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基本教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绪论,分三节。复习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概括了解哲学的特点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原则界限以及明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第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弄清它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重点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第三,概括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识记】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及其关系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采用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行理论加工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普遍的根本方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提供实证知识和基础。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一般结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哲学具有下列特点:(1)最高的抽象概括性,是“最深沉的思维”;(2)最大的普遍性,具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和智慧的启迪作用,但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作出具体结论;(3)哲学属于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领会】(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理由:这是由哲学的特点决定的;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它是解决其他一系列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一切哲学体系的基本路线和方向。(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它为研究哲学发展史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性线索;它提供了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惟一的科学标准;它是反对形形色色唯心论、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识记】(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派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的根本观点是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并且认为这种或这些物质形态是运动变化的,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坚持反对唯心主义,并力图把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以理性反对迷信,以科学反对宗教神学和“君权神授”,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导”,其局限性和缺陷是:①机械性。它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把一切运动形态归结为机械运动。②形而上学性。它不懂辩证法,不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③不彻底性。它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称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把对象当作实践来理解,不了解实践是现存世界的“基础”。第三个历史形态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和存在根源    
    【识记】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类型,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个人的感觉或意识。例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事物是“感觉的组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客观唯心主义则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脱离物质世界,并在所有人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例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所谓“绝对观念”的“外化”,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认为“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领会】唯心主义的根源    
    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发达,以及脑体劳动的分离,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其阶级根源是在阶级社会中,唯心主义因为符合没落的反动阶级、集团的需要,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而长期存在。其认识根源在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在认识过程本身存在着陷入唯心主义的可能性。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经验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概念、理性因素,则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列宁指出,主观性、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根源,哲学唯心主义不是“胡说”,而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3)一元论和二元论    
    6识记7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    
    一元论是认为世界万物只来自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它可以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精神。    
    二元论是主张世界存在物质和精神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其典型代表是17世纪法国的笛卡尔。他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实体,两种实体性质各异,各自独立,互不相通,互不依赖,共同构成世界的两个本原。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它认为有一个完全独立、不依赖于物质的精神实体,否认了世界的统一性,割裂并歪曲了物质和精神的真实的相互关系。笛卡尔最后不得不求助于上帝这一“绝对的实体”,把物质和精神统一起来,最终还是倒向了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规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使哲学成为崭新的真正的科学,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革命变革,从而结束了以往哲学家把哲学看做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的统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的系统的说明,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它把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贯彻到包括社会在内的一切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此知识点2003年单选题第1题考查过)。它既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又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哲学内容的革命变革。    
    在旧哲学那里,唯物论和辩证法从本质上是割裂的(古代唯物主义只是朴素、直观的结合),自然观和历史观是分离的,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们高度统一起来。唯物史观的创立的伟大意义是: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和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唯物主义成为完备、彻底的科学体系,把唯心主义从其最后的“避难所”驱逐出去;提供了研究社会历史的科学指导思想,使社会历史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现实道路。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    
    【识记】(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阶级性、实践性以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它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需要和要求,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理论上的表现,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并且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剥削阶级的哲学体系是剥削阶级利益的理论表现,为剥削阶级服务,并且总是掩盖自己的阶级性。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它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不仅科学地说明世界,而且更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一切剥削阶级的哲学往往否认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它只是这样那样地说明世界;否认“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它在理论上欺骗和麻醉广大劳动人民,把他们引向邪路,理论和实践本质上是分离的。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存事物都是从其不断的运动中,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它对人类哲学遗产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它是解放全人类的学说,是彻底革命的理论;它强调“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哲学遗产中的有价值的科学思想;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始终严格地以大量、确凿的客观事实为根据;正确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的整个理论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没有片面性,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需要,革命性又必须依靠科学性来保证和贯彻。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之上的。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阶级代表,是彻底革命的阶级,又是最尊重科学的阶级。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统一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实践,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识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指打破旧的传统观念和偏见,勇于革新和创造,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指客观规律,求就是去研究。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十六大报告)由此可见,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提出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精髓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对我们的思想、理论、精神状态和实际工作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特别是关于世界的永恒发展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