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国经济之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破解中国经济之谜-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点轴开发理论的内容包括:首先,重点开发沿海、沿江、沿河三大轴线地带,使之逐渐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增长轴。
其次,在目前国家财政投资有限的情况下,中西部应积极选取和培育有较大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中心,以此为突破口,振兴中西部经济。中部地区的区位条件优越,且矿藏丰富,城市相对密集,发展潜力大。而西部的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资源。西部应充分发挥水资源、环境资源、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等优势,从地区特色出发,迅速建立经济增长极,对于那些可以成为增长极的“点”,不妨借鉴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实行特殊的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国、港澳台、东部的资本来投资,再现特区效应。
最后,对沿边地区实行全方位开放,使之成为对外贸易和投资的热点,开发开放边疆地带,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具有深远意义。因此,需要重点建设边疆经济特区,使其成为沿江开放地带经济发展的生长点,通过高层次的出口加工,使之成为边境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通过多种经济合作形式,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促进边疆经济的发展。
点轴发展理论基本上符合生产力空间运动的客观规律。首先,它通过重点轴线的开发和渐进扩散形式,弥补梯度推移的平面板块式的递进方式的不足,真正发挥主体优势,有利于转化区域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周围乡村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协调城市与区域及区域间的经济发展。
其次,通过“点”、“轴”两要素的结合,在空间结构上,出现由点而轴,由轴而面的格局,呈现出一种立体结构和网格态势,对于信息的横向流动和经济的横向联系有较大的优越性。此外,它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资源的不合理流动,同时,且有助于消除区域市场壁垒,促进全国统一的市场的形成。
当北京中华世纪坛响起人类进入2000年的钟声时,西部大开发的钟声同时在兰州敲响,其时笔者的一部经济专著即将出版,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笔者提出:启动经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放在中部。两年来,西部开发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论坛’的规模一个高过一个,风光、气派!实际效果若何?最好去问问老百姓!当然啦,我们不能期望在一两年内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即是深圳的发展也用了那么多年!何况西部有十几个省,几百万平方公里,几亿人口!我们无意去评头论足,这么大一个国家,那么多的事情,确实不容易。但总是在思考,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往往会按下葫芦起来瓢,当然谁都想把事情作好,问题是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好?规律是什么?如何才能找出来?以便少走弯路。大量分散的投资会在整体上起到一时的拉动作用,但过高的成本和缺乏回报的投资会加重中央或地方的负担。虽然西部开发是战略,但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在一定的时期内,我们的战略重点到底应该选择在中部还是西部?
经济整体转移与战略转移
1。经济发展战略要逐梯转移根本不存在包治百病的药,也没有一种办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正象中药治病,需要几味药一起煎熬,但‘君臣佐使’是很清楚的。建国前期,由于中国的落后状况,选择均衡发展战略是正确的;改革开放之初根据中国的经济状况选择非均衡发展战略也是符合实际的。关键是何时进行战略转移。正如企业要搞大,必须要多元化,关键是何时多元化、如何多 
元化。中国有一句话叫‘恰倒好处’。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经济有了很大提升,但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我们赞成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但要把‘梯度理论’和‘点轴理论’有机结合起来。
空间发展的非均衡即地区差距。在开放条件下,不同地区之间,其自然、资源、历史、区位、人口等条件均是不同的,从而导致其投资环境即投资的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区投资差异,决定了各种生产要素和各种商品,在不同地区内部的供求关系是不同的,即各种生产要素和各种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是不同的,从低价格地区流向高价格地区。但是,由于客观上总是存在着信息不完备性,故在任何时间内,各种生产要素和各种商品,在各个地区内的供求不可能正好相等即不可能实现均衡,从而产生地区内部的非均衡。不同地区内部非均衡发展的累积结果,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产生一定的差距。因此,从表面上看,地区经济差距与均衡或非均衡的含义不相符,但是,两者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是非均衡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
经济发展非均衡发展,战略要逐梯转移,梯度发展,又要集中力量,保证重点。这就是笔者曾经提出并想进一步说明的:阶梯发展理论和点启动理论。
作为整体的中国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趋势应该是城乡经济一体,形成发达、稳定的‘星状’社会经济结构状态,即以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城镇组合的‘星状’群落。但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经济呈梯形(或扇形)结构,即东中西的梯形(或扇形)布局。地理环境是西高东低,而经济水平是东高西低。正如蹬梯需逐级上升,发展战略需逐梯转移。当前,中国的战略重点应该在中部,这不仅是当前开拓市场和启动经济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并不是要冒天下大不韪,也不是和西部过不去,而是要按规律办事才能对整体有利,进而对西部更有利。
依靠国家大规模投资启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目前,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许多更为迫切的发展难题使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指向被迫一再调整,国家财政收支困难,中央财政用于支持西部地区的能力受到限制:一是为确保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增长,财政政策需要在刺激投资、启动消费等方面充当主角;二是为规避国民经济运行风险和弥补改革过程中政策不完善造成的金融体系缺陷,财政需在调整政府与银行之间经济关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由于“下岗”现象的普遍化,就业矛盾尖锐,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贫困人数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突出,需要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扶持。以上因素将明显分化中央财政的投资取向,在此形势下,国家财政在调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实施力度必然放小,节奏放缓,这对西部地区依靠中央财政倾斜发展的战略必将受到很大限制。
西部地区经济以高耗能产业占优势,融资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偏低的环境自净能力和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西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也迫切要求重要江河中上游地区的环境保护、水土整治、退耕还牧、退耕还林,这使西部地区的垦荒、伐木、灌溉等发展设想必将受到重大限制,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战略规划必须做出重大调整,这是关乎民族生存的大战略,是局部必须服从全局的战略,西部地区发展必须找出缓解这一矛盾的新思想、新出路。
2。历史性的变革—区划大调整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许多理论工作者都作了有益的探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已经在上面表述了自己的看法。这里还想再作进一步的说明。
前几年,比较时髦的一件事情是‘村变镇,县变市’,也有城市升级。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布局变化,升级转化的标志,这种小变大应该说是一件好事。有一点是否可以借鉴,美国的国土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却分为50个州,州相当于中国的省,实际上比省小,但比市大。如果我们能在‘小变大’的同时,能够‘大变小’一点,即适当缩小省辖的范围,可能会更有利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星状’结构的形成。
管理是一门科学,它要求管理的跨度和幅度要合理。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求宏观管理的行政区域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要改变省市结构的现状,进行区划大调整,实行州治—这将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中国目前最好是将区划调整设置为5055个州。
实行州治,(1)既可缩小管理跨度;(2)又使地方和中央的层次只有中间一层;(3)将现有富裕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转移消化;(4)实质上有利于迈开政体改革的步伐,从形式上转变人的观念。
这是一点思考、一点建议。但是我们坚信:实行州治—将是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3。区域发展需要更多的自主性区域经济发展,应该加强其区域的自主性,这主要从法治建设的角度来考虑。众所周知,法律应该是刚性的,但是一个大国,民族、地区差异很大,法是很难包罗万象的,法一旦有了弹性就为执法留了空间。农村‘费改税’改革的流产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美国有50个州,各州都有立法权,有很大的自主性,这种立法自然是在大法的前提下。各州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本州的法律法规,立法和司法不断加强和完善。在美国,每天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到一些议员在辩论,甚至是关于猫狗的事,但是一旦辩论表决通过,就会大家成为共同遵守的法律法规。事实上,一个法制国家,其立法和司法是一个不断加强和完善的过程,随着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民主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遵纪守法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政府管理社会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将会随之转为依法治理。
经济特区与资本积聚
区域之间的差距问题一直是近年来政府所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工业问题、农业问题和区域差距的加大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不同侧面的不同反映。
1。用兵之道与‘守一’法则1993年,国家经济开始紧缩,1996年被称为经济‘软着陆’年,中国经济一直走低,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低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处于消费层级的升级演化过程中。如果能够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掌握了升级变化的规律,经济走势决将不同于是今天。我们不是‘抱怨’些什么,也不是‘事后诸葛’。中国这么大,事情又那么复杂, 
一个企业、一个小家还那么难当,何况泱泱大国,十几亿人口。大有大的难,小有小的难,中国正处在系统转换升级,结构调整,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事事都难。但共同的愿望都是:尽快启动经济。
启动经济,1998年以来,国家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天天都有好消息,经济形势一片大好,这句话,几十年都是一样,好象没有不好的时候。没有好转不正常,政府的力度够大的啦!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感觉生计困难,这是正常的,因为市场经济竞争的压力大了。
许多事物,除了具体的形态存在差别之外,都有内在的一致性。发展经济,搞建设,搞市场经济,好象打仗一样,难怪人们总是说:“商场如战场‘。既然商场如战场,那么在战争中,最主要的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回顾中国革命走过的历程,不是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吗!当年国共大决战之初,国共两党的军队实力可谓悬殊,然而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毛泽东却把’守一‘和用兵紧紧的结合起来,以超人的胆略和宏大的气派,从战略上,首先集中兵力,在东北打歼灭战,接二连三,就胜利了。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核心就是从’点‘做起,抓住重点,选择好突破点,由点到面,以点带面。东北战役的胜利,大长了共产党人的志气。关键是东北的解放,百万大军出关,形成了横扫千军之势。这里有三点,一是选准点;二是集中兵力;三是各地的配合。但关键是战略选择。最终形成’潮‘,造成’势‘,正所谓’历史潮流‘,’大势所趋‘。
2。经济特区与资本积聚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同样面临如何启动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非凡的智慧和胆略,首先在沿海搞特区。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东部和环海经济得到了很大提升,中国经济整体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深圳特区的发展,很多人只注意到其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很少有人注意其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真正战略内涵。特区的设立,国家并没有投入多少资金。刚开始,‘淘金’者只是少数,随着‘点’的积聚,‘潮’的涌动,‘势’的形成,深圳成了世人瞩目的地方,投资的热点,据说当时积聚在深圳进而在广东的资金有2400多个亿。深圳对中国整体来说是一个点,通过资本积聚促进自身和广东经济,进而引发环海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正是通过这个点逐步活跃起来的。这才是‘深圳奇迹’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的真正内涵。
3。逐梯而上、由点到面——启动经济的进一步辨证思考前面,我们已经谈了经济发展的阶梯理论、启动经济的点启动理论。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虽有好转是政策的作用力,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等等。目前中国经济基本上呈东中西阶梯状,蹬梯需逐梯而上。东部和环海经济已经得到了提升。因而,进一步启动中国经济,必须找准启动点,这个点不是企业,也不是某个消费领域,这个点是空间上的一个点,是一个合适的区域。
这个点应该在‘不东不西不是东西’的中部,选择中部的一个地区或经济区作为‘特区’。通过这个点辐射周边,承东启西,进而启动中国经济这个面。启动西部,不说新建项目有没有经济效益,也不说西部的范围有多广,会不会加重未来的负担,单就西部的条件,自然环境,启动的成本会太高,超出了目前的经济能力。西部不能启动,经济发展不了,政治也就更谈不上了。西部只能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而不是近期的重点。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方面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