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声闻地」之「资粮论」的三重结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9「声闻地」之「资粮论」的三重结构-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释惠敏
中华佛学学报第三期(1990。04出版)
页69~81

        69页

        提要

            「声闻地」中与「资粮论」有直接关系的是十三种「世
        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但是将其与十四种「涅盘
        法缘」作比较的话,可发现有相同和不同的项目。此外,「
        声闻地」之第三瑜伽处的「五处安立」之第一项「护养定资
        粮」却是指「离欲道资粮」之护养。因此,本稿将考察:「
        涅盘法缘」在佛教全体中之意义为何?「涅盘法缘」与「离
        欲道资粮」以及「五处安立」间的关系为何?「离欲道资粮
        」与「五处安立」在佛教全体中是否有特别意义?结论是:
        若能把握住如下所述之「三重结构」的话,应该较能理解「
        声闻地」之「资粮论」的本质。

        「涅盘法缘: 依「三学」之次第(根据初期佛教以来的传统
        )第一重

        「离欲道资粮: 「三学」「四预流支」等之组合第二重

        「五处安立」: 更进一步以「瑜伽行」为中心而再统合第
        三重


        70页
        
        一、「声闻地」之资粮论与其问题点
        
            「声闻地」十四卷是由四阶段的「瑜伽处」(yogasthana)
            所构成。若将其中与本研究「资粮论」有关系的项目(记以
        *,并各别以A,B,C作为略号)图标的话,则各各的出现位
        置和分量如下图可知。
        
        初瑜伽处(prathamam yogasthanam)
        1。种性地(gotrabhumi) ─┬─ 种性。无种性…种性论
         (1与2共一卷)          │*「涅盘法缘」(1/4卷)(A)┐
        2。趣入地(avatarabhumi) ┴                       │
        3。出离地(naiskramyabhumi)(四卷)                 │
         *「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B)…资粮论
        第二瑜伽处(dvitityam yogasthanam)(四卷)         │
         (补特伽罗种类.建立、所缘、教授等)             │
        第三瑜伽处(trtiyam yogasthanam)(三卷)           │
         *「五处安立」(pancasu sthanesu vinayate)(c)─┘
        (1)护养定资粮处  (2)远离处  (3)心一境性处
        (4)障清净处  (5)修作意处
        第四瑜伽处(caturtham yogasthanam)(二卷)
        1。世间道(laukika…marga)  2。出世间道(lokottara…marga)
            其中,与「资粮论」有直接关系的是初瑜伽处「出离地
        」(naidkramyabhumi) 的十三种「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
        向资粮」(laukika…lokottara…vairagyagamanaya sambhara)。

                  「若(1)自圆满(atmasampad)、若(2)他圆满(
              parasampad)、若(3)善法欲(kusalodharmacchandah
              )、若(4)戒律仪(silasamvara)、若(5)根律仪(indr…
              iyasamvara)、若(6)于食知量(bhojane matrajnana)
              、若(7)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purvaratrapara
              ratramjagarikanuyuktata)、若(8)正知而住(sampra
              janadviharita)、若(9)善友性(kalyanamitra)、若(
              10)闻正法.若思正法(sadharmasravana…cintna)、
              若(11)无障碍(anantaraya)、若(12)修惠舍(tyaga)
              、若(13)沙门庄严(sramanalamkara)如是等法是名世
              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大30…402a;SBh。
              36…11)(注1)
              
            此十三种「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的说明分
        量约有四卷,在「声闻地」全体来说应该是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初瑜伽处「种性地」的十四种「涅盘法缘」,即
        
        71页

                  「问﹕何等名为涅盘法缘而言阙故、无故、不会
              遇故,不般涅盘。答﹕有二种缘。何等为二﹖一、胜
              (gtso bo; pradhana)。二、劣(dman pa;hina)」

                  「云何胜缘﹖谓正法增上他音(parato ghosa)、
              及内如理作意(yoniso manaskara)」(大30…39b7)

                  「谓此劣缘乃有多种。谓若(1)自圆满、若(2)他
              圆满、若(3)善法欲、若(4)正出家、若(5)戒律仪、
              若(6)根律仪、若(7)于食知量、若(8)初夜后夜常勤
              修习觉寤瑜伽、若(9)正知而住、若(10)乐远离(pra…
              vivekya)、若(11)清净诸盖(nivaranavisuddhi)、若
              (12)依三摩地(samadhisnnicraya)」(大30…396b11~)
 
            将十三种「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与十四种
        「涅盘法缘」作比较的话,如下表所示,可发现有相同和不
        同的项目。
        
        ┌──┬────────┬────────────┐
        │    │B「离欲道资粮」 │A「涅盘法缘」(*表示胜缘)│
        ├──┼────────┼────────────┤
        │相同│(1)自圆满(2)他圆│(1)自圆满(2)他圆满(3)善 │
        │    │满(3)善法欲(4)戒│法欲(4)正出家(5)戒律仪  │
        │ 的 │律仪(5)根律仪(6)│(6)根律仪(7)于食知量(8) │
        │    │于食知量(7)常勤 │常勤修习觉寤瑜伽        │
        │项目│修习觉寤瑜伽(8) │ (9)正知而住            │
        │    │正知而住        │                        │
        ├──┼────────┼────────────┤
        │不同│(9)善友性(10)闻 │                        │
        │    │正法.若思正法经│                        │
        │ 的 │(11)无障碍(12)修│                        │
        │    │惠舍(13)沙门庄严│                        │
        │项目├────────┼────────────┤
        │    │                │ (10)乐远离(11)清净诸盖 │
        │    │                │ (12)依三摩地           │
        │    │                │ *正法增上他音          │
        │    │                │ *内如理作意            │
        └──┴────────┴────────────┘
        
            此外,第三瑜伽处的「五处安立」之第一项「护养定资
        粮」(samadhisambhararaksopacaya)即是指「离欲道资粮」
        之护养﹕

                  「谓若成就戒律仪者。。。如是乃至成就所有沙门
              庄严。随所获得资粮所摄善法差别(pravibhaga),皆
              能防护令不退失。于后胜进善法差别,为速圆满、为
              如所说,无增无减,平等现行,发生乐欲增上欣慕,
              恒常安住勇猛精进。是名护养定资粮」(大30…449c18)
              
            因此,本稿将考察下列之问题
            (1)「涅盘法缘」在佛教全体中之意义为何﹖
        
        72页
        
            (2)「离欲道资粮」与「涅盘法缘」间不同的项目中是
        否有只是名称不同而内容却相合的项目﹖
            (3)「离欲道资粮」与「五处安立」在佛教全体中有特
        别意义否﹖
        
        二、「涅盘法缘」
        
            「声闻地」将「涅盘法缘」分为 「胜缘」(pradhanap…
        ratyaya)和「劣缘」(hinapratyaya)二大类。所谓「胜缘」
        最主要的条件﹕

                  「云何胜缘﹖谓正法增上他音(parato ghosa)、
              及内如理作意(yoniso manaskara)」(大30…396b7)
        
                   「rkyen gtso bo gan she  na/smras  pa/'di 
              lta ste/dam pa'i chos kyi dban du byas pa'i 
              gshan gyi sgra dan/nan gi tshul bshin yid la 
              byed pa'o 」(SBh…TP。3b7)
              
            即是,(1)从他人(善知识)所听到之增上(adhipati)法(
        主要是四谛),听后(2)于自己的心中, 如理思惟 (yoniso 
        manaskara;tshul bshin yid la byed pa)。其实,这二个
        「涅盘胜缘」在「阿含」经典乃至「毘婆沙」等中,是「正
        见」生起的因缘。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二因二缘而生正见。云
              何为二﹖一者、从他闻。二者、内自思惟」『中含』
              (大1…791a)MN。PTS。I p。294

                   「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因二缘起于正见。云何
              为二﹖受法教化、内思止观」『增含』(大2…578a)

                  「有二因缘能生正见。一、外闻他法音。二、内
              如理作意」『毘婆沙』(大27…2b)
             
            而『声闻地』也说﹕

                  「若复获得依四圣谛…他音(parato ghosa)教授
              、教诫,便有如是堪能、势力,发生如理所引作意,
              及彼为先所有正见(samyagdrsti)」(大30…397c11)
        
            因此,可知「声闻地」仍然是根据初期佛教以来的传统
        ,同样地亦将此「正见」生起的因缘说明为得涅盘的最主要
        的条件「胜缘」(pradhanapratyaya)
            其次、(1)自圆满、若(2)他圆满、若(3)善法欲、若(4)
        正出家、(5)戒律仪、若(6)根律仪、若(7)于食知量、若(8)
        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若(9)正知而住、若(10)乐远
        离(pravivekya)、若(11)清净诸盖(nivaranavisuddhi)、若
        (12)依三摩地(samadhisannisraya)等十二种「涅
        
        73页
        
        盘劣缘」(hinapratyayar;kyen dman pa),在《阿含》经典
        是作为修习四谛、四念住、安那般那等的诸预备条件,而且
        是以「定型句」被说明的。若将《阿含》经典中具代表性资
        料整理的话(注2)。
              (1)关于观察四谛的智能
                  「(1)(2)于如来正法律,彼得信已,便作是念﹕
              (4)在家至狭,尘劳之处,出家学道…彼出家已,…(
              5)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彼已成就此圣戒聚,复行
              极知足,…(6)复守护诸根…(9)复正知出入…(10)复
              独住远离…正身正愿,反念不向。(11)断除贪伺…如
              是瞋恚、睡眠、掉悔、断疑度惑…彼断此五盖…(12)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趣向漏尽智通作证。彼知
              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
              …解脱。」『中含』146(大1…656a~)
        
                   「云何如沙门法及梵志法?(5)当学身行清净…
              口行清净…意行清净…命行清净…(6)守护诸根…(9)
              正知出入…(10)独住远离…正身正愿,反念不向。(
              11)断除贪伺…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断疑度惑…
              彼断此五盖…(12)至得第四禅…趣向漏尽智通作证。
              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
              真…解脱。」『中含』182(大1…724c~)

                    「(1)(2)(3)闻正法者即生信乐,以信乐心而
              作是念…(4)出家学道…(5)具足戒行…(知足)…(
              非邪命)…(6)守护眼根…(7)食知止足…(8)初夜后
              夜,精进觉悟…(9)常念一心,无有错乱。(10)乐在
              静处、树下…端身正意…系念在前,(11)除去悭贪…
              瞋恨…疑惑…(12)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神
              通)…宿命智明…生死智证明…无漏智明。…世尊…
              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长含』20(大1…83c~)
              
            (2)关于修习四念住、安那般那念

                  「若族姓子…(1)(2)(3)从佛闻法,得净信心。
              …(4)正信非家,出家学道。正其身行,护口四过,
              正命清净。(5)习圣贤戒。(6)守诸根门,护心正念,
              眼见色时,不取形相…善摄根门。(9)来往周旋…语
              默住智正智。…(10)寂静远离,空处树下…正身正念
              ,系心安住。(11)断世贪忧…断世瞋恚、睡眠、掉悔
              、疑盖。…是故内身身观念住…是名比丘修四念处。
              」『杂含』636(大2…176a)
        
        74页

                  「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