深为175英尺的大弹坑。1953年苏联也爆炸了一个核聚变装置。这两次特大功率的核聚变爆炸试验,表明美、苏两国已拥有能产生百万吨梯恩梯当量级核武器的能力。
    当地面部队为适应核武器时代对编制上和战术上的要求时,又在政治上、经济上出现了各种复杂的考虑。这就是在朝鲜是否会使用核武器的问题,曾进行过多次没作定论的专门讨论。(实际上,在朝鲜战争的第一年,这个问题就已解决了。即当时得悉杜鲁门总统暗示有可能要在朝鲜使用原子弹时,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在仓促的访问华盛顿之行中,对此深表惊讶,这时美国就作了不使用原子弹的承诺。)对核战争作战原则的探索考虑到未来战场将可能使用核武器这一事实,军界开始对于常规战争和核战争,在战术和作战原则方面同时进行了探索。美军曾确定:要求“扩大疏散配置间隔,提高作战机动性,节制后勤补给,加强小部队作战的独立性”这一作战原则,曾把一些师改变成若干独立作战的部队,以利于达到上述作战原则的要求。
    可是,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从作战的实际考虑,战争是否可在核条件下进行。无论参战的某一方,一旦使用战术核武器,是否会使问题更加恶化,使战争突然升级到“大决战”的程度。
    “总体战”这一术语,往往和“核战略”这一术语混同使用。“核战略”的含义是表示用核武器来攻击敌方国土的战略目标。即用远程战略轰炸机携载核弹,或用带核弹头的洲际导弹等武器来攻击敌方国土的战略目标。进行核武器抗衡将会导致十分可怕的恶果。可是,美国和苏联两国一直在发展核力量,以便相互进行核对抗。虽然,英国、法国以及中国也先后发展了核武器,使问题复杂化了,但这并没有根本改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两极对抗的态势。
    在战后的几年里,美国与许多西方国家结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苏联和东欧国家共同签定了华沙条约。
    美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就好象在其盟国的领土上撑开了一把“核保护杀。50年代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曾公布了一项原则,对于来自任何一个华约国家的进攻,将以战术核武器回击。但如何执行这一原则却并未部署就绪。当时认为只要申述这一原则就能抑制苏联的侵略。因为北约国家比华约国家拥有更多的战术核武器,美国比苏联又拥有更多的战略核武器,所以战争要升级到使用战略核武器的程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70年代末,关于核武器的战术使用问题,是决策者和分析家所关注的一个论题。但无论怎样议论,究竟用不用战术核武器问题,实际上仍没有解决。
    关于技术的发展
    核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且在美国和苏联开发宇宙空间计划的推动下,武器的技术加工能力迅速提高,促使旧式武器普遍更新换代。新型武器装备的出现,对战争性质有着极大影响。由于形势急剧变化,有些新型武器几乎是刚一使用,就被淘汰。但由于不了解新型武器的数量,也由于许多国家对新型武器都严加保密,所以对此尚不可能详加论述。一般来说,美国和苏联发展新型武器的想法大同小异,所研制出的新型武器也相类似。在其它国家,虽然研制出的新型武器为数较少,但情况也相同。美国研制新型武器倾向于较为“公开化”,其中某些武器,或多或少是作为某种通用武器型号的代表而公布的。
    各种类型的导弹,在新型武器中名列前茅。导弹弹头既可以是核弹头,也可以是高能炸药的普通弹头。导弹种类包括从大型的洲际弹道导弹到单兵反坦克火箭,其射程几乎可遍及全球。由于控制系统和导引装置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这类新型武器命中目标的概率。人们常把这类精确制导武器叫作“灵巧炸弹”。要达到增大射程,连续跟踪目标,首要的问题是要研制出具有更高能量,更为稳定的推进剂。从制导理论上说,要研制出攻击多个目标的新型武器是可以实现的。
    导弹通常分为四种类型:地地导弹(包括潜地导弹),地空导弹,空地导弹和空空导弹。战后,美国最初研制的惯性制导型导弹,是美国陆军曾装备过的“下士”导弹。它具有以固体推进剂作燃料的助推器,并具有以液体推进剂来维持运转的发动机。这种导弹于1945年9月末,在新墨西哥州怀特沙漠试验场,利用固定发射台,首次发射成功,弹体是沿着一条很高的抛物线轨道飞行。在1946年到1950年之间,美国发展了带有末段制导的、改进的大型防空武器,它在大部分航程内,是沿弹道式轨道飞行。这是美国陆军曾装备的一种远程战术武器。其中象“中士”地地导弹,是一种取代“下士”地地导弹,带固体推进器的弹道式导弹。这种导弹在机动性、可靠性和精度等方面作了许多改进。接着,美国还研制了具有多种作战性能的另一类新型武器。如“红石”地地导弹、“诚实约翰”地地导弹、“长矛”地地导弹等等。
    当时,根据美国阿伯丁试验场1947年2月28日的报告书证明:高射炮弹尽管其飞行时限大约为40秒钟,但若用它来打喷气式飞机,弹丸需要30秒钟飞抵目标,则用高射炮弹就无效。要有效击毁喷气式飞机,需要用火箭型的防空导弹。于是,在原来固定发射的“下士”地地导弹的基础上,发展了“奈基”I型地空导弹,并在1953年开始装备使用。与此同时,美国又发展了全部用固体推进剂作动力源的、更新型的“奈基”II型地空导弹。它比“奈基”I型连续飞行时间长,射程更远,毁伤能力更强。不久,美国在其国境周围所部署的防空武器中,绝大多数用“奈基”II型防空导弹取代了“奈基”I型防空导弹。
    自从1945年以来,许多采用固体推进剂的各类防空和反坦克导弹及其发射装置,早已陆续研制成功。在1970年和1973年期间,苏制的地空导弹实际上已在越南用于对付美国飞机,以及在中东用于对付以色列飞机。据以色列和埃及双方的评论,部署在以色列机场要地周围的美制“霍克”地空导弹,其毁伤目标的能力,至少和阿拉伯人使用的苏制地空导弹一样高;或者“霍克”地空导弹命中精度要更加高些参见表5,表中各项表示在十月战争(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所使用的导弹和火箭的性能(选自《难以理解的胜利》第610…611页)。。
    表5 1973年10月阿以战争中使用的导弹和火箭性能表带*的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编号名称国别名称代号全长(厘米)直径(厘米)翼展(厘米)最大速度(马赫)发射重量(公斤)战斗部重(公斤)战斗部类型推进器制导自动导引射程(公里)发射台射高(公里)第一类:空空导弹以色列蜻蜓 260 16 60 2 93 11高能炸药固体火箭红外红外幻影F…4以色列响尾蛇 AIM…9 284 12。7 60。9 2 75 11。4高能炸药固体火箭红外红外 3。24幻影F…4阿拉伯环礁* K…13A 280 12 53 2 69。8高能炸药固体火箭红外红外 2。74米格…21第二类:空地导弹以色列白星眼 GW…MK…1 344 38。1 114。0 499 385高能炸药重力推进器电视雷达波束 A…4、幻影F…4以色列小牛 AGM…65 246 30 71 209 59高能炸药两级固体火箭电视幻影F…4以色列小斗牛 AGM…12 320 30。5 139。7 2。0+ 258高能炸药液体火箭无线电波束无线电波束 17 A…4、幻影F…4以色列标准反雷达导弹 AGM…78 457 30。5 139。7 2。0+ 826高能炸药双重固体推进器被动式雷达 25+幻影F…4以色列百舌鸟 AGM…45 304。8 20 91。4 2 177高能炸药固体火箭被动式雷达被动式雷达 16 A…4、幻影F…4阿拉伯鲑鱼* AS…5 940 46高能炸药 320 TU…16第三类:地地导弹以色列杰里科 MDO…660高能炸药 450阿拉伯蛙* 900 55 105 2;000高能炸药固体火箭陀螺仪 60 PT…76阿拉伯飞毛腿* 1;100 85 5 6;300高能炸药液体火箭惯性 280转动运载装置第四类:地空导弹以色列霍克 MIM…234 512 35 12。2 2。5 580高能炸药两级固体火箭雷达雷达 35自行式载车 11。6阿拉伯导线* SA…2 1;070 70/50 2;300 13高能炸药两级固体火箭雷达雷达 50 18。6阿拉伯小羚羊* SA…3 670 60/45高能炸药两级固体火箭雷达雷达 30阿拉伯有利* SA…6 620 33。5 550 40高能炸药两级固体火箭雷达雷达 60/30自行式载车 18阿拉伯杯盘* SA…7 125 7高能炸药光束热自动导引肩射、装甲战斗车第五类:反坦克导弹、火箭以色列陶 BGM…71A 117 15。2 278米/秒 18高能炸药两级固体火箭有线制导光踪 3。75 M…113装甲输送车以色列劳 M…72 65。3 6。6 145米/秒 1。25固体火箭直接瞄准 0。25便携式以色列超级反坦克火箭炮 M…20A1 153 8。9 148。9米/秒 3。31高能炸药固体火箭直接瞄准 0。15便携式阿拉伯甲鱼* AT…1 113 15 89米/秒 22。25高能炸药固体火箭有线制导目视导引 2。3手提箱阿拉伯耐火箱* AT…3 88 12 120米/秒 11。3高能炸药固体火箭有线制导 3装甲战斗车阿拉伯反坦克火箭筒 RPG…7 4/10固体火箭直接瞄准目视导引 0。3便携式美制“陶”式反坦克导弹是用作地对地反击坦克的导弹。这种导弹首创于法国。它是在原来基础上,经过改进后发展起来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其自重约54磅(24。516公斤),可以从吉普车上或在三脚架上发射。若装填充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