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神韵"(下) -王 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魏晋"神韵"(下) -王 毅-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主讲人简介: 
  王 毅,1955年5月生于湖南省湘潭市,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辽宁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有若干学术论文和专著、译著出版,其中《中国民间艺术论》获得第十三界中国图书奖。 
  内容简介: 
  魏晋名士的生命情韵、神调,很多时候是他们自己的一种活生生的人生存在。但是同样是这批读书人,他们又在探讨一些哲学的问题。这就是当时在士人中间流行的玄学、玄谈。 
  “玄学”这个词正式地出现是南朝的一个皇帝,他设立了一个玄学馆,召集了一批读书人到玄学馆里头来研究一些很抽象的很超越的和实际社会功利没有利害关系的命题。那么大家在一起聊天,一起讨论一些问题,总得有一些哲学上或者理论上的依据,他们依据就是这三本书。第一本《老子》,第二本《庄子》,第三本《周易》,这叫做“三玄”。 
  《老庄》的争议是什么?五千言的《道德经》讲的道是什么?《庄子》的真义、真味是什么?《周易》里面的那些表述究竟是什么含义?读书人碰到一起,就讨论这个问题,这就形成了当时的玄学、玄谈。魏晋时期,大家会感觉魏晋读书人活得很潇洒,很放荡,很从容,是这样的。但为什么会这样?读书人其实不太愿意这样的。我们中国的读书人,他真正愿意的是想在社会、在政治、在国家民族在这方面做一点事情,很有责任感,很有入世精神的。但是,东汉末年以来,他们发觉做这一点危险太大了,动不动会有杀身之祸,所以大家不敢直截了当地对社会政治,对实际事物发表意见。怎么办?那么他们就来谈宇宙、自然,谈人的生命,谈这么一些很玄东西。他们到“老庄”讨论,《周易》讨论的那些问题中,来找他们的精神寄托。这在当时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一个就是散文体的日常对话,另外一种形式就是中国读书人已经成为他们习惯的做诗。做什么诗?刚开始做的就是所谓的玄言诗,在随后玄言诗就导出了山水诗。在这一个时期,描写山水诗最为诚挚、最显本色、最有韵味的就是我们大家知道的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是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他归隐田园,为什么?就是陶渊明深刻地意识到了个体生命之可贵。个体生命这是最可贵的,我一定要让它值得。我不能把自己的生命浪费了。所以这就成就了陶渊明的诗歌。后来陶渊明就成为大量的诗人、理论家、批评家所评说的对象。光是在唐代诗人中,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他的,就有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人,这些都是唐代非常好的诗人,他们都在学陶渊明。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陶渊明的诗歌,有一种在宇宙、自然、山水韵律之中去感受生命之隽永这个东西,所以谁都可以被他所触动,包括那些对审美并不太重视的宋代的理学家们,也喜欢陶渊明。 
  《魏晋“神韵”》(下) (全文) 
  主持人:神韵是一个美学概念,也是一种审美标准。在上一讲里,我们听王毅教授给我们讲魏晋“神韵”,好像是可感而不可说的艺术的东西,让我们清晰地见了一个轮廓,我们甚至好像能够触摸到了魏晋神韵的情致、韵调。那么在接下来的一讲当中,我们请王教授继续给我们讲魏晋的玄学与美学和山水诗中的生命的隽永,大家欢迎。 
  王毅:大家都知道对于审美来讲,它这种最直接的、最本能的源头就是我们的情感。大家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天性,我们内在的情感,使得我们去拥抱美。但是作为中国思想史上非常独特,独具光彩的一环,哲学意义上的玄学,又对魏晋美学的产生起到了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经常琢磨这么一个问题,前面讲的魏晋名士,他们这种生命情韵、神调,这种风神之美,很多时候就是他们自己的一种活生生的人生存在。但是同样是这批读书人,他们又在探讨一些哲学的问题。这就是当时在士人中间流行的玄学、玄谈,你可以说它是学术活动,也可以说它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首先我稍微解释一下“玄学”这个词儿,“玄学”这个词正式出现是南朝的一个皇帝,他设立了一个专门叫做玄学馆,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研究院。他召集了一批读书人到玄学馆里头来研究一些很抽象、很超越的,和实际社会功利没有什么利害关系的命题。玄学这个词就是由玄学馆研究的对象,由这个而来的。那么这种对象究竟是什么?最具体的讲,当时有所谓的“三玄”之说,大家在一起聊天,一起讨论一些问题,总得有一些哲学上或者理论上的依据,依据就是这三本书。第一本《老子》,第二本《庄子》,第三本《周易》,这就叫做“三玄”。对这三本书稍微有过一点接触的同学都知道,《老庄》还有《周易》,谈的都不是我们大家日常关心的柴米油盐过日子,根本不是这些问题的。它探讨的是一些纯粹的精神层面的一些问题,宇宙、自然、人和宇宙、自然的关系,人存在的终极意义,人生的终极价值。它用那种古代的语汇,事实上探讨的是这么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一直到我们今天,还是现代哲学研究的问题。比如像现代西方哲学,它还在研究这些问题。你可以把老庄的思想和海德格尔的思想进行比较,真的可以比较。所以在当时的读书人中间,大家非常崇尚老庄,“不务事物,高谈玄理,行为放荡”。《老庄》的争议是什么?五千言的《道德经》讲的道是什么?《庄子》的真义、真味是什么?《周易》里面的那些表述究竟是什么含义?我们读书人碰到一块儿的话,就讨论这个问题,这就形成了当时的这种玄学,玄谈。我们顾名思义,所谓“玄”就是这样来的。对于审美,对于美学来讲,我觉得哲学有的时候,它是一种深厚的土壤,是一种根基,是一种刺激。但是有的时候它也可能是一种障碍。过分的这种哲学,过分抽象的理论思维,会把人的灵性,把人的神思妙想把它扑灭了。但是对我们中国古典美学来讲,魏晋时期的这种哲学性质的玄学,起到的不是一种反面的扼杀的作用,阻碍的作用,而是起到了一种正面的,在某种程度上润物细无声的培育、推动、滋润,起到了这样一种作用。 
  具体来说,我觉得魏晋玄学对魏晋美学或者说对魏晋美学中的神韵的提出,大概有这么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做了一个清理,第一个,它在一种纯粹的非功利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生产的层面上,为我们中国古典美学奠定了一种不同于儒家观念的思想基础。这算第一点。我们中国古典美学的源头,一般来讲的话,它应该有两个源头。就是所谓的儒家、道家,而儒家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在两汉的时候它是占统治地位的。所以它给中国古典美学提供的这种营养,提供的这种启发,提供的这种引导,主要是一种社会之中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人的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培育,人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人的一种奋发有为等等。这是儒家思想观念,在比较实际的层面上为我们中国古典美学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营养。没问题的,我们很欣赏它,直到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它。 
  另外一个源头就是老庄思想,道家思想。那么道家思想在几百年之后,在魏晋南北朝得到了复兴,通过玄学这样的精神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就给我们后来中国古典美学,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那种真正的心灵自由,真正的精神解放,那种自由的联想。为这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思想之路,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熟悉中国思想史的同志都知道,在玄学之后我们还有过所谓的禅学,这个禅起到的,我觉得也是一样的作用。禅和美学也有内在的联系,所以看起来它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吃饱了饭撑的,看起来多多少少是有点这个。又不是生产,不是做工,种地,纺纱,织布,你根本不是这个。你两个人弄一杯清茶,手里面拿这么一个东西,就在那个地方谈非常玄妙的《老庄》或者《周易》里面的那些字句,究竟含义是什么?宇宙、天地、人生、自然、研究这么一些问题的话,看起来的确是不务事物,看起来是这样。但事实上我们的美,创造,欣赏,不少的时候都需要有这么一种超越精神,需要有这么一种思想基础。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玄学讨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后来就像如盐入水一样,进入到了后世那些大家公认的具有神韵的优秀的文艺作品之中去了。它讨论了一些根本性的命题,宇宙自然的本质,人的生命的本质,人在宇宙时空中的位置,人和宇宙天地的一种内在的呼应。如果能够达到这种呼应的话,我们就认为它是好作品。我们随便举一些例子,举大家最熟悉的例子。比如王维著名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起来就两句。写戈壁滩的落日时光的景色,但是你体会,它有一种和天地之间的内在节律的一种呼应。李商隐的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都有的。每一个人回想一下,你所熟悉你欣赏的那些优秀的唐诗、宋词、元曲,甚至包括外国文学中的作品,真正叫你久久不能忘怀的,我觉得都涉及到一些根本性的命题。超过实际人生的层面,都让你去把握什么是真正的生命,什么是值得我们一辈子为之追求的东西。真正好的文学作品用哲学化的方式都涉及到了,这是一条。 
  这么一种人存在的终极意义,作为一种本体感悟,融入到了魏晋之后,那些优秀的文学创作之中,这是它的美学影响的又一个方面。第三点,就是玄学。它讨论的风格对我们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一种风格,我看过一些材料,说玄谈,讨论三玄《老庄》、《周易》。比如我跟你讨论,我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谈话对手。不会像老师一样滔滔不绝地跟你解释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上下文考证,它表达是什么思想,这个句子应该怎么读,在哪个地方断句。我不跟你讲这些ABC的问题,我要看你值不值得我跟你讲。我非常简练地画龙点睛般地说很简短的几句话,你必须听懂,你听得懂我才能跟你谈下去。要是你茫然不知,瞪着眼睛说的啥呀,听不懂呀,对不起,我不跟你谈了。玄学辩论中就有这样一种玄妙、灵动、潇洒、从容而又精致、清俊,一种比较简练,比较含蓄,点到为止,它是这么一种风格。所以这么一种简淡清俊,这样一种风格对于后世中国古典美学,对于神韵在文艺创造和文艺欣赏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来到了唐代,我们的理论家们讲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语言不可能把一切都穷尽,我不可能什么都跟你说得一清二楚,你自己去悟,很重要,有悟的。玄学讨论者就讲究这个“悟”字,一定要悟,所以尽管我一再强调玄学不是美学,我不赞成把玄学直接当成美学,我觉得这样讲依据不足。但是魏晋玄学对魏晋美学的影响,对魏晋美学中神韵这个概念的发育的影响,我觉得有这么三个方面。思想观念、基本命题作为内容作为内在的它的一个核心。另外就是简淡的风格,三个方面还是很有影响的。 
  具体来说,我觉得神韵它的欣赏和培育,在这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我来概括一下的话,我觉得大概有这么几句话。第一它兴起的基础就是魏晋士人他们觉醒的生命意识,以及在这种生命意识觉醒之后的欣赏态度。这算第一条。我前面已经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认为是我们中国读书人的历史或者说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解放时期。多少有点类似于先秦的百家争鸣,但是你把先秦的百家争鸣和魏晋名士他们这种玄学玄谈,他们的这种魏晋风度,把这两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他们用力的不同方面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重要的区别,先秦主要是入世,知识分子在那个地方想,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天下怎样才能治理好。老百姓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不至于动荡。人应该怎样,社会大众应该怎样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大致来说就是这样一些问题,基本上是入世的。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知识分子仍然在想自己的问题,仍然在使用自己的表述,但是这时他们关心的,我认为主要的不再是拯救社会而是要拯救自身。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当时社会上的直接的政治压迫。魏晋时期,我们前面讲的一些例子,大家会感觉魏晋读书人活得很潇洒,很放荡,很从容,是这样的。但为什么会这样?读书人其实不太愿意这样的。我们中国的读书人,他真正愿意的是想在社会、在政治、在国家民族在这方面做一点事情,很有责任感,很有入世精神的。“达者兼济天下”这是他真正想实现的人生梦想。但是,东汉末年以来他们发觉做这一点危险太大了,动不动会有杀身之祸,所以大家不敢直截了当地对社会政治,对实际事物发表意见。怎么办?总是要发言的,知识分子长了嘴总是要说话。那么实际的这种问题,我不敢说,怕惹来杀身之祸,就来谈一些玄的问题吧,可以远祸的问题。我不去谈论实际的问题,我来谈宇宙、自然,谈人的生命,谈这么一些东西,哲学的,谈这么一些东西。所以,这么一些知识分子人生态度的基本变化,就体现出来了对个体生命的一种重新认识,拯救自我,努力方向已经有所不同了。好,我发现,原来一个人要活得有滋有味,他要活得快乐,要活得不担惊受怕,其实他可以从政治漩涡脱身而出。我突然发现这一点,我可以到这种玄理之中,到《老庄》讨论,《周易》讨论的那些问题中,我来找我的精神寄托。他突然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块天地,那么他就一头扎了进去,这种对超越实际政治,实际社会层面的哲学命题的探讨,在当时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一个就是我前面讲的这种散文体日常对话的,大家论辩的这种清谈、讨论这种形式。另外一种形式就是中国读书人已经成为他们习惯的做诗。做什么诗?一刚开始做的就是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