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阀- 第2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问完之后,突然想起什么,抬起头恳切地问道:“子昂,你给本相说句实话,真的就只能放弃了?”
    徐卫还没作答,他估计是怕不说实话,又补充道:“本们待你如何。你心里当是有数!如此紧要关头。你万万不能瞒我!”
    徐卫嘴唇一张,要回答了。很难想像,堂堂陕西宣抚使能紧张成这模样,又抢了话头:“当然。本相知道你也有难处,连你堂兄徐原都撤了。但,本相想知道,凭你的兵力。我们不说击退粘罕,顶住有可能吗?长安城里的粮食,足够你部吃用,咱们跟他耗!”
    这人心都是肉长的,况且对方又数次有恩于自己,紫金虎一时也觉的不忍心。但很快他就想到,曲端不也是西军将领了,他凭什么就能只图自保,数次违节?张深不是脚延大帅么?人家还直接投降了金人,我徐卫就那么倒霉,为什么救火的事总让我干呐?
    李纲见他一时不说话,心头狂跳。抢出案桌来,扯住徐卫问道:“怎么?可是有办法?你说,你说,只要有办法,你提任何要求都没问题!曲端不是数次违节么?都统制你来作怎样?”

第三百四十五章 东京来人
    在着语矛伦次,简直有点不能自抑的富抚相公,徐卫孙智慌地抽回手,转身朝后走去,从靠西面墙那里提起一把茶壶,感觉分量不对。揭开盖一看,半滴水也无。这都乱成什么样了?
    又提一把,还剩几口水,提过去给李纲倒上,又将茶杯递到他手中。宽慰道:“相公但坐,吃口茶。”
    李纲哪有心情吃茶?接过茶杯放在桌上,焦急道:“子昂!什么时候了?你就说,有,还是没有!”
    徐卫长身而立,右手搭着刀柄。李纲此时才注意到,素来不携带兵刃的紫金虎,腰里居然择了把刀!看来,真到了千钧一的时候!他将目光上移,落在徐九脸上,急切地等待着答案。他很希望这个陕西六路最年轻的帅臣能再一次逆转局势。当年金军距离东京不过两百里。何等危急?可徐九把粮一劫。不也逼得斡离不走投无路么?为什么这次就不行了呢?不可以再劫他一次么?
    可徐卫终究还是摇了摇头,,
    他却还不死心,上前道:“现在长安周边虽然只剩你一军,但城里有种太尉统率的两万马步,本相还可以从秦凤紧急增调!即便不多,总可解燃眉之急!”
    徐卫捉着刀不说话,李纲急得没奈何,跺脚道:“子昂啊,倒是说句话!”
    徐卫网要说话,便听得外头喧哗,宣抚司乱成这样,那些诸司官员恐怕还聚在外面,喧哗本不足为奇。但那声音越来越高,其间夹杂着几句含糊不清的话,徐卫听了个大概。好像在说什么“即来,”代表留守”断然”民怨”之类。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那掩上的房门被人大力推开,宣抚判官王庶抢了进来。顾不愕李纲脸上的不悦之色,匆匆上前道:“宣相,东京来员!”
    徐卫侧过身去,东京来员?现在三叔是东京留守,也就是说他派人来了?来干什么?只见王庶将一封书信呈上,李纲一把抓过,拆开就看。徐卫见他脸上神色阴睛不定,偶尔还抬起头来看看自己”说莫非来人跟自己有关系?
    李纲看罢那封:“徐太师自东京派员至陕。充陕西抚谕使。”
    这大宋官制里,除了形成定制的宰相、枢密使、三衙大帅等以外,还有名目繁杂的,具有临时性的这样“使”那样“使”徐卫至今没弄明白过。但三叔既然派出了什么抚谕使。想必有其道理,且看看是谁。
    李纲已经让王庶请这个“陕西抚谕使”进来,徐卫把目光投向门口。不多时,一人昂然而入,他的年纪比徐卫大不了多少,端得是好相貌!高眉挺鼻,脸庞削长,目有朗星之光,眉若奋击之剑,身上穿着五品以上官员的朱红色常服,头上戴顶交脚慢头,腰里虽然也扎着金带。但却还佩着一个银鱼袋。往堂中一站,堂堂一表,神采奕奕。
    那人冲李纲一拜,口中称道:“卑职见过宣抚相公。”
    “贵使远来劳苦,不必拘礼。”李纲点头道。
    那人又面向徐卫,展颜一笑:“卑职见过经略相公。”
    徐卫看到他,起先是吃了一惊。略微一想随即释然,抱拳还礼道:“六哥。”你道此人是谁?正是徐绍次子。徐家第二代里排行第六的徐良!和徐家兄弟大多投身行伍,担任军职不同的是,徐良自幼读书,更于前些年金榜题名,考中进士。天子因为徐绍的缘故,不放他外任。直接进入枢密院供职。
    及至徐绍担任东京留守,未能前往行在,他便留在父亲身边,担任留守司的官职。廊延失陷,东京留守司极为关切,再加上李纲上报,请示是否退守秦陇。徐绍虽然不愿意担责,把这烫手的山芋推了回来。但心里着实放不下,又怕三个侄子在这紧要关头处理不当,经过谨慎考虑,派自己的次子为“陕西抚谕使”代表留守司前来。
    这抚谕使,从字面意思也可看出端倪。抚,就是安抚,谕,就是宣扬。也就是说,徐良这个抚谕使。是代表东京留守司,甚至是代表朝廷。前来陕西安抚官员军民,宣示上面的方针政策,基本上属于调研一类。
    徐良一来,李纲和徐卫之间的对话也就不得不中断了。三人落座之后,王庶还就不走了,也跟着坐下来。徐良虽然阶次不高,而且抚谕使也没有干涉军政的权力,但他毕竟是代表东京留守司,而留守司又是官家钦命的,代表朝廷主持北方军政的机构。所以,身为陕西最高长官的李纲,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向徐良通报现在陕西诸路的情况。
    不过,在李纲开口之前,徐良已经问道:“这衙署外万民云集,所为何事?”
    李纲脑袋里一阵绞痛,撑住额头,并不回复。王庶见状,遂将宣抚司“退守秦陇”的决定告诉了徐良。后者听罢,也不禁吃惊,李纲胆子倒真大,此等捅天的事情他还真敢干?你这么一弄,就算我们留守司放你一马,镇江行在能让你过去么?
    “宣相,卑职多嘴问一句,真到了那地步?”徐良问道。
    李纲撤了手,靠在椅背上,苦笑道:“那你得问你这位堂弟。”他现在是骑虎难下,退守秦陇的决定是他下的,还没开干,消息就让人捅出去了。反对的声浪这么大,即便他素来果断坚决。也是进退两难。
    徐良不知为何,却不去问。李们见状,站起身来道:“不管如何。总得先劝退百姓,本相不出面。谅他们不肯散去。”语毕,戴上乌纱,径直朝外走去。至王庶身并时,停了停,后者会意,跟上脚步,出了二堂。他两介,出去,好像又招呼了诸司官员,反正外面消停了不少。
    待人一毒,徐良赶紧坐到堂弟身边,问道:“大哥何在?”
    “已回泾原,目下长安周边,只余陕华一军,而女真人带甲十余万。欲寇关中平原。”徐卫语气平实地回答道。
    徐良不禁到抽一口凉气,合着我巴巴撵来,正好投身虎狼之地?

第三百四十六章 打吧
    那十弟打算如何自处。,经讨短暂的错愕!后,徐良“刃:十分郑重的口吻问道。
    徐卫随口道:“遵从宣抚司决定,退守秦陇。”在徐家五兄弟中,他和“一母同胞”的徐胜,以及大堂兄徐原最亲近。反倒是三叔徐绍的两个儿子没有过多的来往,虽然是堂兄弟,但见面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完。所以,他并没有说太多。
    听到堂弟这句话,徐六低头沉思半晌,而后抬起头来,直视着徐九:“不行
    这两个字让徐卫很诧异。什么时不行?而且徐六的语气让他很不解,你是以堂兄的身份在跟我说话呢,还是抚谕使?好像无论哪种身份,你都不应该这么说吧?
    “为何?”徐卫问道。
    徐良叹了一声,抖了抖有些折皱的官袍衣摆,继而道:“你和大哥四哥在陕西,想是不清楚镇江行在的态势。”
    这一点徐卫承认,但他不觉得这有可惜的。赵官家带着群臣去了江南,陕西就是山高皇远帝,这也正是他想要的。
    见徐卫不说话,徐良继续道:“官家离开东京时,给父亲大人的诏命是坚决抵抗,死保东京。在金东路军兀术的追击之下到达镇江后给东京留守司来的第一道上谕,要求“勉力而为。及至金军攻城不下,无奈罢师北归后,父亲欲遣五哥、韩世忠、岳飞、王贵等将复大名及山东,临行之前,行在来急诏,叫停
    徐卫听到此处,淡淡地笑了一下。徐良看到,心里颇为奇怪,但也没去问,继续道:“隔半月之后,行在以枢密院公文的形式知会东京留守司,说金军劫掠中原,行在的安危为目下头等大事,要抽调的军至江南,拱卫行在。父亲大人拦下了这道命令。上奏抗称陕西正是用兵之时,万不可行此举
    拦他作甚?几十万西军,真正干事的没多少,干脆调去行在,比如曲端这种。
    “等到廊延沦陷的消息传到行在,九弟且猜猜又出什么事?。徐良问道。
    徐卫想了想,试探道:“是不是决定改派哪位长官来陕西,充任制置使?。
    “非也,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何栗被罢去相个,九弟再猜猜,谁为继任者?”徐良又问道。
    徐卫摇了摇头,何栗是主战派,李纲被罢相之后,他就是朝中执政主战的代表。如今他被罢了相,是不是预示着朝廷的政策又要变了?嗨,**那个闲心干嘛,你们在江南爱怎么搞就怎么搞。
    “吴敏徐良说出这个名字的时候,徐卫还觉得有些陌生。想了一阵,方才忆起,吴敏就是当年和李纲一道,劝赵估禅个之人。他当时任给事中,是天子的近臣。李纲下定决心要劝道君皇帝让位给太子赵狂,就是与他密谋,最后借他之口将这事上达天听。新君登基。重用扶他上大位的功臣,如李纲、吴敏,何灌都得重用。
    但后来因吴敏一力主战,被贬到了外地。现在赵官家罢去了主战的何栗,重新起用主战的吴敏,这是什么道理?
    当徐卫拿这个去问时,徐良居然哑然失笑:“此一时彼一时,当年的吴敏一力主战,大声疾呼,现今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
    徐卫作出洗耳恭听的架势,没有插话。
    “吴敏之所以被重新录用,据说不是因为官家想起了他当年的拥立之功。而是因为吴敏写了一道上疏,阐述此次女真南侵的缘由。他认为,金军上番攻宋,东路军全军覆没,可谓损失惨重。按说应该休养几年,积蓄力量,之所以如此迅的再起狼烟,都是因为西军摒弃了靖康和议,主动进攻河东李植,这才让女真人恼怒之下,再次兴兵。
    他认为要止戈息战,先就耍承认“靖康和议”再与金国和谈。”
    “他这番论调,得到了朝中一些大臣的支持,尤其是相耿南仲。据传闻,正是耿南仲向官家大力推荐,又追忆了吴敏当年的拥立之功,官家才决定重新起用他。”
    徐卫听罢这一席话,没有表任何意见。他已经懒得说了,大宋这位皇帝,恐怕连他最亲近的耿南仲也摸不准他的脉门,一会儿要主战,一会儿又主和,无论是战是和,他都坚持不了多久。朝廷的大政方针屡次更改,宰相的人选换来换去,就没有哪一样他能坚持个三五年的。现在又想议和了,议吧议吧,关我屁事。
    徐六见徐卫还是不说话,心里很奇怪,这么大的事你就不表点意见?虽然武臣不参与政治,可这就咱们哥俩,你顾忌什么?“三叔什么态度?”徐卫终于开口了。
    “父亲大人上奏反对对于此事,徐良倒说得很简单,没有详细的叙说。
    “在吴敏上台之后?”徐卫微微色变。徐良点了点头。
    这就不对了吧,三叔本是枢密使,执宰之一,却被委任为东京留守,离开了朝廷的权力中枢。按道理讲,他肯定和李纲一样,盼望哪一天能够回到中央,参与机要。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不和中央保持一致,不拥护皇帝的主张,怎么可能有机会重回中枢?
    徐良象是知道堂弟在想什么,话中有话地说道:“父亲大人这么做。当然有他的考虑在小
    徐卫猛然抬头,冉从徐六这句话,闻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
    就在两兄弟于宣抚司二堂内谈话时,外头的李纲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百姓劝退。为此,他甚至不得不糊弄长安军民说,所谓“退守秦陇”只是一个考虑,并没有要真正施行,希望民众不必惊慌。
    望着渐渐散去的百姓,李纲是松了口气,可也有人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退守秦陇的决定是你下的,现在你又当着长安军民的面说没有这回事,咱们倒要看看宣抚相公如何收场?
    就在一班官员往堂内而去时,远远望见徐良徐卫两兄弟阔步而来。
    “怎么?百姓…。”徐良朝外打望一眼,问
    李纲面无表情,似已麻木了,众官也是三缄其口,沉默无语。独王庶悲叹一声,无奈道:“宣相为劝退百姓,只能推说并无决定退守秦陇一事
    徐卫看了李纲一眼,这个陕西最高长官,英然是个正直忠义之人。但为官几十年,甚至出任过执宰,光靠正直忠义能身居如此高位么?他此举,看似把自己给逼到绝路上了,其实更是在“逼”自己,逼自己交底。
    若是半个时辰以前,无论他怎么逼,徐卫还是那句话,这仗没法打。可此亥,徐九却上前主动关切道:“宣抚相公此举,岂非陷自己于进难两难之地?。
    李纲苦笑一声,摊手道:“没奈何
    徐卫正色望着他,松开了刀柄,拱手一揖,拜道:“既如此,卑职这便去布置防务!”
    一语既了,满场皆惊!怎么?不退了?相当一部分官员当时极力反对“退守秦陇”但真听到紫金虎这句话时,心里又突然一落!长安周边只余陕华帅司的部队,万一徐九挡不住女真人怎么办?我们不是跟着倒血霉?
    万俟离好像还没回过神来,半晌之后才如梦方醒道:“既然徐经略不退,那,诸司官员是否退往秦州?”
    李纲不理会他,身形一动,摇摇欲坠,显然是大起大落之后,已然快虚脱了。从表面看,紫金虎突然改弦易辙,好像是为了鼎力支持他。可别人不知道,他心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