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内燃机也有助于武器杀伤力的利用提高。假如没有卡车,那么铁路终点站就好象瓶颈卡住了口子。因为用马车运输,需要大量饲料,这就限制了向前方运送物资。而卡车则能够将物资运达战区的物资分发站,再用马车从分发站运到前线,进行最终分发。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境内英军所需的卡车、火车所用之燃料以及马匹本身的运输,差不多占去了他们供应吨位总数的一半。
    1917年末,德国在战争中击败了俄国和罗马尼亚,这样就可从东线机动出大批部队。德国拥有大量经过训练的人员;法军、英军已精疲力尽;加上德国攻击英国潜艇获得胜利,这三者结合,对德国高级司令部来说,出现了干脆战胜或谈判逼和以结束战争的机会。德国人需及早作出决定,因德国军队士气和素质不断下降,美国又介入了战争,协约国海上封锁导致德国经济萧条以及反德国潜艇战的成功,这些因素都逼迫德国及早作出抉择,而且压力越来越大。
    德陆军军需兵司令埃里希·鲁登道夫(实际上是参谋长)认识到只有通过进攻才有可能获得积极的军事结果,不能满足于消耗战的战略,只有对英、法致命的战略要点实施深入突破,才能解决问题。在这以前,尽管双方作了种种努力,动用了部队,使用了武器,在前沿发动过进攻,但哪一方也未能深入突破。英国在康布雷的坦克冲击,也是收效甚微,大胆的德国人一反击,就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德国人在最近的将来能否发动一场坦克进攻,他们自己也是无从设想。他们看到英国发明坦克后,也仓促生产坦克,只是数量很少,把从协约国缴获来的坦克也算进去,仍是寥寥无几。
    德国新的战术原则
    鲁登道夫和他的参谋总部认为在战术范围内决战决胜是可能的。他们对1917年情况作了认真研究,发展了一种新的战术体系。认为获得成功所需要的各因素中,首要的因素是突然性,然后是找出敌防御阵地的薄弱点,并进行突破,避免对强固防御设施进行持久攻击,要迅速、猛烈而深入地扩大突破口,要自始至终的进行火力支援,以维持攻击的势头。
    德国人为在战场上造成上述因素,采取了如下战术:1.突然性(1)采取措施,把表示攻击发起时间的征候,减少到最低限度。这就要避免长时间的航空火力准备,炮火准备不得在攻击发起时间的四小时之前进行。
    (2)限制新到炮兵连的检验射击,以隐蔽攻击地段的炮兵集结情况。
    (3)攻击部队只能在晚上向前运动,然后隐蔽在攻击地段后方的集结地域。
    (4)在前线其他地区佯装战备活动,以进行伪装欺骗。
    2.突破弱点
    (1)要把“避实就虚”的渗透战术思想灌输给部队。攻击后向前推进要有一定限度,只有当敌抵抗微弱或无效时才紧接着进攻。这一原则对于从班排到野战军各级都是适用的。
    (2)攻击部队应绕过坚固支撑点或坚固设防地区,留待下一步后续梯队加以“扫清”。
    3.扩张战果
    (1)突破成功后,突击部队不管大小,应迳直向前强攻。
    (2)跟随突击队的部队应向突破地区两翼施加压力,以扩大突破口,进而包围其翼侧。
    (3)团、师扩大突破口间隙时,与最初攻击时一样使用避实就虚的渗透战术。
    4.最大限度的火力支援
    (1)步兵班(在德国军队中相当于半个排,14…18人)可得到一支自动步枪(或一挺轻机枪)和一门轻型迫击炮的支援(自动步枪一般是指20磅重的马德森步枪。也用过伯格曼枪和22磅重的帕拉贝吕姆步枪。)自动步枪和迫击炮是班里步枪手进行机动时的火力基矗(2)掷弹筒(近来从法国的维维安枪榴弹射座改装而来)每步枪班装备一支,每个士兵的手榴弹分配数应增加。
    (3)除标准的炮火支援技术装备以外,步兵营应配属轻型火炮,以提供直接近距火力支援。
    (4)营机枪连应靠近集中于步兵突击部队之后,还可指定少数火炮前移,进行隐蔽,然后以超越射击或从步兵编队间隙射击的方式进行火力支援。
    (5)轻型、中型和重型支援火炮,不要按习惯严格地作线式配置,而应在隐蔽阵地上作不规则配置。炮兵连和炮兵营应准备跳跃式地向前变换阵地,以提供不间断的火力支援。
    (6)战斗机和轻型轰炸机也要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应攻击进行顽抗的小块孤立地区及向前行进的敌预备队等临时目标。而侦察机应协同修正火炮弹着点。
    5.维持攻击的势头
    (1)装备有架桥器材的工兵应配属突击部队,以保障伴随火炮和供应车辆前进。
    (2)不要给先头突击部队指定目标点,仅指示其照直攻击前进,不要理睬翼侧的迟滞干扰。
    (3)增援和补充,尤其是自动步枪和迫击炮的增援和补充,要用从后方到前线直接补充的办法予以满足。疲惫不堪,伤亡减员的突击部队的补充增援,也以同样方法完成。
    (4)使用紧跟的步兵预备队,发扬机枪和火炮火力,迅速而猛烈地扩大局部战果。
    前面所说,好象是现代战场的战术总结,如果有这个印象,那就对了。鲁登道夫1918年有所创新,尤其在编制、装备和班以上战斗编组、战术运用上的创新,是现代编制和战术的基矗现代战斗队的概念是鲁登道夫的班这一级编制的扩大。至于战斗队的战术,也是鲁登道夫班战术的更大规模上的运用而已。
    如果德国的一些军官不提出抗议的话,他们的陆军还不会采纳上述新的战术原则。首先,陆军认为强调半自主小部队的独立行动,就有离心的倾向。这似乎与德国长期坚持的严密控制的原则相违背。其次,让下级军官、军士和个别士兵负起重大的战术责任,这对许多德国军官来说是一种侮茫但是德国陆军兵力不足(他们比其他国家陆军早几年编成三三制步兵师),部分由于这个原因,他们早就表示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
    奥斯卡·冯·胡蒂尔将军于1917年9月的里加进攻战中,运用了上述新的战术原则获得成功。同年10月、11月,在卡波雷托与意大利军作战中,又获辉煌胜利。因为冯·胡蒂尔首先使用这套战术,所以很快被称为“胡蒂尔战术”。
    德国人1918年的进攻
    鲁登道夫深信他已掌握战术上致胜的秘诀,他和参谋部研究如何运用这些战术在1918年赢得战略上的决定性胜利。他们断定在萨温谷地英、法军接合部是协约国一方最薄弱部分。英国第五军兵员不足,配置稀疏,在该处突破,对巴黎和英国远征军所依重的海峡港将构成威胁。进攻的结果,自然是法军退守巴黎,英军退而保护其交通线。由于英、法军分路撤退,突破战也就成了持久战。
    冬天,德国人从战略、战术上积极进行准备。所有35岁以上的士兵从现役作战师调往执行占领任务的部队,把35岁以下的士兵从执行占领任务的部队中调到现役作战部队。所有师,包括东线师,在1917…1918年之交的冬天,实施了紧张的新的战术训练。训练中强调渗透作战并不光是专业部队的任务,而是所有步兵的任务。此外,炮兵不仅训练从遮蔽物后进行射击,而且还在使用前进观察员改进讯号的情况下,进行按地图试射,和以一分钟40米的速度进行徐进弹幕射击的训练。
    1918年3月21日,在努瓦荣、阿拉斯之间,德国与英第5军、第2军、第1军作战时用了“胡蒂尔战术”。攻击前进行了短促而猛烈的炮火准备,对炮阵地、指挥所、交叉路口、停车场以及后方的其他敏感地区,施放了百分之五十剂量的毒气。大约两小时后,主要火力转移,轰击英国一线阵地和供应线。又两个小时之后,德国步兵跟随徐进弹幕前进。这种徐进弹幕射击是由专门指定的炮兵连负责实施的,所以不会突然中断火力,表示步兵突击正在进行。
    这次战斗中,德国各步兵班如预料,表现正常。但遇到了浓雾,迟延了计划中的空中支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枪和近距火炮的火力支援。使用新战术的最后结果是,在15天中德国人突进了对方阵地,最深时达40英里。这样,德军第二军就进到了离重要交通枢纽亚眠仅9英里处。从1914年9月以后,还未见过各交战国在西线上有如此深入的突破。
    如果德国人的运输和后勤支援能力与新战术的发展相适应,或许德国还有可能达成他们的战略目标。到4月5日,德国军队终于停止前进。此时进攻部队已精疲力尽,弹尽粮绝,且已远离其炮火支援的范围。
    德国在运输和后勤上出现的问题,一般认为是由于他们进攻时选择地点不当。他们这次所选的作战地域,也是他们自己在1917年向兴登堡防线撤退的地域。由于撤退时把这里洗劫一空,今天已找不到一草一木来支持或帮助他们进军,而只能完全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在弹坑累累、战壕纵横、铁丝网密密层层、道路缺少、泥泞不堪的地区负重前进。
    在以后几个月里,鲁登道夫又发动了四次进攻,也都失败了。其原因不仅因为德国火炮依然无能,后勤供应跟不上步兵,而且还因为德步兵遭受损失后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还有一个原因是在紧急关键时刻,协约国一方最后任命了费迪南·福煦为最高司令,他了解德国人的意图和行动,能迅速采取充分的反措施。
    尽管德国人在1918年的进攻中战略上失败了,但在战术上给协约国司令官们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当年7月,协约国将德国战术稍加修改,与空军和坦克相结合,转而自己发动了进攻。这场进攻持续到11月11日停战时才结束。战后,所有陆军都在不同程度上是以1918年的德国战术为基础来更改编制的。
    战术革新的显著特点也许是对班这一级的运用,有革命性的创造。1918年以前,班这一级不过是部队内部的一个小单位,主要为了便于基层行政管理和机动中纵横队的变换。1918年以后,步兵班才以一件或数件自动武器为火力基础,以火力和运动相结合,在排、连建制内成了一个战术单位。鲁登道夫及其参谋人员首创的班一级编制及其战术,后来被扩大运用到营、团、师,所以每一级都成为一个战术单位,能够在其自己的基础火力支援之下进行机动。1937年,美军在莱斯利·J·麦克奈尔准将指挥下,进行野战实验以后,美国陆军采用了三三制编制师。师本身是个战斗单位,又可以分成具有特定战斗能力的更小的战斗单位。
    大家确认1918年鲁登道夫的战术改革具有革新的性质,对陆地作战的影响可以与马其顿的方队、古罗马军团、瑞士进攻中的长矛兵集群、英国防御中的弓箭手集群、西班牙方队和古斯塔夫·阿道夫横队的影响相媲美。
     T·N·杜普伊
    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超星数字图书馆
     ronin21
     ronin21
    24.从建立新军种到闪击战(公元1919…194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20年间,各国军队都乘机将战争中出现的武器方面的进步加以吸收,尤其注重坦克和军用飞机。吸收的方式就是以1918年德国人的战术革新为基础的那种原则,我们称之为20世纪战斗队。这原则就是火力队和实施机动的突击群相结合,每个战斗群相互之间和总的作战计划之间互有关联。1939年的装甲师、空中突击队、英美登陆队都是火力队和实施机动的突击群相结合的例子。这是充分发挥空运、战斗航空兵、装甲车辆、登陆艇、海军火炮等各种军事装备和军事手段作用的一种方式。联合勤务特混部队的组成就是企图将海、陆、空部队的进攻能力和支援能力相结合,以执行单一的任务。
    协约国一方的估量和军事行动
    两次大战之间,西方各国关于装甲兵的军事指导思想存在着矛盾心理。象英国著名的J·F·C富勒少将及其信徒巴兹尔·利德尔·哈特和法国的J·B·埃斯蒂安纳少将等热情支持者都明确预言装甲兵将有巨大作用,虽然他们的理论有些言过其实(富勒承认这一点,但并未将这一点报告关键的领导人)。上述三位军人作风细致,但脾气急躁,在坦克方面所提主张,往往过于轻率而容易引起争议。这种种情况可能影响了他们的上级,从而低估了装甲兵的潜在能力。还有一点很重要,军事领导人往往并不愿意将尚在试验中的东西,贸然取代成熟的武器及其理论,这是可以理解的。协约国在革新方面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冷漠情绪,这点不可否认。例如在法国,当国防部长保罗·雷诺想在1935年组建装甲兵部队时,遭到了军、政界人物的反对而未能实现。他们认为在现代战争中,胜利的关键是防御而不是进攻。
    作这样一般的回顾就像一般的概括,往往把问题简单化了。其实反对装甲兵的观点含有多种因素,有些是基本因素,有些是从一国国情和政治衍生而来的。法国依重防御工事,认为防御火力效果可靠。英国相信,依靠其海空军力量能够避免卷入未来的欧洲大战,保证其岛国安全。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惨重,人们厌战情绪遍及四方,形成了强烈的和平主义潮流。尤其在英国和美国,许多人直截了当地主张国际间交往应排除与战争的任何关系。在美国,和平主义与孤立主义情绪有关。孤立主义的基础是该国与世界各大国隔着广阔的大洋,具有安全感,让别人打他们自己的仗去,美国自己资源丰富,再也不必介入战争。
    西方国家并不是要放弃坦克,只是把坦克仅仅看作是突破的工具,起到辅助步兵的作用。这个观点不仅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所证实,而且还留下数以千计的剩余坦克可资证明。当时坦克速度慢(每小时4…8英里),限制了行程(12…25英里),机械性能不可靠,装甲防护力弱,武器不足,这样就把装甲兵的发展局限于与步兵同步,并接受了步兵的战术思想。这种状况延续到所有老坦克都磨损报废才停止。
    坦克在设计和性能上的改进,成果丰硕。30年代制造的新式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