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精装『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精装『全』-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反法战争结束后,英国在与殖民地的经济关系上,完成了由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的过渡。进入19世纪后,自由贸易作为一项政策逐渐广为流行,英国逐渐放弃了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走上了贸易自由化的道路。1808年,英属新斯科舍和新布伦瑞克总督宣布,允许英国或美国船只把某些商品转运至印度,这实际上是对实施了100多年的《航海条例》的违背,但得到了英国政府的许可。1811年,英国进一步表示,允许除法国之外的任何国家的船只装载某些重要产品进入英属哈利法克斯、圣安德鲁斯、圣约翰等港口。在远东的印度,从1793年起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一步步受到侵蚀,到1813年时,英国政府则彻底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自由贸易”原则在未来帝国的中心——印度次大陆初步确立起来。
  总之,到1815年反法战争结束时,随着帝国版图的迅速扩大,第二帝国基本定型。如果说第一帝国的中心是北美13个殖民地,那么,日益兴盛的“日不落帝国”的中心则是远东的印度。印度对于帝国的重要性,正如曾担任印度总督的寇松所言:“只要我们统治印度,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一旦丢掉了印度,我们的地位将一落千丈,只能降格为一个三流国家。”更多的人则形象地将印度誉为“帝国王冠上最珍贵的宝石”。从1815年到19世纪中叶,英国的商船与战舰出现在全球各个角落,他们获取领地、开设口岸、掠夺原料、倾销产品……19世纪40、50年代两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市场,1858年英国与法国、荷兰一起强迫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36年和1857年英国与伊朗签约,1838年和1861年英国与土耳其签约,这些条约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共有一个核心内容,即英国要求得到贸易、投资等方面的特权。为确保帝国安全以及贸易的通畅,英国这一时期还占领了一些军事要塞与贸易据点,如1819年占领新加坡,1839年占领亚丁港,1841年占领香港,这样从好望角到印度洋,再到太平洋,英国建立了一条极为通畅的海外贸易通道。如果说历史上庞大辉煌的罗马帝国也只不过是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区域帝国,那么,英国人建立的“日不落帝国”却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帝国,英国殖民地遍及全球,其开拓的疆域之大,统治的人口之多,绝非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所能比拟。庞大的“日不落帝国”是英国成为世界最强国的一个标志,帝国本身与英国的海上霸权与工业霸权一起,共同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英国的霸权地位一直延续到20世纪,小小岛国能在世界称霸一个世纪之久,这是它一系列的制度领先所造成的结果。
  盛世阴影:维多利亚时代
  1837年,18岁的女王维多利亚登基,新女王在继位之前的日记中写道:既然上帝把我置于这个国家的王位上,我将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尚年轻,可能在许多方面缺乏经验,但我肯定,几乎无人像我这样怀着为国为民的良好意愿和真切希望。女王充分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她在其一生中模范地履行了立宪君主的职责,因此深受国民的爱戴;她还是那个时代道德风尚的典范,她是贤妻,又是良母,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也是优秀的一家主妇。她自己生活严谨,工作刻苦,对别人又充满责任感。在许多国人眼中,她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她漫长的64年在位时期则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顶峰。维多利亚在位时期,被称作“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所有国王中,她享有盛誉,这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而仅仅恪守立宪君主的本分,做她那个时代的表率。
  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达到强盛的顶峰,当时,它的工业生产能力比全世界的总和还要大,它的对外贸易额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英国的富庶已经使新老世界为之瞩目,1851年一个法国人参加了在水晶宫举办的博览会后说:像英国这样一个贵族国家却成功养活了它的人民;而法国,一个民主的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进行生产。所以,维多利亚中期的英国为他们的无可匹敌的地位洋洋得意,它这时是世界的贸易中心: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现在正在向地球的所有的温暖区域扩展。

  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然而从70年代开始,英国工业独霸全球的地位却开始丧失了,其他国家迎头赶上,而以美国和德国最为突出。以国民生产总值为例,在1880年~1890年的10年间,英国年增长率是2?2%,德国是2?9%,美国是4?1%。1890年~1900年这10年英国是3?4%,德国也是3?4%,美国是3?8%。但1900年~1913年,英国平均年增长率只有1?5%,德国却增长3?0%,美国增长了3?9%。1880年,全世界制造品出口总额中有40%以上是英国的,到了1913年英国、德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在制造品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变成了29?9%、26?4%和12?6%,英国的下滑趋势是十分明显的。当然这只是相对下滑,从绝对数字上看,英国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维多利亚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富庶,直至它结束时都是这样。
  然而这种富庶更像是一种罪恶,在维多利亚时代,财富的分配始终不均,贫富对比十分明显。一方面,有贵族宫殿式的庄园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农人破败的茅屋草舍。一方面,是工厂主舒适的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则是失业工人绝望的生存挣扎。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差太大,一个国家存在着天堂与地狱的鸿沟。这一时期英国著名的保守党首相迪斯雷利曾把英国说成是一个“两个民族”的国家,“当茅屋不舒服时,宫殿是不会安全的。”与之相对应的,是英国人引以为傲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制度、文官制度、司法制度、议会选举制度等,都与时代格格不入。应该说“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的这些政治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不过时过境迁,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这套制度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成为强盛之中的一道不和谐的阴影。我们仅以议会选举为例,1715年选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4?7%,到1813年,则只占2?5%了。1793年一个由辉格党组成的团体“人民之友会”曾发表过一份报告,说英格兰总共400多个议席中,占一半以上的256个议席是由11075个选民选出来的。选民人数少对于贵族最为有利,它能使贵族寡头利用贿选来操纵选举。这样在18世纪,贿选风气盛行,几乎每一个议员都是靠花钱买进来的。议员花钱进议会,又必然指望政府再花钱收买他们。于是腐败之风盛行于政界,这就是“腐败的旧制度”。
  总之,在进入工业化之后,英国被许多成就陶醉了,沉迷于世界霸主地位的无限自豪中,他们将这一切归结于英国的制度优越,而根本没有想到,它的制度仍存在许多结构性弊病。它犹豫于对制度进行及时的变革,由此出现制度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积累了种种的问题,这对于它的强国地位是十分不利的,这是造成日后英国衰落的一个潜在隐患。实际上,直到19世纪下半叶,当英国越过强盛的巅峰时,许多人才开始对国家制度进行反思,进而开始了对政治制度进行大调整的改革时代。虽然这些调整与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清除了延续已久的积弊,但此时要挽回昔日的雄风已经不可能了。由此看来,一个国家或民族应随时审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不断根据时代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优势中存在的隐患会影响全局,英国的教训值得思考。
  六、越过强盛的巅峰
  英帝国的负担
  自从有了殖民地,英国便开始喜欢使用“英帝国”一词,从17世纪初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绝大部分殖民地脱离英国统治独立,英国作为一个殖民帝国的历史达350年之久。可以说,英国的强盛是与英帝国的强大联系在一起的。到19世纪时英帝国逐渐攀上了它的发展巅峰:1800年,英帝国包括15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2000万人口;1900年英帝国拥有110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3?9亿人口;到一战爆发时,英帝国拥有127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4?31亿人口,占当时全球总人口的1/4及全球面积的1/4。而英国本土只有区区24万平方公里。
  英帝国领土的几乎一半是1874年后获得的,其新获领土的规模和商业价值要远远超过法国和其他列强,这或许是因为英国相比于其他竞争者,拥有更多称职的帝国建设者、传教士、海外商人以及更充裕的借贷与投资的资金。当然,强大的海军是英国成功进行殖民扩张的最重要因素。幅员辽阔的帝国给予英国相当有利的战略优势:在全球的各个战略要地,如直布罗陀、塞浦路斯、马耳他、好望角、苏伊士、锡兰、新加坡、香港,英国皇家部队、供煤港口和舰队基地星罗棋布,皇家海军在各大洋游弋。另外,英国在全球还拥有许多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缓冲地带,给其自身以很大的回旋余地。面对这幅太阳永远不落的壮丽景象,阿诺德?汤因比如此描述他的同胞们的感受:“据他们看,历史对他们来说已经结束了。”塞西尔?罗德斯甚至认为,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而夜晚在空中闪烁的星星是那么诱人。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其名著《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中说:“然而,最壮观的现象却不一定最重要。当世界局势观察家在19世纪90年代晚期开始分析这个似乎是国家和国际发展模式当中的明显新局面时,他们认为殖民帝国的创立只是其许多方面之一。”这是因为,帝国辽阔的土地对英国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一方面,广大的殖民地是英国原料供应地、商品销售地以及资金投资市场,英国享受着作为帝国之首的荣耀;另一方面,英国在控制和经营殖民地事务中也必须付出,并承担保护和发展殖民地的责任。它的殖民版图越大,英国所承担的任务也就越多。事实上,英国的一些理论家尖锐地指出,帝国为资本家创造了大量利润,却对殖民地和英国的普通百姓毫无益处。如英国理论家J?A?霍布森曾认为,19世纪后期的帝国主义是“国家生活中的一种让人堕落的选择”,从根本上迎合“自私的攫取欲和暴力统治欲”;他在1902年出版的《帝国主义》一书中断言,资本主义社会中分配的不平等造成穷人入不敷出,富人却能积累财富,并将这些财富作为资本投向海外以获得更大的收益,这就是帝国存在和扩张的动力。霍布森指出,英国的殖民政策就是为这些经济寄生虫服务的。
  布尔战争使英国大众深刻体会到殖民扩张的苦涩后果。战争在南非的布尔人与英国军队之间展开。英国虽获得了胜利,但为了征服这样一个很小的民族,却花费了3年时间,派出的军队人数甚至超过了布尔人的总人口数,付出伤亡近2?2万人,耗资20多亿英镑的高昂代价,还失去了国际社会的道义支持。如此惨重的胜利,使英国人的心灵深深受到震撼。布尔战争反映了这样的事实:英国的帝国扩张能力不是无限的,殖民地并不是越大越好。布尔战争是英帝国发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帝国不断上升,在此之后的帝国开始走向没落。其重要标志是英国开始把注意力从扩大帝国转到巩固帝国上来,即通过对现有殖民地的治理和有效统治,使之转化为实际利益,达到从殖民地得到多而付出少的目的。当然,英国对殖民地的巩固行动并不是从布尔战争后才开始的,1897年英国政府召开第二次殖民地会议,正式提出建立“帝国议会”的主张,但各殖民地热情不高,多数殖民地主张安于现状。英国政府为保证帝国的永世长存,1903年提出要建立共同的关税制度,各殖民地态度依然消极。帝国联邦和帝国关税制两大设想都未能实现,这表明帝国已悄悄走上了下坡路。事实上,帝国内现在已出现一种离心的倾向,自从英国给予殖民地以自治的权利以来,与英国远隔重洋的各自治殖民地逐渐走向成熟,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认同、新的社会和新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形成新的民族。一旦新的认同产生,脱离母国就是必然的。殖民地会议在1902、1907年再次召开,此后改名为“帝国会议”,帝国会议在一战中为英国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持,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使各殖民政府与英国政府日渐处于同等地位上,给殖民地的离心倾向提供了更大动力。一战结束后,大英帝国开始全面瓦解。
  经济力量的衰退
  一战后,英国在总体实力上已经让位于美国。二战后,英国已经沦为二流国家。从表面看,似乎是战争让英国从顶峰跌落下来,其实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期就已经隐含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以后英国就在经济发展上显露出疲态。尽管绝对实力要到1913年才被美国和德国超过,但对于英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能保持领先的发展速度,绝对的落后是迟早的事情。因此,分析这一时期英国相对衰落的原因,对我们理解为何英国从强国地位上滑落至为重要。
  第一,英国丧失了工业科技的优势。英国虽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和绝对领导者,但据1851年的英国人口调查,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手工业者也依然具有很大的份额。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被许多学者称为古典工业革命。有的西方学者甚至认为英国在1870年前或许一直在快速地工业化,但它仍然是一种农业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