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近代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中国近代史-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随后,陈庆良按命令带队返回安庆。这不过是件小事,成功与否,无关大局,不过是出于我个人对张勋、倪嗣冲之流的厌恶而已。如果说袁世凯也有建设性的一面,那以上两人则只有破坏了。
  看到大局已定,我处理了尚被关押的满清官员,除名声狼籍,或有确切证据的,被公开审判,其他人等均被释放。
  宣布取消各县士膏牌照委员,取消烟照,关闭鸦片店,强制实行禁止买卖、持有、运输、种植鸦片,凡种植百棵以上,或贩卖半斤以上,即构成刑事犯罪。并限制吸食鸦片,强制戒烟。
  PS:南京战事,参考网上资料。  ?
  第17章
  12月中旬,董氏筹建的工厂公司,以及教育司筹建/扩建的安徽大学(原安徽高等学堂),政法学院(原安徽法政学堂)、安徽全省师范学堂、安庆军事学校(随营夜校兼并了原安徽陆军小学堂和安徽陆军测绘学堂)和枞阳农校,同时在《申报》等南北著名报刊刊登了整版广告,高薪聘请教师、工程师、技师及熟练工人,并在几个月后开始招收学生。
  广告刊登在《大公报》、《京报》、《申报》、《时报》、《四川官报》、《滇南公报》、《邸报》等十几家报纸上,三天的整版广告详细标明了职位、薪金、待遇、要求等信息,在广告的最后声明,安徽同时有八家大学和数十家工厂需要大量人才,不能一一标明,请有意着前往安徽省军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广告花了大约十万元,一经刊登,就在大江南北引起轰动。
  目前的归国留学生大约在十几万左右,大多都是经华源基金会帮助出国留学的。归国以后,处境不太好——清政府更重视留日学生——其中尤以工科为甚。比如说,学习机械的,国内机器局不足十家,加上相关的职位需要也不过千八百人。家境好的,还可以自己开办事业——基本用不上所学,或谋求其它职位——改行,而华源基金会经手的早期留学生大多数人的家境并不好,所以,基本是依靠外语,或其它与所学无关的知识,在混日子。
  所以,前来应聘的人员,是络绎不绝。毋须讳言,固然有人希望一展所学,但更多的人则是被丰厚的薪金所吸引来的。以大学教员为例,京师大学堂的正副教员月薪在80~120元,而安徽大学堂的教员月薪则在150~220元。其他职位的薪金也大体相当。所以,来安庆应聘者极众,起初,应聘尚易,随着应聘人员剧增,各学堂和工厂的录取愈严,经常优中选优,每择一人必要求能尽其责。后来,各中等学堂、职业学校、私立院校和其它工厂又列出了许多职位,虽然待遇稍逊,但也还可以,便也录用了大量人员。同时,安徽省军政府也趁此良机,举行了公开的人事招聘,聘用了许多办事员、文员,及财会人员、法律人员和医护人员等专业人士,充实完善其内部人事,同时为新兵配备了军医。
  在这一段时间,开始扩建的学校,还有安徽省高等学堂附办农工商医实业学堂——安庆府中学堂、蚕桑学堂、旅皖第一公学、安徽官立中等实业学堂、怀宁县简易师范学堂、安徽存古学堂、安庆女子师范学堂、私立高等农业学堂、私立专门法政学堂等数十家,并且不断有新的学堂在建。学堂因为新建的缘故,这些学校校舍尚不整齐,但是,托此次招聘的福,配备的师资都是一流的。
  这一时期的招聘政策,就是招收一切有用人才。所以,很多机构,往往是人员先充实了,才成立的。比如说,安庆的动物检疫站、安徽各大城市西医院、安徽各级法庭,以及后来的医大、工大和商学院等等。自然,难免有人鱼目混珠,但现在安徽是千头万绪,事情多的不得了,有没有能力,一干活就清楚了,光会动嘴的人是待不长的。
  12月底,德国公使哈豪森乘军舰,途经安庆,做了短暂的停留,加煤加水。
  德国公使哈豪森在安庆待了半天,就离开了。起码在公开场合,我和公使并没有会面。
  我和公使见面的地点,是在我的家中。
  公使先生不是很满意,我也不很满意。但是,我们的交谈显得非常之融洽。
  公使不满意,主要是刚与各国驻华使节商议好中立,就为我提供了如此巨额的贷款——说是商业贷款,可也得有人相信不是?可想而知,公使未来的日子,绝不会好过。最可恶的是,此次贷款,不是经过其手,而是直接找到了国内。公使的不满,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公使还是表现出了外交家的风范。
  相对而言,我政治家的气度,就有点儿僵硬了。我是极为不满意,贷款协议中条款的苛刻,简直是吃人不吐骨头,要不是德国将会在欧战中战败——我也一样会签,签了就有机会,不签连机会都没有——但实在是太苛刻了。
  协议主要内容如下:
  “甲方(德国柏林9家银行组成的银行团):提供总额2500000000马克的商业贷款,九折付现,年息四厘,期限二十五年,总还款额为5000000000马克。
  乙方(皮特·董):以制药厂和石油公司等资产作抵押,并至少将所贷款项的40%优先用于向德国购买商品,用于开办厂矿企业,且该厂矿企业一同作抵押。
  担保人:安徽军政府都督董正朝”
  同时,我代表安徽省军政府与德国签署了‘淮北——颖州——淮南——合肥铁路’的修建合同——同样是商业合同;阿庭为取得马鞍山——铁、铜陵——铜、两淮——煤等的勘探权,以及补偿安徽铁路的损失,向军政府一次性支付2亿圆的费用作为补偿,并向军政府无偿捐款2亿圆。
  此外,阿庭还向德国提供了合成氨法硝酸生产技术——这属于附加的秘密条件,没有任何书面材料。协议大体说来,就是如此。总的来说,德国占了很大的便宜。如果到时候,还不上贷款,不仅董氏会破产,在安徽建设的所有工厂,估计也会被用来抵帐,条件就是如此苛刻。
  但是,德国也承诺全面提供生产设备和相关的技术资料——不包括工业母机等尖端技术。而且在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国家提供这样数目的贷款和技术支持给我。所以,我们还是达成了协议。
  对德国来说,这是一笔稳挣不赔的交易。我到期还款,这是一笔普通的商业贷款;如果我到期无力还款,德国可以趁势将势力延伸至中国内陆。我则是考虑到德国欧战失败的话,随便还个几十美元就可以了——马克贬值最严重的时候,七美元兑换四亿马克。到时候,我一甩手,扔过去100美元,然后说,不用找了——那是什么感觉?!^o^
  自然,这一切,建立在德国失败的基础上。我考虑德国的两大弱点依然如故,结果应该不会改变。
  德国的两大弱点,一是海军,德国海军不敌英国,英国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二是美国,美国与英国同文同种,一衣带水,任何一个民选政府都不能忽视这种感情——人家那才是一衣带水呐!(说中日‘一衣带水’,如果没有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屠杀,还可以。现在,纯搞笑!就算是亲兄弟——存疑,都分家千多年了,叫人家一遍遍的欺辱,还说‘一衣带水’,真TMD搞笑!)
  退一万步讲,德国胜利了——小概率事件。依靠自身建设和欧战中取得的利益,也足以偿付此贷款了——我还得到一整套工业体系。所以,这笔贷款,我一定会签。
  因为双方各有所图,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满,但还是一团和气的签署了协议——此协议为副本,以阿庭在德国签订的那份为准。
  将此贷款确定为董正庭的商业贷款,是我与阿庭反复商议的结果。安徽军政府没有产业可以用来担保,我又不想签署一份卖国条约。而且,现在看来,未来的中国政府将会是一个民选政府,也就是说,财务上的清白很重要。如此一来,产权清晰,至少将来的反对党很难攻击我侵吞国家财产,最多说我以权谋私。两者的程度相差悬殊,前者是法律问题,后者是道德问题。
  我和哈豪森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核实了条款,签署了协议。为了保密起见,公使没有留下来共进晚餐,与来时一样,悄悄地离开了。
  蒋方震有些不满地问我,这就是我的解决办法?我没有回答,反而问他,欧战什么时候开始?德国的胜负如何?
  我说,德国失败后,马克一定会大幅度的贬值,到时候,我们只要还很少的钱就可以了。我没有理会蒋方震似懂非懂,命令田清泉粗略讲了下投资回报,列举了所投资的产业,简单计算,足以偿还该项贷款——这就是公开的官方解释了。
  晚饭,我吃得是开心无比。25亿马克是个什么概念?那是12亿银元/5亿多美元/1亿多英镑。袁世凯的善后借款才是2500万英镑,我的四分之一,最终到手的760万英镑,更是我的十五分之一。
  接下来的日子里,货物源源不断的运抵安庆。最初是武器,计有毛瑟98式步枪15万支,轻重机枪各五百支,150MM榴弹炮100门,105MM榴弹炮120门,75MM步兵炮240门,7。92x57mm子弹5亿发,150MM榴弹10万发,105MM榴弹10万发,75MM炮弹20万发。
  武器弹药总重达五六千吨,由两艘美国货轮运抵。卸下武器弹药,我的心才落了地。这些足以支持我训练新军,并打一场战役了。万一被没收了,钱我倒损失得起,但武器弹药我可没有地方买——各国均实行了对华武器禁运——要误大事的。随后,枪支陆续发放给完成了初步训练的新兵,开始实弹射击等训练。我曾经的梦想——“大丈夫当提十万兵横行天下”,短时间内,是断然没有这个可能了。但是,再有两个月时间的训练,新军看家护院守安徽,足矣。
  然后,就是各种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起初不多,随着阿庭的到来,各种物资逐渐到货,在此后的一年里,蜂拥而来。好在此时,安庆港、马鞍山港、芜湖港、枞阳港、铜陵港的建设工程逐一完成,尚能满足运输的要求。安徽的港口由于先天条件优良,各港口均能停泊海轮。但由于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最后只有安庆港和马鞍山港能够停靠5000吨海轮,其它港口只能停泊3000吨的海轮。
  我也没有让华源基金会闲着,通过基金会,我对国内著名中医发出了邀请。邀请各位名医一起修订中医典籍,制订中医评价标准,建立中医学院。在邀请函的最后,我承诺对有贡献者,提供无息贷款,帮助将中药由手工生产改为机器生产,并在一定时间内减免税收。起初,来的人不多,安徽本省的就占了一半,其时南京有名的“三卿一石”,只有随仲卿之子随翰英一人到来,我也不在意。只是,经费从优。我将基金会收集的图书和我从国外购买的图书都捐了出来,成立了安徽省立图书馆。其中的医书都交给众人先行研究,初步确立中医的体系,以及考核制度。
  随后,阿庭在欧美高薪聘请了一批一流,及少数顶尖的医生,并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医疗器械,在庐山脚下建立庐山医疗中心。其时,欧美医生的年薪一般在一~两千美元,而阿庭则以四千美元起,往往是一万多美元的年薪相聘,因有华人互助会下设医院医生的推荐,所聘请医生均有真才实学。庐山医疗中心的西医水平在世界是第一流,在亚洲更是最好的——价钱也是世界顶尖的,我得把每年120万美元的开销挣回来——嫌贵?可以,坐船向东去,一般漂上几个月就可以找到这样水平的医院了。
  我鼓动中西医分别医治具体的病人,以确定中西医的具体疗效,并让《安庆时报》进行了连续报道。很快,《申报》等著名报纸都对此进行了连续报道——中医明显处于下风。于是,不断有各地的名医自动前来一展身手——我不知应该如何做评价,但总算把人给弄来了。历经近一年时间,中西医对骨科、内科、儿科、外科、妇科等各种疾病进行了尝试,报纸最后的评价是各有所长。我则觉得,虽然在骨科等疾病的治疗上,中医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总体来讲,中医是落了下风。
  有名医欲效高人状,飘然而去。却全部被我扣留,我也不客气,直接把中医师徒相传的种种弊端说了个底掉儿,到现在还用八百年前的医书,八百年前,中医就形成了体系,而西医还在愚昧无知中挣扎,现在中医却落后了——报纸那是顾忌中国人的面子,差不多也是差——不要自己不知羞,所以,各位还是老老实实的在这把医书修订一下,把医生培养考核制度定下来,建立一所大学,把中医传承下去。
  我一甩手走了,大多数医生还是留了下来——部分离开的医生也在归乡后,成立了中医学校。
  于是,庐山医科大学正式成立了,下设中医学院和西医学院——聘请的西医还要教学带学生的,要不我怎么会出那么些钱。自成立以后,两院就看对方不顺眼,但总的来讲,这对医学的进步起了推动作用。
  不管怎样,安徽成为中国医生最密集的地方。民国二年,《中医培养考核暂行办法》在安徽省开始实行,并初步建立了医疗体系和卫生防疫体系。
  PS:关于中西医的争论挺多的,我随笔写写。个人以为,中西医都是有效的医学,但是,要说先进,现在西医占上风,这是不必争论的。关于中医是骗子的说法,我也听说过,无非是遇到一个庸医什么的,外国人没说什么的(原话是国际的什么什么组织没承认),这证明不了什么。用科学一点的话说,论据不够充分。极端地说,我只要证明有一个中医能够有效治疗某一类疾病,就可以证明中医是有效的;反之,要证明无效,则需证明中医对所有疾病都无效——起码理论上是这样。还有人说中药、针灸是有效的,经络是存在的。但中医是无效的,这个,我就不说了,本身逻辑都混乱了。不过,照现在的发展趋势,中医早晚要淘汰。因为这是一个西方科学的世界,而中医是建立在国学基础上的,国学都灭亡了,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中医也快了。也许有一天,我们要去法国学习中医。因为中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