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5》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上下五千年5-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伯)去朝过圣。郑和小时候就从父亲那里听说过外国的一些情况。后来,他 
进燕王宫里当了太监,因为他聪明能干,得到明成祖的信任。这郑和的名字 
还是明成祖给他起的。但是民间把他的小名叫惯了,所以一直把他叫做“三 
保太监”,后来,有的书上也写成“三宝太监”。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 
祖正式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人们叫的“西洋”, 
并不是指欧洲大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郑和带的船队, 
一共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 
等。他们乘坐六十二艘大船,这种船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在当时是少见 
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 
扬帆南下。 
    郑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接着又到爪哇、旧港 
(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岸)、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锡兰等 
国家。他带着大批金银财物,每到一个国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并 
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许多国家见郑和带了那么大的船队,态度友好,并不是来威吓他们, 
都热情地接待他。 
    郑和这一次出使,一直到第三年九月才回国。西洋各国国王趁郑和回 
国,也都派了使者带着礼物跟着他一起回访。在出使的路上,虽然遇到几次 
惊涛骇浪,但是船上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水手,船队从没出过事。只是在船 
队回国、经过旧港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件麻烦事。 
    旧港地方有个海盗头日,名叫陈祖义。他占据了一个海岛,纠集了一 
支海盗队伍,专门抢劫过往客商的财物。这回听到郑和船队带着大批宝物经 
过,分外眼红,就和同伙计议,表面上准备迎接,趁郑和不防备,就动手抢 
劫。 
    这个计谋被当地人施进卿得知,他偷偷地派人到船队告诉了郑和。 
    郑和心想,我手下有二万兵士,还怕你小小海盗?既然你要来偷袭, 
就非得给你点教训不可。他命令把大船散开,在旧海港口停泊下来。命令船 
上的兵士准备好火药、刀枪,严阵以待。 
    夜深的时候,海面上风平浪静,陈祖义带领一群海盗乘着几十艘小船 
直驶港口,准备偷袭。只听到郑和坐船上一声火炮响,周围的大船都驶拢来, 
把陈祖义的海盗船围住。明军人多势大,早有准备,把陈祖义杀得大败。大 
船上的兵士丢下火把,把海盗船烧着了。陈祖义想逃也逃不了,只好乖乖地 
当了俘虏。 
    郑和把陈祖义捆绑了起来,押回中国。到了京城,向明成祖献上了俘 
虏。各国的使者也会见了明成祖,送上大批珍贵的礼物。明成祖见郑和把出 
使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高兴得眉开眼笑。 

    后来,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确实是死了,没有必要再去寻找。但是出使 
海外的事,既能提高国家的威望,又能促进跟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好处很 
多。所以打那以后,一次又一次派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 
到1433年的将近三十年里,郑和出海七次,前前后后一共到过印度洋沿 
海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国(在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 
带)。 
    到郑和第六次出使回国的那年,明成祖得病死了。他的儿子明仁宗朱 
高炽即位后,不到一年也死了。继承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八九岁的 
孩子,由祖母徐太后和三个老臣掌权。大臣们认为郑和出使七次,国家花费 
太大,到国外航行的事业就停了下来。 
    郑和的七次航行,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说明当时 
我国航海技术已经有很高的水平。通过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 
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那些国家里还流传着三保太监的 
事迹。 



                      228 土木堡的惨败 



    明太祖在位的时候,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引起国家混乱的教训,立 
下一条规矩,不让宦官过问国家政事。他把这条规矩写在大铁牌上,挂在宫 
里,想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遵守。 
    但是到明成祖的时候,这条规矩就给废除了。 
    明成祖从他侄儿手里夺得皇位,怕大臣反对他,特别信任身边的宦官, 
在他迁都北京以后,就在东安门外设立“东厂”,专门刺探大臣和百姓当中 
有没有谋反嫌疑的人。他怕外面的大臣靠不住,让亲信太监做东厂提督。这 
样,宦官的权力渐渐大起来。到了明宣宗的时候,连皇帝批阅奏章,也交给 
一个宦官代笔,叫做司礼监。这一来,宦官的权力更大了。有一年,皇宫招 
收一批太监。蔚州(今河北蔚县,蔚音yù)地方的一个流氓,名叫王振, 
年轻的时候读过一点书,参加几次科举考试没考取,在县里当教官,后来因 
为犯罪,本来该充军,他听说皇宫招太监,就自愿进宫做了太监。宫里识字 
的太监不多,只有王振粗通文字,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后来,明宣宗派他教 
太子朱祁镇读书。朱祁镇年幼爱玩,王振想出各种各样法子让他玩得痛快, 
朱祁镇挺喜欢他。 
    明宣宗死后,刚满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这就是明英宗。王振当上 
司礼监,帮助明英宗批阅奏章。明英宗一味追求玩乐,根本不问国事。王振 
趁机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朝廷大员谁敢得罪王振,不是被撤职,就是 
充军。一些王公贵戚都讨王振的好,称呼他“翁父”。王振的权力可算顶了 
天了。 
    这个时候,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音là)部强大起来。公元144 
9年,瓦剌首领也先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发现 
也先谎报人数,削减了赏金和马价。也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 
拒绝。这一来激怒了也先,也先率领瓦剌骑兵进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将出兵 

抵抗,被瓦剌军打得大败。 
    边境的官员向朝廷告急,明英宗慌忙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大同离 
开王振家乡蔚州不远,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产,他怕蔚州被瓦剌军侵占,竭 
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和侍郎是军事部门的正副长官) 
邝埜(音kuàngyě,埜同野)和侍郎于谦认为朝廷没充分准备,不能亲 
征。明英宗是个没主见的人,王振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不管大臣劝谏,就 
冒冒失失决定亲征。 
    明英宗叫他弟弟郕(音chéng)王朱祁钰(音yù)和于谦留守北京, 
自己跟王振、邝埜等官员一百多人,带领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 
向大同赶去。 
    这次出兵,本来从没好好准备,军队纪律涣散。一路上又遇到大风暴 
雨,没有走几天,粮食就接济不上,兵士们又饿又冷,还没有碰上瓦剌兵, 
已经叫苦连天。到了大同附近,兵士们看到郊外的田野里,到处都横着明军 
兵士的尸体,更加人心惶惶。有个大臣发现士气低落,劝英宗退兵,被王振 
臭骂一顿,还罚跪了一天。 
    过了几天,明军前锋在大同城边被瓦剌军杀得全军覆没,各路明军纷 
纷溃退下来。到了这时候,王振感到情况危急,才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本 
来是越快越好,但是王振却想到他老家蔚州去摆摆威风,劝英宗到蔚州去住 
几天。几十万将士离开大同,往蔚州方向跑了四十里地。王振又转念一想, 
这么多的兵马到蔚州,他家庄田里的庄稼岂不要遭到损失,又匆匆忙忙下命 
令往回走。这样一折腾,拖延了撤兵的时间,被瓦剌的追兵赶上了。 
    明军一面抵抗,一面败退,一直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那时 
候,太阳刚刚下山,有人劝英宗趁天没黑,再赶一阵,进了怀来城(今河北 
怀来)再休息,瓦剌军赶来,也可以坚守。可是王振却因为装运他财产的几 
千辆车子还没到,硬要大军在土木堡停下来。土木堡名称叫做堡,其实没有 
什么城堡可守。明军大队人马赶了几天路,口渴得像火烧,但是土木堡没有 
水源。离开土木堡十五里的地方有条河,已经被瓦剌军占领了。兵士们就地 
挖井,挖了两丈深,也没找到水。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瓦剌军赶到土木堡,把明军紧紧包围起来。明 
英宗知道没法突围,只好派人向也先求和。也先一打听,明英宗带的明军人 
数还不少,要打硬仗,自己也要遭到损失,就假装答应议和,停止进攻。 
    明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十分高兴,下命令让兵士到附近找水喝。兵 
士们争先恐后跳出壕沟往河边跑,乱成一团,将领们要制止也制止不了。 
    这时候,早就埋伏好的瓦剌军兵士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个个抡起长 
刀,大声吆喝着:“投降的不杀!”明军兵士一听,纷纷丢盔弃甲,狂奔乱逃。 
瓦剌军紧紧追赶,被杀的和被乱兵踩死的,不计其数。邝埜也在混乱中被杀 
死。 
    明英宗和王振带着一批禁军,几次想突围都没冲出去。平时作威作福 
的王振,这时候却吓得直发抖。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这个祸国殃民的 
奸贼,气愤地说:“我为天下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说着,抡起手里的大铁 
锤,朝着王振脑门一锤砸去,结果了王振的性命。樊忠自己冲向瓦剌军,拼 
杀了一阵,中枪倒下。 
    明英宗眼看脱逃没有希望,只好跳下马来,盘着腿坐在地上等死。瓦 
剌兵赶上来,俘虏了明英宗。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作“土木之变”。 

    经过这一场战斗,五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明王朝元气大伤。瓦 
剌首领也先却更加骄横起来,北京也受到了瓦剌军的威胁。守卫京城的责任, 
就落在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和于谦的身上了。 



                        229 于谦保卫北京 



    明朝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线崩溃,消息传到北京,太后和皇后急得 
哭哭啼啼,从宫里内库捡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 
去寻找瓦剌军,想把英宗赎回来。 
    结果,当然是毫无希望。 
    从土木堡逃出来的伤兵,断了手的,缺了腿的,陆续在北京街道出现 
了。京城里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样。再说,京城里留下的人马 
不多,瓦剌军来了怎么抵挡呢?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郕王朱祁钰监 
国(就是代理皇帝的职权),并且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瓦剌。大臣们七 
嘴八舌,不知怎么办才好。大臣徐有贞说:“瓦剌兵强,怎么也抵挡不住。 
我考察天象,京城将遭到大难、不如逃到南方去,暂时避一下,再作打算。” 
兵部侍郎于谦神情严肃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说:“谁主张逃跑的,应该砍头。 
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势就完了。大家难道忘掉了南宋的 
教训吗?”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太后决定叫于谦负责指挥军民 
守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自小有远大 
的志向。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 
把那幅画像挂在书桌边,并且题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长大以后, 
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廉洁奉公;后来担任河南巡抚, 
奖励生产,救济灾荒,比较注意人民疾苦。 
    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 
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 
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他还写了一 
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诗的后面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 
短长。”(后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闾阎就是里巷。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因为于谦刚正不阿,得罪了王振, 
王振就指使同党诬告于谦,把于谦打进监牢,还判了死刑。河南、山西的地 
方官员和百姓听到于谦被诬陷的消息,成千上万的人联名向明英宗请愿,要 
求释放于谦。王振一伙一看众怒难犯,又抓不住于谦什么把柄,只好释放了 
于谦,恢复了他的原职;后来,又被调到北京担任兵部侍郎。 
    这一回,在京城面临危急的时刻,于谦毅然担负起守城的重任。他一 
面加紧调兵遣将,加强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一面整顿内部,逮捕了 
一批瓦剌军的奸细。 
    有一天,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上朝,大臣们纷纷要求宣布王振罪状。朱 
祁钰不敢作主。有个宦官马顺,是王振的同党,见大臣们不肯退朝,吆喝着 
想把大臣赶跑。这下激怒了大臣。 

    有个大臣冲上去揪住马顺,大伙赶上来,一阵拳打脚踢,就把马顺揍 
死了。 
    朱祁钰见到朝堂大乱,想躲进内宫,于谦拦住他说:“王振是这次战争 
失败的罪魁祸首,不惩办不能平民愤。陛下只要宣布王振罪状,大臣们就心 
安了。”朱祁钰听了于谦的话,下令抄了王振的家,惩办了一些王振的同党, 
人心渐渐安定下来。 
    瓦剌首领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没把他杀死,却挟持着英宗当人质,不 
断骚扰边境。看来,京城里没有皇帝不好办。于谦等大臣请太后正式宣布让 
朱祁钰做皇帝,被俘虏的明英宗改称太上皇。朱祁钰这才即位称帝,这就是 
明代宗(又叫景帝)。 
    也先知道明朝决心抵抗瓦剌,就以送明英宗回朝为借口,大举进犯北 
京。 
    这一年十月,瓦剌军很快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扎下营寨。于谦 
立刻召集将领商量对策。大将石亨认为明军兵力弱,主张把军队撤进城里, 
然后把各道城门关闭起来防守,日子一久,也许瓦剌会自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