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5》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上下五千年5-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厓山在我国南面海湾里,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张世杰在海上把一千 
多条战船排成一字阵,用绳索连接起来,船的四周还筑起城楼,决心跟元兵 
决一死战。元军用小船满装了茅草,浇足了油,点着了火,乘着风势向宋军 
发起火攻。张世杰早防到这一着,在船上涂上厚厚的一层湿泥,还缚了一根 
根长木头,顶住元军的火船。 
    张弘范的火攻失败了,就用船队封锁海口,断绝了张世杰通往陆地的 
交通。宋兵在海上饿了吃干粮,渴了喝海水海水又咸又苦,兵士们喝了纷纷 
呕吐。张弘范发动元兵发起猛攻,宋兵誓死抵抗,双方相持不下。 
    这时候,元军副统帅李恒也从广州到厓山跟张弘范会师。张弘范增加 
了实力,重新组织力量进攻。他把元军分为四路,围攻宋军。潮落的时候, 
元军从北面冲击:潮涨的时候,元军又顺着潮水从南面进攻。 
    宋军两面受敌,正在拼命招架。忽然听到张弘范的坐船奏起音乐来。 
宋军听了,以为元将正在举行宴会,稍微松懈一下。哪想到这个乐声恰恰是 
元军总攻的讯号。乐声一起,张弘范的坐船发起进攻,箭如雨一样射向宋船。 
元兵在乱箭掩护下,夺了宋军七条战船。各路元军一起猛攻,从晌午到傍晚, 
厓山的海上,海潮汹涌,杀声震天。 
    张世杰正在指挥战斗,忽然看见一条宋船降下了旗,停止抵抗,其他 
战船也陆续下了旗,张世杰知道大势已去,急忙一面把精兵集中在中军,一 
面派人驾驶小船,准备把赵昺接过来,组织突围。 
    赵昺的坐船,由陆秀夫守着。他对张世杰派去接赵昺的小船,闹不清 
是真是假,怕小皇帝落在元军手中,就拒绝了使者的要求。他回过头对赵昺 
说:“国家到了这步田地,陛下也只好以身殉国了。”说着,就背着赵昺一起 
跳进了大海,在滚滚波涛里淹没了。 

    张世杰没有接到赵昺,只好指挥战船,趁着夜色朦胧,突围撤退到海 
陵山。他点了一下战船,一千条战船只剩下十几条。这时候,海岸又刮起了 
飓风,有人劝张世杰登岸避风。张世杰坚持不肯上岸。一阵巨浪袭来,把他 
的船打沉了。这位誓死抵抗的宋将终于落水牺牲。 
    公元1279年二月,元朝统一了中国,南宋宣告灭亡。 



                            217 正气歌 



    元军攻下厓山以后,张弘范召集将领,举行庆功宴会,把文天祥请来。 
宴会席上,张弘范对文天祥说:“现在宋朝灭亡,丞相已经尽到最后一片忠 
心。只要您回心转意,归顺我们大元皇上,还能保持您丞相的地位。”文天 
祥含着眼泪说:“国破家亡,我身为宋朝大臣,没能够挽回局势,死了还有 
罪孽,怎么还能贪图活命呢。”张弘范一再劝降,没有结果,只好派人把文 
天祥押送到大都。 
    过了半年,文天祥被押到大都,元王朝下令把他送到上等的宾馆里, 
用美酒好菜招待他。过了几天,元朝丞相博罗派投降官员留梦炎去劝降。文 
天祥对这个叛徒早已深恶痛绝,现在见他居然老着脸皮来劝降,更是火冒三 
丈。没等留梦炎开口,就一顿痛骂,把留梦炎骂得抬不起头,灰溜溜地走了。 
    元朝对文天祥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 
过着囚徒的生活。 
    过了一个月,博罗把文天祥提到元朝的枢密院,亲自审问。 
    文天祥被兵士押着,来到枢密院大堂,只见博罗满脸凶相,坐在上面。 
文天祥正眼也不看,昂起头,挺直腰杆走上前去。左右兵士吆喝他跪下,被 
文天祥拒绝了。 
    博罗恼羞成怒,喝令左右动手。兵士们把文天祥拉的拉,推的推,将 
文天祥按倒在地上。 
    博罗说:“你还有什么话可说?”文天祥坦然说:“从古以来,国家有 
兴有亡,做大臣的被灭被杀的,哪一个朝代没有?我是宋朝的臣子,现在既 
然已经失败,只求早死。”博罗怕审问出现僵局,想缓和一下空气,就说:“自 
从盘古到现在,有几个帝王,你倒说来听听。”文天祥哼了一声,说:“一部 
十七史(指《史记》等十七部历史书),从哪里说起?我今天不是到这里来 
应考,哪有心思跟你们闲扯。”博罗被文天祥抢白几句,讨个没趣,就无理 
取闹地责问文天祥为什么丢了临安逃走,为什么要另立二王(指赵昰、赵昺)。 
文天祥一条条据理驳斥,最后,他慷慨激昂地说:“我文天祥今天落在你的 
手里,早就准备一死,何必再噜苏!”博罗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喝令把文天 
祥押回兵马司。他想杀掉文天祥。但是元世祖恐怕杀了文天祥,民心不服, 
不同意把他杀害。 
    文天祥被关的那间土牢,又矮又窄,阴暗潮湿。遇到雨天,屋面漏水, 
满地是水;一到夏天,地面上发出一阵阵蒸气,更加闷热。牢房的隔壁,有 
狱卒的炉灶,有陈年的谷仓,发出阵阵烟火气、霉气,再加上厕所里大粪的 
气味,死老鼠的臭味,使人极其难受。 

    文天祥被关在这间牢房里,恶劣的环境只能折磨他的身体,却并不能 
摧毁他的意志。他相信,只要有爱国爱民族的浩然正气,就能够战胜一切恶 
劣的环境。 
    他在牢房中,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他在那首诗里,举了历史 
上一些坚持正义、不怕牺牲的忠臣义士的例子,认为这都是正气的表现。他 
在诗中写道: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然塞苍冥。 
    … … 时穷节乃见(同“现”字),一一垂丹青。 
    (意思是:天地之间有一种正气,分别表现为各种物体。如地下的大 
河高山,天空的明星辰。在人的身上就表现为浩然之气,充塞在宇宙之间。…… 
到了危急的关头,才表现出他的气节,他们的事迹一件件留在史册上。)文 
天祥进牢的第三年,河北中山府发生了一场农民起义。起义领袖自称是宋朝 
皇室的后代,聚集几千人马,号召大家打进大都,救出文丞相。 
    这一来可把元王朝吓坏了,如果不杀文天祥,恐怕闹出大乱子来。元 
世祖还没有丢掉招降的幻想,决定亲自劝降文天祥。 
    一天,文天祥被人从牢房里押出来,带到宫里。 
    文天祥见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只作了个揖。元世祖问他还有什么话 
说。文天祥说:“我是大宋宰相,竭心尽力扶助朝廷,可惜奸臣卖国,叫我 
英雄无用武之地。我不能恢复国土,反落得被俘受辱。我死了以后,也不甘 
心。”说着,咬牙切齿,不断地捶打自己的胸膛。 
    元世祖和颜悦色地劝说:“你的忠心,我也完全了解。事到如今,你如 
果能改变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旧让你当丞相怎么样?”文天祥慷慨地 
说:“我是宋朝的宰相,哪有服侍两朝的道理。我不死,哪还有脸去见地下 
的忠臣烈士?”元世祖说:“你不愿做丞相,做个枢密使怎么样?”文天祥 
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我只求一死,别的没有什么可说了。”元世祖知道劝降 
已没有希望,才叫侍从把文天祥带出去。 
    第二天,就下令把文天祥处死。 
    这一天,北风怒号,阴云密布。京城柴市的刑场上,戒备森严。市民 
们听到文天祥将要就义的消息,自发集中到柴市来,一下子就聚集了一万人, 
把刑场团团围住。只见文天祥戴着镣铐,神色从容,来到刑场。他问旁边的 
百姓,哪一面是南方。百姓们指给文天祥看了。 
    他朝着正南方向拜了几拜,端端正正坐了下来,对监斩官说:“我的事 
结束了。”公元1283年一月,这位四十七岁的民族英雄终于牺牲,在民 
族危亡时刻,表现了他一身的浩然正气。 



                        218 郭守敬修订历法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就重视吸收汉族的读书人,帮助筹划朝政大 
事。他重用一个汉族谋士刘秉忠。忽必烈称帝和定国号为元,都是刘秉忠的 

主意。后来,刘秉忠又向忽必烈荐引了一些朋友、学生,也一个个担任了元 
朝初年的重要官员。其中有一个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是邢州(今河北邢台)人。他祖父郭荣学识渊博,不但通晓经 
书,对数学、天文、水利等都有研究。郭守敬少年时候,在祖父的影响下, 
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那时候,刘秉忠和他的朋友张文谦等正在邢州西南 
紫金山讲学,郭荣把他孙子送到刘秉忠那里学习。郭守敬在那里认识了许多 
爱好科学的朋友,学问就长进得更快。 
    忽必烈统一北方以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水利,征求这方 
面的人材。张文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很快就在开平(今内蒙古 
正蓝旗东)召见郭守敬。郭守敬对北方水利情况十分熟悉,当时就提出六条 
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每听完一条,就点头赞许。最后, 
他很感慨地说:“让这样的人去办事,才不会是摆空架子吃闲饭的呢。”接见 
以后,就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经办河道水利的事。 
    过了两年,郭守敬又被派到西夏一带去整治水利。那里经过多年战乱, 
河道淤塞,土地荒芜,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郭守敬到了西夏,经过详细勘察 
以后,发动民工疏浚了一批原有的渠道、水坝,还开挖了一些新河道。不出 
一年时间,这一带九百多万亩农田灌溉畅达,粮食丰收,百姓的生活也都改 
善了。 
    为了加强大都到江南的交通运输,忽必烈又派郭守敬去勘测水路交通 
情况。经过郭守敬的勘测、设计,不但修通了原来的运河,还新开凿了一条 
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这样,从江南到大都的水路运输,就畅通无阻了。 
    元世祖灭南宋以后,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农业生产要利用历法。 
过去,蒙古一直使用金朝颁布的历法,这种历法误差很大,连农业上常常使 
用的节气也算不准。元朝征服江南以后,南方用的又是另一种历法,南北历 
法不一样,更容易造成紊乱。元世祖决定统一制订一个新历法。他下令成立 
了一个编订历法的机构,名叫太史局(后来叫太史院)。负责太史局的是郭 
守敬的同学王恂。郭守敬因为精通天文、历法,也被朝廷从水利部门调到太 
史局,和王恂一起主办改历工作。 
    修订历法工作一开始,郭守敬就提出:研究历法先要重视观测,而观 
测必须依靠仪表。 
    原来从开封运来的有一架观察天象的大型浑天仪,已经陈旧不堪,得 
不到可靠的数据。郭守敬设计一套新的仪器。他觉得原来的浑天仪结构复杂, 
使用不方便,还创制了一种结构比较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他制作的仪器, 
精巧和准确程度都比旧的仪器高得多。有了好的仪器,还要进行精确的实地 
观测。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报告的时候,提出在太史院里建 
造一座新的司天台,同时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的天文测量的打算。这个大 
胆的计划马上得到元世祖批准。 
    经过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二十七个测点。最 
北的测点是铁勒(在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测点在南海(在 
今西沙群岛上),选派了十四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行观测。郭守敬也亲 
自带人到几个重要的观测点去观测。各地的观测点把得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 
太史局。郭守敬根据大量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编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叫 
《授时历》。这种新历法,比旧历法精确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4 
25天,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相差26秒。这部历法同现在通行的 

格里历(即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但是郭守敬的《授时历》比欧洲人确立 
公历的时间要早三百零二年。 



                    219 欧洲来客马可·波罗 



    元世祖在位的时候,成吉思汗时期开始建立的庞大的蒙古汗国,已经 
分裂成四个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元朝 
皇帝在名义上还是四个汗国的大汗。在那个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 
庶的国家,西方各国的使者、商人、旅行家纷纷慕名到中国来观光。其中最 
有名的要数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古拉·波罗和叔父玛飞·波罗,原来是威尼斯的 
商人。兄弟俩常常到国外去做生意。蒙古汗国建立以后,他们带了大批珍宝, 
到钦察汗国做生意。后来,那儿发生战争,他们又到了中亚细亚的一座城市 
——布哈拉,在那儿住了下来。 
    有一次,忽必烈的使者经过布哈拉,见到这两个欧洲商人,感到很新 
奇,对他们说:“咱们大汗没见过欧洲人。你们如果能够跟我一起去见大汗, 
保能得到富贵;再说,跟我们一起到中国去,再安全也没有了。”尼古拉兄 
弟本来是喜欢到处游历的人,听说能见到中国的大汗,怎么不愿意?两人就 
跟随使者一起到了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忽必烈听到来了两 
个欧洲客人,果然十分高兴,在他的行宫里接见了他们,问这问那,特别热 
情。 
    尼古拉兄弟没准备留在中国,忽必烈从他们那儿听到欧洲的情况,要 
他们回欧洲跟罗马教皇捎个信,请教皇派人来传教。两人就告别了忽必烈, 
离开中国。在路上走了三年多,才回到威尼斯。那时候,尼古拉的妻子已经 
病死,留下的孩子马可·波罗,已经是十五岁的少年了。 
    马可·波罗听父亲和叔父说起中国的繁华情况,十分羡慕,央求父亲 
带他到中国去。尼古拉觉得让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不放心,就决定带他一起 
走。 
    尼古拉兄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