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191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洋1917- 第3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时日本公使日置益要求袁世凯接受这些条件,并绝对保密。袁世凯决定与日本谈判,以最小代价了结此案。从1915年2月2日开始,外交总长陆征祥、次长曹汝霖等与日置益、日本公使馆参赞小幡酉吉等人开始秘密谈判。
后来中国有意地逐渐将谈判内容泄露出去。在谈判中中国代表对日本的要求有所抵制。日本方面不断使用外交讹诈、武力恫吓等相威逼。4月26日,日本代表提出最后修正案,做了些小让步。当时,国内反对二十一条的呼声日渐高涨,广大人民群情激愤。
5月1日中国方面提出修正案,仍坚持自己的立场。日本政府删削了第五号要求,于5月7日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9日午后六时前答复。袁世凯政府最后妥协,接受日本提出的条件,25日与日本正式签订了《民四条约》。
《民四条约》由《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及另附的十三件换文组成。这些条约及换文的内容主要有:1.在山东,日本不仅得以继承德国的一切利权,还得到中国政府关于山东内地或其沿海岛屿一概不租让于外国等许诺。
2.在南满,日本得到延长租借地及铁路期限、其臣民得任便居住、往来并经营农工商业及租用土地等权利。3.在东蒙,日本得到其臣民与中国人合办农业和附属工业等权。4.汉冶萍公司可与日本资本家商定合办,中国不将该公司充公、收归国有或使其借日本以外的外资。5.在福建,中国政府答应不允许外国在沿岸地方设造船所、军用贮煤所及海军根据地,也不借外资自办。
《民四条约》的签订,使日本侵略势力在满蒙、山东得到巩固和扩展,在华中华南也有所增进。这也算是在幕后一手操作的日本陆军部参谋次长田中义一少将于1915年10月晋升中将的功勋之一。

第六百三十九章 (下)都要上阵立功

当然,这一切对日本而言早已随着中日同盟条约的签署而成为过往烟云随风飘散,由于中国王和他在美国援助下组建起来的新式中国参战模范军的存在,中国已经摇身一变,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东方最耀眼夺目的新生力量!
从中俄尼布楚条约以来所有强加给中国的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都被彻底废除,中日这两个近代史上瓜葛冲突不断的国家,甚至缔结了全方位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同盟,满清鸦片战争一来一直遭受东西方列强侵略和掠夺的中国,在中国王先军政治强军政治的指引下,在美国的一力扶持下,到了1918年,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成为世界大家庭中极为重要的东方一极。
至于日本,选择加入了中日同盟,对很多日本国内的有识之士来说,觉得日本等于是放弃了大陆政策和抑制中国的选择,长此以往日本将失去任何再度对抗和挑战中国的机会。
而这种中国威胁论观点却又招致了更多的人的反对,理由很简单,没有中国的廉价煤油,东京的夜晚还能像现在这么亮堂么?没有中国平价的大米,难道要日本老百姓吃美国高价粮食去?没有中国的石油,帝国海军的新型舰船还有燃料驶出东京湾么?
当然也有激愤的日本青年社团光着膀子在陆军省大门外示威,吼起,要求日本退出中日同盟,要求帝国陆军向中国开战!回答他们的是消防车的高压水龙,连这车中华福道多用途汽车改装的消防车甚至还是中国进口的!
可路边也有人小声嘟囔,一帮蠢货,中国陆军强大成这模样了,除非他们自己乱起来,否则帝国陆军只能仰人鼻息,要是咱们的军队能挑战中国军,当初陆军部会答应内阁加入中日同盟的选择么?!
对日本而言,加入中日同盟后除了在西西伯利亚开疆辟土的巨大收获之外,中国信守承诺,现阶段一力只发展陆军和空军,没有恢复和发展海军,这给海军亚洲第一强的日本朝野和陆军部海军部以些许的安慰,中国的陆军再强大,不能游泳过来打日本吧?
当然,也有所谓有识之士对这种担忧不屑一顾,尼玛,中国用得着打日本么,日本除了人啥资源没有,可就是人,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一帮蠢蛋!脑子都不知道怎么想的!
不管怎么说,田中义一这位山口县出身的日本新晋陆军大将,以长州阀嫡系接班人的身份,在山县有朋的支持下当上了日本第一军的司令官,这会儿昂首挺胸,精神振奋的带着一群日本第一军将星荟萃的师团长和旅团长们,走进了萨马拉联军司令部,那宽大亮堂像个小礼堂一样的作战会议室。
918年7月28日13:00萨马拉联军司令部作战会议室日本陆军内部为争第二批三个师团派遣名额吵的不可开交的同时,中国参战军内部同样为第二批赴东线作战的名额争得脸红耳赤,要说最简单的方法,本来可以从北京南苑参战军大本营中,从六月份招募集训的12个新兵补充旅中调9个旅直接开赴伏尔加联邦,但这就跟日本之前从六个师团中各抽调一个旅团一样,遭致了驻扎在国内各省的参战军将领的一致反对。
参战军最早的一批师长们这会儿基本都在北方当上了一省的督军,他们可以不在乎再往上走一步,可下面那些在参战军中属于老资格的混成旅长们又岂能答应错过这机会,3个新的整编师那就至少是三个晋升中将师长的机会,那容那些南苑新兵蛋子们去拔这个头筹?1918年毕业的保定军校生顶多能混个上尉。
而中国陆军大学的那帮毕业生混个少校中校就顶了天了,晋升少将旅长和中将师长这种机会当然得照顾参战军元老一级的混成旅长们。
而依着王庚的参谋长蒋鸿遇的意思,直接调中国北方联邦自治区的第2集团军开赴伏尔加联邦,再从国内北方参战军驻扎各省的整编师中,用补充旅换调一个老兵混成旅加上两个新兵补充旅,组成新的整编师,驻防到中国北方联邦自治区,这样梯队递补的方式一直以来不都是参战军的传统方式么?
但是王庚考虑再三,否决了这个看上去很顺理成章的办法,要知道协约国东线联军在五月底筹备成军时,把中国北方联邦自治区的吴佩孚第三集团军刚刚调走,用国内各省参战军混成旅老兵组成的第24、第25和第26师驻防到北方联邦自治区才短短两个月,从考虑安定新加入中国版图的中国北方联邦自治区的角度出发,刚驻防安定下来才两个月的部队,再调动的话,那么之前的两个月开展的各项工作等于浪费。
新部队换防到北方联邦自治区时又要再适应和折腾一次,这样显然是不利于当地的安定团结局面的进一步形成,已经熟悉了当地环境和民风的部队,突然又开拔离开,这当然会不可避免的对社会和民众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而新部队到来又要重新磨合,划不来。
事实上,日本的第二波派遣军之所以从国内选调组建了第一军的第1、第2和第5师团,而不是用驻防西西伯利亚原本作为二梯队的第4、第6和第9师团,原因也是如此,好不容易驻扎下来跟当地百姓的关系处的好了点,突然再换防的话,这不是瞎折腾么,要折腾也直接调国内的师团去乌克兰折腾当地老百姓去,西西伯利亚可是中日同盟的后花园了现在。
由于协约国东线联军只是一个欧战时期的临时体制,所以事实上中日两国的部队无论在协约国联军内部混编组成什么样子的集团军,理论上两国各自的军队编制和管理组织体制依然并轨存在,就像联军西南方面军由日本第三军的三个师团加三个联邦籍步兵集团军和三个中国独立装甲团组成,但这三部分的兵力在各自国家陆军内的编制依然存在一样。
最后王庚从国内驻防山东、直隶、察哈尔、热河、山西、河南这六个省的参战军整编师中用南苑大本营的6个新兵补充旅换调了6个老兵混成旅,加上南苑的3个新兵补充旅,组建了第二批出国作战的参战军第27、第28和第29师,每个整编师依然是3个混成旅、1个师属重炮团、1个师属装甲团、1个工兵辎重团。

第六百四十章 (上)谁是无冕之王?

而南苑大本营中剩下的3个新兵补充旅则继续整训,参战军在全国范围内的新兵招募的不步伐依旧没有停,这创造了一个现代战争史上的特例,参与世界大战的一方也就是中日同盟,都是在没有执全国行动员令的情况下以常备国防军履行着自己在协约国内的作战义务。
当然,由于这一年半一来中国参战军已经成为国人的精神支柱和整个社会的顶梁柱,纪律严明、待遇优厚、训练刻苦、作战勇敢的中国陆军和航空兵已经一跃而成时代的骄子!《三大纪律九项主意》军歌嘹亮刻在了每一个军人的心头!体现在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中,而南苑新兵补充旅义务参加当地的永定河两岸的疏浚和水利工程也成为一个光荣的传统。
参战军新编组的第27师、第28师和第29师组成了中国第4集团军,集团军司令的人选既叫人意外也不意外,蒋方震卸任山西督军和整编第13师师长,晋升为陆军上将,担任中国第4集团军的司令,而接任山西督军和整编第13师师长的则是北洋宿将、57岁的王士珍。
本来之前5月底协约国东线联军成立之初,王庚就曾想调蒋方震来当自己的联军参谋长,当时山西各方面一摊子事一下子忙不过来,这才换了蒋鸿遇,如今参战军第二次选拔出国加入联军作战,蒋方震是铁了心要到前线来一展身手,王庚便作出了如此的安排,至于北洋老人王士珍,做梦也没想到重新又可以执掌一方,新北洋的团结叫南边的人看来已经和中日同盟一样坚不可摧。
到了1918年7月底,蒋方震率领出国作战的新编中国第4集团军,麾下三个整编师师长分别是第27师师长宋哲元、第28师师长佟麟阁、第29师师长石友三。这些之前的混成旅长们当初在廊坊的第十六混成旅不过是营连长,跟了王庚一年半以来,终于混成了师长,当然,能出国作战到这伏尔加河和乌克兰来大展身手,对这些少壮派将领的吸引力,远大于在国内做个军务帮办或者军分区司令啥的。
1918年7月28日下午一点整,王庚走进了会议室,身后是作战室主任钱田夫和一群参谋,提前十分钟就已经在作战会议室候着的是联军参谋长蒋鸿遇以下,会议桌的右边是新到的日本第一军司令官田中义一陆军大将为首的日本将领,3个日本中将师团长和各自的参谋长,6个少将旅团长济济一堂而会议桌左边和对面则是中国第4集团军司令官蒋方震陆军上将为首的中国将领,同样是三个中将整编师师长和各自的参谋长,不过少将旅长就有9个之多,看上起声势比对面的日本将领要大的多,而且日本的少将旅团长们基本没有低于45岁的,中国将领这边连中将师长都没有超过40岁的。相比之下,虽然日本将领脸上的胡子刮的干干净净,寸头也剃的一丝不苟,可对面的年轻的中国将领们显然要更加朝气蓬勃的多。
田中义一陆军大将为首的日本第一军的将领们,对会议桌对面的青涩的中国师旅长们完全是一无所知,不过对中国第4集团军的司令官蒋方震上将却都闻名已久,原因无他,蒋方震当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可是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在日本军校期间,蒋百里、蔡锷、张孝准被称为“中国三杰”。
而且这个年仅36岁的中国陆军上将,之前已经是一省的督军,当过中国保定陆军学校和陆军大学的校长,正经的文武双全的军人楷模,虽然日本的师团长年纪都比蒋方震大,在陆士怎么也得算是蒋方震的前辈学长,但对说着一口流利日语的蒋上将的好感和欣赏还是一览无余的。
蒋方震,字百里,乃是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一名毕业后,还曾留学德国,回国先后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及代理陆军大学校长。在王庚前世,蒋方震于1937年出版的军事论著集《国防论》中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是南方党将领中的第一人。并在日后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白崇禧等人。
后人对蒋方震的评价是这厮乃一个第一流的军事学家,却不是第一流的军事家,王庚却不这么看,在王庚前世,蒋方震终身没有亲自指挥过一次战役,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聘为参谋长或顾问,只是充当高级幕僚,颠沛于诸侯。
对蒋方震的盖棺定位,后人大部分认为他应该是军事学家,而非军事家。后来蒋方震去世后,《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回忆他的文章,或者曹聚仁的《蒋百里评传》,都审慎地使用了“军事学家”一词。
在“老虎总长”章士钊的挽诗里,甚至说他“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或许黄任之的挽联相对客气一点:“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
蒋方震在前世只是没有遇到伯乐而已,这是王庚自己的看法,当然,是不是真金怕不怕火炼,辽阔的联军东线战场是最好的熔炉和学校,王庚要让蒋方震独当一面去带兵,日本眼前这个第1师团的师团长河合操中将不是也刚卸任日本陆军大学的校长么,谁说军事学家就不能带兵打仗成为军事家?王庚不信这个邪!
随着王庚走进会议室,一声精干的,“总司令到!”的声音让整个会议室的中日和联邦将领都忙不迭的起身立正,咔的把皮靴碰的山响,日本几个师团长的目光中带着好奇,看着年轻却气质雍容的协约国东线联军总司令,看着这个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亚洲无冕之王。

第六百四十章 (下)语气很凝重

而一帮4、50岁的日本旅团长们居然已经有点热泪盈眶,太不容易了,终于看见这个传说中的中国王活生生的出现在了自己的跟前,这么年轻,气度却透着一丝无上的雍容和威势,到底是近百万中国新式陆军的缔造者啊,中日同盟事实上的当家人,居然只有…24岁还不到!这太叫人感动了,这太让人无地自容了!
中国将领们则一脸肃穆,除了眼神中透着欣喜和激动,脸色却基本还能保持正常,蒋方震和宋哲元、佟麟阁和石友三这三个新提拔师长且不去说,这些旅长们之前可都在南苑教导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