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问题研讨

    一、曾有人指出,当教会征服罗马帝国的同时,教会也被罗马帝国征服。这对我们今天的信徒来说,有何功课?

    二、教会人数增加,往往带来属灵水平降低的危险。我们当如何避免这种情形出现在今天的教会中呢?

    三、神在艰难的岁月中,兴起众多信徒来继续他的作为,完成他的计划。你有否想过自己也可以在现今的世代中,为神成就某些事情吗?

    阅读建议

    讨论教会历史个别时期的中文书籍不多,倒是所有综论教会史的书籍都会从早期教会开始介绍。其中图文并茂地讲述教会历史的,可参阅:

    *陶理主编,李伯明、林牧野合编:《基督教二千年史:自第一世纪至当代》,香港:海天书楼,一九九七年版。

    *JohnMcManners编,张景龙等译:《牛津基督教史:插图本》,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与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另外,单单讨论早期教会历史的书籍,建议参看:

    *布恒瑞(Boer;HarryR。)著,郭凤卓译:《初早期基督教会简史》,台湾:真道之声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李振群著:《透视二千年之卷一:早期教会》,西马:协传培训中心,一九九九年。

    

六。教会历史篇/李振群 第49课 信仰与生活:建立与挣扎

    前言

    经过了早期教会的挣扎、奋斗,教会终于成为了整个罗马帝国的信仰。到了主后五九○年,贵格利(Gregory)出任罗马教会的首领(即所谓的教皇),教会乃进入了中古的时期,直到十六世纪初年,马丁·路德(MartinLuther)成功地发动改教运动为止。自从罗马帝国分成两个部分后,东方(以希腊为首)的教会便与西方(以罗马为首)的教会渐行渐远了。各自的处境竟然不一样,教会的生态自然也就不尽相同。这种发展上的分歧,大致上在主后第六世纪的末年开始定型,结果形成了东方的希腊教会及西方的拉丁教会。前者因以传承使徒的道统作为自身的特色(当知教会源于帝国的东方,而且使徒都是东方人),故称之为“正统教会”,也就是后来的东正教。后者则强调教会的普世性、大公性,因而称为“大公教会”。

    到了第六、七世纪之间,西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由入侵者建立的王国。只是这些王国大多不甚稳定。久而久之,原先的西罗马帝国'即意大利(Italy)以及其西方的土地'在四分五裂下,乃由一些分封的王侯所统治,各自为政。这些大大小小的王侯,固然各自牵制,却也互相攻击、竞逐,以致中古的欧洲社会冲突不断,文化出现倒退的现象。至于原先的东罗马帝国,则因为政治上较为稳定,所以民生亦较之安宁。惟此帝国却早已与罗马无甚关连,且逐步发展为一个地区性的政府,统治意大利以东,直到土耳其(Turkey)一带的地区。这就是历史上的拜占廷帝国'拜占廷(Byzantine)乃是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的旧名'。然而,这帝国却日渐衰残,直到中古后期的一四五三年,终于覆亡于土耳其信奉回教的奥图曼帝国手上。拜占廷的基督教对整个欧洲的影响力也随之削弱。这个正统的运作中心,在拜占廷帝国倾覆后,更不得不转移到俄罗斯(Russia)地区去。因此,真正影响欧洲宗教信仰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以罗马为首的大公教会。

    信仰生活的取向

    罗马教会在兵荒马乱的年日中,倒是出现了一些甚具魄力的领袖。诚如前文言及,当罗马城失陷时,就是仰仗当时的教会从中斡旋,才得免遭受大规模的破坏。到了主后五九○年,贵格利出任罗马的教皇,而其领导才能也进一步巩固了罗马教会的地位。一方面,他在教会内部推行改革,净化教会的领导层。对外,他也推行慈惠事工,帮助有需要的地方百姓面对困境。由于他相当看中宣教事工,遂使远至英伦(England)一带的地区,也归入到大公教会的信仰内。到了第九世纪,罗马教会的宣教事工,开始进一步扩展至东欧'即今日之罗马尼亚(Romania)、匈牙利(Hungary)、捷克(Czech)、波兰(Poland)等地',以及北欧'远至今日的挪威(Norway)、瑞典(Sweden)一带'地区。自此以后,罗马教会更加认定自己才是所有教会的领袖。于此同时,在东方的正统教会,却还一直认定她才是昔日罗马光辉的继承者,所以西方的教会应该服从拜占廷的指挥才对。这种东西方的竞争,渐渐演变成彼此对立的格局,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罗马教会既然是惟一维系整个欧洲的主要力量,因此其运作大致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而且,为了政令布达得以通行无阻,许多地方上的王侯也不得不拉拢教会,以取得神职人员的合作。于是罗马教会的地位又得以更加巩固并提升;只是这种声势所带来的不全是正面效果。由于政府和教会皆深入影响民生的每一个层面,导致中古的社会逐渐出现“政教合一”的现象。而教会作为信仰群体的特质,反倒逐渐模糊。放眼望去,教会的影响力除伸展到生活各层面外,信仰生活的素质却每况愈下。当时的老百姓,基本上都是教会的成员,然而信仰生活却不过是民生型态的一部分而已。加上文化倒退的影响,信仰生活就逐渐出现了僵硬的现象和迷信的色彩。举例而言,当日教会的神职人员,并不介意参加圣餐的人数或多或少(据一般情况,大家都会前来聚会);然而他们却甚顾忌圣餐的酒若倒洒在地上要如何处置。原因是圣经曾说,这乃是耶稣基督的宝血(参可14:24)。圣餐的饼若掉在地上,尚可捡起,流质的酒可就无法收回了。若真如此,岂不是将基督的血糟蹋在地上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竟成了当日的关注焦点!

    另一件影响较远的事,便是“补罪”概念的流行。中古时期,教会流行所谓的“补赎礼”:就是犯罪的信徒,在清楚显出悔改的行为之后,由神职人员宣告其罪从此得到“补赎”并获得赦免。这种安排,不见得与圣经所说的“悔改”观念相符,但却变成一则引发长久争论的问题。除此之外,补赎的思想也让不少人认定,犯罪是可以藉某种善行来互相抵销的,而这就是“补罪”思想的来历。我们不难看出,在误导之下,补罪的概念很容易助长生活放纵,甚至成为犯罪的“帮凶”,因为信徒容易误会:不论犯下什么罪,只要以某种善行或功德补罪即可。在农民占大多数,且文化、教育皆退步的社会中,这种偏差观念的后遗症竟然四处窜行,甚至越演越烈。到了第十六世纪改教的时期,补罪概念之下所衍生的赎罪券争执,更引起轩然大波,带动了宗教改革的浪潮。

    另一方面,拜占廷帝国里的基督教素质,也出现了类似的走下坡现象。当信仰耶稣基督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教会关注的焦点就转移到一些非关键性的事情上面了。结果中古早期的东方教会就爆发了一场“图像之争”。所谓“图像”,指的是一些与殉道者之类的伟大信徒相关的纪念性物品,如画像、遗物等。一些信徒认为这些图像,对他们的信仰生活有所帮助,因而珍视,或甚至供奉这些东西。另一些信徒则认为这种珍视、供奉行为与敬拜偶像无异,故对此大加挞伐。这种争执,竟然从民间延伸到教会领袖当中,就连皇室人员乃至全国的主教长(其地位与罗马的教皇相若),也被牵扯在内。其争论之烈,甚至引起了暴乱,也令意见相左的皇室与教会出现对立。整个事件从第八世纪初年开始,一直扰攘到第九世纪的中叶,才在容许图像存在的结论下收场,前后历时一百多年之久!这场内耗更加削弱了东方教会的影响力。由于图像一向被西方教会接纳,故这场争论也造成东西方的教会,在信仰课题的取向上歧见加深。

    修道主义及其贡献

    虽然教会面对诸般的冲击,信仰生活也变得复杂与混乱。但因此时修道院大量出现,于是就稳住了单纯的教会生活。无论我们这样去强调修道主义对中古的影响,都不会过分渲染其正面贡献。这些修道院承担了教育的任务,以至护卫了整个欧洲的文明,幸免于无知之风的摧残和瓦解。修道士亦从事耕作,且传授百姓农耕的知识,以至提升了社会朝向更高文明发展的水平。他们更是兵连祸劫中的忠心宣教士,殷勤教诲欧洲各地的百姓明白信仰的意义。当教会因为权利斗争、政教纠纷等困扰而失去方向时,他们却独立维持着单纯的信仰生活,支撑着气若游丝般的教会不至潦倒。

    这些修道院大致沿袭早期教会中的个人修道思想,同时也胸怀改革教会歪风的志向。期间虽然出现过腐败的情形,然而改革修道体制的决心和坚持修道主义的崇高宗教情操,却始终如一、历久不衰。

    修道人士虽然各有自己的源流,惟其中最重要者当数本笃派(OrderofSTBenedict)。本笃派人士从第六世纪开始,即成功地领导着修道风气的发展。举凡入会者必须经历一年的考验期,尔后才正式进入坚守贫穷、贞洁与服从的誓约中。他们一方面在规定的时段中恪守敬拜、默想、祈祷的操练,也在其他时段进行各种的活动,按着修道院的委派,或服侍社区、或从事耕种。其后的克吕尼派修会(CluniacOrder)亦继承此一理想,遂使修道主义这股力量迅速发展,且修道院的派别、数目与影响也逐渐增加。到了第十二世纪,单是克吕尼派的修会,就有一千五百所之多。在风雨飘摇的时期,一些教皇也来自修道院,领导教会对抗歪风。第十一世纪的贵格利七世即是典型的例子。藉此,修道主义成功地维持了西方社会宗教生活的道德、学术和信仰风貌。

    维京人与回教教徒

    中古的前半部时期,威胁信仰生活的因素,除了教会内部的争执(如图像等),还有外在来自其他民族的侵扰。最为重要的就是来自挪威地区的维京人(Vikings),以及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回教教徒。他们分别为西方与东方的社会带来了威胁和破坏。由于中古时期的信仰生活已成为日常民生的一部分,故这些威胁也强烈地冲击到中古教会的生态。

    自第七世纪起,维京人即开始到其他地区寻觅粮食。到了第八世纪,寻找却逐渐演变为掠夺,所波及的地区更扩展至英伦与西欧沿岸地区,这些掠夺更进一步成为大规模的入侵,而且这些“北方人”也陆续在欧洲一些地方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法国诺曼底(Normandy;France)就是一个例子(英文中的Norman就是来自“Northmen北方人”一词)。定居下来的入侵者一方面保留着自身的宗教型态,但又不得不认同雄据欧洲的基督教信仰。同时这些人又以统治者的身分影响了日常的民生。于是大众化的基督教型态,就进一步朝着异教风气发展,信仰的单纯性亦因而受到更大的压力。

    回教也于此时期出现在欧洲东方的边陲。其影响范围,到了第七世纪便从阿拉伯半岛向西延伸至北非洲,又向北延伸到小亚细亚。这些地区原先都是信奉基督教的地区。及至第八世纪中叶,回教势力则更猖獗地席卷整个北非,及至部分西班牙(Spain)地区。尤其严重的是,基督教的发源地'以色列(Israel)、埃及(Egypt)北部、土耳其东部等地'皆陆续落入了回教的势力范围,教会生活因之大受影响。由于回教教徒所采取的也是政教合一的体制,故原先信奉基督教的人士不得不改信回教。部分不愿放弃信仰的基督徒,则饱受逼迫。先前欧洲信徒经常到耶路撒冷等地朝圣,如今旅程则充斥着凶险。教会的影响力在这些地区因而没落,甚至完全消失。

    回教教徒的出现,也让拜占廷帝国备受威胁。之前,拜占廷与波斯(Persia)之间长期对峙、冲突,导致国力多有损伤。及至波斯归附回教之后,土耳其也逐渐成为回教地区。拜占廷帝国日趋没落之后,东方教会的发展也随之受到极大的阻碍。这个左右教会发展的因素,一直影响着欧洲教会,直到宗教改革的时期。

    问题研讨

    一、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在中古一直纠缠不清。今天信徒当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二、修道主义的行为,今天看来有点极端,却在中古时期作出巨大贡献。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到哪些功课?

    三、基督教在成为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时,其单纯性就会出现危机。我们该如何加以克服呢?

    

六。教会历史篇/李振群 第50课 信仰与生活:偏差与腐败

    前言

    中古教会的前半部可说是一段“建立与挣扎”的时期。只是当罗马教会的权势愈来愈高涨时,建立与挣扎乃被“统领与指挥”所取代,教会的面貌也因此开始出现了偏差与腐败。其中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就是东西方教会在一○五四年的正式决裂。

    诚如之前所述及的,东西方教会的差异由来已久。只是碍于”教会一家”的观念(这也是自325年《尼西亚信经》颁布以来,大家所公认的信仰纲领之一),双方仍尽量维持表面上的和谐。事实上,除了政治环境的不同,双方也在颇多的课题上存有争议。例如,东方教会将复活节日期的计算与逾越节的日期挂钩,因而复活节一定落在逾越节后的第三天。这做法,固然能够帮助信徒在复活节思念耶稣为逾越节的羔羊,只是如此一来,复活节就不一定落在星期日了。西方的罗马教会则一直按主日的计算来决定复活节的日期,使复活节的庆祝活动一定在星期日进行。但是这样的复活节却未必与逾越节连在一起。事实上,这两个算法各有千秋,但是在谁该服从谁的问题出现后,就落入水火不容的局面。双方其他方面的争执,还包括了对图像的态度、对《尼西亚信经》文字上的差异,以及圣餐是否应选用无酵饼等课题。因此在一○五四年,当罗马教会派遣使者到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却备受冷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