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走私大明- 第2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不定哪天就会断上几顿伙食。

另外更让治安军感到高兴的是,他们名为治安军,一般来说是用不着他们上战场的,平时只负责各地的治安情况,最多是遇到抢劫之类的强盗,他们就会出动数倍的军队去剿灭一下,可以说十分安全,不像其它的氏族军队那样,天知道会在哪天把命丢在战场上?

李安良一下子招募了这么多的倭人军队,花费的粮食和钱财可不是个小数目,对于后勤的压力也很大,不过神周他们是海军,有专门的运粮船队,只要粮食不够,船队就会从大明运来粮食,其中大明的正规军吃的是大米和面粉,至于倭人军队,吃的则是番薯干和玉米粉。

随着大明推广番薯和玉米,现在这两种粮食都已经泛滥成灾了,不过越是这样,大明对这两种作物的管制就越严,凡是运往大明之外的番薯和玉米,全都要经过加工,保证不能让一粒种子流落到国外的土地上。

当然了,大明想要完全杜绝玉米和番薯的外流,根本就不太可能,毕竟这东西已经在全国推广了,大明对边疆的管制又不是那么严格,所以传播出去也是迟早的事,不过大明已经对周边各国发出警告,凡是不经大明同意种植这两种作物者,必然会引发大明的怒火,到时就等着大明的军队讨伐吧。

神周他们运来的番薯干和玉米粉,就是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那里出产的,这两地土地肥沃,番薯和玉米的产量很大,想要加工做成粉丝之类的衍生产品,可是这类产品的市场早已经被台湾等先种植番薯和玉米的地方抢占了,所以后来的一些地方都在为这么多的番薯和玉米发愁,幸好周重在海外移民需要大量的粮食,这才给山东和辽东等地找到一个好销路。

正是有了番薯和玉米这两种高产作物的支撑,所以李安良才敢在倭国肆无忌惮的招兵,而且根本不用担心如何养活这些倭人,这就是大明国内粮食太多带来的好处,不过粮食太多有时也不见得全是好事,比如大明现在就遇到一些粮食太多遇到的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影响,就是周重想要将大明百姓从国内迁移出来就变得有些困难了。

粮食多了,大明国内各地都储存了大量的粮食,这样一来,就算是遇到什么灾荒,也根本不用发愁粮食的问题,只要当地的官员有点良心,在灾荒时打开粮仓,灾民们就能安然的度过灾荒,而对于那些传统的大明百姓来说,只要在家能有口粮食吃,他们就会安心的在家里呆着,哪怕是在家受穷,也不愿意冒险去海外那种荒蛮之地。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周重每年从大明迁移出动的灾民日益减少,甚至按照总督府官员的估计,最多三年之内,大明国内就不会再有灾民迁出。

对于这个结果,周重也是十分的无奈,甚至有时候他也会想,若是早知道因为玉米和番薯的作用,导致大明国内的百姓不再向外迁移的话,他是否还会把番薯和玉米献给正德?不过周重最后得出的结论却依然没变,就算是早知道如此,他也会把玉米和番薯献出来,毕竟他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每年有那么多的大明百姓因饥饿而死。

海外还有大量的土地等着大明百姓开发,可是现在周重的移民工作却遇到上面这个大问题,这也使得周重不得不改变原来的移民策略,转而使用另外一种办法进行移民。

第四百二十六章 以利诱人

松江府的上海新城依然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随着李安良把数万朝鲜劳工送过来后,整个上海新城的建设就加快了几个档次,现在新中的一条中心大街已经完工,街道中段是一座高大的府邸,这个府邸就是周重日后的总督府,府邸周围是个广场,车马和人流经过这里时,都需要从广场两侧通过。

周重与王守仁、焦芳三人再次来到上海新城,今天负责新城建造的官员告诉他,总督府大体上已经建造完成,现在就等着晾干了,所以想请周重参观一下,若是有什么不合意的地方,也可以尽快修改,结果周重高兴之下,找来焦芳和王守仁一起来参观一下。

其实总督府也没什么可参观的,因为大明对各级衙门的样式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像周重在上海新城的总督府,几乎就和他在双屿港的总督府一模一样,甚至连房屋的高度都丝毫不差,唯一的区别就是这座总督府用了大量的水泥,这使得整个总督府里充满了一股湿水泥味,估计得好长时间才能散尽。

新盖好的房子墙壁还没有干透,房子里的湿气很大,这时候肯定是不能用人的,只有等到墙壁干了之后,里面的湿气散尽,才能搬进来住。不过为了能让周重早点住上新的总督府,现在整个房间里都点上了碳盆,估计再过几天就能烘干了。

总督府没什么好看的,周重之所以把王守仁和焦芳都拉过来,自然有其它的事情商议。说起来他们这段时间都很忙。成天呆在自己的衙门办公。于是周重就借这个机会把人叫出来,一方面是出来透透气,二来也顺便商议一下大明国内灾民减少的情况。

“现在台湾那边已经不需要再移民了,但是南洋想要开发出来,却需要大量的移民支持,现在南洋的移民才刚刚开始,到现在一共才迁移了不到百万的移民,这点人根本就不够开发南洋的。可是现在大明国内的情况好转,愿意移民的百姓越来越少,不知两位有何办法?”周重带着两人来到总督府的的后花园,这里现在还是一片荒凉,除了几个建造好的亭子外,就只有一个用来做池塘的大水坑了。

王守仁和焦芳随着周重进到亭子里坐下,然后只见焦芳首先开口道:“南洋的马六甲和旧港分别位于马来半岛和金洲,按照大人之前的想法,要先在南洋的各个大岛上建立汉人的居住点,现在马六甲和旧港那里已经不再需要移民了。吕宋北方大岛的移民也已经进行了大半,剩下的今年就能完成。日后这三个地方只需要努力发展经济,鼓励当地的百姓生产,剩下的就不用我们再操心了。”

说到这里时,焦芳顿了一下接着又道:“如此一来,南洋剩下的大岛之中,只剩下吕宋南方大岛、爪哇岛,以及婆罗洲以东的几个大岛,在这些大岛中,爪哇岛一向都是南洋土人的文明中心,那里的人口密集,物产丰富,不过那里的土人国家也有一定的实力,我们想要完全占据爪哇的话,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至于剩下的几个大岛,却都是穷山恶水,连居住的土人都不多,所以我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移民迁到那里!”

将南洋纳入大明的统治之中,这个想法是周重提出来的,不过当初他对这个时代的南洋了解并不多,只是想当然的觉得,要将南洋的几个大岛上全都建立移民据点,然后以据点为中心,慢慢的控制南洋的几个大岛,不过随着总督府对南洋各岛的了解,焦芳他们却发现,婆罗洲以东的几个大岛上遍布热带雨林,条件十分恶劣,除了土生土长的南洋土著外,一般人很难在岛上生存。

当然婆罗洲以东的岛屿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在吕宋南方大岛再向南,那里有一条长长的岛链,那里的海岛上生长着数不清的香料,最原始的香料群岛,指的就是这条岛链,现在这条香料群岛已经被周重的总督府接管,商人们乘着船来到那里,需要付上一笔费用才能到岛上采摘香料,而且每座岛的采摘量都有规定,甚至周重已经开始让人在岛上研究人工种植香料了,虽然现在还看不到成效,但是相信用不了几年,南洋的香料产量就会大增。

当然了,香料群岛那里早已经安排了不少移民过去,但是剩下的一些大岛却暂时不适合移民居住,所以焦芳才会说出上面的话。

周重听完想了想,最后也是点了点头道:“焦大人言之有理,当初制定的南洋移民策略实在是有些操之过急了,南洋的面积实在太广阔了,我们不可能全面开花,现在只需要暂时控制几个重要的岛屿就行了,其中马来半岛和金洲刚好把持着南洋与印度之间的交界上,所以这两个岛屿肯定要控制,至于吕宋则是距离我大明最近,而且那里盛产金、铜,土地也十分的肥沃,自然也不能放过,如此一来,就只剩下爪哇这个南洋土人的文明中心了。”

“嗯,经过焦大人这么一梳理,南洋的局势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不过爪哇那里不比别处,现在一统爪哇的淡目王国得到葡萄牙人的暗中资助,军中拥有不不和的火器,再加上岛上人口众多,我们想要占据爪哇,就必须打败淡目王国,而这就需要在南洋保持一支强盛的军队,可是我们的南洋舰队还没能组建成,如此一来,对于爪哇的战略就只能往后推了。”

一直没有开口的王守仁这时也补充了一些,紧接着他又一笑道:“不过这样看来,南洋对于移民的需要也就不那么迫切了,大人也不必因为移民数量减少而烦恼,而且从国内迁移灾民也只是权宜之计,毕竟大明不可能每年都能提供数十上百万的灾民,所以属下倒是想到另外一个吸引百姓主动去南洋的办法。”

听到王守仁的话,周重和焦芳都露出一种十分感兴趣的表情,当下只见焦芳心急的问道:“不知王大人有何办法可以吸引国内的百姓主动去南洋?”

“呵呵,其实这个办法倒也不算什么,只不过以利诱人而已。”王守仁笑呵呵的道,“现在南洋除了本来就居住在那里的汉人外,剩下就只有两种汉人,一种就是我们总督府迁移过去的大明百姓,另外一种则去那里做生意的商人,这三种汉人中,只有商人是主动去南洋的,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哪里有赚钱的机会,他们就会去哪里。”

说到这里时,王守仁顿了一下,接着又有些苦笑的道:“身为圣人门生,虽然我不想承认,但却不得不说世人都是逐利而行,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世间说来说去也不过是个利字,想要让百姓主动去南洋,自然也要让百姓们看到利益,比如我听说南洋一带发现了不少金矿,结果引得福建、广东一带的百姓主动乘船去南洋淘金,这对于咱们来说,就是一个可以大做文章之处,比如由总督府出面组织一支勘探队伍,在南洋寻找金银铜矿,南洋金矿,只要发现了矿藏,就由官府出面与商人合作开矿,只要商人参与进来,那么他们肯定会想办法招募人手去南洋开矿,这样一来,百姓的迁移也就慢慢的完成了。”

听完王守仁的话,周重却是差点给了自己一巴掌,枉自己还是个后世来的穿越者,竟然忘了历史上欧洲人移民的办法,当年的美洲大移民时,那些移民大部分都是冲着美洲的金矿去的,有了金矿就有淘金的人,只要有人聚居,那么就会慢慢形成城镇,等到这些人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恐怕就很少有人会再离开了。

“哈哈,好办法,金银的确是最动人心,现在仅仅听闻金洲那里发现了几座金矿,结果就引起了福建、广东一带的淘金潮,很多穷困潦倒之人将淘金视为一个发家致富的好办法,现在我大明的百姓虽然大部分都能吃一顿饱饭,但生活却依然贫困,毕竟粮食一多,价格也就掉了下来,光靠种地根本不能解决贫困的问题,甚至连买些布匹之类的生活用品都困难,若是真的在南洋发现了大量的金矿,那么老夫可以预见,大明百姓肯定会争相前往!”焦芳这时也是大笑着道,他虽然也是读书人,但年纪大了,阅历也多,对于人情世故也早已看透,所以对人性逐利的观点并不排斥。

“好!就这么办,不过组建找矿队伍一事却有些麻烦,毕竟想要找到一些探矿的人才并不容易,不知道朝廷那里有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周重说到最后又有些担心的道,大明不是后世,地质学在这个年代还处于蒙昧状态,天知道在哪里才能找到合适的探矿人员?

第四百二十七章 屈辱的徐经

周重对于古代的探矿技术有些误会,他以为古代人对于地质学几乎是一窍不通,找矿全都是靠运气,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远在春秋战国之时,《管子》一书中就介绍了一些寻矿的基本方法,后来的《博物志》、《地镜图》等书都对探矿有专门的介绍,而且其中的说法也大都符合科学原理,可以说是古人对地质学的一大贡献。

也正是中国古人对于地质学的认识,所以大明国内对于探矿方面的人才虽然不多,但却也不是没有,比如王守仁就认识一位在探矿方面有着专长的学者,他在听到周重对探矿之事表示的担忧后,立刻就把此人介绍给了周重。

松江府通往南京江阴县的官道上,周重与王守仁坐在一辆宽大的马车上,两人边走边聊,聊天的内容却是关于一个人,也就是之前王守仁推荐的探矿大家,此人姓徐名纳,字南山,就住在南京江阴县中,平时除了闭门读书,教导几个弟子外,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大明各地游历,这次王守仁知道对方刚好就在家里,于是才向周重推荐了对方,打算让这个人担任总督府派往南洋的探矿官员。

本来按照王守仁的意思,想要请徐纳出山的话,只需要他自己前往南京就行了,毕竟徐纳虽然精通地理与探矿,但在科考之途并不顺利,到现在都只是一个秀才,而且他们徐家在江阴虽然是明门望族,但徐纳却是庶出,所以在家族和乡间也都是声名不显。当年王守仁游历的江阴时。偶然间与徐纳结识。对他在地理与探矿之上的学问十分感兴趣,两人相谈数日,使得王守仁也是大有收获,这几年两人也经常有书信往来。

可以说除了精通地理与探矿之外,徐纳仅仅只是一个大家族不受重视的庶出旁支,而且人到中年也只考中一个秀才,根本不算什么,所以只要王守仁亲自请对方出山到总督府任职的话。徐纳肯定会十分愿意,毕竟这可比他在科举上苦苦挣扎要强多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根本用不着周重亲自去请徐纳,不过周重在听到王守仁对徐纳家族的介绍后,却忽然起了兴致,当下决定与王守仁一起去请徐纳,反正江阴距离松江也不算远,再加上现在正值阳春三月,刚好是出游的好时机。

说起江阴徐氏,在南京一带可是有名的世家大族。家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