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四世纪末又强迫最后一批不信的回讫人改奉回教。14 后者是今日中国境内回民

之大宗的维吾尔族。

  对亚洲总体来说,蒙古东征西讨的遗产受益人反而是突厥人。表面看,初期

的蒙古军西征接二连三地摧毁了突厥人政权,尤其中止了塞尔柱人的西进,把东

罗马帝国的寿命多延长了两个世纪。但蒙古人本身只有一百万人,为了扩充队伍

,把所有的游牧民族都变成〃蒙古军〃。因此,所谓〃统一大漠〃其实是把原先地域

已经很广却很分散的突厥人组织起来,让他们的地盘进一步扩展。因此,当蒙古

浪潮退潮后,西亚的突厥人继续西征,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土耳其帝国,在伊

朗者则建立十叶派政权,是为近代伊朗之始,另一支入主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



  蒙古人进军俄罗斯时,自身的民族只能拨出五千人左右,其余是内亚洲的其

他游牧民族,可想象是以突厥人为主。他们征服的南俄地带原先已为钦察

(Kipchak)游牧民族占领,也属突厥人的一支。蒙古人建立的〃钦察汗国〃索性以他

们为主力,以其名为国号。后来,蒙古人、突厥人、斯拉夫人、芬族彼此交配,

混出一种说突厥语的〃鞑靼人〃(Tatars),在今日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共和国里是

第二大民族。

  对世界总体来说,蒙古人的所为有利于欧洲的兴起和亚洲的落伍。蒙古旋风

对西亚回教世界的摧毁特别沉重。他们对前大食帝国的核心地带伊朗破坏未

尽的地方,在十四十五世纪之交,为瘸子帖穆儿(Timur Lenk)完成。他是突厥人

,出身察合台汗国辖下的咸海河间地带,属于文野分界的定居民这一方。但他自

称察合台汗的继承人,非但没有保卫文明,反而刀刃向内,捣向伊朗腹部,并模

仿野蛮阶段的蒙古人屠城、筑头颅塔,而且蓄意破坏文明的基层建设如灌溉系统

之类。该地区定居与游牧的界线早已不稳定,从此,伊朗尤其是东部基本上

变成大漠的延伸。今日伊朗境内四分之一人口是突厥人,游牧是国民生活很重要

的部分。

  回教世界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死敌。蒙古在西亚地区造成的后遗症,无疑是

帮了西欧的一个大忙。欧州在当时是发展中地区,如同今天的〃第三世界〃。西欧

人避过了蒙古世界征服的兵锋,在〃蒙古和平〃期间首次与中国直接接触,他们从

欧亚大陆一端旅行到另一端,亲自目睹中国的富庶。此后,西方的经济发展总有

一股东向的欲望。哥仑布就是看了马可波罗的游记,想从大西洋另辟新航路到达

中国,而无意中发现新大陆。

  蒙古军西征也把中国的〃高科技〃西传。尤其是火药武器来到欧洲,其水平又

往上翻了一番。十五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是继东亚之后的第二个〃高科技战场〃。

从此,欧洲在这方面领先。至十六世纪初,西欧人将最新型的火炮装在战舰上,

配合中国发明的罗盘,开始征服海洋。15 

  综观第二千年的前五百年,可以说是中国遥遥领先,但中国的高度发展结果

是替别人作嫁衣。这种观察即使确实,仍失诸狭窄。中国的贡献如果成全了蒙古

,后者的业绩又何尝不是替第三、第四者作嫁衣。今日蒙古人局促于内亚洲的一

个小国内,人口只有两百万,而突厥人的国家至少有五个。至于受益于蒙古旋风

的欧洲人则在后五百年代之而兴,成为世界的新主人。世界史似乎有它自己的逻

辑,不为狭窄的民族主义思维所框范。中国在后五百年重演这场戏,也当作如是

观。

青黄不接的十五世纪:中国的海上霸权

  在第二千年的前面五百年,新型边疆民族是天之骄子,到后五百年,则由航

海国家独领风骚。这个变化有其内在逻辑。在前阶段,旧大陆的欧亚大草原是世

界的通衢大道,草原民族的铁骑加上文明国家的高科技武器,即合成支配世界的

方程式。但火药武器的进一步发展却宣判了草原帝国的死刑。世界史进入我们的〃

近代〃,海洋继大草原成为世界的新凝固剂。有走向海洋的意志、并能把新型火炮

装上远洋船舰的海权国家就成为时代精神的使者。

  在这第二场径赛还在暖身阶段,当时的中国已经以〃世界冠军〃身分出现。后

来连这种稳操胜卷的事都不干,乃由于志愿放弃出赛。如果宋代中国有世界最庞

大的陆军和最先进的战争工业,明代中国则有世界最庞大的海军和超前的航海技

术。当全球史上第一个〃世界系统〃散套以后,离西方海上霸权的兴起还有一个世

纪。在此期间内,中国完全齐备称霸海洋的条件,而且也初试啼声其表现即郑

和下西洋。

  明初海上霸权,有前人积下来的基础。首先是宋室南渡,赖江防抵御胡骑,

在中国史上首次建立独立的海军衙门,战舰上的标准火器装备是霹雳炮。除了国

防之外,失掉中原的南宋在税收上越来越依靠远洋贸易,在高宗时代曾占政府财

政收入中现钱的百分之二十。16 唐朝对远洋贸易只开广州一埠,至北宋则另增杭

州、明州、泉州、板桥(青岛附近)、华亭(今上海)等九个港口。南宋为了扩

充贸易量,甚至在海南岛新建一个神应港。南宋对海洋贸易大事奖励,不论官民

,能招来外商增加国库收入至某数额者,都予以加官进爵,政府负责维修海港、

建立仓库、在沿海一路置灯塔,并于海上岛屿设立水师寨,替进出的商船护航。

17 

  从宋代开始,外贸已经摆脱〃朝贡〃体制,朝自由化方向走。元代承袭此势,

而它的政权性质又是〃全球化〃的,中亚西亚的蒙古政权是姻亲,并不是化外,因

此,外商来中国的特别多,中国商人对外国也更为熟悉。这个全球化倾向到了明

朝开始逆转。要了解明代中国,必须将它放在全球史里面看。蒙古是世界帝国,

其崩溃后必然出现地区性的〃民族主义〃逆反。这个逆反也包括莫斯科的俄罗斯以

及十叶派伊朗该两地今天的民族认同都是〃后蒙古〃产品。

  有人认为明帝国重建的是较狭义的、亦即是只包括汉族的〃天下〃。18 这在开

国时就势所必然。明太祖虽然把定居中国的色目人一视同仁地当做子民,但元代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三头马车式的政治体制势必然告终。明太祖为了继统,仍

把元朝视作中土的正统皇朝,把忽必烈牌位拱在历代帝庙,但他并没有消灭蒙古

人,只把他们逐至塞外,结果他们又重组游牧帝国,威胁时刻存在,结果北疆重

新成为第一国防线。这不可免地造成〃夷夏之防〃意识之重炽。明中期以后,屡遭

倭寇、满州侵略,于是逐渐出现宋代那种汉人民族意识,而抗倭抗清的英雄戚继

光、史可法也继岳飞、文天祥之后,被编织入民国革命时代发明的民族英雄谱系



  明太祖在沿海一带也颁布海禁令,当初乃纯行政性质。朱元璋打天下时的劲

敌张士诚、方国珍等的地盘,就是具海洋帝国雏形的南宋旧地。这些势力的残余

拒绝接受明统,逃亡到南洋,甚至日本。1380年,太祖借〃胡惟庸案〃诛杀中国最

后一位宰相,罪名是他雇佣日本武士图谋行刺皇上。这个〃海外关系〃实在耐人寻

味,它与〃去父母之邦〃的〃天朝弃民〃同样令中央不放心。

  海禁令禁止民间出海,却没有终止晚唐以来的远洋贸易,它如今成为中央的

专利。中国人不可以出去做生意,而来〃天朝〃经商的外国人从此必须打着来〃朝贡

〃的旗号。于是,国际通商被加上〃政治挂帅〃的紧身衣。

  这个国家对外贸的垄断,使明初的海军一度膨胀。中国至南宋时已有独立的

海军部,蒙古为了灭宋也在金朝水师的基础上扩建,最后是海上的崖山一战灭掉

宋朝。元朝合并了金、宋、朝鲜的舰队,成为世界第一海军大国,曾两次东征日

本,一度南征爪哇。明初的舰队在数量和船只体积方面又超越前人。明海军在十

五世纪初的鼎盛时代有三千五百条船只。

  郑和于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率领两万八千人,用六十二艘船分载,最大

的〃宝船〃长四百四十尺、横梁长八十尺,有九桅,可载千人。它比八十七年后哥

仑布发现新大陆的三条小船大将近五倍,而且设备亦较为先进。中国的造船技术

在宋代已经发明水密隔舱,欧洲船舶到十八世纪才有这种设备。19 最令人瞠目的

是对如此庞大的远洋舰队的补给,这个问题必须拥有海外殖民地或海军基地才能

解决。明朝没有在海外殖民,但附庸国麻六甲可能是它海外基地之一。

  郑和六次下西洋是在成祖朝,最后一次(1431…1433)在宣宗朝,郑和死于回程

中。自此,中国从海洋退缩,而如此壮举最后连一点涟漪都不剩下。在郑和时代

,回教势力尤其从印度南端扩散的已在印度洋伸张。郑和本身是回教徒,明

朝势力达到该区,亦是顺其原势,并无横加干涉。中国人撤离印度洋后,它很快

成为回教的内海,西至西非海岸,东至大明在南洋的据点麻六甲,都渐次皈依回

教。这是透过商旅和传教士的活动,非经由武装征服。因此,当葡萄牙人在十五

世纪末侵入印度洋,该区毫无抵挡能力。

  问题在于:当蒙古的〃世界系统〃散套,而西方海权还未兴起之际,最有资格

带头重组新世界系统的该是中国,但它却在关键期间撒手不管。原因何在? 它有

表面的,也有深层的。

  


 2005…5…22 22:03:16           

  yuweiyuwei     
  
  
  头衔:管理科学与工程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135
  积分:313
  注册:2005…4…11
              第 19 楼  




表面上是成祖朝开销过于庞大,他的继承人势必采取紧缩政策。除了派大舰队〃下

西洋〃耀武扬威之外,成祖朝还六次征讨蒙古、长期对安南用兵,同时建筑紫禁城

即今日的〃故宫〃。罗荣邦认为成祖以后明朝出现财政困难。但他同时认为郑和

时代的外贸对中国是极端有利的,因为明朝强大,能够单方面决定价格。20 这引

起了两点疑问:远洋贸易足以补助国家的财政困难,何必裁减? 外国和中国做生

意每次都吃亏,还有谁千里迢迢到中国去〃朝贡〃?
  答案或许在明朝外贸与〃朝贡〃不分这点上。郑和的下西洋并非孤立现象。成

祖一朝,对不包括安南在内的南洋国家就出使了六十二次,多半是只前往一个国

家,规模没有郑和那么庞大。但它们的功能相同,那就是负责朝贡国使团的接送

。郑和第一次的航行带回爪洼、麻六甲和苏门搭腊的使团,而第六次于1423回国

,带来包括波斯湾区的六国使团,共一千二百人。这些人到了中国,尽了〃朝贡〃

礼仪后,就可以在市场上贩卖夹带的免税的私货,并等待下一班中国船把他们送

回去,多半一等数年,每天都由主人盛意招待。明朝既然当了宗主国,有藩属的

君主被推翻的,亦得派海军保送他回去复位。

  这个负担的确沉重。成祖死后,北京连前往黑龙江生女真地方的使团亦裁掉

。中亚地方有代表子虚乌有国家的使团,希望来〃天朝〃讨赏的,明廷也加以谢绝

。〃下西洋〃自然是被优先开刀的项目。但遗憾的是明廷连远洋舰队也裁掉。

  成祖死后,攻打安南的战役还持续中,但1426年明海军在东京湾吃败仗,使

明廷放弃征服安南的打算,亦使人怀疑海军是否有用。此时大运河也已经修复,

并且装上新发明的闸锁,内陆的运河漕运比沿海运粮安全得多,于是,海军被大

量裁减。1449年发生土木之役,蒙古势力复炽。明廷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内亚洲

国防线,不久就开始建筑长城,从西到东,达一世纪才完成。当时的海疆并无威

胁,明廷不会同时维持两大笔国防经费。

  但明朝显然放弃南宋用外贸养海军的措施,非但不准国人出海,海洋国来进

行〃朝贡贸易〃的数量也限得极低,而且完全为政治服务。有邦交的〃一年一贡〃、

差一点的〃三年一贡〃,像日本那样关系极坏的则〃十年一贡〃。令人费解的是明廷

接二连三地下令,把造船的体积越限越小,禁止尖底的只准造平底的。至1500年

,造多于两桅的船只变成重罪,1525年朝廷又下令各地方捣毁远洋船只,逮捕所

有使用者。21 如果政府裁减海军,只是政策性的问题,无须变成法令。它们显然

是针对私营企业,国家自己解散海军,但又防止民间的力量超出官方。这种限制

导致明末制造郑和时代那种九桅大船的技术失传。

  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的锁国心态抬头。明代中国从蒙古世界系统中摆脱出来

,有如二十世纪共产中国与西方帝国主义世界秩序断裂一般,都不可免作出背对

世界大势的自然反应。中国从唐末已开始走向海洋,但如今这个新走向变成〃离经

叛道〃,并被算在〃外族〃蒙古的头上,而新冒现的锁国心态则被说成是〃华胄重光〃

。明太祖有平均天下的思想,他虽然没有制度性地平均地权,但用罗织的方式消

灭富户,尤其把江南的大地主诛戮殆尽。〃几场大清算下来,可以肯定的是全国充

斥了小型的自耕农。〃他心目中的新社会是乌托邦式的,〃它更像一个庞大的农村

公社而不像一个国家。〃亦即是商业不发达的纯朴的不流动的农业国。22 他无向

外扩张的野心,生前为子孙列下一份〃不征国〃的名单,其中包括朝鲜、日本、安

南以及南洋诸国。

  元代和印度洋和西亚的联系,明成祖想保留并发扬光大之,并委派回族色目

人后代郑和主其事。成祖以后这条路没再走下去,实在是遗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