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3-医学正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83-医学正传-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KT 亦止。 
盘松周氏子,得伤寒证,七日热退而KT 连声不绝。举家 徨,召予诊其脉,六脉皆沉细无力,人倦甚。以补中益 
气汤作大剂,加炮附子一钱,一日三帖,兼与灸乳根、气海三处,当日KT 止,脉亦充而平安。 

卷之三
吞酸
属性:x论x 
《内经》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惟李东垣独以为寒,诚一偏之见也。河间原病式曰∶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 
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是以肝热则口酸也。或言为寒者,但谓伤生冷硬物, 
而喜噫醋吞酸,故俗医主于温和脾胃。岂知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盖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而为热证。 
故伤寒热在表,而以麻黄汤热药发散,使腠理开通,汗泄热退而愈也。凡内伤冷物者,或但阴胜阳而为病寒,或寒热相 
搏怫郁而为病热,亦有内伤冷物而反病热,得汗泄热退身凉而病愈也。或微而止为中酸,俗谓之醋心,法宜温药散之, 
亦犹伤寒解表之义。若久吞酸不已,则不宜温,宜以寒药治之,后以凉药调之,结散热去则气和矣。所以中酸不宜食粘 
滑油腻者,谓能令气郁不通畅,如食物在器复盖,热而自酸。宜 食菜蔬,能令气之通利也。曰寒曰热,于斯明矣, 
学人详之。 
x脉法x 
脉弦而滑。两寸或浮而弦,或浮而滑,或沉而迟,或紧而洪,或洪而数,或沉而迟。胸中有寒饮洪数者,痰热在膈 
间。时吐酸水,欲成胃反也。 
x方法x 
x茱连丸x 
吴茱萸(去梗泡浸半日) 陈皮(去白) 黄芩(陈壁土炒,各五钱) 黄连(土炒,一钱) 苍术(米泔浸,七 
钱半)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津唾咽下。一方茱萸、连二味,随时令寒热,迭为佐使(寒月 
倍茱萸,热月根据本方),苍术茯苓为补助,汤浸蒸饼为小丸,吞之。 
治酸必用茱萸,顺其性而折之。 
食郁有痰,二陈汤加南星、黄芩之类。 
加味平胃散,治吞酸因食郁所致,生料平胃散加炒神曲、炒麦芽、姜、枣同煎。 
酸味宜节浓味,必蔬食自养,则病易安。 
吐清水,用苍术(陈壁土炒) 茯苓 滑石(炒) 白术 陈皮 煎服。 
x参萸丸x 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又云∶治湿而气滞者,湿热甚者用之为响导。 
六一散(一料) 吴茱萸(一两,制) 
上为饭丸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条) 
x藿香安胃散x(东垣) 治脾胃虚弱,饮食入胃,呕吐作酸,不待腐熟。 
藿香 丁香 人参(各二钱五分) 陈皮(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加生姜,水煎温服。 
x加减二陈汤x(丹溪) 治痰饮为患,呕吐头眩心悸,或因食生冷硬物,脾胃不和,时吐酸水。 
丁香(五分) 半夏 陈皮(各二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甘草(七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x曲术丸x(三因) 治中脘宿食留饮,酸蜇心痛,吐清水。 
神曲(炒,三两) 苍术(米泔浸,一两半) 砂仁(一两) 陈皮(去白,一两) 
上为细末,生姜汁别煮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姜汤送下。 
(祖传方) 
治吞酸方 
用黄连吴茱萸各一两,上以黄连细切,同茱萸以井花水浸七日,去连,将茱萸焙干,每日清晨,以米汤下四十九粒。 

卷之三
嘈杂嗳气
属性:x论x 
《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若夫湿面鱼腥,水果生冷,以及烹饪调和,粘滑难化等物,恣食无节,朝 
伤暮损,而成清痰稠饮,滞于中宫。故谓嘈杂嗳气,吞酸痞满,甚则为翻胃膈噎,即此之由也。夫嘈杂之为证也,似饥 
不饥,似痛不痛,而有懊 不自宁之状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痞满,或兼恶心,渐至胃脘作痛,乃痰火之为患也。 
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红之类,以消其痰。芩、连、栀子、石膏、知母之类,以降其火。苍术、白术、芍药之类,以健 
脾行湿,壮其本元。又当忌口节欲,无有不安者也。 
x脉法x 
右寸关脉紧而滑。两寸弦滑,胸中有留饮。寸脉横者,膈上有横积也。 
右关弦急甚者,木乘土位,欲作胃反,难治。 
x方法x 
丹溪曰∶此为食郁有热,炒栀子、姜炒黄连,乃必用之药也。 
肥人宜二陈汤,少加抚芎、苍术、白术、栀子。 
若湿痰气滞,不喜食,用三补丸加苍术,倍香附。大抵嘈杂是痰因火动,令人心嘈,似饥非饥,有积有热也,治痰 
为先,宜用山栀、姜汁炒黄连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臣,热多加青黛。(若食郁有热,栀子与姜炒黄连不可无。) 
蒋氏子心嘈索食,以白术、黄连、陈皮为丸,白汤下七、八十丸,数服而止。 
嘈杂眩远,是火动其痰,二陈加栀子、芩、连之类。 
嗳气,胃中有火有痰,用南星、半夏、软石膏、香附作丸,或煎服之。盖胃中有郁火,膈上有稠痰也。 
噫气吞酸,此系食郁有热,火气冲上,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 
(以上丹溪方法凡八条) 
x三圣丸x 治嘈杂神效。 
白术(四两) 黄连(五钱) 橘红(一两) 
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津唾下,或姜汤下。 
x术连丸x 治嘈杂。 
白术(四两) 黄连(四钱五分)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黍米大,津唾送下。 
x软石膏丸x 治嘈杂嗳气。 
南星(泡制) 半夏(泡洗) 软石膏( ) 香附(童便浸透) 栀子(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粥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x曲术丸x 治中脘有饮则嘈,宿食则酸。(方见吞酸门。) 

卷之三
痞满
属性:x论x 
《内经》曰∶备化之纪,其病痞。又曰∶太阴所至,为积饮痞膈。夫痞满之证,东垣论之详矣。谓太阴湿土主壅塞, 
乃土来心下为痞满也。伤寒下之太早,亦为痞满,乃寒伤荣血而然。心主血,邪入于本,故为心下痞。仲景以泻心汤, 
用黄连泻心下之土邪,功效甚速。非止伤寒为然,至于酒积杂病,下之太过,亦作痞满,盖下多则亡阴也。亡阴者,谓 
脾胃水谷之阴亡也。故胸中之气,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故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若全用利气之药导之, 
则痞尤甚。痞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皆非其治也。又有虚实之异,如实痞大便秘者,浓朴、枳实主 
之。虚痞大便利者,芍药、陈皮主之。如饮食所伤而为痞满者,宜消导其胸中窒塞之气。上逆兀兀欲吐者,则宜吐之, 
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学人宜详究焉。 
x脉法x 
《脉经》曰∶痞,脉浮紧而下之,紧反入里,因作痞。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颠,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 
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坚。 
右关脉多弦,弦而迟者,必心下坚(此肝木克脾土,郁结涎闭于脏腑,气不舒则痞。) 
x方法x 
丹溪曰∶痞满与胀满不同,胀满内胀而外亦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盖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 
位乎心下之中, 痞满塞,皆土邪之所为耳。有因误下,里气虚,邪乘虚而入于心之分野。有因食痰积,不能施化,郁 
而作痞者。有湿热太甚,土来心下而为痞者。 
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温以补之,茯苓、泽泻之咸淡以 
渗之,大概与湿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条) 
x浓朴温中汤x(东垣) 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疼痛,时发时止。 
浓朴(姜汁拌炒) 陈皮(去白,各一钱) 茯苓 草豆蔻 甘草 木香(各五分) 干生姜(一钱) 
上细切,水煎服。 
x木香顺气汤x(东垣) 治 胀,心腹满闷。 
木香 益智 陈皮 苍术 草豆蔻(各五分) 浓朴(姜制) 青皮(各四分) 茯苓 泽泻 半夏(各六分) 干 
生姜 茱萸(各三分) 当归 人参(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痞有痰挟血成窠囊者,用桃仁、红花、香附、大黄之类治之。 
x七气汤x(局方) 治七情所伤,忧思郁结,腑脏气不和平,心腹痞闷。 
半夏 茯苓(各二钱) 浓朴(姜制,一钱五分) 紫苏叶(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x大消痞丸x(东垣) 治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 
干生姜 神曲(炒) 甘草(炙,各二钱) 猪苓(二钱五分) 泽泻 浓朴(姜汁拌炒) 砂仁(各三钱) 半 
夏(汤泡七次,去皮脐) 陈皮(去白) 人参(各四钱) 黄连(陈壁土炒,去土) 黄芩(如连制,各六钱) 枳 
实(五钱,去穣麸炒) 姜黄 白术(各一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汤下。 
x失 丸x(一名枳实消痞丸,东垣) 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 
干生姜(一钱) 甘草(炙) 麦 面(炒) 白茯苓 白术(各二钱) 半夏曲 人参(各三钱) 浓朴(姜制, 
四钱) 枳实(麸炒黄色) 黄连(各五钱)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汤下。 
x消痞汤x(一名木香化滞汤,东垣) 治因忧气郁结中脘,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川归 枳实(炒,各四分) 陈皮 生姜 木香(各六分) 柴胡(七分) 甘草(炙) 草豆蔻(各一钱,面包 
煨) 半夏(一钱五分) 红花(一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x黄连消痞丸x(东垣) 治心下痞满,壅滞不散,烦热喘促不安。 
泽泻 姜黄(各一钱) 干生姜(二钱) 甘草(炙) 茯苓 白术(各三钱) 陈皮(五钱) 猪苓(去黑皮, 
五钱) 枳实(麸炒黄色,七钱) 半夏(汤泡七次,九钱) 黄连(一两) 黄芩(二两,炒)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x黄芩利膈丸x(东垣) 除胸中热,利膈上痰。 
生黄芩 炒黄芩(各一两) 半夏 黄连 泽泻 南星(各五钱) 枳壳(麸炒去穣) 陈皮(去白,各三钱) 白 
术(二钱) 白矾(一钱) 今加萝卜子(五钱,炒) 小皂角(一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忌酒、湿面、鱼腥。 
(丹溪活套)云∶凡心下痞满,须用枳实、黄连。如肥人心下痞,内有湿饮,宜苍术、半夏、缩砂、茯苓、滑石之 
类。如瘦人心下痞,乃郁热在上焦,宜枳实、黄连以导之,葛根、升麻以发之。如人饮食后,因冒风寒,饮食不消而作 
痞满,宜吴茱萸、缩砂、藿香、草豆蔻之类,温以化之。如脾气虚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作痞者,宜白术、山楂、 
神曲、麦芽之类以消之。又曰∶痞满之证不一,有伤寒下早而作痞者,枳壳桔梗汤、小陷胸汤之类。有因饮食填塞胸 
中而作痞者,保和丸、东垣枳实导滞丸、木香化滞汤之类。伤寒下多则亡阴而痞者,四物汤加参、苓、白术、升麻、柴 
胡,少佐以陈皮、枳壳之类除之。或大病后,元气未夏而胸满气短者,宜补中益气汤、陈皮枳术丸、木香枳术丸之类。 
夫痞满之证,不可执一,全在活法,详脉证虚实而调之可也。 
(医案) 
山头沈三十一丈,年三十余,身材肥盛,夏秋间因官差丈量田地辛苦,至冬间得痞满证,两胁气攻,胸中饱闷, 
不能卧,欲成胀满证。历数医者,皆与疏气耗散之药,皆不效。十一月初旬,召予延医,两手关前皆浮洪而弦涩,两关 
后脉皆沉伏。予曰∶此膈上有稠痰,脾土之气敦阜,肝木郁而不伸,当用吐法,木郁达之之理也。奈何值冬月降沉之令, 
未可行此法,且先与豁痰疏肝气,泻脾胃敦阜之气。用平胃散加半夏、茯苓、青皮、川芎、草龙胆、香附、砂仁、柴 
胡、黄连、栝蒌子等药,病退之十有三四。待次年二月初旬,为行倒仓法,平安。 

卷之三
肿胀
属性:x论x 
《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夫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 
浮而肿,名曰水肿。或腹大如鼓,而面目四肢不肿者,名曰胀满,又名鼓胀。皆脾土湿热为病,肿轻而胀重也。丹溪曰∶ 
心肺阳也,居上;肾肝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属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 
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 
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平人。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 
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湿郁为热,热又生湿,湿热相生,遂成 
胀满,经曰鼓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胶固难治。又曰蛊者,若虫侵蚀,有蛊之义。理宜补脾, 
又须养肺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虑,滋肾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却盐味以防助邪,断妄想以保母气,远音乐,戒暴 
怒,无有不安。医者不察,急于获效;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药,以求通快。殊不知宽得一日、二日,复胀愈甚,真气 
已伤,去死不远矣。俗谓气无补法者,以其痞满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而不能营运,邪滞着而不出,所以为病。 
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气虚不补,邪由何退,病何由安。且此病之起,固非一年,根深蒂固,欲取速效, 
自取祸耳,知王道者,可与语此。其或受病之浅,脾胃尚壮,积滞不固者,惟可略与疏导,而不可峻与利药也。 
愚按∶先生此论,详明殆尽,诚千古不易之定议也。及视东垣胀满论,又以脏寒生满病立说,引脉经胃中寒则胀满 
之语以为之证。愚恐南北风土寒热不同,难以一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