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基本教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D现代科技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11现代西方哲学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态度是()    
    A反对科学主义,赞同人本主义    
    B反对人本主义,赞同科学主义    
    C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    
    D反对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    
    12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下列论断是正确的()    
    A它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B它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    
    C它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改革开放的经验、共产党治党治国的经验进行哲学总结的过程    
    D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三)分析题(本章一般无分析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Ⅰ    
    1D2C3A4C5D6D7D8D9D10D(二)选择题Ⅱ    
    1CD2CD3ABC4BCD5AB6ABCD7ABC8ABC〖〗9CD10CD11CD12ABCD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政治理论精品教程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部分,分三节。复习本章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深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划清它同旧哲学物质观的原则界限;概括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时空观,划清它和旧哲学运动观、时空观的原则界限。    
    第二,全面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准确理解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旧哲学实践观的原则界限,一般把握实践的基本环节,重点理解主客体及其相互作用、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弄清实践活动的正负效应。    
    第三,深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划清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论、形而上学唯物论、二元论、庸俗唯物论以及物活论的原则界限,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识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    
    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之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    
    【领会】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思想:其基本思想包括(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3)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这个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规定物质,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说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一定义还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此知识点2002年文科多选题第16题考查过)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二元论是错误的。第二,它坚持和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它指出,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即能够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和认识。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坚持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第三,它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对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的抽象概括,是共性,有绝对性,适合于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后者则只反映自然界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是个性,有相对性,只适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后者证明和丰富前者;前者对后者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第四,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不仅可以解释自然的物质性,而且能够解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它不仅是对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缺陷的进一步克服,而且是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第五,它为科学的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物质与运动    
    【识记】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具有不可分性。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表现在: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这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包含内在矛盾,矛盾必然引起运动;物质通过运动而存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这是因为,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 它们互相区别,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2000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考查过)    
    (2)运动与静止    
    【领会】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其一,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其二,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三,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运动和静止、变革和稳定辩证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稳定中实现变革,通过变革实现稳定。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识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和特点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性和不可逆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它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可以从长、宽、高三个方面加以度量。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可分性。    
    【领会】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不可分性。表现在: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总要经历久暂不同的时间,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以物质运动为内容,它们的性质、计量都依赖于物质的运动,由物质运动所决定。时间和空间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非欧几何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的形态不同而不同,进一步证明了时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性及其相对性、绝对性。要反对否认时间、空间客观性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和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    
    【运用】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抓紧利用时间,充分利用空间    
    (二)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毛泽东语)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领会】实践的本质:①实践区别于意识(认识、理论)的本质在于实践的直接现实性。②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运动形式和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在于实践的主体性和能动创造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总是以客体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更重要的是,它把人的目的和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存在,不断实现着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实践具有创造客体价值和优化主体的功能。动物的存在方式是其本能活动,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人是通过实践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人和社会是通过实践而存在的,因此,它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识记】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主体、客体、工具都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和结果也是客观的;实践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它和认识、理论的原则区别。认识或理论具有主观反映性,没有直接现实性,只有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实践超出了主观认识的范围,能够把认识或理论转化为现实,并检验一切认识和理论。    
    第二,主观能动性。包括自主性、目的性。实践中包含着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践能动地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这说明,实践不同于生物对外界的消极适应和本能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人总是社会的人,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实践的社会制约性:实践的主体、对象、范围、规模、方式均受社会的制约;不存在孤立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个人活动。其历史性是指:实践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识记】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它是人们改造自然界以获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归根到底决定其他实践活动,其他实践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之上的。因此,它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第三,科学实验以及精神生产实践。它具有探索性、尝试性,以脑力劳动为主,提供精神产品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科学作用的增强,它愈来愈成为主导性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识记】实践的主体、客体的含义    
    实践是由主体、中介、客体和环境诸要素构成的系统。    
    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基本形式。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属性,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    
    仅有主体和客体还不能形成现实的实践活动,还必须有将主体和客体连结起来的中介——即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工具、手段或程序和方法。实践就是以主体、客体、中介为基本骨架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动态过程。    
    6领会7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对立表现在:在实践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改造和被改造的对立;在认识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反映和被反映的对立。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表现在,两者互相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没有客体,主体就不成其为主体;没有主体,客体就不成其为客体。在人和人的关系中,互为主客体。在生产和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在消费和认识中,客体主体化。实践是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基础。实践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过程中,造成了人类活动成果的体外积累,这就是人类特有的继承、发展自身的方式——社会遗传,使人类物质和文化成果不因个体消失而消失,使实践活动不断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运用】理解这一原理的实践意义:①要全面把握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不断实现两者的相互转化,从而推动客观事物和主体自身的不断发展;②既要把自己当作主体,又要把自己当作客体。只把自己当作主体而不当作客体,主体力量就会减弱,以至丧失主体地位。只把自己当作客体而不当作主体,就缺乏积极进取精神,无所作为;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加实践,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主体的素质和能力。    
    3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识记】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过程是主体通过工具、手段作用于客体,实现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