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道绵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斯道绵绵-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孔庙大门徐徐打开了。戴彰勋在周青山的引导下,走进山门,来到了灯火通明的大成殿。
步入庄严肃穆、儒气十足的文庙,让所有人产生了一种庄重虔诚的情感。戴彰勋一个人站在大成殿内,周青山站在殿外的台阶上主持司仪,其余人员则按照顺序站在大成殿外的台阶下恭候着。
只见大成殿内正位神龛上供奉着孔子脱胎塑像,但塑像前没有“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的牌位。孔子像两旁有颜回、曾参、孔?、孟轲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四配圣”。有子路、子贡、闵子骞、朱熹等十二人像,称为“十二哲”。殿前东西两侧的两厢回廊中供奉历代儒家学派的著名人物,如董仲舒、韩愈、王阳明等,称为“先贤”或“先儒”。这些塑像前都摆列着大小不一的供桌,供桌上摆满了商家们精心献上的祭品。
第一道程序是迎神,也就是请出孔子及四配圣的牌位。几位童生将牌位摆好后,音乐骤起,奏宣平之章,接着是求神、神降。在举行完“迎神”仪式后,主祭官戴彰勋率领祭拜人员对孔圣人行三叩九拜大礼。戴彰勋跪拜的同时,其他人也在自己面对的神位前跪拜。这时,大殿里响起了“大成乐”(封建社会宫廷礼乐,为北魏时期的祖莹、祖?父子根据秦汉乐所编。到清代后,“大成乐”成为祭孔专用礼乐。),编钟、编磬、应鼓、排箫、埙等十件古乐器齐鸣,还有爵、镫、豆、樽等古代祭器排列整齐。祭祀的主要仪程叫“大成殿释奠典礼”,按“鸣赞”“引赞”的呼吟进行。
叩拜仪式结束,开始上献食品。周青山等官员指挥着相应人员将“神疱”屠宰,并清洗干净的公牛、公羊、公猪这“三牲”郑重地抬上主供桌来,供桌周围还摆上了馒头、米饭、鸡鸭鱼、兔、鹿肉以及各种腌菜,十分丰富。
“四配圣”“十二哲”和“先贤”神位前也都进行了祭祀,这叫做“余祭”,也就是说,不是十分重要的祭拜。这些供桌上摆放着同主供桌相同的祭品,只不过三牲的个头和其他装食品的盘子要比正位上的小一些。
但在祭孔之前,周青山险些犯了一个错误。他提出来上献过程中,要献八佾舞,即八八六十四个人跳,并说给戴彰勋听。戴彰勋没有责怪。他说:“八佾舞是皇帝祭孔时用的。你没听孔子说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么?吾等不可违背至圣先师的意愿。所以,我们必须用六佾舞。”
周青山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心里暗骂荀老秀才??这可都是荀老秀才制定的程序,若要是出了事,也就是说有人告他擅越礼制,那可是杀头之罪啊!还好,戴彰勋没有责怪他。
在上献过程中,乐队按顺序奏“宁和之曲”“安和之曲”“景和之曲”。尽管这些乐手都是临时招募的,但吹奏时也显得非常庄重娴熟,好像是专业乐手一般。与此同时,在乐声的伴奏下,由童生献六佾舞于殿前。三献礼中的歌、舞、乐都不同,每次献礼各颂赞一首歌,各三十二字,一字一动作。跳舞的佾生在大成殿月台下排成行六列六纵队共三十六人。这些佾生是从城内各商家的小学徒当中精选出来的,有的佾生衣服上还印有某某商号的字样。佾生们神情肃穆,祷告虐诚,整个场面庄严典雅。
上献结束后,开始进香,进香的过程很长,因为每个神像面前都要由戴彰勋亲自上香的。
上香结束,开始由主祭官恭读祭文,祭文是由戴彰勋亲自写的:

大哉孔子,万世宗师。
道冠古今,德配天地。
圣集大成,斯文在兹。
文化遗风,恩泽海宇。
书启圣人,日月其誉。
华夏景仰,垂教后世。
有古商城,多伦今即。
漠南商埠,儒风思齐。
直隶重镇,人才蔚起。
文献名域,薪火不息。
杏坛春晖,普天桃李。
文化古城,日新月异。
物阜民丰,盛世在即。
百业兴旺,百贾争奇。
力振经济,举臂鼓翼。
任重道远,长途万里。
居安思危,严整纲纪。
齐心协力,自强不息。
追思孔子,弘扬承继。
以德育人,同德凝聚。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
诚信友善,公平信义。
和谐共处,安定有序。
阐我皇风,四海永清。
协和万邦,四海兄弟。
大同世界,风光无际,
伏惟尚飨,为祷为祈。

读毕,这篇祭文按照本地祭孔传统,由司仪官周青山捧至孔庙院内西南角的大铜香炉边。这个大香炉八尺多高,是铜匠行集合全体优秀工匠精心打造而成,价值五百两银子。大香炉束腰往上为镂空祥云状,一直盘绕至顶端。周青山将祭文从镂空处投了进去,火热的香灰顷刻间将祭文点燃。
焚烧祭文结束后,戴彰勋回过身来,代表同知署对着在场的商民们高度总结了孔子的作用:“今天,我们到这里祭拜文圣??孔子,是因为孔子至圣集大成,博学而无所成名……他阐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心法,删定赞修诗书礼乐易象春秋之群经。我们要学习他文行忠信垂正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励实功……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戴彰勋讲完后,一群活蹦乱跳的孩童,排成两列纵队,在引导官的指引下走进孔庙。这些孩童都是孔府府学的童生。尽管天气很冷,但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欢乐和喜悦的表情。鼓乐悠悠,号声阵阵。当一对对排列整齐、身着祭孔礼服的孩子们依次通过孔庙大门时,周围大片蜂拥观赏的商民们也随着前进的方队向前蠕动起来,整个孔府门前挤得满满当当。
几个人议论着:“你瞧,那带头的不是和顺斋商号大掌柜的公子么?”
“你啥眼神啊,那是天意德商号王掌柜的公子!”
“是那个被杀的王大掌柜的么?”
“别说话了,看祭祀!”
童生们到达大成殿前,依次站立。学生们站好后,空气中登时弥漫出浓烈的大蒜气味。因为严重的胃病而从不敢吃蒜的戴彰勋对这种气味十分敏感。司仪官周青山这时正站在他的旁边,他见戴彰勋紧皱眉头,知道是戴大人难以适应这种气味。于是,凑到近前,悄声解释:“这是咱古城祭孔的传统。这些孩子都是商人子弟,商人们在参加祭孔大典前夕,都要自己的孩子吃捞面就大蒜的。这里的寓意就是要孩子们将来要‘捞’到银子,‘蒜’(算)的明白。大人们不管这些孩子爱不爱吃,都会强迫他们吃很多的。所以,这里的大蒜味道浓得很。”
“呵!商人们还这么迷信啊!”
“就是,几百年来,商城就是以经商为主的。不迷不信,不信不迷嘛!”
这时,一名孩童拿着一张纸走上前来,戴彰勋仔细一看,原来是王兰田的儿子??可儿。可儿满脸的稚气,他是那些府学童生的代表,这是周青山有意安排的。可儿站在大成殿台阶上,捧起那张纸高声朗读了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原来,可儿朗诵的是孔子的《论语》中的《学而》篇,算作是孩子们向孔圣人的汇报。这稚嫩的声音在孔庙周围的空中回荡。似乎是在告诉圣人们,仁爱之礼后继有人。
戴彰勋看着孤苦伶仃的可儿,想起那无端被害的王兰田,心里涌出了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回过头来问周青山:“咱同知署每年给府学银两么?”
“没有,都是商务会出的,时多时少。”
“我们举办祭孔大典,传承祖宗留下来的文化,这里面,人才是关键。我在凤凰县做知县的时候,曾组织商人、士绅募捐助学,并由县府拨银两购置桌椅来办学、培养人才。回头,你和教谕算计一下,拨出足够的银两助学,以后形成定制,让读不起书的人家都送孩子来。”
“喳,卑职回去就办。”
…………
  
第073:第十六章:与民乐,二府爷古城度佳 '本章字数:3618 最新更新时间:20120812 01:01:57。0'
 
 二、平易近人才是本色

祭孔大典结束后,天已经大亮了。疲惫至极的戴彰勋率领众人走出孔庙。刚到大门口,商务会会长李长林领着十来个商务会会董恭候在那里。
李长林一见戴彰勋出来,就抢先奔了过去,说道:“二府爷!天已经亮了,您还没有吃早点吧?我们商务会已经熬好了奶茶,想请大人过去坐坐,顺便暖一下身子。不知大人是否同意?今天夜里特别冷,瞧把大人您给冻的。”
“二府爷,这一夜您一直忙着,大成殿不能生炉火,把您给冻透了吧?到我们商务会喝碗奶茶暖暖吧!”
“二府爷,我们商务会离这儿没几步,您就赏个脸吧!”
几个会董也跟着一边问候,一边急切地盼着。
“喝茶?也好。上次商务会请我赴宴就没去成。走,咱们到李会长的地盘里坐坐!”
说罢,戴彰勋一挥手,招呼周青山、金旺、肖化南他们一起走。那几个急切盼着的会董听到后,高兴至极,连忙跑回商务会通知去了。山西会馆的晋商行会和直隶会馆的冀商行会也熬好了茶,但被商务会抢了个先。但这些人不死心,一直追在戴彰勋的屁股后面,盼望二府老爷临时改了主意。
商务会在直隶会馆的对面,门脸是一排开阔九间的青砖大房,高高的女儿墙上面抹着白灰,上面用黑漆写着“多伦诺尔商务会”七个大字。女儿墙下是八个圈形窗户,上面都按上了结实耐看的钢条,用来防盗。正中是一扇方形大门,大门依旧用铁皮镶包,正门的台阶很高,使商务会显得非常气派。外来人一看这商务会的气势,就知道多伦诺尔商人实力之雄厚。戴彰勋被六十三行的行主、会董们拥进了议事厅。大厅内点着三四个洋铁炉子,烧得通红。戴彰勋到炉子前烤了烤那冻的僵硬的双手,坐在炉子上的大铜壶“嗤嗤”地喘着粗气,顶的壶盖一耸一耸的。随后,他望了望这十来桌上那热气腾腾的奶茶和手把肉,连忙说:“喝茶可以,但不要上酒啊!”
商人们抢着说:“不会的,不会的!我们知道二府爷有胃心病……”
喝茶前,戴彰勋换好了便装。身着官服,别人拘谨,自己也不自在。
戴彰勋被请到中间那张桌子坐下后,周围的桌子如众星捧月般摆着。戴彰勋捧起一碗滚烫的奶茶,笑着说道:“哎呀!一个喝茶,还搞得这么隆重。你们商务会宰这么多羊干啥?这不是浪费么?”
李长林赶紧回答:“戴大人!您这可冤枉死我了。夜里,我也一直在祭孔大典现场上忙活的,我哪里知道这些会董们早就串通好了,他们要好好地请戴大人您喝茶呢!听张副会长说,他们两个时辰前就在孔庙门前恭候您,就怕被别人抢了先。还好,我们第一个请到了您!这不,他们听说您有胃心病,一滴酒也没上,只准备了这么多的好吃的表表心意!”
“那我就谢谢大家了!”
“您看这肉,是正宗的乌珠穆沁羊,这是燕商们特地准备的。”说完,李长林割了一块肉递了过去。
戴彰勋一尝,点了点头:“味道着实不错。刚来的时候,我还不习惯,现在还真离不开这手把肉了呢。该不是我也变成了旅蒙商了吧?”
戴彰勋风趣的话语引得满堂大笑,商民们与二府爷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
喝了一会儿奶茶,戴彰勋突然说了一句:“这手把肉虽好,可这么多的肉食,吃不了怪可惜的。我们喝完茶后,是不是可以带走一些?”
一个五品的同知,要这些剩羊肉干什么?难道是二府老爷真的是清廉到连羊肉都吃不起了?商人们颇为不解。
张副会长赶紧说:“大人您要这些剩羊肉作甚?一会儿,我给您送些羊过去,行么?”
戴彰勋解释道:“不是我想要,我是怕浪费了,那些流民们肚子里可没油水呢!再说,都到年关了……”
原来,戴彰勋还在挂念着那些流民!商人们都有些感动。于是,商务会会董们你掏三两、他出五两的,很快就为这些流民凑了几百两的银子,足够买一百只羊了。
这时,那些衣着华丽的商人们一个接着一个过来给戴彰勋添茶,那发自肺腑的真诚,早把戴彰勋给感动了。看样子,商人们还真把他当成了“父母官”呢。就连一同随戴彰勋到这里的金旺、肖化南他们也都被商人们围得满满的……
茶喝得差不多了,戴彰勋打算起身致谢,回同知署睡个好觉。这时,李长林说了一句:“二府爷!要过年了。您是朝廷科拔出来的贡生,有名得很。我们商务会想求大人您一些墨宝,您看??”
“不就是写几幅对联嘛,有何不可???金旺!准备研墨。”戴彰勋爽快地说。
还没等金旺撂下手里的茶碗,商人们便七手八脚地在旁边的一张空桌子上摆好了纸墨,并恭恭敬敬地站在了两旁。戴彰勋起身来到桌前,提起笔,略一思索,写下了一副对联:

交以道接以礼 花发上林生意盛
近者悦远者来 莺迁乔木好音多
横披是:国泰民安

写罢,商人们争相传阅着,赞不绝口。这时,商务会的一个会董走了过来,躬身行了一个礼,恭敬地说道:“二府爷!小民上一次送马的目的地正好是大人您老家??津门留庄,听当地人说了您的高堂写春联的事儿呢!”
戴彰勋一听,登时来了兴趣。虽然在任上难以回到老家过年,但听听家乡的事,也可以减轻一下思乡之情呀。戴彰勋说道:“你去过我老家?那快说说!”
“上次,定购我商号三百匹蒙古马的大户是津门留庄的李举人。我到了那里和他做完交易后,特地打听您家里的情况。谁知,一说您在这里做同知,李举人高兴起来,他说他认识您,是您的长辈呢!”
戴彰勋问:“长辈?哪个李举人呀?”
“是叫李云清的。”
这个会董以为是说错了,有点紧张地看着戴彰勋。
“是他呀,没错。他是我父亲童年的挚友呢,我已经有十几年没有见到过他啦,他可是我们留庄的大财主呀。他怎么说的?”戴彰勋高兴地问。
这个会董见没说错,便放下心来,继续说道:“回大人!他说他是您高堂??戴老大人玩童时的好友。每次戴老大人回家过年,都要给李举人写春联,这可是多年的习惯呢。有一年,眼看到了年根儿,还没见戴老大人来给他写春联,李举人内心有些不快,便故意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