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无奈三国- 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糜竺躬身回道:“某家兄弟,世居东海,乃是东海郡朐县人,鄙人糜竺,字子仲,舍弟糜芳,字子方。某家世代经商,家资颇富,我兄弟二人皆精通经商理财之道。而且我兄弟二人也读过许多的经书,知晓礼仪,颇通韬略,可以为大人代为谋划,或是治理地方。”

刘明一听乐了。心说:哦,不错。还是一个全活人。干嘛都行。这倒要考你一考了。可还没待刘明提问,杨军向刘明行礼说道:“大人,我对此二位有一事不明,不知可否一问?”

刘明一看杨军到想先提出一个问题,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就点头同意地说道:“杨老有事不明,那就先问吧。”

杨军转身对糜竺问道:“糜公子,时才听你所言,你的家道颇丰,既然如此,你直接就可向朝廷买个官爵,又为何要投靠我家大人?”现在杨军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替主公盯住了这些手下的忠诚,所以上来就问糜氏兄弟投靠刘明的因由何在。

刘明一听,觉得杨军问的大有道理。于是也认真的聆听。

糜竺虽然还不清楚杨军到底是何人,可看到杨军能在刘明面前说得上话。而且刘明对杨军也是十分的尊敬,竟以杨老称之,可见此人必是刘明的心腹之人,不可怠慢。于是恭敬地说道:“回这位大人,我兄弟二人虽能在朝廷之中买得一官半职,可我兄弟既熟读圣贤之书,哪能行此苟且之事,且买官之后,必和那卖官之人结为一党,我兄弟虽非圣贤之士,可也不屑与那乱政的十常侍之流为伍。而刘大人建虎啸山庄,四大义事,足可传名QB5,平黄巾,灭张举,更是英雄盖世,刘大人的风光事迹,坊间多有流传。我兄弟投靠刘大人,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一展胸中之所长,造福一方的百姓。能够追随刘大人的左右,得以名标青史,荣耀家门罢了。”

杨军一听,暗暗得意,感情又是一个受自己在市井之间安排的那些宣传队的影响,前来投靠的热血青年,虽然这糜氏兄弟,稍微迂腐了一点,竟然不知变通,不想沾十常侍的边,可这样的人也好,只要认定了主公,就不会轻易的背叛,要是这两个兄弟的才华,也是不错的话,倒是主公的一对好帮手。因此,杨军满意的点了点头,对着刘明说道:“主公,此二子,投靠主公之心,倒是赤诚一片。主公可以收留此二人。”

刘明听杨军对此二人十分满意,也是很高兴,毕竟自己也挺欣赏这两个人的,不过,这两个人的学问见识,到底如何,自己还是要问问的。于是,刘明点点头说道:“二位的赤诚,我已知晓,我必不会负了二位的。只是听说二位精通经商理财之道,不知二位对我朝的市集商贸,又有何见地?”

糜竺一听就明白了,这是主公在考教自己的学问了,自己现在答的好坏,直接会影响今后自己兄弟在主公心目中的地位。故此,糜竺打点了十二分的精神答道:“历朝立国之策,无不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国无农,则根基不稳。军无粮,则军心散涣。然,天生万物,地产不同。北地产牛羊,南方产鱼米,山陵产铜铁,湖海产盐渍。需知市有互补,以利国库。在国有农,民有粮之下。各地均需以集市,平其物价,唯有各地物资流通,才可强健一个国家。故此,我朝虽然以农为立国之本,可要真想繁荣,还是要发展集市,流通物产。可是,我朝现在却有一种经商之道,有百害而无一利。实在令人忧患。”言罢不胜叹息之情。

 第一百一十二回 夺宝风波

刘明在现代就是搞物流的,因此听了糜竺的说法,那真是十分的认同,甚至以为糜竺这种人才,就是搞到现代去,那都是好样的。可听着听着,竟听糜竺说有一种经商之道十分不好,不由大是好奇,连忙促问道:“子仲,是何种经商之道,竟能引起你如此的忧患?”

糜竺蒙刘明垂问,而且还以表字称呼自己,以示亲近,大是受宠若惊,连忙打蛇顺杆爬地说道:“回主公,我在来幽州之前,途经各地,发现现在有一个名为‘宫廷用品传销会’的组织,据说该组织乃是皇家筹办,可所卖之物,毫无使用价值,完全是卖空行为,靠的是收取下线的加盟费用,获得暴利,如此经营,到了该地再无人可加盟的情况,那最后一批加盟的人群,也是那最大的一批加盟人群,必定会损失惨重。这实乃是祸国殃民的不法之策,尤其是现在该组织乃是由皇家兴办,那些各地的不法官吏,更是以次为借口,横征暴敛,对待百姓强加摊派,致使百姓,民不聊生,惨不忍睹。”糜竺说着说着,眼泪黯然流下,再也说不下去了。

刘明听得暗自出了一身的冷汗,心里嘀咕:我这回可真是作孽了。不过,现在万幸这一切的罪过都有皇上刘宏顶了,以后我就是被打死了,也不能说出真相呀,否则,这又岂是死得很惨可以形容的,整个就是要骂名千古嘛。

刘明这里听得心惊胆战,冷汗直流,可郭嘉听了糜竺的话,心里那个美呀,这才真是天助我家主公,那个无道的昏君,竟然想出这么一个祸国殃民的敛财之策,这个国家如何能够不乱?只要天下乱了起来,我家主公才好混水摸鱼,趁乱成事,我也才好一展所长。想着,想着,郭嘉不由得面带微笑的笑出声来。

此时正在忧愁自己无意中犯下弥天大祸的刘明,听到郭嘉的笑声,看到郭嘉的笑容,不由大是奇怪:难道这传销还有什么好处不成?要不郭嘉这小子笑个什么?刘明抱着万一的希望,问郭嘉道:“奉孝,这‘宫廷用品传销会’的组织,祸国殃民,暴敛钱财,万民皆受其毒害,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皆是闻者落泪,听者伤心,感世道之无常,忧苍生之不幸,你却因何发笑?难道这个‘宫廷用品传销会’的组织还有什么有用之处不成?”

郭嘉神秘的一笑说道:“主公,这个‘宫廷用品传销会’的组织确实没有什么有用之处。可我朝本来就在动荡之时,现在又有了这么一个组织,暴敛钱财。那百姓原本就是十室九空的生活,这一回可更是要雪上加霜了,这个乱世,恐怕就要来到了。”

杨军闻歌而知雅意,立马意会过来,笑着说道:“不错。这个乱世就要到了。我们确实应该一笑。”这个乱世,是杨军期盼已久的,现在听郭嘉点了出来,杨军再也忍不住心中的兴奋,笑着说了出来。

这一下,大厅之内,明了杨军心意的人,也都兴奋得笑了出来。

而那些似懂非懂的和糜氏兄弟等人,也是若有所悟,不过既然已经绑在了刘明的这辆战车之上,那也就没什么好说得了,反倒是如此更好,这样的话,自己今后的前途,也会更为远大。想到这些,这些人也都笑了起来。

刘明被这郭嘉和杨军,以及众人先后的一笑,哪还有不明白的。刘明心里暗骂杨军和郭嘉这两个家伙,老奸巨滑,视天下黎民如无物。可刘明得心里也不禁有一丝的期盼。同时也不禁想到:如果这乱世来临,那个传销也就肯定不会进行下去了,如果万一自己一统天下后,那时只要自己立法,把传销定为非法组织,那传销自然不会成为危害天下的工具了,千百年后,如再有人搞传销,那时,我们的国人也会有所防范了。刘明刚想到这里,不禁又暗骂自己妄想,现在自己这个土皇上,不是当得好好的吗?怎么自己倒要没事找事,没病找病了呢?想什么一统天下,这个时代有多少的豪杰,那都是自己应付了得吗?这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得了。

而此时,郭嘉向刘明建议道:“主公,这糜氏兄弟,确都是精通内政,有治国之才,可勘大用,现在他们兄弟,又献此《吕氏春秋》之宝书,可丰我幽州之藏书,扩我幽州治国之思路,实乃对我幽州,立有大功。主公可任子仲为东曹掾,子方为东曹属。”

刘明听的一愣,没想到郭嘉竟对这个糜氏兄弟如此重视,竟然推荐他们当的官职,比那立了不少功劳的苏双还高。这《吕氏春秋》就这么的有用吗?刘明不禁有些迟疑的问道:“奉孝,这糜氏兄弟虽献宝有功,也是才华过人,可他们初来乍到,就任职在苏公曹之上,你看这合适否?”

还没待郭嘉答话,刘明的老岳丈蔡邕,一听感情这糜氏兄弟献的宝贝,竟然是《吕氏春秋》,惊叫一声说道:“贤婿大人,原来这糜氏兄弟献的宝贝竟然是《吕氏春秋》,如此说来,那任子仲为东曹掾,一点都不为之过。要知道这乃是先人之宝书,乃是无价之宝,苏公曹不过是为我幽州多挣一点财帛罢了,这点金钱,对我们幽州来说,有它无多,无它不少,君子轻财而重义,这等的经义至宝,岂是区区金钱可比的。”

蔡邕的一席话,说得在座之人无不认同。当然了,武将除外,可武将也不愿显得自己是一个重视金钱,胜于圣贤之书的人,当然也就不吱声,不反对了。

刘明一个大伙的意思,还真没什么好说得,这可能就是自己当初在现代那会儿,自己的那几个游戏迷哥们常说得那句‘《吕氏春秋》政治力+7,贡献度+500吧。’

于是,糜竺、糜芳俩个兄弟的官职,也就这么的订了下来。刘明宣布公事已毕,等下为糜氏兄弟的加入,摆酒祝贺。可刘明刚说完,那蔡邕已是迫不及待的向糜竺问道:“子仲,你所献上的《吕氏春秋》现存放在哪里?我可代大人前去领取。”

糜竺感刚才蔡邕的美言之恩,又从刚才蔡邕的说话之中,知道蔡邕是主公刘明的岳丈大人,当下不敢怠慢的说道:“回大人,我兄弟二人所献的宝书,已经带来了,到不劳大人去取了。”

蔡邕有些惊讶的问道:“子仲,《吕氏春秋》著作浩大,非十几车不能运来。你是如何携带的?”

糜竺见蔡邕如此问,想错了方向的说道:“回大人。确如大人之所见,这《吕氏春秋》原文浩大,我祖为收集此书,历时两世,藏书两库,如需搬运,非十几车,不能尽之。但我等兄弟在刘太尉大人造纸之时,就已经命人把全部的竹书,木简,抄录成册,现在我们都已带来,以便刘大人观看,至于原书,我兄弟二人回去,即命人焚之,保证此书只在刘太尉大人这里独有一份。”

蔡邕一听,慌忙拦道:“烧不得,烧不得。前人之心血,那能付之一炬。此书应多加抄录以供世人分享,哪能反倒毁去原著呢?”

糜竺躬身说道:“谢大人教诲,竺知错了。”

蔡邕笑着点了点头,转首又对刘明说道:“贤婿大人,这《吕氏春秋》可否借老夫,抄录一番?”

刘明对此倒不怎么在意,既然蔡邕乐意抄,给他抄就是了,如果自己的小琰琰,因为她父亲得偿心愿,而高兴的话,那对她怀孕的心情是大有好处的。于是,刘明就点头同意了,并随口说道:“只要岳丈大人高兴,尽管取去无妨。”

可刘明这么一说,旁边的郭嘉和杨军见刘明这么的好说话,不由得都对这本《吕氏春秋》有点心痒了。

杨军抢先说道:“主公,这一套的《吕氏春秋》蔡大人也无法同时抄录,是不是老朽也可借阅部分,进行抄录?”

刘明听杨军说得也有道理,既然蔡邕也不可能一次全都抄了,而且这杨军老头又喜欢,那叫杨军也抄上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刘明刚惦着同意,还没来得及说。那郭嘉也开口言道:“主公,嘉也慕名此《吕氏春秋》甚久,只是一直不曾得以一览全书,今有如此机会,实在希望主公能借给嘉一观,一解嘉之心愿。”

刘明一看郭嘉也来凑热闹,心里也觉得挺有趣,看来这本书还挺强手的。也罢。反正这本书有那么多册了,够他们分的,就让他们几个人轮着看好了。

可还没等刘明发话,蔡邕一看这杨军,郭嘉都来分他的书看,这要是自己的女婿答应了,其他的人也来如此,这书可是如何才能看得尽兴?这蔡邕对别的什么倒也不计较,可关于书籍,音乐等等,却绝对的是他的禁区。当下,蔡邕不悦的说道:“杨老,奉孝,你们这是何意?此书,我那贤婿大人,已经赠给了在下抄录,事有先来后到,此书当然是我抄录完毕,你们再行借阅。所谓君子不夺人之所好。你们如此行径,是何道理?”

郭嘉和杨军对视一眼,心意相通,心中各自说道:这要是先借给了蔡邕抄录,这么多的书,他得抄到什么时候去。这不是白占着宝书不用,浪费吗?

杨军对这蔡邕一笑说道:“伯喈大人,此宝书乃是糜氏兄弟献给主公大人的,乃是我幽州之宝。此书岂可一人独占?而且你一人,双眼,双手,又怎能同时抄录这许多书籍,老朽借取部分,进行抄录,又有何不可?”

郭嘉也言道:“蔡大人,此宝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乃是一本治国之良策,如不能明以致用,只是沦为观赏,岂不是浪费了前人的心血,糟踏了此宝书的价值。”

蔡邕被杨军和郭嘉联手说的,哑口无言,只得在哪里生闷气。

好家伙。刘明一看,这还了得。不就是一本破书吗?自己的这几个亲近之人都快掐起来了。刘明连忙劝止道:“诸位。尔等皆是我幽州之重臣,岂可为此书而争执,此书就先暂放我这。待我把它刊印出来,与你们人手一册,也就是了。”

杨军、蔡邕、郭嘉三个人一看,这回算是得了,谁也别想了。可是这三个人又都对刘明所说的刊印,大感好奇。

郭嘉问道:“主公,何谓刊印?他又怎么会使得我们人手一本《吕氏春秋》呢?”

杨军、蔡邕也使满怀好奇得看这刘明。

刘明这时才发现,好像自己又说错话了,这个时代的纸张才应用不久,这印刷术恐怕还没出世呢。不过,既然自己已经说出来了,那也只能给他们说清楚了,稍微的加快一下历史进程,应该也没什么吧。就像自己炼铁,炼钢,做水泥,好像也没什么不好的。于是刘明整理了一下思路,按照自己所知的关于印刷术方面的知识总结道:“这刊印呢,是我刚才偶然想到的,既然咱们可以把竹简上的文字,转抄到纸张上,钉成书册,那为什么就不可以把这些文字,雕刻成版,批量印制书籍呢?”

郭嘉一听,眼睛一亮的说道:“主公真是聪慧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