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阀- 第4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折可求是军中元老,威望卓著,离不开他啊。”徐绍说着,又是一阵咳嗽。再看一遍,才将公文递还佐官。
    “徐相,因战事的缘故,中书积压的公案为数不少,有司再三敦请……”佐官说得有些为难。因为都知道徐绍身体不好,他的得力助手秦桧又被罢免,朝廷这么多事,都赖他一人,实在不忍心。
    “唉,若会之在,何至如此?罢了,都拿来吧。”徐绍叹道。
    佐官领命而去,刚出宰相的办公堂就跟一位同僚撞个满杯,后来的也没空道个歉,匆匆入内,疾声道:“徐相,川陕宣抚处置司和陕西制置司上书到。”
    “哦?拿来”徐绍来了精神。在此之前,徐处仁已经上报朝廷,说是陕西制置使徐卫亲率西军三万余,兵出潼关,讨伐河南金军,以策应襄汉,却不知结果如何?
    佐官递上奏本,徐绍先取了徐处仁的本,展开来看。这一看,直看得频频点头,嗯个不停。老九到底是个争气的孩子,看看,三战三捷,复洛阳,占虎牢,破郑州,竟一度打到东京城郊而且就在他从前练兵的牟驼冈扎下营寨最重要的是,这一次西军东征,斩获无算
    “好此番若无川陕宣抚司相助,折何二宣抚岂能建功?”徐绍一时忘了病痛,捶案赞道。
    看毕川陕宣抚司所奏,又拿起侄儿的奏本,先没看内容,只观字迹。这个老九,光顾着练兵打仗,怎就不多读些书,练些字?好歹也是建节的人,这手字实在不堪便是读过几年书院的学生,也比他这鸡扒似的字工整
    可当徐绍看到奏本内容时,却再也没有这份闲情雅致来关心侄儿的学业了。“永昌陵以下皆惊犯,泰陵至暴露,臣解身着紫袍覆之,就地浅葬……”永昌陵就是太祖赵匡胤的陵寝,永泰陵则是哲宗赵煦的陵寝。
    那佐官立在旁边,见宰相须发皆动,牙关紧咬,一双眼睛渐渐染红,不知何故。突然,徐绍一拳打在案桌上,震得纸笔墨砚乱颤,骇得佐官大惊失色
    “金贼终我一生,不与媾和”徐绍狂吼之声,惊动了外面办公的副相和佐官。众官纷纷聚拢过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快请朱相、许枢密、刘枢密、各参知政事及签书枢密过府”
    葛岭,东晋著名方士葛洪葛仙人修习之所,行在迁到杭州以后。道君就住在此处,每日“潜心”修炼,以期飞升。只是道君终究还是尘缘未了,仍怀念他君临天下的时光,所以还没有修成正果。
    及至徐绍、朱胜非、许翰、秦桧等人发动政变,迫赵桓下台,拥立新君。赵佶本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哪知,赵谌上台以后,仍旧受到其父赵桓的掣肘和影响。他这个皇祖父根本插不上手,时间一长,道君还真就把这些看淡了,从此闭门于葛岭抱朴庐,居于半闲堂,每日研习经典,修炼丹药,与草木为伴,风月为朋。闲时,仍旧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写上几笔瘦金体,画上几幅花鸟画,日子倒也过得平淡。
    除了他最爱的第三子,嘉王赵楷时常来看望他以外,几乎不接见任何人。太上皇赵桓和皇帝赵谌,按例,每月应该来探望他四次,但这两父子时常借故不至,道君也不以为意。
    这一日,道君在当日徐绍等人拜见他,请求出山作主,促成政变的那块巨石上打坐,或许是采天地之灵气吧。不过,看起来今天道君心绪不宁,坐了一阵,起身回到半闲堂,使内侍取来纸笔,有心写画他几笔,但无论是写字,还是画画,刚开始几笔,就觉得毫无生气,遂将笔一扔,怪道:“何至于心神不宁?莫非有灾祸?”
    正疑惑时,有道士来报,其实也是内侍扮的,说是太上皇赵桓,圣上赵谌,以及朝中宰执大臣齐至抱朴庐,求见道君。
    赵佶听罢,淡淡一句:“我已是闲逸之人,俗事与我无关。”竟不见儿孙及当朝重臣。
    道士依言外出禀报,不多时又来,道:“太上与官家跪于门外,众大臣掩泪不止。”
    赵佶听到这里,倒觉得奇怪了,这是什么情况?又非国破家亡,何必如此?转念一想,难道是金军打过长江来了?一念至此,便道:“让他们进来吧。”语毕,重新拾起笔,草草几下,勾出几点梅来,觉得有些意思了,遂捉了衣袖,潜心作画。
    当赵桓赵谌父子,引着宰执大臣步伐杂乱地进入半闲堂时,道君已然入定一般,浑然不觉,只醉心于丹青之中。以至于儿孙大臣向他跪拜,他也丝毫没有反应。
    直到耳边响起恸哭之声,他才扭头皱眉道:“何事?”
    但见太上皇赵桓,皇帝赵谌,以及徐绍、朱胜非、许翰、刘延庆等重臣都伏地而恸,甚是悲怆。赵佶皱眉道:“何事如此哀伤?”
    赵桓直起身来,已然泪流满面,痛声道:“国难不息,乃至历代先帝蒙尘,此皆儿孙之罪也”
    赵佶脸色一变,先帝蒙尘?这话从何说起?
    徐绍是宰相,当下也直起身,哭道:“陕西制置使徐卫,于去岁发兵东征,出潼关,复洛阳,直至巩县。见大宋历代先皇之陵寝俱被盗掘,往昔庄严之地,禽兽出没其间,骸骨遍地,惨绝人寰自永昌陵以下,皆受惊犯永泰陵竟暴露,卫解所穿之紫袍包裹,就地浅葬……”
    赵佶手中之笔啪一声掉在纸上,那张本来波澜不惊的脸,瞬间扭曲万状他虽潜心修道,但道家从来也没说要不认祖宗的
    听闻从太祖到哲宗的皇陵都被盗掘,皇兄的遗骸竟然暴尸野外,赵佶心中的震惊和悲愤难以名状他怔立当场许久,嘴唇微张,喉头发出“啊啊”的声响,就是说不出来。好大一阵之后,那含糊的声音终于变成了凄然恸哭
    那半闲堂上,君臣愤懑至极,个个痛哭流涕,视为奇耻大辱,不共戴天
    哭得累了,乏了,众臣扶道君,太上皇,和官家坐下。赵佶仍不免悲从中来,试想,他自己退位,儿孙皆不孝,本来已经够凄凉的。如今听闻祖先陵寝遭受劫难,他的兄长,哲宗皇帝的尸骨竟然暴露荒野,而他自己却无能为力,心中的悲苦可想而知。
    “具体何人所为”道君切齿问道,这方外之人,竟也动了雷霆之怒
    “据查,乃伪韩高逆世由主导,伪河南府尹孟邦雄亲为”赵桓回答道。
    “孟贼何在”赵佶声色俱厉。
    “徐卫攻破洛阳,俘获孟逆,申诉其滔天之罪,就地处决,并夷其族”
    

第五百五十六章三镇节度使
    第五百五十六章三镇节度使
    赵佶内心的痛苦难以诉说,高世由,曾经是他宠信之臣,官拜西京留守。谁料到,一旦女真南下,他就叛国投敌,后来竟据两河僭越称制,干下这等十恶不赦之事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作为赵氏的大家长,他忍着悲痛,嘶声道:“眼下皇陵是何境况?”
    “回太皇太上皇,徐卫班师以后,留兵驻守虎牢关,多移郑州之民西迁,以图恢复。皇陵已处西军拱卫之下,等待朝廷定夺。”徐绍红着眼睛回答道。
    听到这话,道君心里总算得到一丝安慰,还好有徐卫,否则,我们赵氏子孙他日非但无颜在九泉之下见先人,更没脸面对天下臣民他虽然不再过问朝政,但事关祖先,他有发言的权力。思之再三,嘱咐道:“河南府既已光复,朝廷应当尽快对皇陵加以修葺,保护,否则,愧对先人愧对臣民”
    赵谌只顾悲切,竟没想到回应,还是徐绍提醒他,才如梦方醒道:“朕自当命有司着手办理此事,以告慰祖先。”
    赵佶又叹一声:“徐卫东征有功,且护皇陵以全我孝道,对如此忠贞之臣,务必爱护,以酬其功。徐卿,你们一家于国有劳,真满门贤良”
    徐绍谦谢,赵谌表态道:“徐卫乃西北柱石,朝廷倚之甚重,朕自会多加封赏,以抚忠臣之心。”
    又说一阵,赵佶难忍悲痛,命儿孙及大臣自去。独留自己在那半闲堂上长吁短叹,悲痛莫名。这一头,太上皇和官家离开葛岭之后,在回城途中,赵桓指示儿子,徐卫是我在位时亲擢的,忠勇双全,川陕之事皇帝你要多借重他。除此之外,姚平仲和刘光世都是为父在位时着力栽培的武臣,你只要善加抚慰,多施恩义,西北就会省心许多。回去以后,为父亲笔写诏一道,到时,随着封赏他的诏书一起发往陕西。
    赵谌一一记下,回城次日,即命中书尽快拿出修葺皇陵和嘉奖功臣的方案来。徐绍召集相关官员商议,决定由中央直接派员出掌河南府,专门主持修葺皇陵之事,并拨下专款。只不过,具体人选却不好定。
    想那河南府,沦陷多年,境内盗贼满野,义军蜂起,且户口锐减,又处在对金前线,而这出掌河南府的官员品级还不能太低,回为洛阳是大宋西京,河南府尹要兼西京留守。试问,好端端的京官,谁愿意去那凶恶之地?
    思来想去,徐绍想到一个,那就是他极为倚重的秦桧。秦会之自从去年被罢去副相之位以后,一直赋闲,没有正式差遣。徐绍曾经在月初请求皇帝给他官复原职,但没有得到批准。徐绍为官一生,宦海沉浮,对这些事看得很透。
    秦桧之所以被打击,不是因为他,而是因为自己。如今战事已经结束了,他还不能官复原职,也是因为自己。官家在这事上的态度,已经释放出某种讯息。
    既然重新作副相行不通,与其在行在赋闲,不如放个外任,积些功劳再回中央。徐绍亲自找秦桧面谈,将这事道出,秦桧起初不太愿意,直到徐绍对他挑明,修葺皇陵是件好差事,只要办妥了,你回中枢就有希望,秦桧这才答应。
    徐绍遂向皇帝请诏,让秦桧出掌河南府,主持修葺皇陵。赵谌立马照准,命其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回为秦桧是当过“参知政事”的,属宰执之列,因此他下地方任职,就不能叫“知河南府”,得叫“判河南府”,以示高高在上。
    至于对徐卫的封赏,宰执大臣们颇费了些脑筋。徐卫刚建节不久,按制度,节度使必须作满一定的年限,才能作“检校官”,然后武臣升到检校少师,方拜太尉,文臣作到检校少师,乃进开府仪同三司,彼此到达各自晋升的极限。
    但徐卫的功劳摆在那里,你不可能赏些财物敷衍。最后皇帝下特旨,徐卫功大,可以破例。遂议定,授徐卫“武胜军、绥德军、定边军三镇节度使”,进“检校少师”,赐勋号“柱国”。除此之外,太上皇亲笔草诏一道,嘉奖徐卫。
    不久,官家赵谌御笔亲书,极力褒奖,又赐钱二十万贯,并内府奇珍数件,以及皇帝御用的金带一条,准备发往陕西。
    但此时,宰执大臣普遍认为,西军接下来的事,就是要反攻陕西,收复全境。徐卫作为陕西制置使,总节西军,却直接受川陕宣抚处置司管辖,可能有不便之处。这可以参照江西和荆湖的例子。
    折彦质何灌两人,都充任宣抚使,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方能完全施展,克尽全功。徐卫也应该在川陕宣抚处置司挂上号,才能方便行事。赵谌会意,将此事加入诏书之中,命内侍带着圣旨和赏赐,赶往陕西宣诏。
    建武四年,二月下旬,徐卫受徐处仁之命,又在环庆和泾原开榷场两处,至此,与西夏互市的市场达到五处之多,超过了从前和平时期的规模。不但陕西和四川,便连荆湖的商人也闻风而至,想来分一杯羹。
    党项人跟汉人作买卖,不但满足自己的需要,甚至作“二道贩子”,把从汉人手里买来的纺织品、茶叶、瓷器、海外香料等货品,转手又卖给西域的辽国,因此需求很大。为此,刚刚登基的夏主李仁孝数次遣使南来,拜会徐卫和徐处仁,要求护大互市的规模。
    而徐卫此时也从党项人那里探知,重建辽国的耶律大石通过几次大规模用兵,已经在西域打下万里江山,并吞多邦,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因为多年的经营,辽军“军势日盛,锐气百倍”。
    而且,耶律大石作为曾经的辽国重臣,并且是考科举出身,作过翰林的人,深受汉文化和中原典章制度影响。即使他在异域建国,仍旧不忘故乡,在他的王朝中,官方语言定为“汉语”,自己的称号也按照汉制,为“天志皇帝”,并且建立了年号“延庆”,封他的妻子萧氏为“昭德皇后”,而且在官方公文里提到大宋,仍旧称“南朝”。
    最为重要的是,尽管耶律大石一直马不停蹄地西域,也就是后世的中亚,扩张领土,积蓄力量。但他的政治号召一直没变,而且再三强调,那就是“救君父,济民生”。辽国的君父是谁?天柞帝,耶律延禧,辽国的末代皇帝,现在仍旧是金国的阶下囚。
    徐卫知道,像耶律大石这样的世之枭雄,必定念念不忘恢复故土,重回燕云。再分析当下时局,紫金虎觉得,此时有必要主动去联系这位“天志皇帝”,相约抗金,把西辽,西夏,都拉到同一阵线来。
    他把这个意见报告给宣抚处置司,但徐处仁对这件事积极性不高。一来,他并不了解耶律大石和西辽;二来,他的视野只局限于川陕一地,认为自己把川陕经营好,守住西部就已经够了。其他的事,实在无心去管。
    徐卫作为制置使,只管军事,徐处仁没想法,他也无可奈何,遂搁置下来。
    这一日,徐卫正在给自己的第二个女儿徐姡芩晟铡U啪旁禄程プ闶拢谛煳蓝髦熬陀稚艘桓雠∶鞀{,等徐卫回来,次女满周岁,他还是欢天喜地地给女儿庆生,可这事在徐家内部却招致诸多议论。最不满的就是徐卫的亲嫂子徐王氏和他的亲姐姐徐秀萍。徐母早亡,因此作嫂子和姐姐的,便分担了母亲的责任,照顾弟弟。
    这些年来,她两个一窝窝地生儿子,徐胜从长子徐仲,到幼子徐谦,都凑成五虎将了,可老九连半个儿子都没有,这不叫人生气么?
    因为这个,徐王氏徐秀萍两姑嫂都没到,只叫人随个礼。徐四徐五因为忙于军各,自然也不可能亲自到,徐六远在绵州,也只能请人代表。而张九月的亲戚都不在陕西,所以这周岁宴有些冷清,除了徐府的人以外,并无半个客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