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阀- 第5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徐胜思索着弟弟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一阵之后,他问道:“那我去行在以后,朝廷会怎样?”
    “要么就是留在中枢,安置枢密院三衙之类,要么就是两浙宣抚司供职,应该不会有其他安排。”徐卫猜测道。
    徐胜听罢,默然无语,这么看来,事情应该是不离十了。自己倒无所谓,只是一去江南,浑家肯定也免不了,但儿女怎么办?当他拿这个问题去问弟弟时,徐卫反问道:“四哥你想怎么办?”
    “徐仲已经在军中有所发展,他最好能留在兴元,徐亮和女儿们我想还是一同去南方吧。你嫂子身体不好,需要有儿女照顾。”徐胜道。
    徐卫思索片刻:“这个我来安排,没有问题。徐亮年纪也到了,哥哥到江南以后,朝廷若是主动安排自然最好,要不然就让六哥找找路子,我也会写信给他,专门嘱咐这件事情。”
    “嗯,九弟,如果事情真是这样,那徐仲我可就托付给你了?”徐胜道。
    “这点四哥尽管放心,他是我亲侄子,最迟不过年底,我给他提个统领。再说了,王彦是我老弟兄,一定会照顾他的。”徐九宽慰道。
    七月底,徐胜就会同韩常,以及多名投降金军将领离开兴元,启程前往江南。徐卫也知会嫂子和侄儿侄女,早作准备,相信年底之前他们也会动身。
    之后,徐卫就开始着手安排河东的人事。此番西军出征,复河东数十州县,需要大批的文武官员前往河东主持局面。徐卫拟定的策略是,从河东本地的义军领袖中,挑选一部分;再从川陕两地的官员中挑选一部分;此外,一些投诚的原金国官员可以酌情留用。通过这三方面,燃眉之急应该可以得到缓解,但要真正配齐河东的班子,恐怕不是一时半儿能够办成的。
    而且还有一点,义军中挑选和原金官留用,相信没有什么问题。但要从川陕两地征召,就有些难度了。河东被金人乱搞了十几年,这次又经历了兵祸,条件自然比不上四川和陕西。人家在川陕作官作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大乱之后的河东?这不仅仅是一道命令就能够解决的事情。
    徐卫和宣抚处置司的幕僚们商议之后,决定对前往河东任职的官员给予一系列优待。首先就是级别上的。比如按宋代官制,要作知县,最高要求是正七品,比如东京治下的各县;最低要求是从八品,比如外地各州治下的县。
    那么,就有针对性地征召一批刚踏入仕途不久,有那么几年历练,正在九品这个级别的官员。只要你肯去河东,直接提一级。
    这是政治上的待遇,经济上也有补助。凡是去河东的官员,宣抚处置司另立一个名目,在本俸和津贴之外,另给一笔额外的收入。此外,还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好处,那就是凡去河东供职,任满一期,优先转官,任满两朝,只要没有过错,保证晋升。
    这些待遇一开出来,还真有不少官员动了心思。尤其是那些在川陕不得志,久久得不到提拔的人,便想着,与其如此,何不去河东走一遭?只要尽职尽责,不用有多大的政绩,但凡没有过错,就能保证得到晋升。
    而且这回门槛也低,非常适合那些刚刚通过各种方式踏入仕途,比如受恩荫的,家里出钱出物捐官的。这类人因为不是走科举正途出身,所以他们的全都是最低的九品,而且他们的仕途也不平顺,就算有缺也轮不到他们,既然这样,河东就是个好机会!尽管要冒些风险,比如哪天金军突然南下,要重夺河东之类,但两相比较,还是值得一试。不过,走科举正途,有进士出身的人,对这事就不那么感兴趣了。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徐卫就征召到六十多名官员,先由宣抚处置司的幕僚筛选,然后由他和张浚等人面试,剔除其中实在上不了台面的,比如大字不识这种,然后直接到宣抚处置司领取一张徐卫亲笔签发的“告身”,就可以到河东走马上任了。
    一时之间,把守风陵渡的西军官兵,天天都能看到出示“告身”,要求安排过河的官员,最低都是县丞县尉之类,甚至有人“告身”一亮,不得了,知州。
    当然,这种难逢难遇的机会,徐卫的部将下属们自然不会放过。千方百计地找门路,希望能给自己的子侄亲属谋个出路。不过,高级官员都有荫补子孙的资格,所以他们不用操这个心,干这事的,多半都是中下级官员,而且他们又没有资格直接见徐卫请托,遂请求自己的长官出面打招呼,递。
    对于这种事,徐卫不能不管,也不能全管,反正到最后,条件只有一个。只要你不是目不识丁,且身体智力健全,没有作奸犯科,又取得了官员身份,那就“拼爹”吧,如果你爹职位还行,也有功劳,那就有希望,如果你爹恰巧参加了这次河东之役,那几乎不成问题。比如这次立下首功的张宪,他的外甥前些年来投奔,走他的门路,荫补了一个九品小官,一直赋闲没有职事。
    这回,张宪亲自给徐卫写信,希望大王能照顾,徐卫就专门指示有关官员,说这厮读过几句书,也有些武艺,给他弄个县尉吧。你想张宪是徐卫的老部下,面子多大?再加上徐郡王亲自打了招呼,于是他这外甥不但弄到了一个县尉的差遣,而且还能自己挑想到哪里任职。
    笼络人心,形成利益集团,就是这么干的。
    县尉县丞这一类的佐官可以这么干,但知府、知州、知县就不行了,还得从进士出身的官员中仔细挑选,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到了八月中秋的时候,契丹人估计是收到消息,知道徐卫回到了兴元,专门派人来贺中秋,同时探探徐卫的口风。
    为什么?当初马扩作为徐卫的全权代表,在与契丹人谈判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瓜分西夏的主张,但契丹人基于种种原因,不同意这么干。结果,留下隐患,而且很快就触发了。这回,如果不是党项人在背后搞鬼,说不定战局不止于此。
    契丹人回师河西之后,一来自己也恼火,二来估计徐卫也不高兴,于是在正式遣使之前,先来摸摸情况。徐卫还算遵照礼节给予了接待,但他本人没有出面接见,随便找个理由搪塞过去。
    很快,急着解决西夏问题的萧斡里剌,就又派他的儿子萧朵鲁不来了。
    “大王,萧朵鲁不已经在厅上等候,是不是……”张庆立在徐卫案桌前请示道。
    “你让张浚和马扩先去陪他说会话吧,我手里的事忙完就来。”徐卫头也没抬。张庆走后,徐卫把剩下的公文批完,然后取了幞头扣上,略整衣冠,就出去了。
    但他去的,却不是萧朵鲁不所在的花厅,而是直接出了宣抚处置司衙门,骑上他的汗血宝马,投一处所在而去。
    到了那里,原来却是徐胜的府邸。此时,那府门前,停了好几辆车,上面已经装好了行礼,一看就是要出远门。徐胜到了行在以后,朝廷举起了的仪式,他本人也受到了皇帝赵谌的“亲切接见”,足实慰劳和表彰了一番,又问西部局势,徐胜的回答颇使皇帝欢心,于是加一镇节度使,赏赐不少钱财。
    这献降结束以后,按说徐胜就该回了,但就在第二天,皇帝降下诏书,以徐胜久在西军,多次与金人战,经验丰富,可堪教练为由,免去其“两兴安抚副使”的差遣,改任两浙宣抚判官。
    武臣出任“宣抚判官”,这是很少见的。而宣抚判官作为宣抚使的高级幕僚,有一定的权力,但朝廷用徐胜作两浙宣抚判官,一来当然是就近安排,方便控制,二来,也是希望他帮助赵点训练两浙兵。徐胜早有心理准备,因此也不意外,遂请示有司之外,就打算将家人都接到江南来。
    所以,才有了徐卫眼前这一幕。
    “九官人来了。”徐府的仆人们叫道。
    其时,徐王氏,以及徐四次子徐亮,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女儿都已经上了车,就等着徐卫来。张九月也坐在徐王氏的车里话别,徐四徐九的亲姐姐徐秀萍也大老远地从秦州赶过来相送。
    这姑嫂几个躲在车里,说不完的话,流不尽的泪,因此徐卫下马时,她们从车里出来,一个个泪流满面,眼睛通红。倒是徐四长子徐仲懂事,引弟弟徐亮上前行礼道:“九叔。”
    “嗯。”徐卫应了一声,抓住侄儿肩膀拍了拍,目光就落在徐亮身上。RO
    【……第七百一十三章遍植党羽】@!!

第七百一十四章 对宋求和
    第七百一十四章对宋求和
    “徐亮。”徐卫唤道。
    “九叔有何吩咐?”徐亮上前一步执礼道。
    徐卫伸手搭着他的肩膀,正色道:“此去江南,路途遥远,你母亲身体又不适。你应该替父兄好生侍奉母亲,照料两个妹妹,知道么?这一路去,视情况而定,该疾就疾,该缓就缓,我已经打过招呼了,不一定要急着赶到。你母亲恐怕不习惯坐船,沿途能走陆路就走陆路,荆湖和江西都有我的故旧,你也别怕不好意思,有什么要帮忙协助的,就只管开口。”
    “侄儿谨记叔父教诲,必不敢忘。”徐亮也正正经经地回答道。
    “好,到了以后,赶紧捎个回信来,免得一大家子都挂念着。你以后的事,我已经和你父商量过了,到了江南,你六叔自会安排,自己多用心。”徐卫又道。
    “是。”徐亮俯首道。
    徐卫欣慰地一笑,这才走向嫂子,执礼甚恭:“嫂嫂。”
    徐王氏快五十的人了,跟徐卫穿越而来之初相比,苍老了许多,再加上近年身体不太好,越发地显老,鬓角已现白发。她嫁到徐家以后,一面要侍奉公公,照料丈夫,还要抚养幼儿,以及小叔子徐卫,是个操劳的命。随着徐胜官越作越大,局势也越来越好,好不容易可以安养晚年了吧,这又得跋山涉水地去江南,心情可想而知。
    一看到小叔子,不禁悲中从来,委身一福道:“徐仲就拜托叔叔了。”
    徐卫慌得伸手虚托,忙道:“嫂嫂何必如此!徐仲如同我子,何须吩咐?”
    张九月也在旁拭泪道:“四嫂只管放心就是,对于徐仲,我夫妇必视如己出。”
    徐秀萍本是个爽利的人,此时带泪笑道:“罢了罢了,哭哭啼啼的也不像个样子,现在老九也来了,动身罢。”
    徐王氏又唤来徐仲,吩咐道:“九叔如同你父,九婶如同你母,凡事都要听你叔婶的话。姑母一家虽在秦州,你也不可失了礼数。”
    “母亲放心,儿记住了。”徐仲认真道。
    徐王氏这才擦了一把泪,仔细看了徐卫几眼,又拉着大姑子和弟妹的手,眼泪顿时又如雨下,她两个未成年的女儿也哭得雨打梨花一般,让人好生不忍。
    “姐姐弟妹都多珍重了,这一去,不知道……”徐王氏哭道。
    “呸呸呸!往后的岁月长着呢,你说什么胡说?赶紧地,上车吧!”徐秀萍打断道。
    徐王氏把心一横,转身往车上登去,一家人上了车以后,张九月和徐秀萍两个还在车下不停地嘱咐着,车都驶动了,她俩还追着说个没完。
    徐卫一挥手:“九月,你和三姐先回去,我去送。”
    听了这话,张九月和徐秀萍才停了下来,见徐九跨上马,跟着车往城外去之后,还伸长脖子眺望着,一直到看不见了,这才各自上轿回郡王府。
    徐卫和徐仲叔侄两个,都骑着马跟着车,也没说什么话。徐王氏不止一次掀起车帘劝道:“九弟,回吧,别送了。”
    “无妨,我送嫂嫂出城。”徐卫答道。虽说他是个冒牌货,但徐家这一大家子里,他确实跟徐四夫妇,以及三姐徐秀萍感情最好。而且他也清楚,这一走,再想跟四哥四嫂见面,就没有那么容易了,送一程算得甚?
    车马出城,徐王氏再三请他回去,徐卫这才勒住马,动情道:“嫂嫂珍重,一路免不了舟车颠簸,多注意身体,到了赶紧捎个信,免得兄弟挂念。”
    徐王氏却只顾流泪,竟不能言,只点了点头,就放下了帘子。徐卫与徐仲一直目送车马离去,这才打马回城。一路上,自然免不了叮嘱鼓励侄儿。随后,徐仲自去军营,徐卫则投宣抚处置司,辽军使者萧朵鲁不正在那里等着他呢。
    入了衙门,直奔花厅,堂上马扩张浚都没料到他从外头回来,也不说破。萧朵鲁不毫不知情,还以为对方因为西夏的事情有情绪,故意迟来,因此一见他露面,就起身上前道:“见过徐郡王。”
    “客气,请坐。”徐卫还礼道。
    分宾主坐定,徐卫首先问道:“令尊还好么?”萧斡里剌亲率大军东征复国,这次兵败而回,徐卫照理自然要问候一声。
    萧朵鲁不叹了一声:“唉,出师不利,父帅很是不快。这次在下前来,父帅再三交待,西夏的事一定要征求徐郡王的意见。”
    徐卫也不打算跟他绕弯子,直接道:“西军征战经历,想必张参议马参谋已经通报过了,那就劳烦尊使……”
    “这是自然。”萧朵鲁不频频点头,随即就介绍了辽军此次东征的经过。此番辽军东征,以西三州为首要攻取目标,开头打得非常顺,连破金军,又击溃大同府而来的援兵,可以说是震动燕云。但不久,兀术就率领金军主力前来增援,双方在大同府境内决战。辽军虽有骑兵之利,然兀术步骑协同,结严阵抵挡辽骑冲击,又依靠精良器械,给辽军重创,最终击破侧翼,导致辽军战败。
    辽军一路退到云内州,准备整军再战。然而此时,征召的蒙古人受到忠于金室的汪古部阻挠,无法会合。这还是小事,最让辽军心惊的,则是背后出了问题。
    西夏趁辽军出征,萧合达也率军助战的机会,集结数万兵力,进攻萧合达的老巢夏州。尽管,这件事情因为西军的火速介入而迫使夏军撤退,但却扎扎实实骇了辽军一跳!腹背受敌,这是谁也无法接受的。萧斡里剌权衡之下,决定撤退。在途经夏境时,愤怒的辽军将士袭取了应理鸣沙等城池,屠城泄恨。
    “党项人反复无常,转面无恩,实在可恶!父帅深恨当初没听徐郡王建议,因此派在下来,就是与大王协商,如何惩治西夏?”萧朵鲁不道。
    徐卫听罢,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