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无奈三国- 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虞有些不悦的说道:“汉光贤弟,此言差矣。朝廷之法度,祖宗之规矩。那是何等的大事,岂是小事尔。如若贤弟,确行此事,只要把那些不合法度的东西改回来,以你本身拥有开府立帐之权,而且你我又是同为汉室宗亲,又都是为了大汉的江山尽力,愚兄难道还会追究与你不成。何必用其他的东西来搪塞于我?”

刘明笑而不答,双掌拍了几下,早就等在外面的家人,听见信号,立马把早就准备好了的东西捧了进来。只见那个家人手捧托盘,盘中之物,以红布覆盖。一会儿,那个家人就稳步走到了刘虞和刘明的近前。

刘虞看到刘明执意如此,多少也有了几分好奇,想看看到底是何物,让刘明如此的自信,自傲。而那新法之事,自己不走,刘明也跑不了,稍后再说,也不急于一时。

刘明看到刘虞的好奇之心被勾起来了,于是面带微笑,上前揭开了托盘之上的红布,把里面的物事递给了刘虞。

那刘虞在刘明揭开红布的时候,就已经看到红布下面盖着的,不过是一部书籍而已,虽说这纸张装订得书籍,在如今还比较罕见,可自己博览群书,什么样的书籍没见过。刘虞当时就觉得刘明有点大惊小怪。

可刘虞转念又一想:不可能。一部书而已,自己在还不认识汉光贤弟的时候,就曾用汉光贤弟当初贩卖的纸张抄录过几部典册,虽然这纸质的书籍在百姓之中还比较少见,可在这皇室宗亲之间,却不希罕。以汉光贤弟的盖世才华,聪明机智,怎么会对一部书籍如此夸大?难道其中别有隐情。还是那汉光贤弟在暗示于我,他造纸有功,功在千秋,足可以抵他再立新法之过失。

刘虞就在这种疑惑不定的状态之下,接过了刘明递过来的书籍。可刘虞用目一看,只见书皮之上,写着《三礼注》三个大字。刘虞一看之下,当时就火了,心说:好大的口气,这是何人竟敢乱注《三礼》,如是蒙骗别人尚可,我饱读经书,又是如何可以被人骗得了的。这《礼经》从来都是口传师受,从无注解。而且这《三礼》之说,也只是那当世大儒马大家提出来的《周礼》、《仪礼》、《礼记》三书的统称,即使是以马大家的经学宗师的身份,也不过是注了《丧服》一经,这是那个狂徒胆敢称其为《三礼注》。

刘虞气愤之下,也顾不上数说刘明的无知,竟然把一本狂徒的涂鸦之作,拿来献宝,信手翻开了书籍,就欲寻找著书之人的姓名。可刘虞找到之后,观点立马就改观了,心情激动之下,捧着书籍的双手,竟然有了点颤抖。

刘明见状,连忙扶刘虞坐到椅上,失声询问道:“伯安兄,你怎么的了?”

刘虞不理刘明的问话,用手指点着那本《三礼注》惊声问道:“此书果真是康成公写的?”

刘明这才明白刘虞是怎么了,感情这刘虞就象现代的追星族一样,看到自己偶像的签名,有点兴奋过度了。于是,刘明含笑的点头说到:“正是康成公的著作。”

刘虞一听刘明此言,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是落了地了。刘虞再看这本书,可就不象刚才的那样轻视了,那真是如获至宝呀,手抚其书,爱不释手。嘴里还不断的念着:“宝书呀,宝书。果然是好宝贝。”

这刘虞现在虽然还没看到这《三礼注》的内容,可就冲着注释之人,康成公的名号,刘虞就觉得这书错不了。刘虞对这个康成公可是仰慕已久,知之甚详了。这个康成公本来姓郑,名玄,字康成,北海高密记录并整理出来,被称做“今文经”。而在本朝成、哀之世,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又发现了一部用古籀文字书写的《春秋左氏传》,再加上由孔壁所得的《逸礼》、《古文尚书》,和当时尚未立于学官的《毛诗》,如此便成了古文经的主要经典。研习今文经的,叫今文学派,而修读古文经的,就叫古文学派。由于两家不仅经文有所不同,就是其经义注解、观点等等,也是相差甚大,所以两家势成水火,相攻如仇。而当康成公的经义注解出现以后,原来各守门户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便逐渐不再为人们所信了。这康成公不仅集古文经学之大成,而且使古文今文融为一炉,独创了一个新的学派——郑学。世人转而崇尚郑学,使之逐渐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想当初,康成公所注的古文经学费氏《易》流行,则今文经的施、孟、梁邱三家《易》便废止了;康成公注释的《古文尚书》流传,则今文经的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尚书》便散失了;后来康成公笺注了古文经的《毛诗》,则今文经的齐、鲁、韩三家的《诗》也就不显了。就来当世今文经学大师何体,他用17年的时间写成了《公羊春秋解诂》一书。从他的《公羊墨守》、《左氏膏盲》、《谷梁废疾》三文中可见,他认为《春秋》三传中只有《公羊》义理深远,象墨子的城防一样无懈可击。而《左氏》与《谷梁》二传则存在严重的缺点,根本不值得研究。而康成公乃针对他的观点,著《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以驳斥之。他认为三传各有其优缺点,《公羊》并非十全十美。那何体读了康成公的文章后,也只得叹服的说道:“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由此可见康成公对何体的批驳是多么的有力,致使所有的经师和学者们皆是十分的惊服。而从此京师之人,称何体为“学海”,而称康成公为“经神”。皆不敢直呼其名。而自己在来冀州之前,由于取消了党锢,那大将军何进,就首先想到的是征辟康成公入朝为官,以壮其声威。而那康成公所在的州郡官吏皆奉大将军意胁迫康成公起行,那康成公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大将军何进。而大将军何进也对康成公礼敬有加,设几、杖之礼以待之。可康成公为保其名士节操,羞与外戚闭寺为伍,拒不穿朝眼,只穿普通儒者的便服与大将军何进相见。仅隔了一夜,未等授予官职就逃走了,自己希得一见。可眼下自己竟能看到康成公的新书《三礼注》,真是福气呀。

刘虞遥想康成公的身影,双手颤抖的翻开《三礼注》,仔细地观看书里的内容,真是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妙不可言,可就在刘虞要沉入经学的海洋当中之时,刘明在旁边发话了:“伯安兄,小弟的这个物事可好?伯安兄可愿分享之?”

刘虞这才惊醒过来,连声说道:“好,好,好。真是好宝贝。愚兄既然知道了贤弟有此宝书,就算是贤弟不愿与愚兄分享,愚兄也会厚颜相求的。此次贤弟将此宝书与愚兄分享,愚兄就承贤弟这个情了,待愚兄回去之后,立即焚香净面,沐浴更衣,把此宝书恭抄一遍,绝不会有损贤弟宝书分毫的。”

刘明一听笑了出来,连忙说道:“伯安兄,何必还要抄录。此书就是小弟送与您的礼物。”

刘虞一听,勃然做色的说道:“嗳。君子不夺人所好。难道愚兄是贪图他人宝物的人吗?此书如此贵重,乃是经学之重典,法理之正根。愚兄能够抄录一份,以作传家之宝,使我之后人,不致偏离经学之正途,这就是愚兄的福气,贤弟的恩泽了。愚兄哪还能将此书厚颜收下。”

刘明一看刘虞这个劲,就知道自己的一番心思白费了,那个康成公的名气太大了,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全都掩盖住了,看来自己只能再提点一下刘虞了。当下,刘明指这书上的字迹说道:“伯安兄,难道你就没看出来,这书上的字迹如何吗?”

 第一百二十一回 枪手

刘虞受到刘明得指点,赶紧又仔细得看了一下书上的字迹。这一看之下,刘虞更是大吃一惊了,连忙说道:“汉光贤弟,愚兄观其书上字迹,应该是伯喈先生手书无疑。难道这书是伯喈先生抄录的不成?”

刘明无奈的苦笑一下,同时又怀着一丝的期望,对那刘虞说道:“伯安兄,神目如电,虽不中,也不远矣。如此,伯安兄还不收下吗?”

刘虞显然是对这本书有些恋恋不舍,就冲着他那一脸痛苦的样子,是个人就可以看得出来。可刘虞最终还是把那本书,毅然的放到了刘明得手上,坚决地对刘明说道:“愚兄虽然十分喜爱这本宝书,可更因为如此,愚兄就更不能收了。愚兄自幼读的就是圣贤之书,学的就是圣贤之礼,虽不敢跟先贤并列,可先贤之理念,却是愚兄一心遵循的,正所谓: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好,说得好。这才是我的好兄长。可兄长你再仔细得看看这本书,这本书和咱们平常手写的书籍又有什么不同吗?”刘明非常赞赏地说道。

此时的刘明,那对刘虞的敬仰之情,真是犹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以至于把自己当初是如何的和郭嘉、杨军他们订下计策,好用来哄骗刘虞的计划,全都抛掷到了脑后。刘明感慨万千的想着:怪不得平常自己的那些暗部人员,在打探完这个刘虞的消息后,老是夸这个刘虞是如何,如何的清廉爱民,对其品质评价是:虽为上公,然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而对其政绩则评价为:勤政务实,宽政爱民,劝督农植。并仿我幽州开上谷胡巿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的善政,广开集市,使得下辖之百姓,民悦年登,是我朝各州之中,唯一的一个可以和我幽州米粮同价的州县。那青、徐士庶,为避黄巾之难,除了来我幽州最多的之外,归附那刘虞者不下百余万口,这刘虞皆妥善收容,为其安生立业,流民皆忘其迁徙。当时自己还只是对这刘虞稍有好感,认为这个刘虞不过是一个比较好点的官罢了。与这刘虞的交往,更多的是冲着他那宗正的身份。可如今看来,这个刘虞还真是一个言行一致的贤人。如此重宝,换作他人,恐怕早就乐不得的收下了,而就算是有一些人能够不贪外物,再珍贵的东西,也可无动于衷,可那也比不了现在的刘虞呀,这刘虞分明是对此物爱若至宝,可最后却仍能战胜自己的贪念,如此的自律,这可太难能可贵了。

那刘虞在刘明的再次指点之下,又仔细地看了一下这本《三礼注》,这一看之下,刘虞又是大吃一惊,只见那笔势,笔画虽然都是出自伯喈先生之手,可这书上的字迹,却不象是手写的,反倒是想拓印上去的一样。刘虞看到这里,不由得有些暗自称奇,面向刘明问道:“汉光贤弟,这宝书之字,应是出自伯喈先生的手迹无疑,可愚兄细看之下,又觉得这些字迹不象是手写的,反倒象是拓印而成,这又是何道理?难道这其中还有什么玄妙不成?”

刘虞这回终于搔到了刘明的痒处,刘明得意地对刘虞说道:“伯安兄,这回您可说对了。这才是小弟要与您分享的天大的喜讯。此书不是手写,而是印刷而成,一次排版之后,可以印刷成千上万之册,今后这任何书籍,都可以如此的印制而成,如此一来,我华夏的所有书籍,都可以轻易的广传天下,育化世人,并且这样下去,我华夏的文化可以更好的长久流传下去了,这难道不是一喜吗?”

刘虞听了刘明的话,站起身形,恭恭敬敬的给刘明深施了一礼。慌得刘明连忙回礼道:“伯安兄,这是何故?小弟万万当不起的。”

刘虞正色对刘明言道:“汉光贤弟,你当得起的。原本你造出纸张,就已经是对我儒教的传承贡献不小,现在你又研得此术,更是使我族之文化,千古流传。我这是替天下人谢你的。贤弟这可是天大的功劳,恩济天下。”

刘虞的一番话,说得刘明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刘明连忙转会话题说道:“伯安兄如此抬爱,小弟愧不敢当。不过,小弟的这个印刷之术,是不是比刚才伯安兄,想要询问的,稍微重要一些呢?”

刘虞哈哈笑着说道:“当然是这个印刷之术重要了。那贤弟所立的新法,新司,只要有误,咱们可以随时更改,撤换,而贤弟的这个印刷之术,功在千秋,这二者如何可以比的。不过!”说到这里,刘虞的容颜又是一正的说道:“虽然汉光贤弟你创立印刷之术有功,可愚兄身为宗正,如若你真的乱了祖宗的规矩,愚兄就有责任,责令贤弟改正过来。”

刘明一看,得了,白忙活了。不过这也在自己和郭嘉得意料之中,自己一上手对刘虞的问题,避而不答,为的就是减弱一下刘虞的气焰和决心,而献宝就是为了动摇刘虞的心志,虽然刘虞经住了宝物的诱惑,可看刘虞现在的表现,显现自己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

于是,刘明就借刘虞心神欢畅之际,对刘虞发动了自己蓄谋已久的攻势。

“伯安兄,你我交往经年,你看我这里治下的民风如何?百姓的安居又如何?”刘明不动声色的给刘虞下了第一个套。

刘虞此时对那印刷之术的喜悦之情还没有过去,而且这幽州百姓的富饶,又早就是自己仿效的目标。当下不加思索的答道:“贤弟治下之民,民风淳朴,民间富饶,贤弟的为政之道,早就是愚兄效仿之目标。当然是好的了。”

“那伯安兄崇尚郑学,又是所为何来?”刘明还是不动声色的又给刘虞下了一个套。

刘虞大是奇怪,今天这个汉光贤弟是怎么了?怎么前言不搭后语,我崇尚郑学,又跟他的治理百姓有什么关系,怎么老跳着问呢?可刘明所问的郑学,又正好搔到了刘虞的痒处,刘虞还是高兴的回答道:“愚兄崇尚郑学,乃是因为那康成公从来不是墨守成规,勇于研发经义,一扫今古两家经义学说之弊端,还真理卓见于世人。”

“着呀。康成公能如此的推陈出新,勇于研究真理。那我们身为朝廷之重臣,身系天下利民之安乐。我们又如何能墨守成规,不以百姓的安乐为己任呢?”刘明不待刘虞发话,接着又说道:“前朝之始皇帝,虽有千般不是,万般暴政,可他废除陈规,统一天下,使我华夏一族得以不再割据一方,统一度量衡,使得我族人民互通有无,方便无比。这也是他的善政。而我高祖,更是在推翻暴秦之后,另立新法,使萧何订《九律》,宽政爱民。故此,法之求变,以安民为主。如今,你我为官,所痛恨者为何?所忧虑者又为何?你我重臣,还不是痛恨那些宦官外戚,把持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