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朝歌狂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老三届朝歌狂飙-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农业大学红卫兵、北京四十三中红卫兵、人民大学附中红卫兵、北京大学附中的红卫兵、湖南水利学院红卫兵、北京红
卫兵战校、北京井冈山战校红卫兵、北京地质学院红卫兵。
    10月份的记录上,有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领衔女主角聂元梓的姓名。粗略统计共40批,计5743人。
    从1966年9 月到次年1 月,仅仅5 个月的时间里,不足5 万人口的井冈山人民,接待串连的革命师生100 余万人。
    接待红卫兵成为井冈山地区党、政、军、民压倒一切的任务。井冈山附近的吉安、泰和、莲花、宁冈、遂川、安福、
永新、永丰等县也伸出援助之手。中枢机构是设在山上的红卫兵接待办公室,下设宣传组、秘书组、生活组、保卫组。
办公室下设接待站,县城所在地茨坪就有7 个,沟边、拿山、厦坪、石狮口、罗浮、桐木岭、朱沙冲。黄坳、大井等处
也分别设立接待站,仅各处接待站的炊事员,加起来就有千名之众。
    1966年11月25日至26日,毛泽东第8 次接见外地来京的革命师生、红卫兵小将250 万人。从八一八开始,毛泽东先
后8 次共接见了1300多万人文化革命大军,被当时的报纸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创举”。通过这一创举,“文
化大革命”的烈火燃遍了整个神州大地,同时个人崇拜的现代迷信也达到高潮。1300万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全部人口
也没有这么多,但对于泱泱大国的中国来说,却不过近百分之一。更多的红卫兵小将、革命师生没有机会去北京见毛泽
东,他们同样热爱心中的“红太阳”,同样渴望亲眼目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形象。
    于是就有了那条不胫而走的消息。
    在奔赴井冈山的千军万马之中,还有一队红卫兵怀着“扎根井冈山干革命,跟着毛主席献青春”的凌云壮志,告别
了首都北京,告别了亲朋好友。
    扎根井冈山的发起者是北京大学附中高三学生朱彤。
    在学校里,人们背后称他为洪常青。这不仅因为他长得眉清目秀,令人联想到电影《红色娘子军》中的男主角,更
是由于他发起成立一个红卫兵组织“东方红”。这个红卫兵组织里,女性居多,只有他和一个初中学生是男性,于是得
此雅号。他属于“造反倍觉毛主席亲”一类后起的红卫兵,其父是人民大学教师,据说要“杀三千共产党人”,革命干
部的后代岂能放过如此罪大恶极的“狗患子”,“文比大革命”初期他惨遭毒打,险些丧命。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伟大的导师毛主席扭转乾坤,发出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战略部署,一夜之间。“狗崽子”
变成了“洪常青”。
    身为“狗崽子”的朱彤,像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一样,无限敬仰毛主席,无限崇拜毛主席。他尤其崇拜毛泽东
的叛逆精神,敬仰毛泽东的伟大品格。他下定决心,听毛主席的话,走毛主席指引的——也是毛泽东本人亲身实践过的
路:到人民大众中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他选择了井冈山。在伟人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生活、战斗,将会是多么威武雄壮的情景!
    一行人从吉安下车,开始步行。盘山道上,悬崖险峻,渊涧幽深,松杉竹幌盘根错节,繁茂峥嵘。山风吹过,枝摇
叶瑟,苍劲沉郁。不时传来野鸡、杜鹃的呼鸣,闪过猴群往来丛木的骚动。行进在威严苍茫的罗霄山脉,从8 岁起就背
上沉重的人生十字架,尝遍人世苦辣冷暖的朱彤,心底油然升起一种自信。他挺直不堪重负过早弯曲的脊背,仿佛要抖
掉背上的歧视与屈辱。他打起精神,带领和他一样报着大丈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情怀的战友们,唱起“红军不怕远征
难”。
    一个同属“狗崽子”的井冈山朝圣者曾这样描述他当时的心情:“我们此行将不是以后辈人的身份,去瞻仰井冈山,
而是以先行者的脚步,去跟随正烧红中国第一架大山的毛委员。肝脑涂地吧,热血冲天吧,我们将以此证明自己的体内
没有黑心,没有反骨,有的只是一腔搏动着的忠诚!”

歌声、呼喊声惊醒沉寂了几十年的山峦

    井冈山上,造反的第一颗火种,是东北农学院的红卫兵们带来的。这块革命的圣地,也无可避免地经受了“文化大
革命”战火的洗礼。
    1966年9 月的一天,首批上山的东北林学院红卫兵喊出了“炮打井冈山管理局党委”的口号。井冈山人虽然也读书
看报、听广播,但毕竟生活在大山里,未能及时跟上已经搬到北京城的毛泽东。他们靠共产党、毛泽东的早期历史而名
扬天下;在他们后来,自己吃的是共产党的饭,当然要跟共产党走,喊共产党万岁。炮轰党委不就是反对共产党吗?更
何况,一群嘴上无毛、乳臭未干的娃娃,念了几天书,刚刚晓得了地球是圆的,人是猴变过来的,有什么资格在革命圣
地张牙舞爪指手划脚?“
    当地群众与上山来的红卫兵情绪上产生对立,进而变为行动,双方开始辩论。红卫兵自认为有毛泽东撑腰,不可一
世;井冈山人则以毛委员的老战友自居,有恃无恐。后者更有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依托,辩论的双方,在辩论尚未开始前
便已经分出胜负,靠的是实力,而不是说理。这在中国已有几千年传统。没有多少文化的老百姓生来就明白此中奥秘,
而青年学生们却没有从书本中学到这条道理。
    结果是在一片“要文斗,不要武斗”的呼喊中,红卫兵小将鼻青脸肿,跌跌撞撞,被撵下山。
    然而,井冈山人不知道,他们这次犯了错误。从这里打进北京城的毛委员部署了新的重大决策,红卫兵是实施决策
的马前卒、车前子,威胁到士卒,统帅自无坐视不救的道理。《人民日报》1966年10月1 日发表社论《工农群众和革命
学生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团结起来》,旗帜鲜明地支持学生、红卫兵,来自党中央、毛主席的声音还含蓄地批评了工农
兵群众抵制红卫兵小将造反的行动,当然,罪魁祸首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于是,11月,红卫兵再度上山。
    井冈山的领导干部被揪斗。按常规办事,通过组织调查东北农学院红卫兵家庭出身、本人表现的材料,落入小将们
自己手中。前度刘郎今又来。东北农学院的红卫兵小将托着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尚方宝剑,杀入井冈山公安局,在
寻找黑材料的同时,把怒火宣泄在桌椅板凳上。黑材料与烂桌椅一起化作冲天烈焰。
    曾经以众志成城、岿然不动自豪的井冈山人无法再保持静默了。
    井冈山人建立了自己的红卫兵组织。组织的名称也带有井冈山革命历史印记。一方叫“红四军团第三十一团”,因
为历史上这个番号所属部队是毛泽东秋收起义后带上井冈山的,是资格最老的“红卫兵”,今天的井冈山红卫兵自然也
是毛泽东的嫡系部队。对立面打出“三猛战斗队”的旗号。“三猛”得名于副统帅林彪当年提出的战术:猛打、猛冲、
猛追。
    井冈山的主要领导——井冈山管理局党委书记农林、局长孙景玉、党委副书记段奇逸等人被揪出来,批斗。
    历史再一次成为权势的婢女,任人驱使折磨,井冈山上的革命历史变成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党内机会主义路线斗
争的例证。“朱德是大军阀”、“陈毅是老右倾”、“彭德怀是大野心家、大阴谋家”等大标语刷满井冈山的博物馆、
街道。
    由于毛泽东、朱德奉命率主力部队西征,彭德怀带领少数部队守山时,大股敌人进犯,彭德怀寡不敌众,率部突围,
留下100 多名伤病员未能转移,遭敌人杀害。于是彭德怀在井冈山又多了一条罪名:“屠杀革命烈士的刽子手、国民党
反动派的帮凶”。
    红卫兵小将们都从语文课本里读到过“朱德的扁担”,课文讲述了朱德的一件平凡往事:在井冈山时期,朱德常常
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上山。战士们非常爱护自己的军长,不让他挑粮,偷走他的扁担。朱德就在新扁担上写下“朱德记”
三个字。红卫兵小将们上山后,已见不到朱德的扁担,取而代之的是五幅油画:画面上,前文提到的那棵黄洋界路边大
树下,毛委员身旁的林彪手中赫然拿着一根扁担。似乎扁担成了军权的象征。
    朱彤就是在这种政治气候、混乱年代来井冈山扎根干革命的。可以设想,井冈山有哪一个领导能表态呢?。他们自
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批斗、向毛泽东请罪,然后是为批斗他们的红卫兵小将的食宿奔波操劳。哪有时间、精力
考虑红卫兵扎根井冈山的问题呢?
    朱彤等人靠着“把敌人牢底坐穿”的顽强斗志,在井冈山上呆下去。他相信,只要心诚,石头也能开花。
    像所有来井冈山的红卫兵一样,朱彤一行人顾不上找住处、休息吃饭,先列队于博物馆中厅的毛泽东塑像前,敬祝
万寿无疆,献上无限忠于他老人家的青春的心,然后在自己的红旗上,郑重地在留上姓名,将红旗放到毛泽东塑像前。
    毛泽东可能没有想到在20世纪中叶,井冈山上会再次红旗漫天,猎猎飘扬。为了不让中国改变颜色,红卫兵曾在全
国制造了“红海洋”。井冈山的革命博物馆里红旗堆积如山,毛泽东的旧居里,红旗遮住墙壁。毛泽东旧居后有两棵树,
旧居被烧时,一并被烧,后又复芽,生机勃勃,当地人称之为“常青树”。红卫兵将自己的红臂章挂到树稍上,微风吹
动,飘飘摇摇,有如一团烈火——红色的烈火在燃烧。
    茨坪人满为患。不足5000人的县城,接纳了数十万红卫兵小将。吃、住都是大问题。从北方来的学生,根据可怜的
地理知识,知道井冈山属亚热带地区,于是忽略了时值初冬,而且“高处不胜寒”,到了山上才知道,当年红军的日子
确实艰苦。
    一场大雪过后、红卫兵小将先是手舞足蹈地在山顶高声朗读毛主席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念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不由山呼万岁。一个个热血沸腾,都自认为自己就是能胜过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
思汗的当代风流人物。然而寒风凛凛。冰雪无情。红卫兵小将们终于在战天斗地的战役中败下阵来。用竹蔑、油毡搭的
临时棚屋挡不住寒风。屋中生起炭火,学生们围挤在火旁取暖。白天,他们步行几十里。上百里山路,瞻仰革命先辈战
斗过的地方;晚上,挤在一起,五六个人合盖一条棉被入眠。
    朱彤等人由于做了长期打算,准备充足,境况稍好,白天精力充沛,饱览了井冈山雄伟景象。
    他们登上黄洋界哨口,举目四望,只见苍山似海,群峰如浪,数百里的白云翻滚。引导学生的工作人员介绍:1928
年8 月底,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守山的红军部队不到一个营,依靠毛泽东思想的无比威力,借助黄
洋界地势险要,打垮敌人4 个团的进攻。毛泽东为此写下“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诗句。
    黄洋界西侧,路旁有一棵木荷树,高十余文,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枝叶繁茂,像把大伞。当年毛泽东、朱德率红
军战士挑粮上山时,常在此休息。红卫兵小将们听到此,仰面观看,只见枝权上早已经挂满鲜红的臂章,便有人用木棍
竹竿把自己的红卫兵臂章挂上去,为那团红色的烈焰增添一份热量。
    在大自然的宏伟神奇里,听着革命先辈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谁能不感奋、不激动?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紧接着,在这海拔1400米高的天空,滚荡起了一片又一片、一阵又一阵的呼喊:
    “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没有谁在安排,每天却绝对是同一个程序。接下来,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的红卫兵小将们不约而同,齐声高唱毛
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大山之中,歌声、呼喊声激荡,惊醒沉寂了几十年的山峦,以为战事又起,发出低沉的回音。
    他们从黄洋界下山,来到井冈山五井之一的小井。这里地势险峻,飞瀑直下龙潭。向导向红卫兵介绍:此处曾建红
军医院。1929年1 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军主力出征,敌人乘机进犯。小井医院中100 多名伤病员来不及转移,
被敌人赶到附近一块稻田里。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红军战士英勇不屈,没有暴露任何情况,全部被敌人杀害。
    红卫兵小将怀着沉痛的心情在烈士墓前默哀。
    在一座古庙旁,向导向学生们介绍不远处的一个石洞——游击洞,洞口荆棘丛生,十分隐蔽,洞内很深,干燥坚固
;可容四五百人。1929年1 月,红军主力出征,敌人进犯时,留守红军就隐蔽在山洞里,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
    朱彤听着介绍讲解,看着一处处革命遗迹,一时忘却了背上的十字架,心中的屈辱和创伤。他沐浴革命的气息,升
腾起干一番事业的豪情,更坚定了在井冈山扎根的决心。

毛泽东没有来

    红卫兵个个都像朱彤一样,有一颗单纯、真诚的心。他们坚倍,毛泽东会来井冈山接见自己。即使他老人家事先没
有这个打算,听到红卫兵在井冈山等待的消息,也会来的。毛泽东支持红卫兵,红卫兵与毛泽东心连心。
    然而,毛泽东没有来。
    疾病却悄悄侵蚀入红卫兵单薄的躯体。粮食也即将告罄,大雪封住山路,汽车不能进山。病毒乘虚而入,先是有学
生感冒,后来发生了急性脑膜炎死人事件。
    20岁的广州暨南大学学生林金凤永远留在了井冈山。
    由于抢救及时,没有让疾病大面积流传开,20万人中仅200 人感染上脑膜炎,死亡6 人。
    朱彤听到流行脑膜炎的消息后,很担心自己的伙伴中有人得病。他年纪最大,又是这伙人的领袖。他决定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