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致 
衄者。名五脏衄。上膈极热而衄者。金沸草散。去麻黄半夏。加茅花如荆芥数。或用黄芩芍 
药汤。加茅花一撮。虚极者。茯苓补心汤。 
饮酒过多。及食热物而衄。先用茅花汤。衄愈甚。则理中汤加干葛川芎各半钱。或止川 
芎。不必干葛。或于理中汤去干姜。用干葛。或只根据本方。并芎不必加。或止用干姜甘草二味。 
而衄不止。苏合香丸一丸。或以小乌沉汤一钱。白汤调下。或煎浓苏汤。独调小乌沉 
汤。或 
添入黑神散一钱。盐汤调下。亦得仍蓦然以水喷其面。使载惊则止。小乌沉浓苏汤调。非特 
而衄。而五窍出血皆治。不因 而衄者亦治。诸窍血。皆可以水沃 。惊则血止。 
曾病衄愈后。血因旧路。一月或三四衄。又有洗面而衄。日以为常。此即水不通借路 
之意。 
并宜止衄散。茅花煎汤调下。或四物汤。加石菖蒲阿胶蒲黄各半钱。煎熟。调火 石膏末一 
匙头许。兼进养正丹。前诸证、服不效。大衄不止者。养正丹多服。仍佐以苏子降气汤。使 
血随气下。 
衄后头晕。四物汤。或芎归汤。十全大补汤。 
伏暑而衄者。茅花汤调五苓散。伏暑吐血者。亦治。有先因衄血。衄止而变生诸证。或 
寒热间作。或喘急无寐。病状不一。渐成劳惫。当于虚损诸证详之。后吐血同上治法。 

卷之四·诸血门
舌衄
属性:舌衄槐花为末掺之。或麦门冬煎汤。调妙香散。 

卷之四·诸血门
肌衄
属性: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以男胎发。烧灰 之。 

卷之四·诸血门
牙宣
属性:(即齿衄) 
牙宣有二证。有风壅牙宣。有肾虚牙宣。风壅牙宣。消风散擦之。仍服。肾虚牙宣。以 
肾主 
丸。间黑锡丹。仍用姜盐炒香附。黑色为末。揩擦。其妙不可言也。 

卷之四·诸血门
吐血
属性:吐血者。血溢入浊道。留聚膈间。满则吐血。名曰内衄。宜苏子降气汤加人参阿胶各半 
钱。 
下养正丹。湿溢血伤。能令吐血。肾着汤。加川芎名除湿汤。此乃湿毒郁于经络。血溢妄行 
从鼻则衄衄行清道。吐行浊道。流入胃脘。令人吐。血妄行于上。或吐。或咯。或嗽。用 
琥珀效者。固多有之。宜择末药中。入此一味。或煎药去滓。可调服。 
一吐血咯血。炒绿豆粉。和小乌沉汤。白汤点服。吐血不止者。菜头捣汁呷之。咯血者 
每日空心进一二呷。入侧柏一两。沙参一两。焙研末。入飞面二钱。调如稀糊啜服。 
上膈壅热吐血、四物汤、加荆芥、阿胶、各半钱。更不止。于本方中。加大黄滑石各半 
钱。或降气汤。吞木香槟榔丸。从大便导之。(此实热则可。虚劳则不可) 
吐甚头晕发为寒热者。降气汤。加四物汤各半帖。加阿胶一钱。若单单发热者。茯苓补 
心汤。 
胃伤吐血。宜理中汤。加川芎干葛。俱各半钱。或只根据理中本方。加川芎扁豆尤好。不 
必干 
葛。若渴甚。用葛打损恶血。渗入胃中。以致吐血。宜先进苏合香丸。仍以黑神散。和小乌 
沉汤。童便调治。夏月伏暑吐血。茅花汤调五苓散。有因劳力太过。吐血不止。苏子降气汤 
加人参半钱煎。 
有时或吐血两口。随即无事。数日又发。经年累月不愈者。宜黑神散。和小乌沉汤常服 
吐血。人多发渴。名为血渴。四物汤。十全大补汤。量胃气虚实用之。吐血后、血止而变生诸 
证者。见衄血证。 

卷之四·诸血门
咯血
属性:咯血不嗽而咯出血也。初得病。且宜白扁豆散。加入生地黄藕节各半钱。尤佳。及浓磨 
京墨 
调黑神散。小乌沉汤各一钱。或新掘生地黄。净洗。生姜少许。捣汁去滓温进。又有以生 
姜一片。四面蘸百草霜含咽。如百草霜已淡。吐出再蘸。如姜已无味。则吐出易之。嗽血亦 
治。 
劳瘵。吐咯血。七珍散。加阿胶当归各半钱。恶甜人。更加百药煎半钱。仍调钟乳粉尤 
佳。 
一味钟乳粉。用糯米饮调。吐血嗽血亦治。因饱屈身。伤肺吐血者。白芨枇杷丸。或白芨莲 
须散。 

卷之四·诸血门
嗽血
属性:(附肺痈) 
热壅于肺能嗽血。久嗽损肺。亦能嗽血。壅于肺者易治。不过凉之而已。损于肺者难治 
已 
久成劳也。热嗽有血者。宜金沸草散。加阿胶半钱。劳嗽有血者。宜补肺汤。加阿胶白芨各 
半钱。嗽血而气急者。补肺汤加阿胶杏仁桑白皮各半钱。吞养正丹。或灵砂丹。或三砂丹。 
间进百花膏。嗽血肺损。薏苡仁十两。杵碎。水三升煎。取一升。入酒少许。分二三次服 
或以薏苡仁研细末。煮猪肺。白蘸食之。猪心一个。竹刀切开。勿令相杂。以沉香末一钱 
重。半夏七个。入在缝中。纸裹、蘸小便内。令湿。煨熟取出。去半夏。只吃猪心。此方嗽 
血吐血均治。热嗽咽疼。痰带血丝。或痰中多血。其色鲜者。并宜金沸草散。若服凉剂。不 
愈。其色瘀者。此非热证。宜杏子汤。肺痈为病。胸痛喘满。咯嗽浓血。腥臭异常。久则 
唾出如粥。或口燥咽干。皆由肺气不通。以致热血凝滞蓄结。宜千金内补散。去官桂、和补 
肺汤半帖。煎服。或金沸草散。去麻黄、加桔梗如数。或更加桑白皮。枇杷叶。仍用杏仁、 
去皮尖生研成膏。入百药煎末。丸如弹子大。含化四和膏。亦可。 

卷之四·诸血门
小便血
属性:(见大小腑门本证。) 
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血淋别见后大小腑门。淋闭证。尿血。先与生料五苓散。 
和四 
物汤。若服药不效。其人素病于色者。此属虚证。宜五苓散和胶艾汤。吞鹿茸丸。或附子八 
味丸。或辰砂妙香散。加五苓散。吞二项丸子。若小便自清。后有数点血者。五苓散加赤芍 
药一钱。亦有如砂石。色红。却无石淋之痛亦属虚证。宜五苓散和胶艾汤。或五苓散和辰砂 
妙香散。吞鹿茸丸。八味丸。玉茎肿痛。其证不一。有通身水气。 茎俱肿者。此当求之诸 
气门、水肿气证。以治水之法。肾风痒。抓搔过伤以致肿疼此当求之疮毒门 风证。 风愈 
则肿自消。有妒精蚀疮。用干疮之药太紧。毒瓦斯未散。蕴结成肿。有服金石秘涩之剂。精气 
壅遏。不能宣扬。或试紧炉之方。取一时之快。不知热毒反着自身。俱能为肿。有血气凝滞 
阴间窍道闭塞。致使茎肿。近俗戏名吹大。或缘忍溺而得。下三证。并宜灯心汤。调五 
苓散。服饵以涤其内。荆芥甘草木通。煎汤淋洗。以宣其外。 
淋痛。五淋者。血石气膏劳是也。血淋。溺中有血。石淋。溺中有砂石之状。其溺于盆 
也有 
声。此即是精气结成砂石以溺俱出气淋。气郁所致。小腹有若膀胱气之状。膏淋。溺与精混 
或沉在漩。下如糊状。或浮在漩。上如脂膏状。劳淋病在多色。下元虚惫。清浊不分。肾 
气不行。郁结而为淋。或劳心过度。火不得其养。小肠为心之腑。脏病而腑与俱病。或心肾 
不交。肾之不温。津道闭塞。或出汗大过。或失血太多。津道欲枯竭。皆成劳淋五者得名。 
而不及热与冷。何哉。盖五者。皆有冷有热。血有热血。有瘀血。气有热气。有冷气。劳有 
虚冷。有虚热。若与汤药过差。精不由其道妄行。不禁与溺俱出。此乃热剂之伤。未可概以 
为冷也。 
治淋之法。除的然虚冷之外。其余诸证。若用本题药不效。便宜施以调气之剂。盖津道 
之逆 
顺皆一气之通塞为之也。如木香流气饮。却为的当。其中自有木通麦门冬腹皮辈。比如不效 
但宜投以益血之方盖小便者。血之余也。血苟充满。则滋腴下润。自然流通。如火府丹 
自 
却为的当。其中有地黄辈。然此非特言血淋气淋。一应淋。皆可用。独不可用之虚冷耳。淋 
病。小便之色。多是见赤。未可便以赤为热。气道蕴结。故如此尔。 
便血不止者。用松杨柿一个。烧存性。研末。米饮调下即愈。 

卷之四·诸血门
破伤血
属性:(见疮毒 扑证) 

卷之四·诸血门
大便血
属性:(见大小腑门本证) 

卷之四·诸血门
疮毒血
属性:(见疮门本证) 

卷之五·诸痛门
头痛
属性:诸头痛。有因气。因痰。因虚。及外感四气。或酒食所伤。或作劳失力以致头痛。不 
问何 
证。疑似之际。并可与如圣饼子。乌芎汤。外有臭毒头痛。一味吃炒香附愈。荆公解痛字义 
云。宜通而塞则为痛。 
有偏正夹脑风。服川乌附不愈。用莲子草乌而愈者。此乃毒攻毒之意。不可不知。 
有上焦热。头痛宜败毒散。去柴胡加甘菊花如其数。有头风晕眩。不可谓其无痛。而不 
以为 
风。切宜详审。未宜遽作虚治。若投补剂愈甚。别又无疾所失血等患。又非诸般病后。卒然得 
此。是风晕分晓。宜小续命汤。加全蝎三四个。 
有头风发动。顶后两向。筋紧。吊起作痛者。看其人挟寒挟虚。宜大三五七散。 
头风用热药者多。间有挟热而不胜热剂者。宜消风散。通关散。茶调散。清上之类。偏 
正头 
风作痛。痛连于脑。常如牵引之状。发则目不可开。眩晕不能抬举。宜芎辛汤。每服加全蝎 
五个。间进太阳丹。及如圣饼子或用大茶调散。八生散、追风散、大三五七散。觉上膈有 
热。大茶调散。并一字散。 
痰作头痛。其人呕吐。痰多者。宜芎星汤。或芎辛汤去茶牙。导痰汤。加芎半钱。八生 
散。亦 
可用。有病此。发作无时。俗名痰饮头风。气不顺停痰上攻头痛。顺气为上。二陈汤。导痰 
汤。并有加料法。 
头痛挟热。项生磊块作痛。宜都梁丸。 
有烂头风。痒而痛者。于服头风药外。用乌醋磨铁锈涂。生姜汁。亦可揩擦。 
怒气伤肝。及肺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宜沉香降气汤。并苏子降气汤。下养正 
丹。 
或用芎附饮。因虚头痛。此为肾厥头痛。宜用正元散。或大三五七散。入盐煎服。或于正元 
散。入炒椒十五粒。下来复丹间进黑锡丹。有服诸药不效。其痛愈甚。宜茸朱丹。所以用 
茸者。已于虚损门、眩晕证详论之。 
感风寒暑湿四气。及伤食头痛。见诸伤门。 
中酒头痛。见诸伤门酒食证。 
作劳失力头痛。见本门。身体痛证。颈痛、因头痛牵引致痛者。当于头痛诸证中求药。 
若别无处。独在颈者。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并宜和气饮。食后服。 

卷之五·诸痛门
眼眶骨痛
属性:(附眉梁痛) 
痛有二证。眼属肝。有肝虚而痛。才见光明。则眶骨痛甚。宜生熟地黄丸。又有肝经停 
饮一 
证。发则眉棱骨痛。眼不可开。昼静夜剧。宜导痰饮。或芎辛汤。去茶牙。或二陈汤。吞青 
州白丸子。并于痰饮选药。 

卷之五·诸痛门
牙痛
属性:牙痛。有风毒。热壅。龋蛀。肾虚。未辨何证。俱用消风散揩抹。诸证俱宜香附炒黑三 
分。炒盐一分。研均揩用如常。 
风毒牙疼。用皂角寸节。实之以盐。火煨熟。汤泡通口。嗽吐下涎沫。风毒及热壅上攻 
牙 
龈痛。或齿缝有红肉弩出。宜消风散。食后临卧入茶点。仍入荆芥、防风、白芷、蜂房之属 
煎冷频频漱口。 
有牙虫已出。其孔穴空虚而痛者。此乃不可不知。宜用乳香少许。火炙令软。以实之。 
若热壅甚。牙肿连颊。疼不可忍。宜金沸草散。去麻黄。加薄荷如其数。 
肾虚牙浮而痛甚。则增寒壮热。全具如欲脱之状。宜安肾丸。间进黑锡丹。 
蛀痛。用巴豆一粒烂研。搓乳香细末丸之。塞蛀孔中。 

卷之五·诸痛门
咽喉痛
属性:(附上壅) 
伤寒咽喉痛。有阴阳二证。已于诸伤门、伤寒证详言之。今止言诸杂病咽痛。宜甘桔汤 
、热 
毒上攻。或有疮或无疮。服甘桔汤。不效者。宜于甘桔汤、加荆芥一钱半重。名如圣汤。或 
如圣汤中。更加连翘一分。防风半分。或甘露饮。仍用碧云散。旋旋煎点。间用盐水吞养正 
丹。兼以薄荷煎。鸡苏丸含化。 
有咽疼。服冷剂反甚者。宜用姜汁。详见嗽门热嗽证矣。 
有内热。热形于上焦。以致咽疼。宜用黄柏皮。黄连。大黄研末。水调。涂在心与患处 
此出于叶氏方书。 
热壅咽痛。或嗽中带血者。宜金沸草散。佐以辰砂化痰丸。咽喉痛。用诸冷药不效者。 
宜枳南汤。 
喉痹作痛。肿满不能言。咽中生物。名喉风。宜甘桔汤。若热壅上焦。咽喉疼痛。而吞 
咽干 
物。不若常时之润。睡觉。口舌全无津液者。如圣汤。加人参半钱。玄参七分。或佐以碧 
云散。鸡苏丸。有上证兼心头烦躁。辰砂五苓散。凡上壅并宜缩砂壳。烧灰存性。研末。水 
调服之。 

卷之五·诸痛门
膈痛(附心瘥)
属性:多因积冷与痰气而成宜五膈宽中散。或四七汤。加木香桂各半钱。或挝脾汤。加丁香。 
膈痛而气上急者。宜苏子降气。去前胡加木香如数。 
痰涎壅盛而痛者。宜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一钱。间进半硫丸。 
心瘥。有痰饮所致。俗名饮瘥。有胃口热。食易消。故瘥素问谓之食瘥。亦类消中之状 
俗 
名肚瘥。痰气宜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一钱。胃中热。宜二陈汤加黄连一钱。或五苓散。加 
桂与辰砂。 
膈痛与心痛不同。心痛则在歧骨陷处。本非心痛。乃心支别络痛耳。膈痛。则痛横满胸 
间。 
比之心痛为轻。痛之得名。俗为之称耳。诸方称为嘈杂。烦躁。忪悸痰饮证也。五苓散、利 
心小肠之热。恐非其对。不若用四物汤。十全大补汤。去桂生血而益阴。此亦非水制火之义 
亦有病瘥。呷姜汤数口。或进干姜剂而愈。此膈上停寒。中有服饮。见半热则消。 

卷之五·诸痛门
臂痛
属性:臂为风寒湿所搏。或饮液流入。或因提挈重物。皆致臂痛。有肿者。有不肿者。除饮证 
外。其余诸痛。并宜五积散及乌药顺气散。或蠲痹汤。 
外有血虚一证。血不荣于筋。或致臂痛。宜蠲痹汤。四物汤。各半帖。和匀煎服。 
乳妇如臂枕儿。伤于风寒。多有臂痛。亦宜于此选用。若坐卧为风湿所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