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朱进忠中医的医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朱进忠中医的医案-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男,51岁。
      右胁下剧烈疼痛,痛彻少腹阴茎,尿频而数40天。医诊肾扭转。先以西药治疗不效,后以中药活血止痛,针灸等相配合,亦无明显效果。细审其证,除剧烈腹痛时轻时重,持续不止,小便频数之外,并见其烦躁不安,舌红无苔,脉弦细数。综合脉证,思之:腹虽剧痛,但不拒按,说明非实证也。舌红无苔者,阴虚有热也。脉弦者,肝脉也;细数者,阴虚有热也。合而论之,乃肝阴不足,肝脉拘挛也。治宜滋阴养肝,柔肝止痛。处方:生地15克,枸杞子10克,川楝子10克,当归10克,木瓜10克,麦冬10克,白芍10克,元胡10克。
      服药1剂,其痛稍减,继进3剂,痛减六七,后改予滋水清肝饮加减10剂,愈。
      某医云:肾扭转用什么办法可使其转为正常?答曰:扭转者,筋脉为病也,但取其舌、脉,知其病机,病位,而予中药治之,其筋可伸,疾病可愈也。

      痤疮
      1.诸病多端,繁复多杂者,治宜宗脉
      文××,男,24岁。
      面部疙瘩,头痛,牙痛8年多。医诊痤疮、三叉神经痛。先予西药治疗2年多不效,继又予中药除湿清热、凉血解毒、清热泻火、活血逐瘀之剂近2年亦不见效。且近4年多以来,又发现两耳疼痛,咽喉肿痛。医诊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虽遍用西药、中药均不见效果。细审其证,头痛牙痛,耳痛咽痛,心烦失眠,耳鸣耳聋,口燥咽干,疲乏无力,痤疮满面,疼痛流脓,舌苔薄白,脉弦大而紧,右脉大于左脉。综合脉证,思之:《难经》云:“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何不从脉论治!因拟补气养阴,燥湿清热,升清降浊,解郁透邪。处方:黄芪15克,甘草6克,人参10克,当归6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黄柏10克,葛根15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升麻10克,泽泻10克。
      服药6剂,痤疮消减近半,心烦失眠,咽干咽痛好转;继服15剂,痤疮、咽喉疼痛,头痛牙痛俱减八九;继服30剂,诸证尽失。
      2.察其色脉,知其为肝郁气结,湿痰内生,复感风邪,予疏肝解郁,调理三焦,和其营卫,愈
      国××,男,2l岁。
      面、颈、胸、背部粉刺,丘疹、脓疱、囊肿此起彼伏3年多。医诊痤疮。先用西药治疗1年不效,继又用中药清热解毒、除湿清热、凉血活血之剂近2年亦无效果。细审其证,除脸面,颈、前胸、后背有大量的密集或散在的丘疹,其色有的呈黑色,有的呈鲜红,有的呈暗紫,其形小者如针尖,大者如豌豆,甚至如樱桃大,有的合并有白色脓点,有的数十个密集在一起,有的则比较散在,且面色红赤,头晕头痛,心烦口苦,舌苔白,脉弦紧。综合脉证,思之:青年之人生机旺盛,稍有抑郁,内燃中火,三焦不化,湿热内生,复感风寒,结于肌肤,则生痤疿。此与《素问》“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同一意也。处方:柴胡9克,半夏9克,黄芩9克,党参9克,桂枝9克,茯苓9克,大黄10克,甘草6克,大枣5个,龙骨15克,牡蛎15克。
      服药3剂,面部丘疹、粉刺、脓疱减少;继服3剂,面部痤疮消失,胸、背、颈部痤疮稍减;又服12剂,痤疮消失,愈。
      某医云:《内经》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疿。”王冰言其“阳气发泄,寒水制之,热怫内余,郁于皮里,甚为痤疖,微为痱疮。”其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者,何者制其寒水,何者制其热怫内余?答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者,既理三焦以促水湿之郁解,又调荣卫以散表寒,除热怫之内余,因此可治痤疮之病。

      传染性软疣
      察病位,合脉象,思病因,其病得治
      冯××,男,成。
      上肢、躯干、颈项大量赘疣2个多月。医诊传染性软疣。先用西药治疗十几天不效,继用中药薏米熬粥服1个多月仍不效。细审其证,见颈项、前胸、后臂、背部有大量高出皮肤的赘疣,微痒,赘疣小者如小米,大者如高粱,别无所苦,舌苔白,脉浮弦紧。综合脉证,思之:病发于肌表,其病位即在肌表,前但用薏米无效,乃治表之功不足。今脉又见弦紧,弦者,肝脉也;紧者,寒也。证脉合参,乃少阳枢机不利,寒湿郁表。治拟和解少阳,散寒除湿。处方:柴胡15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苡米30克。
      服药6剂,赘疣全失,愈。

      荨麻疹
      1.正虚邪实,微风可除,若施巨风,助邪伤正
      岳××,女,35岁。
      大小不等的风团样损害,时发时止8年多。医诊荨麻疹。先以西药治疗4~5年无效,后以中药祛风散寒,燥湿活血,养血活血,清热凉血等剂治疗4~5年亦无效。细审其证,全身反复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样损害,搔抓时即片片出现,高出皮肤,奇痒,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且时见胃脘满痛,舌苔白,脉浮紧。综合脉证,思之:脉浮紧者,风寒也;腹胀满者,寒湿也。表里俱病,治宜祛风散寒,理气温中同施。处方:羌活3克,防风3克,荆芥3克,川芎10克,厚朴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僵蚕10克,蝉蜕10克,藿香10克,清茶l撮。
      服药4剂,痒疹大减,由每日发病1~2次,减为一周发病1次,且痒疹明显减少;继服10剂。追访2年,未见复发,愈。
      某医云:此病余久用消风散治之,然每次药后非但不减,而且更加严重者何也?答曰:羌活、防风、荆芥用量均在10克以上,余仅用3克以下。医云:何以知之?答曰:此病已患8年余,正虚邪实,稍予祛风则伤卫阳而风邪反人,稍多补正则郁卫气,故余仅用羌活、防风、荆芥之微剂于补剂之中,使其祛邪而不伤正。今你用消风散而使病情加剧者,必重用祛风除湿之药,故知你必用羌活、防风、荆芥均在10克以上也。医云:果如是也。
      2.脉缓病脾,脾虚夹风,实邪内结,治其太阴
      耿××,男,成。
      遇冷或食刺激性食物、饮酒后,即全身奇痒,起疹,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6~7年。医诊荨麻疹。先予西药治疗数年不效,继又予中药祛风散寒、养血祛风、散风除湿清热2~3年亦无明显改善。细审其证,除荨麻疹反复发作外,并偶见胃脘痞满不适,大便时干,舌苔薄黄,脉缓。综合脉证,思之:脉缓者,湿盛脾虚之脉也,脾虚、湿盛之脉又不见脾虚湿盛之内证。必所谓之太阴表证也,仲景于《伤寒论》太阴篇列桂枝大黄汤方以治太阴外感,何不予之。处方:桂枝10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7个,大黄3克。
      服药10剂,愈。
      3.脾虚肝郁,清阳失升,风邪闭郁,寒热夹杂者,健脾
      疏肝,升阳益胃,疏风解郁始解
      高××,女,46岁。
      胃脘疼痛,荨麻疹反复发作30多年。医诊慢性胃炎、荨麻疹。先用西药久治不效,继又配合中药疏肝和胃、健脾温中、活血养血、疏风解表、燥湿清热、凉血活血等治疗亦无效果。最近3年以来,胃脘胀痛和荨麻疹的发作日渐严重,尤其是近4个月来,胃脘一直持续的胀痛不止,荨麻疹此起彼伏,从不彻底消退。细审其证,除胃脘胀痛,荨麻疹外,并见心烦心悸,口苦咽于,全身俱痛,舌苔薄白,脉浮弦紧。综合脉证,思之:久病而脉浮者,气虚也;浮紧并见者,表寒也;弦者,肝脉也;弦紧并见者,滞也。综合脉证论之,乃脾虚肝郁,清阳失升,风寒闭郁所致也。治宜健脾疏肝,升阳益胃,疏风散寒。处方:黄芪15克,甘草10克,党参10克,黄连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防风6克,羌活6克,独活6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
      服药1剂,症无进退,继服第2剂后约l小时胃脘疼痛加剧,2小时后,除胃脘仍持续疼痛外,并发现全身奇痒,稍一搔抓,即皮疹连片,但至2个半小时后,突然胃脘胀痛与全身皮疹均全部消失。为巩固效果,又以上方2剂内服,愈。
      某医云:患者何以药后脘痛加剧而皮疹增多?答曰:此药后正复邪却之象也。本病久病正虚邪微,正不胜邪,稍得药力,正气稍复,欲驱病邪,正邪交争,欲作战疹,乃至正复邪却,皮疹突现,病即解矣。此与战汗之作同一意也。
      4.湿郁夹风,散风湿存,其病加剧呼××,男,成。胃脘疼痛,全身荨麻疹反复发作5年多。医诊慢性胃炎、荨麻疹。先用西药久治不效,继又配用中药祛风散寒,温中健脾等剂病情日重。细审其证,胃脘痞满,隐隐作痛,全身皮疹散在不多,舌苔薄白,脉濡缓。综合脉证,思之:脉濡缓者,脾土不足,湿郁不化,清阳失升,风邪内扰也。治宜健脾除湿,理气和胃,散风升阳。处方:羌活3克,防风3克,荆芥3克,川芎10克,厚朴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僵蚕3克,蝉蜕3克,藿香10克。
      服药4剂,胃脘满痛,荨麻疹均明显好转,继服20剂,诸证消失,愈。
      某医云:为什么你用消风散而治愈。我用消风散而加剧?答曰:本证是一个以脾气不足,湿郁不化,清阳不升,稍兼风邪的证候,治疗起来必须以健脾和胃,理气升阳为主要治法。至于风邪问题,也只能在健脾的基础上微去风邪,否则若过用风药必使正气更虚而风邪不除。加之本证内夹湿邪,前人虽有风能胜湿之论,但过用散风则必风气去而湿气在,使风邪加剧。你所用之消风散风药量大而除湿扶正量小,故使病反剧,今余用小量之风药微祛风邪,故正复邪却而愈也。

      痒疹
      审其昼夜,察其抓痕,和之于脉,知其病性,治之始愈
      甄××,女,35岁。
      全身奇痒,昼轻夜剧3年多。医诊为痒疹。先以西药治之不效,后配中药燥湿清热散风、清热解毒散风而痒疹更剧。细审其证,在躯干和四肢伸侧有大量密集的小红疹,间有小的水疱,剧烈瘙痒,昼轻夜剧,舌苔白,脉沉细弦。综合脉证,思之:瘙痒昼轻夜剧者,血中燥热生风也。疹间水疱者,热毒夹湿也。治宜养血润燥,除湿解毒。处方:生地15克,熟地10克,生首乌10克,当归10克,元参20克,白蒺藜6克,僵蚕6克,红花10克,甘草6克,苦参15克。
      服药4剂,痒疹大减,继服7剂,诸证俱失,愈。
      某医云:前用散风止痒反剧者何也?答曰:昼轻夜剧者,血燥生风也,血燥生风者,自应养血润燥而风始熄也。然你之治法不去养血润燥而反予辛温散风以伤血,使血更燥热,故其痒更甚也。

      头癣
      配入专病专药,疗效大大提高
      凌××,女,42岁。
      头顶圆形或不规则形白癣1年多。医诊头癣。先用西药治疗8个多月不效,继用中药芫花膏、川楝子膏外涂,内服防风通圣丸治疗5个多月亦无明显改善。细审其证,头顶发际内数片圆形及不规则形的皮损,中间之头发干枯脱落,极痒,咽喉干燥,舌苔薄白,脉沉而弦。综合脉证,诊为风邪人于血分,络脉瘀滞,血燥生风。治拟养血润燥,活血散风。处方:桃仁9克,红花6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川芎6克,生地9克,蝉蜕6克,白蒺藜9克,防风9克,元参15克,秦艽10克,白头翁10克。
      服药2剂,奇痒大减,白痂减,皮损缩小l/3左右。但近几天却发现在两肩臂上出现大量如小米大的红色皮疹,左耳耳鸣,舌苔白,脉浮。综合脉证,思之:此乃血中风热解而在表之风仍未除也。治宜疏风清热。处方:银花15克,连翘15克,竹叶9克,荆芥9克,牛蒡子9克,元参15克,芦根15克,薄荷6克,桔梗9克,豆豉9克,甘草6克,蝉蜕9克,黄芩9克。
      服药6剂,上臂皮疹消失,头癣消退80%左右。加白头翁9克,服药10剂,愈。
      某医云:头癣因何用白头翁?答曰:白头翁不但能治热痢便血,亦且能人血分,散头部、关节之风邪,故血分有热而兼风邪者多用之。

      手足癣
      1.审其病位,知其脏腑,思其经络,养血润燥,散风止痒,始愈
      黎××,男,30岁。
      手掌干裂脱皮,皮肤增厚3年多。医诊为手癣。先用西药外涂5个多月无效。继又以中药谷糠油、红花油等外涂治疗5个多月仍无效。细审其证,两手的掌面及指缝间的皮肤有大量如小米大的水疱疹,呈半透明状,有的疱疹溃破后流出少量白水,有的溃后脱皮,奇痒。大量疱疹簇拥处溃破,皮肤呈鲜红色,不脱皮处皮肤较它部皮肤明显增厚变硬,中间有的已干裂,有的部位干厚裂纹皮肤与鲜红而薄的皮肤相间存在,所有指缝皮肤均呈鲜红色,舌苔薄白,舌质嫩红,脉沉细。综合脉证,思之:手掌属脾心,心主血,脾统血,今脉沉细而手掌皲裂脱皮疱疹者,乃血虚燥热,风邪内动也。治宜养血润燥,散风止痒。处方:生地12克,熟地10克,白蒺藜9克,川牛膝9克,菟丝子9克,知母6克,黄柏6克,枸杞子6克,独活3克。
      服药1剂,手痒大减,继服10剂,不但奇痒消失,而且丘疹、疱疹、脱皮、皮肤增厚干裂均霍然而愈。
      2.审其昼夜,合之脉证,知病在血,予养血活血祛风始愈
      邹××,女,35岁。
      手掌脱皮痒痛5年多。医诊手癣。全身奇痒难忍2个多月。医诊皮炎。先用西药治数年不效,继又配合中药除湿清热散风数月而痒痛更剧。细审其证,手掌及指缝皮肤疱疹脱皮,间有部分皮肤增厚,全身奇痒,不住的用手搔抓,到处是血性抓痕,尤其是腋部、乳房皱襞、脐周、肩胛间区、肘窝、肛门周围更为明显,大小鱼际处有很深的裂口6个,裂口处并有血液渗出,烦躁不安,舌苔白,脉弦细。综合脉证,反复思考:手掌者心脾所主也,手掌奇痒干裂脱皮者血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