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冲击波-从东亚金融危机到全球经济大变局 作者:李罗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二冲击波-从东亚金融危机到全球经济大变局 作者:李罗力- 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向央行缴存高额准备金,另一方面又向央行申请再贷款的畸型现象。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曾多次表示,中国在适当时候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而国内官方媒体今年初开始亦多番强调此举并不意味中国要放松银根。可是国内银行界一名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降低准备金率,在一定程度上将提高国有银行及商业银行的资金自主性,但中国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要放宽信贷规模限制,银根才会大幅上升。

  李岚清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紧密结合在一起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指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1世纪的中国经济必将与世界经济密切合作,并将为世界的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中国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前的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去年增加到2890亿美元,使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序从第32位上升到第11位。特别是1991至去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16。6%,大大超过同期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市场,许多国家、地区和企业已在不同程度上得益于这个大市场,众多跨国公司来中国兴办合资或独资企业。18年来,中国吸收的外资总额已超过320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将近2000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4000亿美元。这将更加有力地推动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吸引国外资金流入中国,还将为中国与世界广泛合作创造更加良好的机遇。李岚清指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面对世纪之交的发展机遇,在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日益扩大的今天,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建立现代化的开放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开创对外开放事业的新局面。李岚清说,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实行市场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建立并完善外贸管理制度和手段。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并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发展双边和多边贸易,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实现市场多元化。中国将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引导并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有步骤地推进服务业的开放,鼓励外资投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外向型产业,投向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中国将在不断完善引进外资产业政策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推进金融、保险、贸易、通信等服务领域的开放,完善有关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改进和完善投资环境,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逐步实行国民待遇。中国将继续根据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和偿还能力,借用国外贷款。中国将把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利用外资的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李岚清还指出,中国将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办的工业园区,促进并提高整个国家的对外开放水平。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对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充分信任和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保持和发展香港的繁荣稳定而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一个繁荣稳定的香港,不仅有利于中国的繁荣和稳定,还必定有利于世界。

  由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金融会议

  在东南亚金融风暴正在向亚洲和世界蔓延之际,中国11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这是首次由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解决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中产生的重大问题作具体部署。中国领导人十分重视这次会议。据新华社报道,中国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基都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是党的十五大之后,由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会议。会议的目的,是正确估量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充分认识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整顿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做好这项工作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主要任务和重要措施。做到统一思想认识,统一行动步伐,坚定决心,增强信心,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依法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开创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会议认为,近几年,中国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经济形势一年比一年好。金融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金融业稳步健康发展。会议指出,目前中国金融领域存在问题主要是金融体制还不能适应经济改革和发展新形势的要求,金融法制不健全,金融监管薄弱,金融秩序比较混乱,乱办金融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经营。会议要求,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大体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显著提高金融业经营和管理水平,基本实现全国金融秩序明显好转,化解金融隐患,增加防范和抗御金融风险能力,为进一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会议强调指出,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强化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步伐,并健全多层次、多类型金融机构体系;必须依法治理金融,规范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秩序,大力整章建制,严厉惩治金融犯罪和违法违规活动,把一切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必须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为金融良性循环创造好的经济环境,特别是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政企分开的投资体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坚决避免“大而全、小而全”和不合理重复建设。同时,金融系统要更好地为经济改革和发展服务,端正经营思想,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会议认为,当前是加快和深化金融改革、解决金融领域中问题的好时机。
  在这次金融会议上,调低准备金率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工作重点。中国拟调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已在市场扰嚷了一年多的时间,但这次却有狼终于来了的感觉。中央原计划在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同时宣布再度减息和调低已实施多年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两个利好消息,但由于种种因素,减息措施遂提早在上月22日颁布。至于调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是否能有即时的效应,熟悉情况人士却指不一定。中国人民银行一名官员表示,市场常有一种错觉,以为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将令银行增加流动性资金,显示国家拟进一步放宽银根的先兆。他强调,改革准备金制度最终的目标是逐步恢复准备金调节货币常供应量的功能,为由宏观调控走向市场手段的转变提供基础条件。现阶段中国准备金制度的功能与国际存在极大差异,有改革必要。该官员表示,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并非因银行“缺钱”贷款。现阶段银行资金充裕,只是在没好项目可贷款的情况下,银行对贷款采取谨慎的态度,以避免增加信贷风险。据了解,现时中国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昔日视为“如珠如宝”的信贷额度都不屑一顾,去年和今年的信贷额度都没有采用,主要原因之一亦是没有好项目可进行投资,多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官员表示,在“为国家赚钱是应该,亏钱乃要负起责任”的情况下,宁减少投资、避免出现信贷流失所造成的麻烦。今年头七个月,中国的新增贷款为4503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去年同期减少156亿元。而由95年至97年中国的新增贷款增长幅度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中国相信,中央在改革准备金制度的同时,会采取相应措施,始终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吴仪认为金融风波将削弱中国出口竞争力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吴仪说,东南亚金融风波将使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受抑制,而且,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雷同”的东南亚国家也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她预计中国明年的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吴仪是在《人民日报》12月16日刊出的一篇专访中谈到展望1998年中国对外经贸形势时提出上述看法。她说,首先,东南亚金融风波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将会对明年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将会受到抑制。其次,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的出口商品结构雷同,出口市场结构相似,东南亚金融风波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吴仪也说,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增加,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更加明显。另外,由于中国贸易顺差增加,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这些都表明,与1997年相比,明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上海关注东南亚金融风暴

  在上海参加第九届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的专家认为,最近发生的金融风暴将会继续动荡下去,有些甚至认为这个金融动荡会导致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缓慢下来。与会者还一致认为,未来上海肯定在整个亚太地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金融市场方面,将起着重要的影响力。会议认为,上海应该从这次的金融风暴教训中吸取经验,以避免重蹈复辙。
  上海希望发展为亚洲区域性金融中心,对最近发生的金融风暴特别关注,所以,明年的第十届市长咨询会议主题已定为“如何防范金融风险”,此外还包括“回顾咨询会议第十一个十年的活动”。会议还谈到,上海迈向21世纪必须抓住信息、生物、高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重点。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毛应梁提出:上海是世界上发展最快、各类需求潜力巨大的市场之一。在同国际金融界的联系上,上海主要发挥资金窗口的作用,即通过与国际上其他金融中心的联系,吸引国外资金通过上海金融市场和在上海的国外金融机构向全国其他地区扩散。香港回归祖国后,仍将保持自由港的地位,对国际资本、物资、人员实行自由流动,继续与国际经济保持密切联系。香港可借助上海的金融优势进一步开拓广阔的国内市场,以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为依托,增强金融辐射力,以发展成为亚洲地区资金营运、管理中心,乃至全球的资金集散中心,跻身与纽约、伦敦并列的顶级国际金融中心之列。毛应梁说,中国经济庞大的规模,完全有条件支持两个金融中心的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不仅不会影响或动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相反,通过优势互补,还可以促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上海可以成为香港资金的重要出口。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保持对外资的旺盛需求。改革开放后,香港一直是内地最主要的外资来源,但这种投资主要是直接投资,或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而间接投资的数量则少得多。上海正在建设越来越多的全国性金融市场,如资金拆借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这将有利于香港大量批发性资金流向上海,并通过上海各类金融市场再向内陆地区流动。一般来说,国内引进的外资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民币配套资金,上海的人民币资金实力十分雄厚,信贷经验丰富,可以和香港的金融机构一起加强协作配合,发挥各自的资金优势,携手共拓国内市场。由于中国金融管理、业务的特殊性,国内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与其他国家不完全一样。香港金融机构要想开拓国内市场,就需要加深对国内业务的学习,进一步研究国内金融市场的需求,以及国家的各项经济、金融宏观管理法规、政策。在这方面,上海可以为香港提供更多的帮助。

  亚洲金融风波对广东经济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芹溪认为,这场亚洲金融风波将会在下列几方面对广东经济产生影响:利用外资方面,广东是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在中国投资最集中的省份。据统计,港商在内地的投资总额中有80%投资在广东,他们在广东投资建立的“三资”企业已达44100家,“三来一补”企业21900家,雇佣内地的工人达400多万人,是香港制造业就业人口的10倍。香港跨境工业在广东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泰国、马来西亚和台湾、日本、韩国在广东都有相当的投资。亚洲金融风波后,整个投资环境将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内地生产成本上升,港元因维持联系汇率而没有贬值,带动香港制造业成本上涨,而东南亚很多地方生产成本又比内地便宜,一部分港资、日资将往东南亚转移;未来几年,到广东投资的东南亚资金也因其本币贬值而会大幅减少;受香港明年经济可能放缓的影响,港商的投资取向将更多地考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较低的内地城市,对广东的投资有可能相应减弱。假如我们不及时调整思路,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引资渠道,势必会影响广东经济发展后劲。外贸进出口方面:在此次金融风波中,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先后贬值10%-54%,这将大大提高他们的产品出口竞争力。而由于人民币没有贬值,这对未来一段时期广东产品的出口将会有所影响。同时香港在未来一段时期将坚持联系汇率制,港元成为亚洲区内唯一没有正式贬值的自由兑换货币,虽然有意见认为香港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高附加值,而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