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鼎- 第4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和尚还俗)、“庐其居”(把和尚庙变成在家人的房屋)、要“火其书”(把经书全部烧掉)。简单来说。这就是对佛教的“三光”政策。难怪红云寺的僧人如此神秘,恐怕是会昌灭佛的阴影还没有完全过去吧。

刘鼎随意的敷衍了两句,对于佛教显然不太感冒。他来到这个世界以后,发现淮西军里面,竟然有很多助纣为虐地和尚,对和尚的观感更加差。后来才逐渐的意识到,这些和尚愿意参加淮西军,未必完全是为了杀戮。如果秦宗权能够让佛教重新兴旺,杀点人又算什么?佛家和道家争斗了几百年,利益早就将慈悲为怀玷污了。

艾飞雨当然听出了他话中的意味,于是不再谈论佛教,缓慢的说道:“当今天下大势,首先要从朱温、李克用两人开始说起。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东南董昌、钱、淮南杨行密、川中王建、关中李昌符,都是乱世枭雄。但是,他们和另外两个人相比,就黯然失色了。这两个人,就是朱温和李克用。”

刘鼎凝神细听。

正题终于来了。

艾飞雨神色凝重的说道:“大人刚才说,朱温是我们的敌人,不错,朱温的确是我们的敌人,但是这样描述远远不足够。”

微微顿了顿,他缓缓地说道:“事实上,朱温是我们最大地敌人,是我们最大的一道坎,是横在我们面前地最高的山岭。我们是否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就要看能否爬上这座山岭。爬上去了,我们就可以笑到最后。爬不上去,那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刘鼎神色凛然,凝神细听。

艾飞雨沉稳的说道:“无数的事例证明,得中原者得天下,曹魏控制中原,最终西晋成就霸业,项羽英雄盖世,失去中原,再无一战之力。刘裕不能收复中原,刘宋最终灭亡。陈失却中原,陈后主终成亡国之君。故此。欲争夺天下,控制中原为关键。”

“李克用的实力虽然强大,但是只要我们控制了中原,依靠中原强大的人力物力,完全可以将其击退。昔日的突厥人如此强盛,最终还是败在了李靖的手中。那不是李靖一个人的胜利。而是大唐国力的胜利。只要控制了中原,平定了江南,我们就可以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训练出最优秀地军队,然后和突厥人决战,一击致命。开拓西域,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同样需要有强盛的国力。”

“遗憾的是,朱温同样想要夺得中原。遗憾的是。他起步要比我们早,现在已经控制了中原的半数以上区域。更遗憾的是,我们采取地战略。和他是基本相同的,就算我们奋起直追,也难以在短期内追上。更更遗憾的是,他已经率先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绝对不会容忍我们侵犯的。故此,我们和朱温之间,唯有死战才能决定归宿。”

刘鼎默默地叹了一口气。

这就是朱温给鹰扬军制造的最大麻烦,是刘鼎有时候不太愿意面对的麻烦,主要是宣武军的实力已经很强大了。要比鹰扬军强大的太多,中间地差距已经超过了任何计谋策略可以弥补的范围。鹰扬军的开端无疑是顺风顺水地,直到现在为止,鹰扬军的进取都是一帆风顺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鹰扬军就有实力战胜宣武军了,事实上,宣武军目前的实力远在鹰扬军之上,鹰扬军一旦和宣武军直接遭遇。胜算到底有多少,刘鼎自己都无法知道。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朱温都是鹰扬军需要跨越最大的门槛。只要涉及到中原争夺,朱温就是绕不过去的坎,而且双方没有和解的可能。宣武军起步要鹰扬军早,吸收了原来起义军中的大部分人才,而且控制了中原主要的战略要地。朱温本身也是从死人堆里里面摸爬滚打出来地人物,别人要谋士有谋士,要勇将有勇将。想要打败这样的敌人。谈何容易?

论实力,鹰扬军差宣武军好几个档次啊!这种实力上的差距。要是在游戏里面,倒是可以作弊弥补回来,可是在这个真实的世界,差距就是差距。说的不好听一点,现在的鹰扬军只能算是一头狼,而宣武军却已经是一头猛虎。一头狼无论多么凶猛,想要战胜一头猛虎,成功的几率都是很小的。

当然,狼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战胜猛虎。只是如何创造这个机会,难度就高了。朱温不是周宝、不是林度、不是路审中这些不入流的人物,他是鹰扬军目前遭遇到地最狡猾的对手。他能够在叛变之后的四五年时间里,就将势力延伸到如此广袤的地区,证明他绝对不是庸才。和曹操相比,朱温显然更加的狡猾。

艾飞雨留给刘鼎足够的时间来考虑。

良久,刘鼎才说道:“你继续说罢!”

艾飞雨说道:“朱温是个强大的对手,我们必须正视他,研究他,琢磨他,只有将他琢磨透了,我们才有胜利的机会。飞雨对此人的总结,有八个字:反复无常,冷酷坚韧。”

刘鼎听他娓娓道来。

朱温此人是无赖出身,和刘邦有几分相似,但是他出身盗贼,武勇更在刘邦之上,使得他要比刘邦更难对付。唯一可以用来比较地,就是三国时候地曹操,然而朱温要比曹操更加的狡猾。从小地生活经验就告诉朱温,善变是保持自身的最佳办法。面对弱者,朱温毫不留情,斩尽杀绝,面对强者,朱温又能屈膝求全,忍气吞声。为了生存下去,朱温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尊严。他不择手段的积累实力,不遗余力的打击自己的对手,都充分说明了他复杂多变的性格。

宣武军最大的特点,就是常有逃兵,朱温自己也很头疼,他想了两个残酷的办法,可是依然不能完全制止。最后谋士敬翔告诉他,逃兵并不可怕,这些逃兵到了其他势力以后,刚好可以成为朱温攻击对方的借口。等到合适的时候,散布流言,表示那些逃兵都是宣武军派去的奸细,对方自然就会将他们全部诛杀殆尽,杀戮一起。宣武军就有了出兵的借口,不但解决了这些逃兵,还赢得了仁义名声。朱温正是以此为借口,屡屡攻击东南方的武宁军节度使时溥,不断的扩大地盘。

饶是如此,朱温还是制定了严厉的律令。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宣武军地战场纪律是非常残酷的,战斗结束以后,如果某个部队的主帅没有回来,其他人却跑回来了,这些人全部都要被斩首,谓之:“跋队斩”。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宣武军的士兵不得不奋战到底,陪同自己的长官同生死共存亡。

由于“跋队斩”地军令实在残酷,不少宣武军士兵悄悄逃亡。他们没有选择别的势力投靠,而是选择偏僻山岭藏匿,于是朱温又下令在士兵脸上刻字。作为标记。士兵如果逃走,因为脸上有刻字,很容易被哨卡发现。这样的士兵被抓回来以后,当然是公开处死,连同长官也要受罚。由于朱温的军令非常残酷,因此宣武军每战必定拼命,退缩者只有被处死的份。

处在中原这种四战之地,朱温的敌人实在太多了,面对不利的形势。朱温也非常能忍。当初和王重荣交战的时候,因为上司孟楷的搞鬼,朱温地日子过的非常的艰苦,部下伤亡很大,援兵却迟迟不到,危在旦夕,但是他依然坚韧下来了,没有给王重荣打败他地机会,而且没有让黄巢看出他又叛变的念头。占领了汴州以后。宣武军的兵力不足。

朱温的能忍,尤其表现在对李克用的用兵上。

在北方,朱温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秦宗权,而是李克用。秦宗权的淮西军依靠抢掠为生,注定了是不长久的,纵有烟消云散的那一天。然而李克用地却不同,突厥人有仇必报的性格,注定了他们对朱温是最大的威胁。他和朱温之间。注定了最后也只有一个人可以活下去。

上源驿事件以后,朱温和李克用不断开战。黄河两岸战火连绵。李克用每年都要发动数次对朱温的战役,利用突厥骑兵的机动性,深入黄河岸边偷袭朱温,同时在政治上不遗余力的打压朱温。面对李克用的疯狂,朱温采取了高筑墙的手段,在黄河岸边修建防御要塞,驻兵把守,同时实行坚壁清野的措施,不给李克用发挥战斗力地机会。

面对宣武军的铜墙铁壁,李克用非常恼火,骑兵善于机动而不善于攻坚,只有将宣武军引诱出来,才能更好的聚歼。然而,无论李克用如何挑衅,如何刺激,朱温都不肯轻易出战,无论李克用如何羞辱他,他都能够坚韧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李克用面对这只老乌龟,还真的无从下手,好几次都无功而返。

刘邦身边有张良、韩信、萧何,朱温身边同样有敬翔、谢瞳、葛从周、孟绝海、邓天王、庞师古、牛存节等人,可谓是人才济济,单从人才上来说,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鹰扬军。尤其是宣武军的核心谋士敬翔,更是鹰扬军最为关注的目标。如果刘鼎决定实施刺杀计划,那么敬翔的排名肯定要在朱温之前。

敬翔地生年不详,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自称为昔日平阳郡王敬晖地后代。敬晖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唐神龙元年(705年),曾经联合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发动政变,将武则天逼退位,拥戴唐中宗复辟。被唐中宗封为异姓郡王。后被武三思所害。唐睿宗即位后,赐敬晖王”爵,并封敬晖为秦州都督,谥曰“肃愍”。

敬翔小时候就聪明过人,酷爱读书,尤其擅长于写文章。按照读书人地历来传统,参加科举是最好的出路。他曾经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名落孙山。纷乱的世道,他投了朱温的手下王发。初时,敬翔在军中“为人作笺刺”,也就是给军中一些文墨不通的将士代写书信,有时有将领欲写公文向上级报告,也来找敬翔代笔,敬翔写完后,还要向人家解释,文绉绉的别人听不懂,也不爱听。

敬翔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干脆用大白话来写,还在公文中,加入当时流行的俚言俗语,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将严肃枯燥的公文作了通俗化、情趣化、生活化的处理,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朱温出身草根,对那些文绉绉的“之乎者也”也头大,他喜欢敬翔创造的生动活泼的文风,看后居然爱不释手,很快将敬翔调到了自己的身边。

正文 第317章 中原(4)

朱温从敬翔的转变中了解到重要的信息,什么信息?才能非凡、随机应变,这正是他现在最需要的,在这种乱世,城头变幻大王旗,局势变幻莫测,只有高度的灵活性,才能保证势力的生存。朱温将敬翔召来,交谈了一段时间,两人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仿佛是在冥冥中找到了另一半。

不过朱温轻易不相信别人,他决定考验考验敬翔,于是问道:“听说你在读《春秋》,《春秋》所记何事?”

敬翔轻描淡写的回答:“诸侯争战之事耳。”

朱温不屑地问:“其用兵之法可以为吾用乎?”

敬翔从容答道:“兵者诡道,宜其变化无穷。若复如春秋时,则所谓务虚名而丧其实效,大王之事去矣。”

朱温大喜过忘,立刻任命敬翔为负责起草文书奏章的馆驿巡官,再也不用帮普通士兵写信了。当时朱温正在和黄巢余部交战,敬翔时时为朱温谋划,每事必中,而且敌我双方,朱温对此非常满意。到后来,朱温每次出征,都少不了敬翔在身边。敬翔也的确才思敏捷,举轻若重,举重若轻,屡次帮助朱温渡过难关。朱温欣然,对敬翔越发信任。刚开始叛变到唐廷的时候,因为总是担心部下对自己不利,朱温喜怒无常,好像对每个将领都充满了怀疑,他尤其担心昔日的兄弟会因为黄巢的事情对自己下毒手,故“多权数,将佐莫测其所为”,但是这位敬翔就是有牛,竟然能猜出朱温的心思,文武官员中惟敬翔能逆知之。往往助其所不及。”同时,敬翔和朱温的妻子张惠一起,救下了许多有能力的将领,例如孟绝海和邓天王都曾经被朱温责罚,最后是两人合力救下的。

朱温心怀不轨,日夜都在梦想着扩张自己的地盘。但是觉得自己兵力不足,每每想大张旗鼓,招兵买马,又怕四境强敌发难。因此心情郁然;刚好其时宣武军逃兵颇多,朱温因为此烦恼,此时敬翔献上一条妙计。敬翔的计谋是“令麾下将士诈为叛者而逃,奏于主上及告四邻,以自袭叛徒为名。”这样攻掠四境强敌,网罗将士。师出有名,别人还无话可说,何愁大事不定?

这地确是条奇计。奇就奇在出他人之所料,能打着“堂堂正正”的旗号,在人们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实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朱温所做地这一切都是合理合法的。朱温使用了这条计谋,果然是得心应手,想打谁,就打谁,想怎么打。就怎么打,那真叫一个爽。兵力一出,“而致众十倍”。怎不让朱温喜不自胜,连呼“天降奇人,以佐于吾”。当然,这条计策到后来就使不通了,周围的势力再也不肯接受宣武军的叛军,抓到了就地斩首,不给朱温开战的借口。

好像敬翔这样有能力之人。竟然投到了朱温的麾下,对于刘鼎来说,只能用助纣为虐,明珠投暗等成语来形容。敬翔和朱温完全是两个极端的人,却走到了一起,还结合的如此紧密,实在是令人叹息。要怪只能怪当时的环境如此,才会孕育如此地怪胎。晚唐朝政腐败、黑暗,是非被颠倒。人才遭荼毒。宦官、藩镇和权臣为争权夺利互相吞噬,到最后只剩下一些凶禽猛兽称王称霸。稍有良心人性的人,都已经死光了。

好像敬翔这样的谋士,根本找不到刘备那样地明主,只好将就着吧,是啊,就着吧。敬翔喜欢谋略,这种喜欢不仅停留在理论战略层面上,而且是要落到实处,在操作层面上显出奇效。他希望自己有用武之地,需要一个可以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的平台。而朱温恰恰能为他提供这么一个平台。所以敬翔为朱温所用就不会令人觉得奇怪了。

这就是知遇之恩。你也可以说是臭味相投!要想打败朱温。首先就要消除敬翔地威胁。然而。敬翔时刻都追随在朱温地身边。就如同刘鼎不能离开艾飞雨一样。在朱温地身边。同样有精锐地卫士警戒。刺杀这种手段。基本上是没有太大效果地。一次刺杀不成。以后就永远都没有机会了。

刘鼎若有所思地说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