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宰执天下- 第2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运使亲自领人去接应。有许多时候,他们甚至就相当于一个押粮官。

韩冈即便对军中后勤再不了解,也不会认为后勤主管的工作会是押粮官这么简单,何况他在几个经略司、安抚司中也经历了许多,后勤上的弊端也看得很清楚——后世物流发达,在运输路线上设立转运点的必要,韩冈多多少少心中还有点数。

随车而来的不仅仅是沉重压车的粮草,还有后方带来的消息。

蔡延庆坐镇陇西城,王厚被他点名过来打下手。有王厚配合,秦凤转运司对熙河的支援工作,也变得井井有条。另一方面,沈括在接手了随军转运之职后,并没有立刻烧上几把火,仅仅是提拔了两名办事得力的小吏。

该怎么说呢……这应该算是很聪明的手段。在韩冈本人还在同任一职的情况下,若是沈括恣妄威福,来什么下马威,韩冈是绝不会坐视。但提拔两个办事得力的小吏,却没人能干涉。这样的一步步的扎稳根基,也就是为日后在熙河的久任打下基础。即便战事结束后他不能在熙河任职,但沈括的这一番表现,也照样能算是中规中矩。这边的战事功成,必然不会少得了他的一份功劳。

会做人的聪明人,而且还识时务。韩冈放下了点心来。就算还有点小动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个可以合作的对象,韩冈很有兴趣跟沈括见个面,只是他现在还是无暇分身。

王韶已经出兵,后面的粮秣运输也要及时跟上去,从珂诺堡到香子城依然还是是河谷道,可以走马车。而从香子城【今甘肃和政】到河州城【今甘肃临夏】,中间还要翻越一座山,尚幸并不高峻,独轮车也照样能够送粮过去。

‘看起来要在香子城多放上两营转运粮草的民伕了。’韩冈想着究竟从哪里抽调人手比较合适。

到了午后,景思立在预定时间中率部抵达珂诺堡,刚刚清静下来的寨堡中,一下又多了五千兵马。

听说王韶昨日就已经出发,景思立似是讽刺的说道:“王经略动作好快!追都追不上。”

“木征就在河州等着。经略当然走得要快一点。”

“还有粮食上的问题吧?”

“都监大可放心。庙算不胜,如何敢出阵。粮草供给,可是庙算中第一个要计算的。”

韩冈对后勤压力并不担心。经过一个冬天的抢运,熙河路的存粮大概能给三万大军使用到四月底。而五月初,就是麦收的时节。只要蔡延庆能在四月底之前,给补充陇西城补充上三五万石的粮草,便不会造成断粮。王韶虽说提前出兵,但其实消耗并没有增加多少。有整整一个半月的时间,补充二三十万石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且以今年熙河路预期的收获,更足以将眼下的三万大军,维持到九月以后。

“都监在珂诺堡中休整一夜,就可以上路追上去了。不待都监的主力抵达,经略也不会贸然跟蕃人决战。不过经略留信下来,还请都监在珂诺堡中,留下步骑各一个指挥,以助守后路粮道。”

………………

王舜臣驭马领军,在山道上疾速前行。

流经香子城、珂诺堡的河流是洮水支流的大夏山水,而河州城则是位于离水【今大夏河】之滨,洮水和离水都是黄河的支流,王舜臣所部正要翻越就是两条黄河支流之间的分水岭。

这道分水岭南坡陡峭,上山的道路要曲曲折折的绕上两个回弯。可北坡平缓得很,翻过这座山口,下面就是一路缓坡。

就在山道边,几处吐蕃人设立的堡垒上,有着火燎过后的黑色痕迹。夯土的墙体上还能看到历历箭痕,尤其是靠着路边的几面墙,被神臂弓射上去的箭矢密密麻麻的排满了一片,如同毛虫身上的毒毛一般密集。

‘赵隆看来是拼了命了。’

一夜将道路上的据点给拔出,熙河选锋表现出来的实力,并不比前广锐将校稍差。

刚刚骑马上了山口,尚未来得及远眺北方风土,一名骑兵就赶过来向王舜臣汇报,“都巡,吐蕃人正在攻打选锋军,还请都监速去支援。”

不用这名哨探多说,王舜臣就已经看见了千多名吐蕃骑兵,正攻击只有他们一半不到的大宋官军队伍。

“立起我的将旗,击鼓,准备作战!”

王舜臣不怕对手多,只怕对手不来。几句话下了命令,他所率领的前军就已经在坡道上列阵。

鼓声传递去了下方的战场,交战中的宋军和蕃人一时缓下了手脚。

同时抬头仰望,一彪宋军战士,正从坡道上下来。对手的援军突至,令吐蕃人士气沮丧,而下山的缓坡也帮了宋军的一个大忙。

王舜臣让麾下的士卒横队站在坡顶,一边向下射击,一边缓步向下。山坡多树,吐蕃人骑着马不便进入林中。只是留在坡道上,就会被宋军用弩箭尽数攒射。

见势不妙,在号角声中,千余名吐蕃骑兵徐徐而退。重新恢复平静的坡道上,受伤的士兵和战马被留在了战场上,就像退潮后的沙滩上的贝类,孤零零的好不可怜。

让人收拾战场上的伤员,王舜臣见到了赵隆。王韶身边率领选锋的亲信将领,正坐在路边喘气。他身上的甲胄都有着各处箭创,胸口的护心镜也凹下去一块。胯下的坐骑,不再是昨天看到的那匹黑马。

“怎么打的这么厉害?”

“蕃人连吃奶的气力都拿出来了,我们扎个营都难。”

赵隆这一天也是拼了命,连他这个主将一天来,也就现在才有机会坐下来喘口气。他们这些先头部队,自下了山之后,仗着各个战力精悍,一味猛冲硬打,击破敌军的攻击有三四次,但自军伤亡率也变得很高。

“早知道就换个手段了。”赵隆为自己人的伤亡叹着。

“不要说废话了。一开始不就知道木征会给我们来个下马威吗?”

站在山口上,王舜臣远眺极远处的吐蕃人。青葱嫩绿的山岭下,帐幕连天接地,填满了离水两岸。

“有五万吗?”赵隆低声问着。

“看起来只多不少!”

“看来木征有足够的兵力来抄截我们的后路了。喂”他叫着王舜臣,“你说木征会抄那条道?”

“多半是珂诺堡吧……不是说蕃人挖了好几条暗道吗?他们肯定不知道我们已经都给找出来了。”这时候,又是一堆蕃军骑兵攻来,看着吐蕃人在山坡下啊耀武扬威,王舜臣冷眼看着他们一下,“等王经略到了就会有他们的好看了,那才是真正的决战。”

在赵隆所率的选锋军中,已经找不到是谁对河州蕃军射出的第一箭。但当王韶和高遵裕率主力抵达离水之后,河州决战的最终戏码,也终于上演到正章。




第37章 青山声碎觑后影(一)
已经是第三天。
昨日景思立率部上来了。泾原军的主力也抵达了狄道。依照王韶的分派,姚麟将会前往狄道北方的临洮堡,负责抵挡禹臧家的任务。而将剩余的秦凤军,一部分守护珂诺堡,剩下的将会和姚兕所率三千泾原军一起,与主力在河州城下会合。
可王韶所率领的熙河军现在并没有攻到河州城下。
在他们的下方,是离水支流所在的谷地。这条支流与离水的汇合处,便是河州城的所在。
河州城下,听从木征召唤而来的数万吐蕃士兵将离水河谷整个占据,并且瞅准了宋军攻来的方向,不断遣出骑兵进出于支流谷地。
木征军逐日上攻,只要宋军一有进驻谷地的动作,便立刻发动攻击。下山的宋军但始终无法顺利展开阵型,同样也难以在蕃军的攻击下,设下营地。总是很快就会被赶上去。
吐蕃人以骑兵在谷地奔驰,速度比起宋军要快得多。不论王舜臣和苗授选在在哪里下山——甚至是穿过山坡上的树林,刻意挑选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可只要一露头,数千蕃骑也很快就会迎面杀来。
支流谷地成了战场。由于战场范围的限制,河州城下的数万蕃军只能有一小部分投入进来,但也有万人左右的数量。也因此,宋军纵然能够将战力在同一时间投入战场,但兵力上的劣势依然存在,想方设法也无力向前推进过去。
一时间,王韶被逼得只能在山坡上段,下令全军驻扎下来。
草木深重的山坡上,根本安顿不下加上景思立的秦凤军,总计超过一万的兵马。砍树伐木出来的空地,也只安排下其中的三千人。迫不得已只能在山南的险坡处,扎了几个连珠小寨。最后还是有两千骑兵,不得不回到香子城中。
再过两日,秦凤军的余部,再加上三千泾原军就要过来。如果不能在他们上来之前打开局面的话,这个脸可就要丢到整个关西去了。
王舜臣踢着脚回来,这些天他上马下马,在山道上来来回回的走着,牛皮缝制的马靴前头都张开了张嘴。心里想着要回帐换双靴子,但他还是往王韶的主帐走去。
王舜臣今天又试了一次。赵隆的三百名选锋,还有他在麾下本部中选取的四百射手,在晨曦未上的时候冲下山坡。
七百精锐的列阵速度很快,在吐蕃蕃骑赶来之前的片刻工夫中,就已经排下了阵势。用强弓硬弩轻而易举的就遏制了多达千人的蕃军骑兵的突击。
而后苗授也找计划随之出阵,但他们下来的速度实在赶不上骑兵的迅速,被另一支千骑上下的蕃兵硬是堵在山林中。西军步卒虽是堪战,但如果不能组成阵列,对上骑兵还是没有多少胜算。
眼见苗授那边支援不上,又发现了第三支吐蕃骑兵已经冲入了谷地,有反抄后路的打算。王舜臣当机立断,立刻将人撤了回来。断后的他大发神威,一张长弓射落了数十名咬着尾巴追击上来的蕃骑。就如单薄的堤坝,挡住了滔天而来的洪水。
只是个人再是武勇,无法改变计划的挫败。
‘难道真的要等泾原军过来?’
有了泾原军,加上秦凤军的余部,总计两万兵马,的确可以杀进谷地,修起与河州城对峙的营寨。但王舜臣明白,王韶需要的是对麾下战力的绝对的控制权,如果在窘迫的情况下,必须靠姚兕姚麟才脱离困境,他这个经略使的指挥权肯定要打折扣。
今晨一战,苗授和他不动用昨日抵达的秦凤军,而只是熙河军出阵,也是因为明了王韶的想法,才如此行事,只是最后还是失败了。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没有太大的伤亡。
“怎么办?”进了营帐,王舜臣就听着有人在问道。
王韶、高遵裕都在,景思立和他秦凤军中的几个得力将校也在,苗授、赵隆比王舜臣更早一步安抚好士卒,也更早一步到了主帐中。
“还是夜间立寨。”出言提议的是王存,景思立麾下的将领,也是昨日刚到的。
在王韶的首肯下,王存说着他的计划。用半日的时间,将一方方木排从满是雪水的山溪中放下去,然后在平缓的山谷里捞上来,木栅一圈,什么都好办了。有一个晚上的工夫,可以很轻易的将营地的栅栏给竖起来。
“当我们没想过吗?第一天就这么做了。”王舜臣当即就翻了白眼,“别把木征当傻瓜,他们是敢夜战的!”
“只要有两三个时辰的工夫,就足以将营栅给立起。”
“木征一个时辰的空隙都不会留下来。”赵隆摇头,“这两天一到夜中,山下面全是火光。木征派出不知多少队游骑,日夜巡哨,那是真拼命了。”
“是吗?”在王舜臣进来前,就一直没有说话的王韶这时突然开口,“那你们呢?”
众人的视线集中在王韶的身上。
“不敢拼命吗?”熙河经略双眼如刀,温声问着。
……………………
天色将晚。
战鼓突然沉沉的响了起来。
先是一面鼓在响,继而几面,几十面,到最后,连同山谷间的回声在一起,在天壤间回响。
就算远隔了近十里,雷鸣般的重鼓,依然震颤着人心。听起来就像从天空中传递下来,如同夏日的惊雷叱咤,一声接着一声,并不停息片刻。
青谊结鬼章走出营帐,远远望着鼓声传来的方向。
被堵在山坡上扎营的宋军,让鬼章部的年轻族长心中不屑。见势不妙就不敢一赌勇力,宋人的确没胆。现在突然如此大的声势,可以想见七八分是在骚扰,只有小部分是为了出战而准备。
其实他更希望能直接宋人下山来,这样才能发挥出数万大军的作用。而不像现在,只是一千两千一队的骑兵与宋军进行短暂的交锋,最多也不过万人就填满了谷地,而更多主力只是在后面看热闹。
但木征要给宋人更多压力,以补偿之前放弃一连串城寨给他声望带来的不利影响,另外也为了将宋军引得更深一步而做铺垫。
回头望了望木征主帐前摇晃的旗帜,青谊结鬼章翻身回帐,聚兵的号角也不关他的事,现在还轮不到他上场,不如去睡觉。
鼓声中,王舜臣随着麾下的士兵,一步步走下山坡。
相比起骑在马上,王舜臣更喜欢脚踏实地时的安稳。只要双脚牢牢钉住地面,前方的千军万马,他都有信心用掌中的长弓一一射落。
王韶下令麾下大军分作数队,同时从山头上下来。这几日,为了能杀进谷地,宋军也在树林中开辟了好几条道路,并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蹄声压倒了鼓声,两队就在谷中巡视的蕃军,冲杀了过来。面对分成数部,同时攻入谷地的宋军,他们并没有分散开,而已一起钉住了最边缘的一队。
分散的宋军,等于是给了他们各个击破的机会,只要冲散这一队之后,就能势如破竹的紧跟着解决接下来的几支宋军。
他们撞上的正是王舜臣所部。
半数军卒刚刚走出山林间,只来得及排出两排单薄的队列,而后面还有一半没有出来。可直面千骑蕃兵,王舜臣没有丝毫退避的意思。
清早的时候无功而返,他胸口中正凝聚一团怒意。眼下只要拖住片刻,援军就能赶来,他坚定不移的站在最前面的队列之中,张弓,搭箭,高声大喝:
“跟我射!”
箭雨如注。
由于王舜臣擅长弓箭的缘故,他对帐下士兵的箭术训练要求最高。而且他从小就听说过种世衡如何引诱民众习练箭术的故事,用悬银为赏,谁能射中,就将银子赏给其人。借鉴了种世衡的故伎,只用了半年时间,王舜臣麾下的军卒箭术便都提高了一大截。
弓箭的射速远过弩弓,一轮两轮三轮的急速射击,吐蕃骑兵也刚刚前进了二十步。前排。射过,后排紧随而上。不射人,专射马,几轮下来,蕃骑的先头部队中,已经满是痛得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