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近代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中国近代史- 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别看两国嘴上叫的欢,实际行动可是一点儿没有。一直到第二年,德国主动进攻法国,这段“西线无战事”的“假战”方宣告结束。
  9月15日,美国宣布保持中立。
  9月16日,中国宣布保持中立。我对这场战争不感兴趣,欧洲国家打生打死对我国影响不大,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持中立,扩大我国对交战各国的出口。这个,不是很难。中国商品向来以物美价廉而著称,与德国的贸易源远流长,至少可以追溯到二十年以前。德国既然企图与英法开战,那么中国就比美国更适合成为德国的贸易伙伴。
  7月,我专程派出了一支舰队访问欧洲,该舰队编组了二艘战列舰、二艘航空母舰、八艘巡洋舰、十二艘驱逐舰、一艘补给舰、一艘运输舰和若干潜艇。此时此刻,远洋舰队已经结束了对德国、法国和英国的访问,正航向美洲。远洋舰队还要访问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
  德国战车开动了,就不会轻易停止。欧洲一定会打起来,我适时展示一下中国的实力,不会影响局势发展,还可以震撼人心。到时候,英法就算想拦截中国的商船,也要好好考虑考虑。当然,中国远洋舰队顺便保护着商船队,运输了一批敏感物资到德国去。
  值得注意的是,远洋舰队中配备的潜艇,都是预备退役的老式潜艇——德国U型潜艇的中国改进型,而不是最新式的JD…1型潜艇。好东西,就是要保密的。
  JD…1潜艇不具备水面作战能力,单纯是为了水下作战而设计的。它外形呈流线型设计,以减少水下阻力,水下航速达18节,水面航速8节,配备了通气管装置和主动/被动式声纳,结构形式为双壳,有8字形耐压体,下潜深度为120米,排水量1850…2425吨,首部6个鱼雷发射管,尾部4管,共载36枚鱼雷。装备了124个大容量蓄电池和柴油机,使水下5节时续航力可达365海里。
  9月27日,华沙保卫战开始。
  同日,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苏联红军进入波兰东部,苏联和德国一起瓜分了波兰。10月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灭亡。
  4个星期里,波兰共有7万人死亡、13.3万人受伤、7万人被俘。德国1.3万人死亡、3万人受伤。“闪电战”正式诞生,登上世界舞台。
  波兰的灭亡,可以说是德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合谋。波兰是东欧咽喉,位于德国与苏联之间。从“祸水东引”的角度看,英法等国不会为波兰提供保护,一切诺言都是靠不住的。
  而苏联斯大林的想法又不一样。
  斯大林在当时并不想要战争。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刚刚提前完成,苏联的发展速度世界第一,时间是对苏联有利的。苏德战争不可避免,但战争时间越晚,苏联就越强大。
  而且,苏联的大清洗和肃反扩大化,已经持续了三四年。斯大林是个不错的将军,他明白,大清洗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力,必然有不小的伤害。
  只是政治斗争,一向是你死我活,来不得半点儿软弱。斯大林打击了自己的反对派,他只打击少数人,但这样源于政治斗争的清洗,扩大几乎是必然的。
  对红军战斗力伤害最大的,是图哈切夫斯基间谍案。
  苏联花了三百万卢布,从德国购买的情报,只不过是个借口。要说图哈切夫斯基勾结德国,斯大林自己都不会相信。但政治不讲这些的。托洛茨基是斯大林最大的竞争对手,图哈切夫斯基与托洛茨基关系密切。且图哈切夫斯基在军中威信极高,在国内声望卓著,几乎参与指挥了所有重大战役,一手组织了红军的正规化,许多高级将领都是由他提拔的。在托洛茨基被彻底打倒后,图哈切夫斯基又不肯主动转向,积极投靠斯大林。
  对斯大林而言,图哈切夫斯基有敌意,有威胁——这就足够决定结果了。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和其他7位著名将领,被判处死刑。至39年斯大林结束清洗为止,苏联红军有近70%的高级军官被杀害。其中,包括5名元帅中的3名,15名集团军司令中的11名,85名方面军司令中的53名,195名师长中的105名、406名旅长中的223名、以及所有的军区司令。
  虽然斯大林对中国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印象深刻,也很重视苏联的机械化部队。但据调查局的情报估计,图哈切夫斯基亲自组建的机械化部队,在清洗过后,其战斗力保留不到原来的一半。
  斯大林对此不是十分清楚,却也多少知道一些儿。
  加之,苏联的东方是中国,两国关系不是很好,《互不侵犯条约》38年到期,中国是爽快的续了五年约。然而,中德关系很好,一旦苏德战争爆发,斯大林并不相信一纸条约,就可以苏联避免两面受敌。斯大林对苏联的安全深感忧虑。
  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斯大林曾试图联合英法共同抗德——在莫斯科,他召集组织了英、法、苏三国谈判。
  然而,谈判毫无结果。
  “祸水东引”是英法的既定方针,自不会轻易改变。英国派遣了两个无足轻重的将军前往莫斯科,一路上不乘坐快捷的飞机,反而乘船而行,其敷衍的态度言溢于表。英、法两国早就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自然不会答应苏联提出的设想——“三国共同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
  因此,希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斯大林同意了这一要求,他试图以“祸水西推”来拖延苏德战争的到来。
  乌克兰有“欧洲粮仓”的美誉,它与白俄罗斯都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区。苏德战争即使无法避免,斯大林却也不希望战争发生在自己的国土上,来破坏生产——与我国抗美援朝的想法有些相似。
  苏联与波兰关系恶劣,又不想与德国发生战争,波兰的运气自然也就远不如朝鲜了。
  不但如此,苏联还开始着手建立防范德意志帝国的“东方战线”,这条战线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并企图通过扩大苏联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意志帝国侵略。
  波兰败亡后,苏联为了进一步改善波罗的海侧翼和西北边境的战略态势,保障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的安全,相继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得以在三国的要地驻军。
  10月8日,苏军开进了波罗的海三国。不久以后,三国共产党就夺取了政权,并在第二年把三国并入了苏联。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要求同芬兰交换领土和租借军事基地,芬兰当然不会接受。
  12月10日,苏联进攻芬兰,苏芬战争爆发。
  苏联红军参战以来,已经拓地五十余万平方公里,将其国界向西推移300~400公里,一直未逢敌手。这时候,却吃了个大亏。
  天时地利人和,苏联竟一样也不占。
  39年冬天,芬兰时逢欧洲百年以来最冷的冬季,在芬兰地区夜间温度经常在摄氏零下叁十五度左右。苏军步兵多半来自南俄等温暖地区,御寒训练又不足,这给苏军带来很大麻烦。
  地形也是很大的问题。除了南路之外,苏军进军路线上都是密林沼泽,依靠几条羊肠小道前进。
  芬兰是在二月革命以后独立的,的贫穷落后。但是,芬兰立国以后,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对农民,政府公布了土地改革法案,到30年芬兰农村小土地占有者占总农业人口的90%以上。对工人,芬兰于年国家一独立就公布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并制订了一系列的福利法律。
  得民心者得天下。
  芬兰只有三万常备军,战车和火炮数量很少,多数都是欧战时期的武器,飞机只有七十架。但39年苏联进攻时,芬兰人民就象保卫家一样保卫国家,因为芬兰真正是他们自己的国家。芬兰人民在许多地方都自动自发地做到坚壁清野,逃难前把自己的房子烧成平地;苏军即使攻占了一个村庄也往往找不到房子可住。
  三个半月,芬兰人以七万多人的伤亡,给苏联红军造成了十倍的损失。斯大林不得不打消了吞并芬兰的野心,解散了开战就组建的傀儡政府,并与芬兰签订和约。
  同时,苏联红军在芬兰的失败,与其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极大地助长了德国的信心,使德国进攻苏联的时间大大提前。
  总之,苏联在苏芬战争中,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付出的代价却远远超出想象,得不偿失。
  在这两年里,中国并没有发挥作用。一来战事都发生在欧洲,中国鞭长莫及;二来中国也无心参与战争,对比欧洲战事,我更关心国内的经济情况。
  常言道,人无横材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日本大力扩军备战,以及中国军队装备更新换代,致使中国的军工业发展迅速,这一回都用上了。欧洲战事一起,中国的出口快速增长,国内的经济明显好转。看来,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这就都解决了。再高速发展个十几年,中国彻底成为一个工业强国,那是指日可待。
  PS:终于把这段历史过渡过去鸟。
  【看书要砸票,做人才厚道】  ?
  第112章[全]
  40年2月,早春的天气还有几分寒意,罗斯福坐在轮椅上,缓缓而行,夜色暗淡笼罩大地,天空稀疏的星星,远处昏黄的灯光,看起来是那么地微弱。
  罗斯福心情沉重,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他的心里,他却什么也不能做。百万法军龟缩在马奇诺防线背后,英国把皇家海军当作屏障,任德国肆意攻击。
  在“虚假的战争”的日子里,罗斯福有生以来第一次陷入无事可做、无话可说的困境,一纸中立法案完全束缚了他。总统任期将满,他在外交事务上就更形软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冬里,罗斯福只能焦虑不安地等待。
  罗斯福在树丛旁边停下来,无意识地把自己遮蔽在阴影中,他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在脑海里,他大声的质问自己,“我是不是太软弱了?”
  “当然……不是!”一个熟悉的声音,让罗斯福几乎觉得自己出现了幻听,他愣了一下,才反映过来,原来自己把疑问说了出来。
  罗斯福是个乐观主义者,意志坚定,他一从思绪中挣脱出来,就立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情。他开玩笑地说:“怎么……我还不够软弱,早在日本入侵荷属东印度群岛,我就应该对日本宣战……”
  赫尔笑了,“国会不会通过的”,这是一个陈述句。
  罗斯福想起了亚利桑那州参议员亨利·艾休尔斯特的宣言——“现在没有一位美国参议员会投票赞成对日本作战”;想起了印第安那州众议员路易斯·勒德洛向众议院提交的宪法修正提案——“除非美国或其领土受到侵略,作出战争决定时,必须在全国公民投其中得到多数人赞成”;想起绝大多数美国人士要求“不要导致战争”……
  罗斯福摇摇头,感叹道:“我怀疑,即使日本人攻击了我国的舰船,他们也不会考虑战争。”
  无意之中,罗斯福准确预言了一个事实。在另一段历史中,日本飞机于37年底,明目张胆地袭击并击沉了停泊在南京附近江面上的美国炮艇“帕奈号”和美孚石油公司的3艘油轮,日本也只是歉意赔偿了事,不要说战争,美国连制裁也没有过。
  “……”
  赫尔无言以对。
  在英法美日中五国会谈中,日本答应限制在荷属东印度驻扎海军,,不扩建该地的海军基地,承诺不干涉各国商船通行……美国民众就满足了。
  罗斯福唯一的成果就是,秘密派代表去伦敦举行英美参议人员会谈。双方达成非正式协议,约定“一旦与日本发生战争,就采取联合行动的。英国将其亚洲主要舰队部署在新加坡,美国则驻扎在珍珠港,双方的海军都可在对方的领海中自由行动”。
  由日本,罗斯福又想到了另一个亚洲国家——态度暧昧的中国。
  “科德尔,你怎么看待中国?”
  赫尔想了想,“中国……”他犹豫一下,才继续说道:“中国与日本之间,应该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约定,或者说秘密条约。”
  “哦?”罗斯福不由得打了个冷战,但他马上就镇静自若了,平静地问:“为何这么说?”
  罗斯福知道,赫尔对中国的感觉向来不是很好,但作出如此判断,却还是头一次,如果中日之间有……
  赫尔了解罗斯福在忧虑什么,欧洲有德国,太平洋有日本,但前者海军实力有限,后者的战争潜力不足,虽然有些儿麻烦,美国却终会取胜。最恶劣的情况,也只是选择与苏联结盟。不过,这是不包括中国的情况下。否则的话,就胜负难测了。
  中国有六亿三千万人口,是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国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最先进的机械化部队,世界第四大海军舰队,纯以战争潜力而言,只怕中国还在美国之上。如果……
  赫尔摇摇头,把这个可怕的想法抛开。
  “中国并没有履行条约的意图。
  中日关系源远流长,但是,在日本和美国之间,中国始终无意于显露倾向性。
  在过去的三十年代里,中国与日本关系更形密切。中国为日本提供了贷款,中国企业参与了对日本的投资,中国为日本提供了几乎全部战略资源……可以说,日本扩充军备,武装备战,中国功不可没。”
  赫尔看了眼罗斯福,没有继续这个话题。两人都清楚,国与国之间唯有利益。如果日本能够削弱美国,中国想必是愿意见到的,况且中国能从中获取到许多利益。
  远了不说,起码在美英法对日德的战争中,会削弱参战各国的力量。
  到时候,中国就能够轻而易举,大大地恢复在传统势力范围(东南亚)的影响力。加之,战争会使参战国退出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民用市场,此中利益无可估量。
  因此,中国不仅源源不断地为日本提供物资,也在为德国提供物资。
  “对于日本在东印度的行动,中国即使不知情,也是有所预计的。
  但是,考虑到战后格局,中国是不会希望让日本在西太平洋一家独大。中国期望在西太平洋拥有发言权。
  这几年来,中国不断扩充海军,便证明了这一点。这还导致中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