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史文选-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南北朝时期宋裴松之撰《三国志注》

  ?裴松之?(372?一?…451),?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东?晋时?,?任官殿中将军、司州主薄、零陵内使、国子博士等。宋元嘉初?,?曾?充巡行湘州大使?,?转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奉诏注《三国志》。书?成后?,?文帝曾赞美说?:“?此为不朽矣?!”?历转永嘉太守、南琅琊太守、国子?博士等。又奉诏续写何承天《国史》?(?即刘宋建国后的历史?),?未及撰述而?卒。著作除《三国志注》以外?,?尚有《晋纪》等。传见《宋书》卷?64?。?
  陈寿的《三国志》撰成后?,?当时人认为?“?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是?,?“?失之于略?,?时有所脱漏”;?而且?“?纰漏显然?,?言不符理?”?的地方很多。?因此?,?宋文帝时?,?裴松之就奉诏为《三国志》作注?,?在?429?年完成。
  ?过去的史注?,?受汉儒传解笺经的传统影响?,?以名物训?古?、章句解释为主?,?注释范围大抵不超出正文之外?,?如汉晋间李奇、应劭、晋灼等对《汉书》?的注疏?,?就属于这一类。但由于三国时政治上长期分裂?,?各种地区性的记?载增多?,?同一事件在不同典籍中记录下来时?,?往往有非常矛盾分歧的说法?,?同一人物的评价也各不相同?,?这就是有些史家采取广集诸说、求同存异、?自己不加评判的办法。而魏、晋以后?,?墨守家法师说的汉儒解经的方式?,?被注重义理、不拘一说的集解、义疏方法所替代。影响到史注?,?便也不拘?泥于一家之言?,?而能兼容并包?,?多所采录。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便是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的著作。凡陈寿原书已有记?载的?,?裴注或博引各家议论?,?辨明是非?;或旁证不同记载?,?考订伪异?;?或?补充事件始末?,?增广异闻?;?或增详人物生平?,?务求完备。凡陈寿原书已没?有记载的?,?裴注便广收史料?,?补缺拾遗。遇到他书与陈书记载歧异的地方?,?或加以判断裁定?,?或加以并录异说?,?不下论评。据统计?,?裴注所引各家史?着达二百多种?,?注文内容超过陈寿原书数倍。所引各书十分之九以上早已?亡失?,?赖有裴注还可见到概略。因此?,?裴注不仅开创了注史的先例?,?而且?对研究三国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裴松之自述研究历史的目的是?“?将以总括前踪?,?贻诲来世?”(?《上三国志??注表》?),?也就是要使封建统治者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实?现统治的巩固。《三国志注》所以务求详备?,?主观目的也是要使统治者?“?智?周”、“鉴远”(?同上表?)?。注中还引录了大量有关神仙鬼怪的荒诞记载?,?直?接的反映出?,?自魏晋以来的?“?神灭”和“神不灭”两种思想的斗争中?,?作?者完全站在唯心论方面。所以?,?裴注虽然表面上广集异说?,?似乎无偏无党?,?但所使用的方法和采择的内容?,?就鲜明地揭示了作者的倾向性和阶级性。?
  本篇选自《三国志》卷?l?的《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曹?操在东汉献帝建安?15?年公布了这个令?,?曹操在这个令中概述了自己?平生抱负的的变化?,?和自己的前半生的功业。可以说?,?使他前半生的?自传。从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出曹操的政治风格与文风。?
选文?:?《让县自明本志令》?
重点?:?选文的翻译?
难点?:?对曹操文章风格的分析。?
一、 讲解课文?:?全文共五段?:
  ?1?一?…2?段:曹操自叙其志向?。
  ?3?段:曹操叙述自己的功劳。?
  4?段:曹操叙述自己的内心思想。
  ?5?段:明本志。?
二、翻译第五段?:?明本志。?
三、 重点词汇?:?孝廉、严穴、僭、委、捐。?
思考题:
  1、《三国志》在编撰体例上的创新点
  2、《三国志注》与传统史注的明显差异
  3、你对《三国志·诸葛亮传》的陈寿评语持何种看法
  4、《三国志注》引《让县自明本志令》与曹操的历史评价问题
参考书?:?
  1、马植杰《三国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十三、?《晋书》

重点?:?选文的翻译?,?重点词汇的掌握。?
难点?:?胼文的特点以及胼文的翻译。
?解题?:?
  《晋书》是记载晋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唐朝以前的正史?,?虽然?大多由史官撰成?,?但绝大多数成于一人之子?,?作者的史学观点贯穿到全书。?从唐朝官府修撰《晋书》、五代史起?,?绝大部分正史几乎都是由封建王朝设?立史馆?,?任命宰相检修?,?遴选许多史官担任篡修官?,?集体分工编篡而成。?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撰写了《宣帝纪》、《武帝纪》和陆机、王羲之的?传论?,?所以题名“御撰”?。
  ?唐代贞观?20?年?(646),?唐太宗下达了《修晋书诏》?,“?令修国史所更撰《晋?书》”。诏书对《史记》、《汉书》以下以至“?五代史”?历代正史?,?但是对唐?朝以前的晋史都不满意。两晋南朝时期出现了?26?种晋史?,?到了唐朝初年还?存有?18?种。这些书?,?只有一、二种兼具两晋历史?,?大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晋史。《修晋书诏》批评它们?“?烦而寡要”?、“?劳而少功”,?或者“滋味同?于画饼?”?、?“?略记帝王?”,?所以下令重新修撰《晋史》。?
  重新修撰《晋史》以房玄龄、褚遂良为监修?,?参与撰述的有许敬宗、令?狐德棻、敬播、李淳风、李延寿等?21?人。其中令狐德棻为首?,?他和敬播在?制订《晋书》的体例上起了重要作用。《晋书》的重修以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参酌其它众多的晋史以及晋人的文集予以补充?,?重新修撰。《晋书》?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例、目录各?1?卷。?叙、目已经佚失?,?今存?130?卷。?
  《晋书》的记事?,?起于泰始元年?(265),?迄于元熙二年?(420),?包含西?晋?4?帝、东晋?ll?帝一共?156?年的历史?,?并追叙了晋朝先世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活动?,?还包括了与东晋同时并存的北方十?六国的历史。《晋书》对于这样的纷繁的历史格局?,?能从容的表述出来?,?显?示了当时史学家的组织力量和创造才能。?
  《晋书》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写出了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了以前史学著?作的不足。内容也很充实。因此?,?《晋书》问世以后?,?其它的晋史都亡佚了。?《晋书》的另一成就就是还突出地表现了他对民族关系以及其它割据政权?的历史的撰写。它继承了《东观汉记》的?“载记?”的体例?,?创造性地记述?了?16?国的历史概貌?,?反映了唐朝统一后?“天下一家?”?的思想。?
  《晋书》的?10?篇志是天文、地理、历律、礼、乐、职官、舆服、食货、?五行、刑法?,?写出了两晋时期的典章制度。?
选文?:《刘毅传》?
  《刘毅传》选自《晋书》?45?卷?,?是西晋初年刘毅给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疏?的全文。古代的历史著作?,?常常引用大臣给皇帝的书信?,?包括谢恩的“?章”,?弹劾的“奏”陈请的?“?表?”,?辩驳的?“?议”〃,?条陈的“疏”,?言事的“上书”,?保密的“?封事?”?等?,?统称奏议。而其中往往有重要的史料。本篇揭露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病?,?是反映晋代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1?、讲解选文?:?全文共分?13?自然段?,?但除了首尾两小段外?,?都是刘毅??的“条陈”,?对当时的九品中正制度进行了批评。
2、翻译第2、?3?、?4?段。
?3?、重点词汇?:?品位、名状、中正、格、优诏。
?思考题:
  1、《晋书》十志与载记的内容要点
  2、简析《晋书·食货志》所载述的户调式和占田制
  3、《晋书·刘毅传》“请罢中正除九品疏”的重心所在
参考书:
  1、廖吉郎《六十年来〈晋书〉之研究》,台北中正书局1974年版。
  2、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十四?、《宋书》?

重点?:?选文的阅读和翻译。?
难点?:?选文的翻译。
?解题?:?
  《宋书》与沈约?
  沈约?(441?一?…513),?字休文?,?南朝吴兴人?,?历仕宋、齐、梁三朝?,?史家?一般称他是梁朝人。沈约出身门阀士族?,?家族地位显赫。沈约在?20?多岁时?开始撰写《晋书》?,?到?488?年撰写成《晋书》?120?卷?,?齐永明?4?年开始奉诏?撰写国史?,?撰成《齐纪》?20?卷。齐永明?5?年?(487)?开始奉诏撰写《宋书》?,?次年即成?,?共计纪、传?70?卷。所记起于东晋安帝义熙之初?,?终于宋顺帝升?明?3?年?(479),?包括东晋末年及宋一代的历史。?
  《宋书》在反映时代特点方面是很突出的。第一、在列传方面?,?创立了?家传的形式。以前的正史列传很少附记传主的后人、亲属?;而《宋书》创?立了此例?,?开始以子孙之传附属于父祖之传。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地?主居于统治地位?,?社会风气崇尚家族史和谱系之学在历史编篡学上的反映。
  ?第二、在类传中首创了《孝义传》。标榜?“?孝行?”?“?孝廉”,反映了魏晋?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遗风犹存。《孝义传》序论及后论说?:“?夫仁义者?,?合君亲之至理?,?实忠孝之所资?”,“?汉世士务治身?,?故忠孝成俗?”,?但是《宋?书》撇开了忠而大讲孝?,?说明当时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冲突在历史学领域的?反映。这也透露出统治阶级中提倡的忠、孝的虚伪性。?
  第三、创立了《索虏传》记录北魏及南北战争、通好、和议、互市的历?史?,?正像《魏书岛夷传》记录南朝和南北关系的历史是一样的。这是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在史学上的反映。《索虏传》的后论从历史、政治、军事、?地理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南北局面的形成?,?反映了史学及其对这一重大问?题的重视。?
  《宋书》的志在文字的分量上几乎占据了全书的一半?,?而在价值上更有?超出本书纪、传的地方?,?是司马彪的《续汉书》八志以后又一重要著作。?一、八志的《律历》、《礼》、《天文》、《五行》、《郡国》等志都是从曹魏讲?起?,?是《宋书》志的过人之处。这其中包含着接续前史、贯通古今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宋书》的志包罗曹魏、两晋?,?弥补?了《三国志》无志的缺陷?,?在史学上的成就不可低估。二、《宋书》志有一?篇《志序》?,?概述了志的源流?,?也反映了?6?世纪初中国史家对于制度史研究?的重要性的理论认识?,?是一篇难得的作品。比如它指出?:“?汉兴?,?接秦坑儒?之后?,?典坟残缺?,?耆生硕老?,?常以亡逸为虑。刘歆《七略》、固之《艺文》?,?盖为此也。”?这都是很有意义的见解。三、《宋书》的志中有许多具有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记载?,?比如《律历志》详细记载了扬伟的景除历、何承?天的元嘉历、祖冲之的大明历等我国历法史上的重要文献。《乐志》叙述了?歌舞乐器的缘起与演变?,?汇集了汉魏晋宋的一些乐章、歌词、舞曲?,?具有?独创的风格?,?为前史所不及。《州郡志》记载了汉魏以来的区域建制的变动?F?尤其写出了东晋以来的北方人口南迁和侨郡侨县的具体情况?,?是一篇反映?入口变动和区域变动的重要的地理文献口总之?,?《宋书》的志都写的丰满而??有序?,?在正史的志中颇具特色。
  ?《宋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宣扬天命、佛教、预言。它记载了诵读观音?经千遍就可以免灾的故事。《符瑞志》鼓吹?“?有受命之符?,?天人之应”,?《天?文志》、《五行志》多有此类的记载。这反映了神秘主义的史学观?,?为统治?阶级的合法统治编织了神圣的外衣。
?选文?:?《谢灵运传论》?:?
  本篇选自《宋书》?67?卷。这是沈约用胼文文体写的一篇史论?,?发表他对?文学史的见解?,?前半谈的是情和文的关系?,?后半谈的是声律问题。胼文是?南北朝的流行文体?,?句法讲究对仗?,?语音讲究平仄?,?造句讲究用典。用这?种文体写作?,?通常?“四六?”?成旬?,?音读有节奏?,?形式很优美?,?但常常以词?害意?,?而且满纸典故?,?增加了阅读的困难。但要了解那时的史料?,?必须要?阅读联文。?
  1?、讲解全文?:?全文共分五自然段?,?前四段讲的是魏晋以前文章风格?的变化?,?后一段讲到了文章中的音律问题。
  ?2?、翻译全文。?
  3?、重点词汇?:?五常、六义、四始、文、质、宫、音韵。
思考题:
  1、《宋书》的突出特征
  2、简析《宋书·谢灵运传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3、?谈谈谢灵运的文风
参考书?:?
  1、骆玉明、张宗原《南北朝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十五?、?《魏书》?
重点?:?《释老志》与中国佛教史
难点?:?翻译选文。
解题?:?
  魏收和《魏书》?
  魏收?(505?——572),?字伯起?,?巨鹿下曲阳人?,?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他出使过梁朝?,?也接待过梁朝的使臣。与温子升、邢子才并称“?三才?”?。?魏收在北魏末年就被任以“修国史”?的工作?,?东魏时期?,?担任过一些重要?官职?,?但始终兼任史官之职。北齐天保?2?年?(551),?正式受命撰述魏史?,?最终写成了《魏书》。?
  魏收撰写《魏书》?,?可以直接继承、借鉴的文献主要有?:?北魏初年邓渊所?写的《代记》?,?崔浩撰写的《国书》?,?李彪曾经写出的《国书》?(?未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