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3-医学正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83-医学正传-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x中和丸x 治湿痰气热。 
苍术 黄芩 半夏 香附(各等分) 
上为细末,姜汁调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送下。 
x小胃丹x 
上可取胸膈之痰,下可利肠胃之痰。能损胃不食,胃气虚而少食者,不可用。 
大黄(酒拌,湿纸裹,煨熟焙干,再以酒炒润,一两五钱) 黄柏(炒褐色,二两) 甘遂(面裹煨熟,去面。) 大 
戟(长流水煮一时许,洗净晒干用) 芫花(醋拌经宿,炒黑勿焦,各一两) 
上为细末,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丸,温汤送下。 
x坠痰丸x 能利痰,从谷道中出。 
风化硝 枳实(麸炒黄色) 黑牵牛(取头末,五钱) 生白矾(三钱) 猪牙皂角(去皮弦酥炙黄,三钱) 
一本有贝母三钱 
上为细末,莱菔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鸡鸣时服,先见屎,次见痰(古方无硝、枳,而用水丸, 
分两亦不同。) 
x青礞石丸x 能化痰降痰。一云治食积,去湿痰。 
青礞石(敲碎如骰子大,以焰硝同入锅, 黄色) 茯苓 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 南星(慢火煨裂) 黄芩(各 
五钱) 风化硝(三钱,盆净者,冬月以绢袋盛,悬风前化之) 
上为细末,神曲糊入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送下。此药重在风化硝。一方加苍术五钱,滑 
石一两。一方无南星,有白术。一方有枳实,倍青礞石。 
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黄芩治痰,假其下火也。天花粉,大能降上膈热痰。海粉,热痰能降,湿痰能燥,顽痰能 
消。 
人中黄,饭丸,如绿豆大,每服十数丸,白汤送下,能降阴火,清痰,又治食积。 
痰因火盛逆上,治火为先,白术、黄芩、石膏之类。 
凡久病,阴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补血制相火,其痰自除,血药必用姜汁传送。 
痰成块、吐咯不出、气郁滞者,难治。 
脾虚者清中气,二陈汤加白术之类,兼用提药。 
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x二陈汤x 一身之痰都管,治痰之要药也。欲下行加引下药,上行加引上药(引上,柴胡、升麻、防风之类。引 
下, 
黄柏、木通、防己之类)。又曰∶二陈加升提之药,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汤泡七次,二钱)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 
(以上丹溪方法又七条) 
x导痰汤x(局方) 治风湿痰等证。 
半夏(二钱,汤泡七次) 南星(煨裂) 橘红(去白) 枳壳(麸炒黄色)甘草(炙) 茯苓(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如久嗽肺燥热者,去半夏,加五味子九枚,杏仁五分。 
x千缗汤x(局方) 治风痰壅盛。 
半夏(汤泡七次,七个四破) 皂角(一寸,去皮炒黄) 甘草(炙,一寸) 
上细切,作一服,入生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 
x利膈化痰丸x(丹溪) 
南星(煨裂) 蛤粉 半夏(汤泡) 贝母(去心) 栝蒌仁(去壳) 香附(去皮,童便浸) 皂角(去皮弦) 杏 
仁(去皮尖,炒) 青黛(各等分) 
上以前六味研为细末,却以皂角杵碎煎浓汁,擂杏仁如泥,再以姜汁和蒸饼为丸,如绿豆大,青黛为衣,每服五十 
丸,姜汤送下。 
x滚痰丸x(王隐君方) 治湿热、食积,成窠囊、老痰。 
大黄(酒拌蒸) 黄芩(去朽,各半斤) 沉香(五钱) 礞石(硝 黄金色,一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人强弱,加减丸数。 
x神术丸x(丹溪) 治痰饮。 
苍术(一斤,米泔浸) 生芝麻(五钱,用水二小盏研细取浆) 大枣(十五枚,煮肉研细) 
上以苍术焙干为末,然后以芝麻浆及枣肉和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汤下。 
x黄芩利膈丸x(东垣) 除胸中热,利膈上痰。 
生黄芩 炒黄芩(各一两) 半夏(汤泡七次) 泽泻(去毛) 黄连(各五分) 天南星(煨裂) 枳壳(麸炒) 
陈皮(去白,各三钱) 白术(二钱) 白矾(五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入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远温水下。忌酒及湿面。 
x蠲饮枳实丸x(丹溪) 逐饮消痰,导滞清膈。 
枳实(麸炒) 半夏(泡) 陈皮(去白,各三两) 黑丑(半斤,取头末三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 
x十枣汤x(仲景) 治悬饮内痛。 
芫花(醋炒黑色) 甘遂(面包水煮) 大戟(各等分) 
上为细末,以水一升半,煮大枣十枚,至八合,去渣,调药末,强人一钱,弱人五分,平旦服之。不下,更加五分。 
下后,以糜粥调养之。河间曰∶芫花之辛以散饮,大戟之苦以泄水,其甘遂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泄水饮之圣药也。然 
亦有大毒,人虚者不可轻用。 
x三花神 丸x 治一切湿热沉积痰饮变生诸病,或风热燥郁,肢体麻痹,走注疼痛,风痰涎嗽,气血壅滞,不得 
宣 
通等证。人壮 气实者,可服。 
甘遂(根据前制) 大戟 芫花(醋拌湿炒,各五钱) 黑丑(二两,取头末) 大黄(一两) 轻粉(一钱)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日三服,加至快利,利后须服,至病根尽除为 
度。痞闷极甚者,若便多服,则顿攻不开,转加痛闷,则当初服二丸,每服加二丸,至快利即止。 
x控涎丹x(三因方) 治患胸背胁颈项及手足腰胯隐痛不忍,筋骨牵引钓痛,时时走易,乃是痰涎在胸膈间,随 
气 
升降,于经络中作楚而然。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误认为瘫痪者。 
甘遂(去心,根据前制) 大戟(去皮) 白芥子(主上气发汗,胸膈有冷痰) 
上件各等分,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姜汤下,食后临卧服,量病患虚实加减丸数。一方名妙应 
丸,治惊痰,加朱砂为衣。痛甚者,加全蝎。酒痰,加雄黄、全蝎。惊气痰成块者,加穿山甲、鳖甲、玄胡索、蓬莪术。 
臂痛,加木鳖子霜、桂心。热痰,加盆硝。寒痰,加丁香、胡椒、肉桂。 
x半夏丸x 治肺热痰嗽。 
栝蒌仁(另研) 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焙开,各一两) 
上为细末和匀,姜汁打糊为丸服。 
取竹沥法∶大治热痰,及能养血清热。有痰厥不省人事几死者,得竹沥灌之遂苏,诚起死回生药也。 
用水竹、早 竹(俗名雷竹。苏东坡曰∶淡竹对苦竹为文耳,除苦竹之外,皆淡竹也。我丹溪先生存日,只用此二 
竹。盖取其为诸竹中之最淡者,以其笋味之甘淡也),截长二尺许,每段劈作四片,以薄砖二块排定,将竹片架于砖 
上,两头露一、二寸,下以烈火迫之,两头以盆盛沥,六分中加姜汁一分服之。痰热甚者,止可加半分耳。 
取荆沥法∶能治热痰,功胜竹沥,但不补耳。 
用黄荆截作短片,炙取沥,同上法。 
(丹溪活套)云∶二陈汤,一身之痰,无所不治。但在上加引上药,在下加引下药。如偏头痛在右,本方加川芎、 
白芷、防风、荆芥、薄荷、升麻之类;在左,本方合四物汤,亦加防风、荆芥、薄荷、细辛、蔓荆子、柴胡、酒片芩之 
类。顶痛者,本方加川芎、 本、升麻、柴胡、蔓荆子、细辛、薄荷等药。如痰在腰胯膝下肿痛,本方加苍术、防 
己、木通、黄柏、萆 、川牛膝之类。如痰在胸腹中作痛或痞满,本方加白术、神曲、麦芽、砂仁之类。如痰在胁下作 
痛,或漉漉有声,本方加柴胡、青皮、川芎、芍药之类。如痰在经络中,或胸背手足臂膊作痛者,上加防风、羌活、葳 
灵仙,在下加防己、牛膝、木通之类,冬月加乌、附行经。如风痰壅盛,喘急咳咳不宁,本方加防风、羌活、南星、枳 
壳、皂角之类。如热痰为病,腹胀喘满,本方加黄芩、黄连、栀子、栝蒌仁、滑石、石膏、竹沥之类。如湿痰,身重倦 
怠,本方加苍术、白术、南星之类。如酒痰,本方加葛根、枳 、砂仁、神曲、麦芽之类。寒痰,本方加干姜、附子、 
益智、草豆蔻之类。气痰,本方加木香、槟榔、砂仁、枳壳、乌药、香附之类。燥痰,本方加栝蒌仁、杏仁、贝母、五 
味子之类。阴虚咯血痰嗽,本方加天门冬、麦门冬、知母、黄柏、贝母、款冬花、紫菀、马兜铃之类。如痰在中焦,作 
嗳气吞酸,胃脘当心而痛,或呕清水,恶心等证,本方多加白术、苍术、神曲、麦芽、川芎、砂仁、草豆蔻、枳实、猪 
苓、泽泻、黄连、吴茱萸、栀子仁、木香、槟榔之类,作丸服之。 
(医案) 
予侄妇何氏在室时,四月间因多食青梅,得痰饮病,日间胸膈中大痛如刀锥,至晚胸中痛止而膝KT 大痛,盖痰饮 
随气升降故也。一医作胃寒治,用干姜、良姜、官桂、乌、附、丁、沉辈,及煮胡椒粥间与。病日刷,加之口渴,小水 
淋涩。求予治,诊其六脉洪数而滑,予作清痰处治,令其急烹竹沥服。三日口不渴,小水亦不淋涩,但胸中与膝互痛如 
旧。用萝卜子研汁,与半碗,吐痰半升许,至夜痛尤甚于前,正丹溪所谓引动其猖狂之势耳。次日用人参芦一两,逆流 
水煎服,不吐。又次日与苦参煎汤服,又不吐;又与附子尖、桔梗芦,皆不吐。一日清晨,藜芦末一钱,入麝香少许, 
酸浆水调与,始得大吐,至次日天明,吐方定,前后得顽痰及稠饮一小桶许,其痛如脱,后以软粥将理而安。 

卷之二
咳嗽
属性:x论x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之咳延久, 
乃移于六腑。河间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生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 
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故《内经》又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 
秋之气宜清肃,反动之,气必上冲而为咳,甚则动于脾湿,发而为痰焉。又曰∶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 
咳,惟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于肺,则为咳嗽。假令湿在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肺经, 
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为患不同,宜随证而治之。是故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夫欲治咳嗽者,当以治 
痰为先;治痰者,必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橘红利其气,而痰饮自降。痰盛而能食 
者,小承气汤微下之;痰盛而不能食者,浓朴汤疏导之。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嗽,小柴胡加石膏、知母;冬月嗽而 
发寒热,谓之寒嗽,小青龙汤加杏仁。此治法之大要也,学人不可不知。 
x脉法x 
关上脉微为咳。肺脉微急为咳而唾血。脉弦涩而咳为少血。脉紧者为肺寒。双弦者寒。脉浮而紧者为虚寒。脉浮而 
缓者伤风。脉细者湿。脉数为热。脉沉数为实热。脉弦为水。偏弦为饮。脉沉为留饮。洪滑多痰。 
咳,脉浮直者生。脉浮濡者生。脉紧者死。沉小伏匿者死。咳而羸瘦,脉坚大者死。咳而脱形发热,脉小坚急者 
死。凡肌瘦脱形,热不去,咳呕,腹胀且泄,脉弦急者,皆死证也。 
x方法x 
丹溪曰∶咳嗽有风寒,有火,有劳,有痰,有肺胀。 
风寒者,主发散行痰,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之类。(戴氏曰∶风寒者,鼻塞声重恶寒是也。) 
风寒郁热于肺,夜嗽者,三拗汤加知母。脉大而浮,有热,加黄芩、生姜。 
寒嗽,古方有以生姜切作薄片,焙干为末,糯米糊为丸,如芥子大,空心清米饮下三十丸。 
声哑属寒(寒包热也,此言感寒而嗽者),宜细辛、半夏、生姜,辛以散之。 
风入肺久嗽者,用鹅管石、雄黄、蔚金、款冬花为末,以生姜一片置舌上,以药末拌艾,于姜上灸之,取烟入喉中 
愈。一方有南星、佛耳草,无蔚金(此即烟筒法,小异。) 
治嗽烟筒方,用鹅管石、雄黄、款冬花、佛耳草为末,以鸡子清剧纸上,卷药末作筒,烧烟,以口衔,吸烟入喉, 
姜汤送下。 
喘嗽遇冬则发,此寒包热也,解表热自除。枳壳、桔梗(各一钱)、麻黄、防风、甘草、陈皮、紫苏、木通、黄芩(各 
等分)。如严寒,去黄芩,加杏仁五分。 
感冷则嗽,膈上有痰,二陈汤加炒枳壳、黄芩、桔梗、苍术、麻黄、木通、生姜。 
火者,主降火清金化痰,黄芩、海石、栝蒌、青黛、桔梗、半夏、香附、诃子、青皮之类(戴氏曰∶有声痰少面赤 
是也),蜜丸噙化。 
干咳嗽者,系火郁之甚,难治,乃痰郁火,邪在肺中,用苦梗以开之,下用补阴降火,不已则成劳,须行倒仓法, 
此证不得志者有之。 
有痰因火逆上者,必先治火,然亦看痰火孰急,若痰急,先治痰而后降火也。 
劳者,主补阴清金,四物汤加竹沥、姜汁。(戴氏曰∶盗汗出,兼痰多作寒热是也。) 
阴虚火动而嗽,四物合二陈,顺而下之。(加炒黄柏、知母尤佳。) 
阴虚喘嗽或吐红者,四物汤加知母、黄柏、五味子、人参、麦门冬、桑白皮、地骨皮。 
好色之人,元气虚弱,咳嗽不愈,琼玉膏最捷。 
肺虚甚者,人参膏以生姜、陈皮佐之,有痰加痰药,此好色肾虚者有之。 
久嗽、劳嗽,用贝母、知母各一两,以巴豆同炒黄色,去巴豆,再用白矾、白芨各一两为末,以生姜一片蘸药,睡 
时噙化,药尽嚼姜咽之。麦门冬、陈皮、阿胶珠各等分,蜜丸噙化。又方有人参、五味子。 
咳嗽声嘶哑,乃血虚受热,用青黛、蛤粉蜜调服之。 
《医说》内一方治痰嗽,用蚌粉新瓦上炒通红,拌入青黛少许,以淡 水滴入麻油数点调服。 
痰者,主豁痰。(戴氏曰∶嗽动便有痰声,痰出嗽止是也。) 
痰嗽,用半夏、栝蒌子各五两,贝母、桔梗各二两,知母一两,枳壳一两半,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服。 
一方∶黄芩一两半酒洗,白芥子去壳、滑石各五钱,贝母、南星各一两,风化硝二钱半,姜汁浸,蒸饼为丸,青黛 
为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