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性解放的热烈追求,是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马行空”的心灵世界(可以《天狗》为析例)。其次,“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又应当理解为同时是诗人的个性与灵魂的真实袒露。“大我”与“我”是统一的。从郭沫若诗中也会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展现其骚动、矛盾的内心,在表达进取时可能又有颓唐厌世。这也可以从“五四”时代心理情绪的复杂多样性方面去理解。惟其如此,更真实地立体地表达了一代青年的思想情感。学习中会碰到对郭诗那种似乎大喊大叫袒露直切的写法不大能欣赏的情况,应当联系“五四”时代刚刚觉醒过来的一代青年的心境去同情了解,这样会发现《女神》的确有不可重复的精神魅力。
    二 《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2)这一节偏重了解郭沫若“五四”诗歌的艺术特质。其关键是搞清楚“泛神论”对郭沫若的影响。这是难点之一。郭沫若所理解的泛神就是无神,他把一切自然都视作“神的表现”,“我”即是神,那么一切自然也都是“我”的表现。关于这个问题,较细致的介绍也可以参考“评论节录”中的研究观点。要了解由于泛神论的影响,《女神》更加思绪沸腾,想象奇特,大自然常常被人化,人与自然合一(可重点评析《地球,我的母亲》)。而且从泛神论的影响出发,郭诗崇拜万物不断创造更新的“力”和“动的精神”。总之,《女神》的主导性风格是壮阔、雄奇,正代表了“五四”的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特征。
    (3)了解《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其自由诗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有外在格律,押韵、诗节与诗行大致整齐。另一类是讲求情绪自然消长的内在节奏,他也并非完全不讲外在形式,而是在自由律动中大致取得某种外在的整齐与和谐。因为郭沫若是自由诗的首创者之一,这一体诗歌在后来有断断续续的发展,所以不妨结合诗作对自由诗有较为细致的剖析。
    三 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4)这一节讲的是郭沫若《女神》之外的其他诗作,主要是后来诗风转变的产品。可以重点阅读《星空》与《瓶》中的一部分诗。应注意比较郭沫若这一时期的诗与《女神》时代诗作的异同。《星空》缺少早期诗作那种时代的激情,但技巧趋于圆熟。《瓶》是爱情诗,仍较多体现郭沫若浪漫主义的意识精神。《前茅》(写于1923年)和《恢复》(写于1928年)中充满革命的时代气息,还有无产阶级诗歌的尝试,从中可以了解郭沫若诗风的转变。这一节主要注意知识性的掌握。
    四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5)历史题材的剧作是郭沫若又一文学贡献。应了解郭沫若在“五四”时期所写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和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应掌握这些历史剧的共同点:一是全部取材于战国时代。郭沫若认为战国时代是打破旧束缚的时代,也是许多志士仁人追求人的解放与进步的时代,他看重与采取的正是那种求进步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要重视和张扬这种精神去反对当时国民党的法西斯专政,去推进民主。所以郭剧有强烈的政治性与时代性。二是郭沫若式的历史剧有他自己的“史剧观念”,并形成了突出的浪漫主义的艺术个性。郭所实践的是所谓“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即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又容许出于主题的需要的自由虚构和改造。此外,强烈的主观性与抒情性、浓郁的诗意,也是特色之一。
    可以重点评析《屈原》,除了以此了解郭沫若作为“诗人写剧”的个性之外,还可以探讨其得失,思考《屈原》中主人公屈原的形象塑造,反而不如南后这个形象丰满的原因。
    【知识点】
    《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原则。
    【思考题】
    (1)试论郭沫若《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此题偏重知识性,参考《三十年》第五章第一节。注意在论述“开辟鸿荒的大我”时,要理解这种“大我”情怀中包含的“五四”特质,是古老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同于传统的爱国情怀,是带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新人”。注意这个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同时又是“诗人自我灵魂和个性的真实袒露”,最好能以具体的诗篇为例,来说明这个诗人自我灵魂的多元性,乃至不和谐性和内在矛盾,能够理解这也正是《女神》的价值所在:它为新诗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而不在于它在艺术上达到了完全成熟的水准。
    (2)简评泛神论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并说明郭诗如何代表“五四”时代的精神特征。
    此题偏重知识性,参考《三十年》第五章第二节。应该掌握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来源,同时要理解郭沫若的泛神论又不是严格的哲学思想,而是一种人格趋向,并主要通过其诗歌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表现出来。附录中姜铮《人的解放与艺术的解放》对此有所分析,可以参考。至于郭诗所代表的“五四”时代精神,则要抓住郭沫若诗歌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所传达出来的美学风格,是壮阔、奇异、飞动的,与“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与雄奇风格相适应。此外,最好能在此基础上加深对郭沫若及其诗歌的理解和评析,虽然在今天,郭沫若的诗有些粗糙、“不合时宜”,但只有放在特定的“五四”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才能更客观地对郭沫若做出文学史的评价。
    (3)就郭沫若的《天狗》(或《凤凰涅槃》)写一篇赏析短文。
    此题考察将书本知识同阅读感受及文字表达相结合的能力。可通读《三十年》第五章第一、二节,并参考附录中温儒敏《郭沫若其人其诗》中建议的“三步阅读法”,注意对作品感受的层次。教材中提到的《女神》的艺术特征都可以运用到《天狗》或《凤凰涅槃》中进行具体的实践分析,比如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狂飙突进的粗粝风格、形象体系、语言及节奏等。注意一方面要紧密联系作品,避免空洞;另一方面要有条理性的论析,避免写成完全情绪化的“读后感”。
    (4)简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此题知识性与综合性并重。主要参考《三十年》第五章第四节。1.首先要把握郭沫若浪漫主义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2.《屈原》等剧对时代性、现实针对性和政治尖锐性的强调,这与40年代的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3.作品强调作者主观体验和情感的艺术个性。这是《屈原》最重要的艺术特色,也是论述的难点,可试着选取一个特定角度来说明,比如将《湘累》和《屈原》中的两个屈原形象加以比较。4.可参考附录中王文英《论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审美价值》,论述《屈原》的悲剧艺术和诗化结构。此外,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探讨《屈原》带有强烈抒情性的诗剧特征。
    【必读作品与文献】
    《凤凰涅槃》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地球,我的母亲》
    《夜步十里松原》
    《天狗》
    《太阳礼赞》
    《瓶·第十六首:春莺曲》
    《瓶·第三十七首》
    《我想起了陈涉吴广》
    《屈原》
    《论诗三札》
    《我的作诗经过》
    《〈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
    【评论节录】
    温儒敏:《郭沫若其人其诗》
    邹 羽:《批判与抒情》
    姜 铮:《人的解放与艺术的解放》
    王文英:《论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审美价值》
    ▲如何读《女神》
    思想内容加上形式因素的评论,虽然可以自成一说,却仍未能了解《女神》在“五四”能迅雷闪电般征服整个文坛的原因,现今一般“文学史的读法”很想复原《女神》的精神,因目光多限于思想主题加自由体诗形式等方面,所以终究难于感受其巨大的艺术魔力。
    我想其魔力应从作品—读者互动互涉的关系中去找,不能只着眼于作品本身。这里必须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女神》激发了“五四”读者的情绪与想象力,反过来,“五四”读者的情绪与想象力又在接受《女神》的过程中重塑《女神》的公众形象。或者可以说《女神》是与“五四”式的阅读风气结合,才最终达至其狂飙突进的艺术胜境的。《女神》魔力的产生离不开特定历史氛围中的读者反应。《女神》作为经典是由诗人郭沫若和众多“五四”热血青年所共同完成的。
    作为当代的读者读《女神》,已经有了时代的隔膜,如果要真正领会其作为经典的含义,读懂它的时代特征,就不能不充分考虑与作品同时代的读者的接受状况。因此,读《女神》,特别是《女神》中那些最具有“五四”特征的代表作,最好采取三步,即:一,直觉感受;二,设身处地;三,名理分析。一般“文学史的读法”往往急于和偏于作“名理分析”,而“非专业阅读”则停留于直觉感受,或者连直觉感受都尚未进入。前述的两极化阅读现象即与此有关,对于《女神》这样的时代性强的经典,我倒是主张三步读法,其中第二步“设身处地”至关要紧。当今读者只有设想重返特定的“五四”时代,让自己暂当“五四”人,身心浑然投入诗中,才可能摸索感触那种由作品—读者互动互涉所形成的阅读的“场”,进而在这种“场”中去理解作品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整体艺术效应,这也才可能尽量消除时代的隔膜,真正理解《女神》成功的原因。
    下面不妨作一些阅读实例。《天狗》是《女神》中的代表作之一,初读此诗,全由直觉感受,第一印象便是狂躁、焦灼,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又仿佛自身储有无穷的精力能量,一时难于找到宣泄的渠道,憋得难受,渴求自我扩张,简直要爆炸了。我们不急于分析处理这种“第一印象”,最好转入第二步,即设身处地想像是在“五四”时期,自己也是刚跳出封建思想牢笼的青年,充满个性解放的理想,非常自信,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可以按照自我的意志加以改造;但同时又有很迷惘,不知“改造”如何着手,一时找不到实现自我、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自以为个性解放后理所应当得到的东西,却远未能获得。因而一方面觉得“我”很伟大,威力无穷,另方面又会发现“我”无所适从。这便产生焦灼感,有一种暴躁的心态。这些只是“设想”,可以根据读者自己所了解的有关“五四”的历史氛围尽可能设身处地,暂当“五四”人。此时来读《天狗》,便感同身受,比较理解诗中所抒发的那种情绪与心态,并可再转入“名理分析”。这分析也并非只是摘句式地归纳其主题思想或倾向诸方面,最好还是着眼于《天狗》所形成的整体氛围,或者可借用传统批评的概念来说,是充溢于《天狗》之中的“气”。这种“气”是由其所包含的情绪流、丰富的想像,以及诗的内在节奏等因素综合体现的。“五四”时代的读者本来其自身也有类同的焦躁感,一读《天狗》便如同触电,能在那种“气”中沟通,沉醉,宣泄。如果在设想中特定时代的阅读“场”中去感触把握《天狗》的“气”,分析就不会流于零碎、僵化。由三步阅读所达到的对作品—读者互动互涉关系的探求,有可能摆脱那种空洞的或过于情绪化的评论套式。
    《女神》中的诗有许多显得太散漫、太直、太袒露,是很粗糙的。如果光凭直觉印象或者名理分析,可能认为这并不成功,以往许多论者也往往是这么批评的。然而如果不把形式内容分拆开来考究,而是着眼于“气”的整体审美,那么这些“粗糙”便另有一种痛快淋漓的阅读效应。例如《晨安》一诗,仿佛在向世界的一切大声地打招呼,全诗所有句子一律用“晨安”开头,非常单调,而且用词粗放,不加文饰,似乎全不讲求形式,初读起来甚至刺耳,让人感觉怪异。但郭沫若是有意为之,他曾说过,“诗无论新旧,只要是真正美人,穿什么衣服都好,不穿衣服裸体更好”。又说,“我所写的一切东西,只不过是尽我一时的冲动,随便地乱跳乱舞罢了”。他是以不讲形式作为一种形式,一种追求坦直、自然、原始的形式。以“不像诗”来表现一种新的诗体,有意对传统的温柔敦厚的诗风来一个冲击,造成审美的逆差。“五四”时期处于大变动,青年一代追求的是新异的叛逆的艺术趣味,反精美、反匀称、反优雅成为时尚,所以类似《女神》中《天狗》、《晨安》一类粗糙的不成熟的形式更能博得读者的喝彩。就如同当今的摇滚乐、霹雳舞,也以反精美、反优雅为时尚一样。如果对《女神》的形式作如此读法,着眼于其“气”的整体审美效果,并结合特定时期的读者反应去重加体察,我想是可以读出一些新意的。
    《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虽然也有一部分比较优美的诗,但影响大的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具备并能引发这种暴躁凌厉之“气”的。结合读者反应来看《女神》,其成功主要在于宣泄压抑的社会心理,或可称为能量释放,一种渴求个性解放的能量。《女神》主要不是提供深刻,而是提供痛快的情绪宣泄。“五四”时期的读者审美需求是有各种层次的,那时的人们需要深刻冷峻(如鲁迅的小说),需要伤感愤激(如郁达夫、庐隐的作品),需要天真纯情(如冰心的诗和小品),也需要郭沫若式的暴躁凌厉。在充分满足而又造就新的时代审美追求这一点上,郭沫若称得上第一流的诗人。
    这样的读法,也许能站到一个更宽容也更有历史感的角度上去理解象《女神》这样的经典:这些经典因为太贴近现实而往往时过境迁,得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