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与垃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留学与垃圾-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章 德意志,中国留学生的巨大黑洞引子:致“留而不学”者们

    大约在两年前,在我回国探亲时,受人之托,接受了一对父母带着他们的女儿,来向我咨询 留学德国问题。我把我所知道的情况都如实地告诉了他们。结果是:年轻人的不屑一顾和长 辈们的焦虑与期望。后来,那个女孩去了德国。    
    几个月后,她哭着打电话给我:“早知道这样,我当初就不应该来德国!”她还说,她其实 是早就“知道”的,只是不愿“相信”罢了。语言考试不过关、“语言班”报不上名、找不 到打工机会、完成学业遥遥无期、孤独寂寞和生活中的烦恼琐事……所有这些都是留德学子 的共同经历,然而,似乎没有人敢于承认选择留学德国是一个失败。    
    默默无闻。这是留德学子的通病。他们既不在沉默中爆发,也没在沉默中灭亡。这就是留德 学子们的现状。那些留学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动人故事,对于留德的学 生们来说是那样陌生。没有辛酸血泪的打工遭遇,没有大富大贵的奇迹发生,没有闯荡 华 尔街的精英人物,也没有取得科研硕果的才子佳人。留德的人们都怎么了,那些刚刚踏上 德意志土地的“莘莘学子”,那些饱经沧桑的“老留一代”,那些留而不学的“打工一族” ,那些学成归国的、远嫁他乡的、以德国为跳板远赴英美的,以及那些享受政府“绿卡”工 程留在德国工作的,他们的德国梦实现了吗?换句话说,他们还有梦想吗?    
    沉默是金。这是留学德国的人们的共同心声吗?是为了面子问题,还是被留德生活磨练得已 无话可说?是不愿告诫后来者而乐于看到他们重蹈覆辙,还是担心给留德浪潮泼冷水 而遭到谴责?在德国,人们经常谈到的是“义务”和“责任”。的确,那些已经留学德国的 人们没有这样的义务和责任为后来者讲述他们的留德经历。所以,至今为止,几乎没有人告 诉你一个真实的留学德国的故事。    
    当我看到那些滞留在德国火车站的同胞们稚嫩和彷徨的表情,当我听说许多留德学生曲折和 倒霉的求学历程,当那些留德十年八年的“老留一代”木然地出现在我面前时,当那些 在德国企业埋头苦干并又略显得意的人们向我讲述“兄弟在德国的时候”云云,留德生活对 我来说竟也成了一大谜团。    
    是的,没有人能“告诉你一个真德国”。本书的若干篇章,也许很有可能发展成一部“留 德批判”。这不是我的初衷。但是,在诸多媒体和留学中介铺天盖地地粉饰德国留学的美好 图景之时,人们往往忽略了许多负面的因素和阴暗面的存在。在“不收学费”、“学历要求 低”、“打工天堂”、“教学严谨”、“生活安逸”、“环境优美”、“游历欧洲”等等这 些诱人的字眼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呢?    
    有人说,留学德国是一座围城。我更愿意相信,留学德国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它无情地吞噬 着人的青春、理想、情感和良知。许多人堕入其中就无法自拔,有些人侥幸逃脱也不愿提 及。但是,黑洞的秘密早晚会被揭开,重要的是如何让后来者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所以, 我希望人们能够意识到“围城”或是“黑洞”的存在,共同努力,把它变成阳光灿烂的地方 ,使留学德国真正成为每个人的梦想,并且依靠不懈的奋斗,最终梦想成真。    
    (摘自德国中文报《德国导报》,作者:燕无忌)    
    


第一章 德意志,中国留学生的巨大黑洞“科隆语言学院”全景调查

    迷茫城市间  命归德意志    
    不想再过平淡生活的卫莉(化名)赴德留学主要受张湛(化名)的影响。可是,2002年3月2 6日,就在卫莉顺利抵达德国两个月后,张湛在德国南部城市奥格斯堡宿舍楼的第十层跳了 下去。德国警方认定是自杀,而很多在德中国留学生认为,她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自杀。     
    张湛来自中国山东,自杀前已在德国待了一年多。在国内,张湛原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还 有一个不错的丈夫、一个不错的家庭。就张湛的死,卫莉曾对笔者说:“出国前,我曾 在自己心里问道:像张湛这样的人都能出国,我为什么不能?”让很多中国留德学生都感到 十分可惜的是,自杀前,张湛已正式获得德国大学的学生资格,并在某大学攻读经济学,应 该说,她已经度过比较艰难的留学初始阶段。    
    很多中国学生就在不明不白中来到德国,并一直在为是否能够获得正式的德国大学学籍 而发愁。卫莉也一样。在与笔者多次接触中,她总有一脸的茫然与无措。在笔者从德国回到 北京很长一段时间后,她还时不时地向笔者谈到自己在德国前途的迷茫。她甚至曾多次说: “干脆找个德国人嫁了算了。”    
    可实际上,下嫁德国人也没那么容易。据一位早期留学德国的中国学者向笔者介绍,曾有一 位中国女人一心想嫁给德国人,经过多年的辛苦与努力,甚至使用了一些“小手腕”,她终 于嫁给了一个德国人。遗憾的是,她在德国后来发展成“一嫁再嫁”。当笔者离开德国时, 她又离婚了,那是她第三次离婚。当然,也许她本来就没有结婚。因为德国人谈恋爱容易、 同居容易,但对结婚则非常慎重、甚至非常不情愿。还有一个案例,笔者在科隆调查时发现 ,有一个中国学生刚到学校不久即认识了学校隔壁工地上的德国工人,并很快结婚,说是为 了爱情。    
    尽管卫莉对国内平淡生活很不满意,但如今她仍不得不在德国继续思考着未来。除了学习 德语、上大学等方面的问题外,卫莉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年龄偏大。德国驻华大使馆负责文化 签证等事务的外交官恩德君在接受一位中国记者采访时说:    
    “我想,如果是30岁的人再去德国留学就有点晚了。大学生超过30岁通常不能再享 受德国医 疗保险的优惠待遇,而且,至少要读五年左右的书,毕业后已不小于35岁。年龄偏大,工作 就不容易找到;相反,如果是太年轻了,比如说二十来岁,又有点早,因为中国的大多数父 母喜欢把孩子的事情都安排得好好的。    
    依我看,有一点社会经验、在中国的高校学习过,并且有一定德语和英语基础的学生,去德 国留学比较好。也就是说,年龄不要太小,也不要太大。当然,每个年龄段都有特别好的 学生。据统计,到德国留学最好的学生,一般是在中国本科毕业或者硕士毕业以后再去。 如果是在中国读了一两年再到德国接着读,恐怕不太好衔接,因为中国大学的某些具体 课程与德国的不尽相同。”    
    卫莉承认,离开中国前,她并没有多想,对于很多没有答案的问题,她只能“去了德国再 说”。正因为如此,卫莉来到德国后一直感到很迷茫,不知道来到德国干什么?她也很想学 习,她也确实在下工夫,尽管德国大学不收学费,但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在德国留学实在 太辛苦了,学校的要求非常严格,学习周期又很长。德国学位又是最 难拿到的。因此,很多到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途都转到了美国和加拿大,也有很多中国学 生在德国留学十来年仍然一个学位也没有拿到,成了名副其实的“留而不学”。    
    当然,德国也有一些学校在一两年之内拿下硕士学位的培训项目,但这些项目有一个 前提条件,学生的德语或英语水平必须特别好,整个教学过程可用英语完成。可是,卫莉在 中国上大学时所学的那一点英语早就还给老师了。更何况,她上大学读的是艺术专业。在一 般人看来,艺术院校学生的外语水平普遍偏低。    
    卫莉来德国之前,曾在北京接受过为期三个月的短期德语培训。培训之前,卫莉对德语没有 任何概念,一无所知。笔者曾向卫莉推荐一位很不错的德国朋友伊佳,伊佳认为卫莉很可爱 ,也很喜欢与卫莉交往,但至少已学半年德语的卫莉一直不敢 给伊佳打电话。卫莉说,她担心跟伊佳说不清,英语早就忘记了,德语一时半会儿还没学好 ,尽管卫莉是位非常不错,甚至很优秀的中国姑娘。    
    为了赶考(在德国,不同的州、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入学考试,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卫莉 从德国一个城市奔波到另一个城市。笔者在德国时,她在柏林。当笔者2002年春夏之间的三 个月调查采访快结束时,她从柏林搬到了慕尼黑附近的一个地方。2003年初,她又回到了柏 林,回到了原来居住的地方、柏林市中心一个很小的房间。    
    卫莉的申请材料曾递交给德国驻中国大使馆审核,等待的时间自然是漫长的。在全球范围内 ,德国只在驻中国使馆设立了“留德人员审核部”,中国学生提交的材料要经过德国官方机 构的审核。    
    在德国驻华大使馆里,中国学生的赴德留学申请材料早已堆积如山,至少要等三个月到六个 月 才能有审核结果。2002年,递交到德国驻华使馆“留德人员审核部”的求学申请材料达13 万份之多,远远超出被估计的数量。德国驻华大使馆的“审核部”主要审查中国申请材料的 真实性,如果材料有假,这几个月又白等了。当然,卫莉最终通过了审核。即使通过了审核 ,也只是德国留学生活迈出很小很小且又是很重要的一步。    
    卫莉向笔者透露,她的申请材料其实也掺了假的,但她的“假”一般人很难看出来。因为她 向德国驻华大使馆提交的原始材料就是假造的。比如,卫莉确实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成 绩一般,但她申请材料上的成绩则是全校最优秀的。她的成绩单是假的,但考试不及格的记 录,都被统统抹掉了。因此,德国人所看到的材料当然是她最优秀的一面。除非有一天,卫 莉成了名人之后,当有心人再追查她的过去时,也许能被发现,可是这又有什么用 ?    
    对于这样的“假”,德国人心里是清楚的。上述外交官恩德君先生曾说:“我们这 里遇到三 类学生:第一类,这是主要的和最大的一群,即他们所有的申报都是真实、经得起推敲的。 这是我们想要的学生。他们也想到德国来。第二类是伪造文件的。这可通过仔细审核他们 的文件而能够 辨认出来。可惜,还有第三类,这一类的情况是复杂的。有些人拥有真实的文件,但这些 文件实际上却不是他们所应该拥有的,也许是他们通过某种方法弄到手的。在这种情况下, 审核文件是没用的,因为文件本身是真实的。因此,不仅要审核文件,而且还要审核学生本 人。”    
    通过审查后,卫莉在德国上大学的前途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德国驻华大使馆签发的审核证明 文件并不是德国大学录用的标准与成绩。它只是让德国学校方面确信,这个中国申请人所递 交的材料是真实的。按照德国人的说法,审核只是查一查你过去的记录,对于你的现在和未 来,好自为之吧。    
    总而言之,卫莉这份真实材料能否令学校满意,那是另外一回事,卫莉照样需要费周折。卫 莉在德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过语言关。她首先要能够进行正常的交流,能够在德国维持正常 的生活,然后,要能够通过德国语言水平考试,还要能够通过专业考试,这都是上大学前必 须要做的。让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国女人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学习一种很陌生的语言,实在有些 为难。更何况,她现在德国的一切费用都是自己掏腰包,只要没有正式进入德国大学,所有 费用几乎都是自己支付。    
    


第一章 德意志,中国留学生的巨大黑洞从中国买方市场到德国控方市场

    比较幸运的是,卫莉到德国留学的一切手续都是自己办的,德国的和中国的中介公司都没有 捞到她一分钱。她一直居住在生活极其便利的柏林市中心,过着舒适、俭朴的留学生活。她 与通过中介公司去德国的多数人相比,其最大区别就 在于:通过中介去德国的,大多数生活条件都不是很好,但花的钱远远多于自己办出国所花 的费用。    
    可是,王芳(化名)等人显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尽管她在德国有许多不太令人高兴的遭遇 ,她在接受笔者 采访时,还是不希望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她说,她爸爸来信告诉她,国内对“科隆语言学 院”问题已略有所知,也都知道在这个学校的中国人都是通过中介公司办的,不希望她的名 字再在中国媒体上出现。    
    德国官方媒体《德国之声》(世界上一家非常庞大的官方媒体,总部设在科隆)曾报道说: 几经周折之后,上海姑娘王芳选择了科隆的一家中 介公司。对这位会计出身的23岁姑娘来说,这家中介公司介绍的学校的名字听起来极具吸引 力,该校名叫“科隆语言学院”——它的中文译名听上去像一所大学。根据该中介公司的广 告介绍,申请人在读完一年的语言班后即可在科隆大学免费学习,并以硕士学位毕业。王芳 于是在合同上签了字,支付了一万美金,几星期后就乘上了飞往德国的班机。然而初 到“校园”时迎接她的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尽管王芳在德国有这样的遭遇,遗憾的是,当笔者亲自在科隆找到她时,她不愿过多地谈 及自己的问题,而是有诸多犹豫,对于中介公司的做法也不愿多说。    
    有关“科隆语言学院”的情况,中国《科技日报》2001年的一篇报道这样说:有 位上海来 的女学生,看到科隆某中介机构的广告介绍说,申请人在“科隆语言学院”的语言班学习一 年后,即可免费进入科隆大学,毕业后可获得硕士学位。她随即签了合同,并交了10000美 元中介费。几个星期后,当她乘飞机来到莱茵河畔的科隆时才发现,所谓的“科隆语言学院 ”不过是一个工地的工棚,而且与她梦寐以求的科隆大学毫无瓜葛。按德国有关规定,凡是 赴德留学的外国学生都必须经过语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