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史文选-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律,推崇合乎道义的行为,鄙视让人感到羞愧耻辱的举动。在这个时期内,法网宽舒而百姓殷富,依仗财力骄奢放纵,有的甚至兼并土地。相互勾结的地方豪强靠威势在乡里横行霸道,有封邑的皇室宗族到公卿大夫以下,在奢侈方面争比高低,住宅居室和车舆服装都超越规定而无限度。事物达到极盛就会转向衰落,这本来就是事物的变化规律呀!此后,在外部对四周方国或部落实行征伐和羁糜,在内部大兴土木工程或举行封禅巡狩等活动,人力、物力同时动用,而百姓被迫离开了农业生产。
  董仲舒劝告武帝说:《春秋》对其他谷物不预记载,遇到小麦、谷子歉收就必定记载下来,由此可见圣人在五谷中最重视小麦和谷子。如关中地区习惯上都不爱种小麦,这是年年在损失《春秋》所重视的作物,而减少使人赖以为生的物质手段呀。愿陛下开恩命令大司农,让关中百姓增种冬小麦,不要违背农时。古代向民众征税不超过十分之一,对这种索求,百姓交得起;让民众服役不超过三天,对这种力役,百姓容易做得到。百姓的财物对内足以赡养老人尽到孝道,对外足以服事君王供纳赋税,对下足以养活妻子儿女,尽到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所以百姓喜悦,顺从君主。到秦代就不这样了。采用商鞅制定的法令,改变古代帝王的制度,废除井田,民众可以买卖土地,富有的人田连阡陌,贫穷的人没有插锥子的地方。国家又独占河流湖泊的各种物产,垄断山脉林区的各种资源。生活荒淫超越制度规定,围绕过分奢侈来相互夸耀。城邑出现尊贵如同君主的人物,乡里产生富足如同公侯的人家,一般住户哪能不贫困?再加上每年有一个月充当更卒,结束后还要充当正卒一年,在边境戍屯一年,这种力役超过古代三十倍,而田租、口赋和盐铁带来的经济负担超过古代二十倍。有的农户耕种豪民的土地,被征收十分之五的重税,所以贫民常常穿牛马外套那样的衣服,吃猪狗那样的食物。再加上贪婪残暴的官吏,滥用刑罚,老百姓愁困没有着落,逃亡山林,转而成为盗贼。罪犯挤满道路,断案每年用千万来计数。汉朝建立,沿袭秦朝的制度和情况而未作更改。古代的井田法虽然难以猛然推行,但应该稍微接近古代的做法,限定百姓占田的数额来补济田少的农户,堵塞住兼并的途径。盐铁都归于民众自行经营,释放奴婢,取消任意杀死奴婢的权力。少收赋税,减省徭役,来宽解民力。这样做之后就能够治理好国家了。董仲舒死后,人力物力的支出更加厉害,天下空虚耗损,百姓又相互吃人肉。
  武帝晚年,悔恨征伐之事,于是特意封丞相为富民侯,发布诏令说:“当今的首要任务,在于大力搞好农业。”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会经营代田,一亩地开出三沟三垅,每年轮换耕作,所以叫做代田。这是古代的方法呀。后稷最早开沟作垅,凭借两耜构成耦耕的方式,宽深各一尺叫甽,长度一直延伸到亩的尽头。一亩开出三沟三垅,一百亩合计三百条垅沟,把作物播种在沟内。禾苗长出三片嫩叶以上,逐渐铲除周围杂草,趁势推下垅上的碎土,来培壅苗根,所以《诗经》上说:“有人在锄草,有人在培土,黍米高粱绿葱葱来密麻麻。”诗中所谓“芸”,是指锄草;“芓”,是指往根上培土。这是说禾苗逐渐茁壮,每锄一次草就培一次土,到了盛夏,垅就铲平了,而作物的根也扎深了,耐风又耐旱,所以茂密而又强壮啊!
  赵过改进的耕垦、田间管理和下种等农具,都有方便灵巧之处。按照古代十二名男子可以种田十二顷来折算,等于现在的五顷地。采用耦犁方式耕种这五顷地,只需两牛一犁三个人,而全年的收获,一般都每亩超过缦田十斗以上。会用代田耕种的人,又超过缦田二十斗以上。
  赵过指导太常所辖陵区和京畿地区试种代田,大司农为此组织有技巧的工奴和一般办事人员与技术人员,替赵过制造农具,郡守也派遣县令、县长、三老和农业经验丰富的农官以及乡里父老中的种田能手,领受农具,现场学习耕种养苗的具体做法。
  百姓中有的苦于缺少耕牛,无法趁雨后及时耕种,前任平都县令光告诉赵过可用人力拉犁。赵过奏请朝廷任命光担当搜粟都尉丞,指导百姓互相换工拉犁。大致上人多的,每天耕种三十亩,人少的十三亩,因此田地大多得到开垦。
  赵过尝试着用守卫离宫的士兵耕种宫墙以内的空地,验核收获的谷物,都比四旁田地每亩多收十斗以上。接着叫有爵位的人家耕种三辅地区的公田,又推广到边区郡县直至居延城。此后,属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和太常管辖的居民,都感到代田很便利,投入劳力少而获得的谷物却很多。到昭帝时期,离乡背井的农民逐渐返回故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国家有了很多的储备。
思考题:
  1、《史记》的编著宗旨、编著体例和主体内容
  2、综合论析《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载录的东巡刻石
  ??
选文之二:《六国年表》
讲授重点:
  1、《六国年表》的编著特点
  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序文;二、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从表格上看,它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
  从标题上看,名曰六国,实记七雄。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年表是依据《秦纪》编成的,就以秦国为主,所以只在序文中强调秦国,而拟定篇题时不把秦国计算在内。至于以周为首,是奉周为正统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使各国纪年归于一个共同的旗号之下,年代顺序更显明晰。
  从记事上看,春秋诸侯进入战国犹存者,分别归入七雄中最后灭掉该国的年表栏内,亦即,卫附魏表,郑附韩表,鲁蔡附楚表,宋附齐表。
  总之,《六国年表》有助于当今读者和研究者从宏观上鸟瞰全局,从微观上把握事态,揽战国总体形势于掌上,收七雄风云际会于眼底。
  2、《六国年表序》串讲
《六国年表序》串讲
  太史公讀《秦記》,至犬戎敗幽王,周枺懵逡兀叵骞挤鉃橹T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見矣。《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其域內名山大川。”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後仁義,位在藩臣而臚於郊祀,君子懼焉。
'字词简释' ①太史公:司马迁的自称。因他担任太史令,故有此称。秦纪:秦国国史的名称。秦国从秦文公十三年(前753)开始设立史官负责记事。
②犬戎:活动在西部的少数部族。幽王:西周末代国王。犬戎败幽王,指骊山之难而言。
③东徙:往东迁都的意思。此句是说平王东迁。
④秦襄公:秦国的开国君主。他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被首次封为诸侯,名义上辖有西周京师故地,史称“襄公立国”。
⑤作西畤:营建位于西方的祭天场所。西,实际指今甘肃天水地区清水一带。用:介词,来。
⑥僭端:越位犯上的苗头。見:通“现”,显现出来。
⑦禮:指礼经、礼书,即《礼记·王制》篇。
⑧杂:夹杂、糅杂。戎翟:泛指西北部族。翟,狄。
⑨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先,把……放在首位。暴戾:凶暴乖戾。
⑩胪于郊祀:意谓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郊祀,指天子在国都南郊或北郊祭天或祭地的大礼。
  '原文今译' 太史公研读《秦记》,看到上面记载犬戎部族击败杀死周幽王,周王室往东迁都到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就建造西畤来事奉天帝,这表明秦国越位犯上的苗头已经显现出来了。《礼经》上说:“天子才有权祭祀天地,诸侯只能祭祀本国封区内的名山大川。”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
  '段意概括'以上论述王室衰微和秦国来势逼人。
   及文公踰耄В烈牡遥痍悓殻瑺I岐雍之閒,而穆公脩政,枺怪梁樱瑒t與齊桓、晉文中國侯伯侔矣。
'字词简释'①文公:襄公之子。陇:陇山。踰陇是说秦文公在即位后第三年就率兵七百东猎,由西部越过陇山到达汧(音尖)山和渭水会合的地方,即陕西眉县附近,在这里筑城定居。
②攘:驱逐。此句是说经过十二年的充分准备,秦文公发兵攻打西周末年占据丰岐之地而一直未曾离去的戎狄,结果大获全胜。
③陈宝:有两解:一说形状象野鸡的天然怪石;一说天上落下来的陨石。其发现地点都在陈仓,故称陈宝。文公十九年,在陈仓山上修建陈宝祠,定期祭祀。尊陈宝,即敬祀陈宝之意。
④营岐雍之间:意谓开发岐山到雍地这片地区。岐,岐山,即周原一带。雍,地名,即今陕西凤翔县南部一带。
  ⑤穆公:秦国第九位国君。他在位期间,整顿内政,积极向中原地区发展。在韩原会战中,生擒晋惠公,取得晋国河西八城,这就是所谓“东竟至河”。竟,通“境”,即国境。
  ⑥中国,指中原地区;伯:通“霸”,霸主。侔:势均力敌、地位相等的意思。此句是说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原文今译' 到秦文公越过陇山,驱逐戎狄,祭祀陈宝,开发了岐山到雍地这片地区,而秦穆公修明政治,把东部国境扩展到黄河西岸,就与齐桓公、晋文公这些中原霸主势均力敌了。
  '段意概括' 以上论述大国争霸和秦国迅速崛起
  是後陪臣執政,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征伐會盟,威重于諸侯。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爭於戰功矣。
  '字词简释' ①陪臣:诸侯对于王室,大夫对于诸侯,家臣对于大夫,皆属陪臣,这里指家臣。鲁定公五年,阳虎囚禁季桓子,即所谓陪臣执国命。
  ②世禄:意谓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
  ③六卿:指晋国担任要职的六大家族势力。
  ④田常:姜齐大臣。又称陈恒、田成子。简公:姜齐国君。公元前481 年,田常发动军事政变,杀掉齐简公,立平公当傀儡,自任齐相,总揽政权,开启了田氏代齐的先声。
  ⑤晏然:无动于衷。弗讨:不进行武力讨伐。
  ⑥战功:指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田常杀简公,属于叛逆行为,作为齐国盟友的诸侯列国,按规定应该进行武力讨伐,而诸侯却若无其事,这表明各国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保存本国实力上来了。所以司马迁说:海内争于战功矣。
'原文今译'此后,家臣执掌国政,大夫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六卿独揽晋国的大权,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到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任齐相,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
  '段意概括'以上论述卿大夫专国政以及时代重心的转移。
  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務在彊兵并敵,衷p用而從橫短長之說起。矯稱蠭出,盟誓不信,雖置伲史q不能約束也。
  '字词简释' ①三国:指韩、赵、魏。公元前453年,三家联合灭掉晋国智氏,分别建立起三个封建政权。事过五十年,周王室正式承认它们为诸侯。
  ②田和:田常的玄孙,田齐政权的建立者。公元前386年,田和取得诸侯资格与地位。
  ③并敌,兼并对方。
  ④谋诈:指权谋诈术。從橫短長:即合纵连横。
  ⑤矫称:谓各种谎言骗局。蜂出:象群蜂一样出笼。
  ⑥誓盟:誓辞盟约。不信:毫无诚意。
  ⑦置质剖符:互派人质,剖符为凭。
  '原文今译' 韩赵魏终于到最后瓜分晋国,田和也吞灭姜齐据为己有,六国并立的局面由此开始了。首要之务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各种谎言骗局蜂涌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
  '段意概括'以上论述六国并立局面的形成和随之出现的历史形势新特点。
  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于戎翟;至獻公之後,常雄諸侯。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埶利也,蓋若天所助焉。
  '字词简释' ①宾:通“摈”,排斥。
  ②献公:秦国第二十四位君主。
  ③常雄諸侯:指秦献公取得石门大捷,斩杀魏军六万;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秦惠文王正式称王,秦昭王时在长平之战中歼灭赵国主力等。
  ④险固便、形埶利:意为凭据天险,攻守方便,地理形势非常有利。形埶,即形势。秦国地处雍州,四周有高山大川作为天然屏障,最前端有函谷关作为门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所以说险固便,形埶利。
  ⑤盖若:表示推测,好像……似的。
  '原文今译'秦国起初只是一个偏远小国,中原各国都排斥它,把它比作戎狄。但从献公以后,一直在诸侯中称雄。论起秦国的德义,还不如鲁卫两国中那些凶暴乖戾的人;计量秦国的兵力,也不如三晋强大,但最后却吞并天下,这不一定就是因为秦国凭据天险,攻守方便,地理形势非常有利,好像上天对它有所扶助似的。
  '段意概括'以上推求秦国常雄诸侯、卒并天下的历程与原因。
  或曰:“枺剑锼忌晃鞣剑镏墒搿!狈蜃魇抡弑赜跂|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
  '字词简释' ①成孰:即成熟。
  ②作事者:开创事业的人;
  ③收功实者:获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