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宰执天下- 第3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沉湎于诗词歌赋和经义文章,在科学方面的思考能力还是不够水准,很容易就被弄糊涂了。
韩冈也没有失望。一次灌输的太多,反而会出问题。简简单单的一个实验,加上一条完美的思辨论述,已经足以将杨绘等反对者打得溃不成军。事理皆在眼前,容不得他嘴硬。
至于之后的事,可以慢慢来。总有聪明人能想透,到时再反驳,便可以将格物物理上的争论一波波的炒热!
这才是正道,比起去横渠书院单纯扯着勉强糅合起来的理论,而被吕大临问得近乎张口结舌的情况,接受了教训的韩冈,终于找到正确的路子。
现在韩冈要趁热打铁,将风阻的存在和影响,用事实再次确认:“正如人骑马,骑的越快,迎面而来的风就越大。这是就要低头弯腰,缩小迎风面,以减小阻力。”
“林管勾,还请再找两个一样的秤砣来。”
林深河前面押错了宝,现在哪敢再违抗韩冈,不移时,便让人找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秤砣来。
韩冈没动手,只是让人拿出一块丝巾,将四个角用细绳扎在其中一个秤砣顶部的孔洞上,绑成了降落伞的形状。
在天子的目光中,韩冈将两个秤砣同时丢下去。其中一个扑通一声落水。另一个则是靠绸巾兜着风,慢悠悠的落下去了。
等着天子的视线从降落伞上转回来,韩冈道:“绑了绸巾的秤砣比起另一个秤砣还要重一点,但就是落得慢。同样的实验,千万人都可以做,就是学士亦可以私下里做,都能得到同样的结论:落物的速度与轻重无关,只与阻力大小有关。”
他说话间不忘带一下杨绘,提醒人们,翰林学士杨元素的赌帐尚没有还。
“不知此有何用。”杨绘冷然问着,他本来打定主意不开口了,防着继续丢脸,但韩冈挑衅似的带上他一句。他却不能继续做哑巴了:“就算知道是落物速度与轻重无关,只与阻力多少有关。敢问此一条又有何用?”
在没有亚里士多德的两千年权威压制,这个实验的意义,当然不如伽利略如同惊雷一般劈开中世纪的迷雾那般振聋发聩。但只要引起天子的兴趣,就已经够了。一旦赵顼对此有了兴趣,而要把格物致知的理论塞进经义局的新编教材中,便容易了许多。
——毕竟韩冈还有三棱镜分光实验,帕斯卡的木桶实验,甚至用来表现大气压力的虹吸管等一系列实验没有出手呢。初中物理上,看似简单的一系列实验,却是多少大智慧者才智的结晶,韩冈若是拿出来,嘴硬如杨绘的会问一句有什么用,但更多人却会去思考其中的原理。
不过现在杨绘就在眼前,还是要应付他一下。
韩冈的回答并不是语言,而是动作。似是无奈的摇了摇头,看杨绘的眼光也是居高临下,如同大人看着赌气不肯服输的小孩子。叹了一口气:“既然学士如此说,那也就罢了,权当无此赌注好了。”
“你!”
杨绘一下气得脸皮发紫,眼睛都红了。韩冈若跟他争辩,总有破绽出来。但韩冈竟然不肯辩论!
韩冈才不会跟杨绘斗嘴。姿态越高,杨绘就越丢脸。文人之间的争辩,尤其是这等已经是一方赌上一口气的意气之争,就像是后世论坛上争吵,根本不可能说服对方。只要设法能逼着对方失态,那就是赢了。
杨绘耍了赖皮,这对韩冈更是好事,真的在天子面前斗起气来,还会被咬上一个尊卑不分的罪名。而现在,丢尽脸的只有杨绘一个。
赵顼对杨绘的态度也有些不满,好歹也是翰林学士,怎么能这般无赖?可也因为杨绘是翰林学士,朝廷重臣的脸面要给他留着。
“今日之事已了,朕先行回宫。今次的琼林宴,也别拖得太久!”说着便自顾自的下去了。
恭送过天子圣驾,韩冈看看杨绘,又看看曾布。天子既然让琼林宴不要拖得太久,当然也就得听着,应该算是告一段落了。天子提前结束琼林宴,可见是不想让杨绘继续受气。但他离开时并不拉着杨绘,更可知并没有太过照顾杨绘的想法。
看着脸色一阵发青,一幅快要吐血模样的杨元素。韩冈知道,他今天的胜利乃是实实在在。想来张载,离着经义局已经不远了。




第23章 内外终身事(上)

吕惠卿、吕嘉问,并坐在王安石府的偏厅中。

吕嘉问前日外出视察京东的市易务,今日刚刚从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回来。他一近东京城,就立刻听说了琼林宴上的那一出。对于杨绘与韩冈一番交锋后结果,吕嘉问也是乍舌不已:“想不到杨绘他竟然自请出外了。”

吕惠卿冷笑着:“杨元素是倒了大霉,琼林宴上声名尽丧,输了场面,更丢了人,在东京城中成为笑柄。再不出外,留在京师继续受人笑吗?!”

“杨元素找韩玉昆不快,那真是自找苦吃。”吕嘉问虽然没有见过几次韩冈,但他对王安石二女婿其人其事,也是着力打听过一番,“向宝的中风还没好,窦舜卿已然致仕,苏子瞻现在还在杭州,雍王老老实实的住在宫外,但凡跟韩冈过不去的,真的没有一个有好结果。”

“文彦博当初也曾几次三番的要拿着韩冈敲打王韶和相公,最后出了什么事,你知道的。”吕惠卿笑说着。

“也差点中风那次?”吕嘉问呵呵笑道,“凶名卓著,真乃是天上岁星!”

“当真惹不得啊……”吕惠卿也是长叹着,“那个韩玉昆!”

“在玉昆说什么?”王安石换了身家常的宽袍出来,正好听到了后半句。

“正说韩玉昆在琼林宴上的事呢。”吕惠卿口改得很快,总不能当着岳父的面,说女婿是个扫把星一样的人物,“当着天子的面,拿着石头往水里丢,这事有些过了头。但他后来的那段推演,却是很又几分道理,说起来还有些唯识宗的味道在,不知是不是因为横渠靠着长安的大慈恩寺的缘故。”

唯识宗,又称为法相唯识宗、法相宗,是玄奘法师传下来的嫡脉,其祖庭就在有着大雁塔的大慈恩寺。只是唯识宗自晚唐后就已然式微,幸好王安石和吕惠卿对此都有研究。

经过隋唐的佛道大兴,其实宋儒各派经义中,无不融合两教的理论。当世大儒几乎没有不去研究佛理道法的,就算是一向排斥释老,独尊儒术的洛学、关学二家,也是一样。如张载,他就是在研究了佛法和道法之后,才重新回到儒学的殿堂。更别说王安石这等贯通三教,能为《老子》注疏,能以偈语名世的全才。

“是因明学吗?”王安石随口问着,坐了下来。

唯识宗是浮屠诸宗中,研究因明学【近于后世的逻辑学】最为精深的一派。吕惠卿这么说,就是觉得韩冈借用伽利略的那一段逻辑推理,有点像是佛教中因明学的论辩术。

“正是!”吕惠卿点头。而吕嘉问却是一头雾水,只能呆坐着。毕竟能与王安石一起讨论各家法门的,新党中,也只有吕惠卿、王雱等寥寥数人。

王安石想了一阵,摇头道:“是有几分相像,不过与《成唯识论》中所言因明之法,还是有些不太一样的地方。玉昆于此事说得太少,不过几句话,一桩事,不便就此下定论的。”

“这些都是枝节了,日后可以再问。”吕惠卿带着一点刺探,道:“倒是韩玉昆与相公家二小娘子的婚事也快到了,到时候,都得备上一份礼啊!”

听着吕惠卿提起二女儿的婚事,王安石苦笑起来。又是一个跟自己不是一条心的女婿。要不是韩冈人品还算过得去,是为了师门而赴汤蹈火,王安石悔婚的心都有了:“尽给经义局添乱。”

从话语和神色中,吕惠卿看出了王安石的苦恼。宽慰道:“韩玉昆的确接连被天子召见,但不代表他当真能说动天子,要不然,征召张载入朝的诏书就应该下了。”

“就是说动天子下诏又如何?”王安石半沉下脸,冷然说道。

吕惠卿听着一喜:“……相公的意思是?”

“不行就是不行!外面不是说我拗相公吗?”王安石神色坚定,语气也毫不动摇:“不管韩玉昆在算计着什么,经义局绝不能让人!”

……………………

就在王安石发狠的时候,韩冈正在崇政殿中。

从李舜举手上接过一块白水晶。侧面为三角形的柱体晶莹剔透,在掌心反射着照进殿中的夕阳,闪闪发亮。

韩冈不过是在前天向赵顼提了一次,才两日功夫,竟然就给磨制了出来。而且用的是通透无比、一点气孔都不见的白水晶,磨制得也是光亮透彻,几乎看不到上面的磨痕。这等手艺,不是普通的大匠能做到。

毕竟是皇帝啊,言出法随。随便一句,就能让人没日没夜的赶工。水晶贵重,但对皇帝来说,可算不得什么。

韩冈仔细看着手上的三棱镜,一点也不比后世看到用精密机械制造的水晶制品稍差。如果能借用这名大匠,说不定过些日子,就能将透镜给磨出来了。

“这个就是三棱镜吧?”赵顼说着,“方才朕用来对着一线阳光,的确是散出了七彩,正如虹光。与韩卿你说的一模一样。”

韩冈前日受诏廷对,趁热打铁的说起了三棱镜。赵顼对此很感兴趣,立刻命名匠打造。

“彩虹多出雨后,而且必须是天上放晴,太阳出来的时候。乃是残留于空中的水汽,折射了阳光的缘故。其本质,与三棱镜分出的七色光乃是同理。”

这些前日赵顼也听韩冈提过了,了解阳光的组成,便能明了了万物的颜色从何而来。当时只是听着而已。不过当三棱镜磨制出来后,才有了直观的认识。

赵顼笑着接回了三棱镜,在手中把玩着,“格物致知之说,越格越是有理,的确是让人欲罢不能。张载在儒门至道上,的确是别出一番新意。”

“不仅仅是家师,洛阳二程亦曾言格物。”韩冈瞅准了机会:“如今儒门各家,都有其合理的一面。若能集天下名儒,共议诸经新义,由陛下亲自裁定。石渠阁和白虎观的盛事,亦可重现于今世。否则闭门造车,难免贻笑大方。”

石渠阁会议和白虎观会议,是西汉宣帝和东汉章帝时,聚合天下名儒,共同讨论儒家经典的盛会,由天子亲自主持和裁定,自此留名于后世。

“…………”赵顼一阵沉默,连拿在手上的三棱镜都放下了。

赵顼当然不想让外界或后人来嘲笑他。但他更知道这事不好办。各家学派之间的纷争虽不能说是你死我活,但也可以算是相悖如参商,若是强凑到一起来,几乎就是的爆竹,点着就爆的。

而且就算是石渠阁和白虎观,在会议上得出的结论,没多久就被全盘抛弃了。要不然流传至今的汉儒注疏,就不会是东汉末年的郑玄私人所著。

赵顼的犹豫,韩冈看在眼里,心头闪过一阵遗憾。

他知道天子为什么会犹豫。现在王安石已经在撰写《周官新义》,而王雱和吕惠卿则是在注释《诗经》《尚书》。张载多说《易》,但对于《周礼》也是同样熟悉。韩冈也清楚,如果张载进京,要说的绝不会仅仅局限于格物上。要是诸家大儒都进京,更别提讨论的场面会有多火爆。

看起来自己还是太过心急了一点。赵顼虽然对格物感兴趣,但也只是兴趣而已。经义局的目的是‘一道德’,韩冈能看得出天子也是这么盼望的。而韩冈的提议,却不能带给赵顼统一的经典释义。几家学派之间裂痕比起新旧党之间的鸿沟还要深,根本不可能像白虎观和石渠阁两个会议那般,能得出一个让各方面都能稍微认同的结果。

‘果然啊……’韩冈暗自叹了口气,即便让赵顼对格物之说有了兴趣,通过落物实验造出这么大的声势,可在权力面前,还是不堪一击。眼下天子只是对格物致知有了一点兴趣,但这点兴趣却难以抵得过他对稳定朝局、控制思想的欲望。

看来走上层门路终究还是不行,还得靠自己。等自己的地位再高一点,如王安石那般地位才差不多。

既然如此,那还是退而求其次的好。用事为十,得之二三。亏是亏了,不过能让格物学的名声在京城中传播开来,也算是不错了。

韩冈的目标很明确。

他对后世科学的记忆只剩初中的水平,对经史子集的了解,也只限进士科举的考试范围。至于哲学,的确是重要,但众家纷纭,韩冈没力气在上面花费太多的精力。所以他一直将关学的衣冠披在身上,日后自有人去总结归纳。韩冈所要做的,就是推广这个时代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改进生产力。如果工业能够兴起,新兴的利益集团就会去要求更多的权力。

所以眼下一开始计算的道路走不通,那就换一条好了。只要能最终走到目的地,走的是哪条路,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想通了之后,韩冈便没有再出言推荐,而是放开来,就着三棱镜,跟赵顼讨论起光学上折射和反射来。

等日后将基础筑牢,再卷土重来不迟!



第23章 内外终身事(中)
“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韩千六捶着腰,在一地礼物中,坐了下来。
韩冈得中进士的消息前些天就已经传到了陇西城中。
沸腾起来的不仅仅是韩家,还有巩州上下。进士第九,弱冠之龄的朝官,再加上宰相的女婿。这三条几乎决定了韩冈日后的未来必然是一片光明。
多少官员忙不迭的上来奉承以下韩千六。就算是新近上任的熙河经略使蔡延庆,也让人送上了一份厚礼。
韩云娘正此时正在堂屋中收拾礼物。她的形容有些憔悴,有时候会不知不觉的停下手脚,双眼也是毫无焦点的四处乱瞄,似是饱受了相思之苦。
“素心和南娘都有孩儿,心里有个寄托,所以她们还好一点。就是云娘多了点问题。”
“如果去了东京……”韩千六还在为不能去京师的参加儿子的婚礼而感到不快,“参加三哥的婚礼,云娘应该就会好了。”
韩冈的信,早在去年除夕前就收到了。他不便借用朝廷的驿传系统,派人回来送信,走得算是快了,也用了二十天的时间。信上主要说了一件事,就是请父母上京。
一般的进士榜下被招婿,基本上就直接送进洞房。但韩冈早在去年腊月就跟王安石家的女儿讲亲事定下,所以还是有写信让父母来京城。王韶再是亲近,也不能替代父母,有时间当然要让自家父母主持。
可是韩千六做着官,三四月份正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