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心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身边的心理学-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可以教狗因为铃声分泌唾液,然后呢?”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说,经典条件反射事实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
  这种方法于我们非常有益,它帮助我们通过建立联系,毫不费力地学习知识。
  在我们建立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之后,让条件刺激产生条件反应,我们就能通过一种叫做泛化的过程自动地去扩展学习内容。

更多热门小说,请访问宜搜小说搜索(b。easou)

'65'第65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5)

  我们对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事物作出相似的反应就是泛化。
  我把相似的刺激称作条件刺激2。
  即使我们从来没有学过把条件刺激2与原先的无条件刺激相联系,条件反应仍然会出现。
  比如,原来是飞舞的拳头或者口头的威胁(无条件刺激)会让你感到恐惧(无条件反射)但当你把特定的面部表情,比如怒吼和冷笑与最终会出现的暴力行为联系起来,那怒吼和冷笑(条件刺激)就会让你感到恐惧(条件反射)。
  也许你会从条件刺激-怒吼泛化开来,把恐惧和无意间的眼神直接接触(条件刺激2)联系起来。
  这种泛化可以使你在威胁来临之前迅速逃跑。
  因为我们可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所以泛化能帮助我们提高适应能力。
  泛化也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比如,如果我曾经受到一只黑色美洲叭喇狗的袭击,以后可能每次看到黑色的东西都会害怕,甚至是吉娃娃狗也会让我害怕。
  另一个例子就是受过战争创伤的老兵,仍然承受着创伤后的心理压力。
  如果他们曾经经历过大爆炸和重炮火的战役,并且当时他们很恐惧,那么,这些人之后每当听见汽车发生逆火或者其他大的噪音时都会产生同样的反应。
  想到城市里的许多人暴露在大量的高分贝噪音里,生活起来多么不易。
  当我们开始过度地泛化所学的东西时,我们就忘了另一个过程——分化。
  我们需要知道怎么去辨别或者区分不同的刺激——比如,枪声和汽车逆火的区别。
  分化是当条件刺激2(或者3,4等)多次呈现却没有引起相应的反应时习得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为什么只有条件刺激才能产生条件反应,条件刺激2却不能。
  条件反射!所有这些听起来都很容易,是吧?你把几样事情组合在一起,最后,一样事情可以产生另一件事情的效果。
  目前为止,这个过程还比较简单易懂,但是为了让这个相对简单的条件反射过程不出差错,我们必须遵循一些特定的原则。
  要想实现经典条件反射,毫无疑问,接近性是必须要满足的一个原则。
  如果巴甫洛夫先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后呈现铃声(条件刺激),那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他响铃15分钟后才呈现食物又会怎么样?为了建立联系,条件刺激必须要在无条件刺激之前呈现。
  要建立一个好的条件反射,以上这些都不是很好的做法。
  如果巴甫洛夫先呈现无条件刺激,再呈现条件刺激,这个过程就叫倒行条件反射。
  这时狗可能根本不会发现事情间的任何联系或者建立的条件反射非常不稳定。


'66'第66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6)

  如果他在呈现铃声一段时间之后再呈现食物,这个过程叫痕迹条件反射,即使狗能够建立联系,也只能是一个较弱的联系。
  成就稳固连接的最好方法是:在无条件刺激之前呈现条件刺激,而且让这个条件刺激一直“开着”或者“响着”,直到无条件刺激消失。
  这样,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就有了接近性。
  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进行多次配对呈现。
  配对越频繁,联系越紧密。
  选择一个强有力的条件刺激。
  强光比弱光更有效果。
  响亮的铃声比微弱的声音更容易产生效果。
  如果你想让你的条件刺激产生条件反应,那就多花点工夫。
  继续接近性所有你必须做的事就是频繁地呈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最后实现经典条件反射。
  就这么简单吗?我不想误导你这么思考。
  接近原理说,如果两个刺激接近,连接就会建立。
  事实上也许没那么简单。
  一个叫罗伯特·瑞斯克拉(Robert ;Rescorla)的研究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瑞斯克拉问道,是否只要满足接近律就可以了?他认为一切似乎有点太简单了,他提议增加一个定律,相倚性。
  他说条件刺激不仅应该与无条件刺激接近,还应该是无条件刺激最准确的预测者。
  如果条件刺激呈现没有规律(比如间隔1分钟,7分钟,2分钟,12分钟等),那么条件刺激就不可能很好地预测无条件刺激。
  学习者(人或者动物)就不能从条件刺激中学习到预测无条件刺激的能力。
  条件刺激必须以一种学习者可以预测的方式来呈现,保持一定的确定性,确定无条件刺激的出现。
  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说,为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增加一个必要条件,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瑞斯克拉不满足。
  后来,他和另一个名叫阿兰·福克纳(Allan ;Wagner)的心理学家对学习理论作出了又一项巨大的贡献。
  瑞斯克拉-福克纳模型(1972)说道,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条件刺激的有效性,条件刺激必须是不可预测的。
  学习的过程要靠刺激带来的惊奇,靠意料之外的成分。
  如果我们每次见到条件刺激都能预料到无条件刺激,我们的确会很好地进行联系,但是最终,联系的力量到达一个极限。
  在开始的时候,联系的力量可能增长得很快,随后,对条件刺激的新鲜感越来越少,联系的力量开始大幅回落,条件刺激越来越成为“可被预期的”。
  因此,联系力量的大小,取决于意料之外成分的多少。
  条件刺激越新奇,联系的作用或者力量就越大。

更多热门小说,请访问宜搜小说搜索(b。easou)

'67'第67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7)

  扔给你一根骨头:为什么起作用?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怎么去进行经典条件反射,你也知道了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原则。
  (如果还不知道,请翻看本章前面的内容。
  )当然,经典条件反射是很有用的。
  我们以这样的方式了解外界,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适应性和能力。
  但是为什么那样做会有效?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先前毫无联系的事物相互联系起来?巴甫洛夫认为,当大脑的两个不同区域同时被激活,就建立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连接。
  激活的结果,就是在两个新的兴奋中心之间铺了一条新的“路径”,就像两个先前毫无联系的家庭,被一根电话线连了起来。
  当条件刺激被激活,这种新的连接就会使无条件刺激“收到电话”成为可能。
  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提出了另一个原因。
  他觉得联接实际上是先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建立,然后变成了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的连接。
  这一次,科学家们表现出了他们最大的创造性,他们想到了一个实验,通过让两种理论预测实验的结果,来对两种理论进行对比。
  我们需要他们的创造性,来设计一个关键的实验测试。
  霍兰德和史韬布开始了对这个理论的印证,他们利用噪音和食物粒对老鼠做了实验。
  按照巴甫洛夫的理论,老鼠所学会的是在噪音和食物之间建立连接。
  霍兰德和史韬布要让巴甫洛夫的理论和赫尔的理论能够对比。
  两个人的实验是这样的:他们让食物成为没有吸引力的无条件刺激。
  他们把老鼠放到一个唱机转盘上,把老鼠转得头晕恶心。
  之后,他们又呈现噪音,这时老鼠没有反应。
  巴甫洛夫认为,最开始的联系是在噪音和食物之间的。
  但是赫尔预测,降低无条件刺激的效果,并不会使老鼠的反应有什么区别,因为他认为最关键的连接是在噪音(条件刺激)和进食(无条件反应)之间。
  这的确有区别。
  赫尔的理论认为,连接是在噪音和反应之间,即噪音和进食之间。
  他认为把老鼠放在唱机上转晕使得食物没有吸引力以后,实验的结果不应该有什么变化。
  赫尔错了。
  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一定有某种联系。
  我们不能忽略这个联系在反应链中的作用。
  所以,还是巴甫洛夫伟大!他的理论不是僵化的,相反,他的理论很灵活,有预测性。
  但是学习的过程远没有终止。
  请阅读第9章来学习更多关于学习的知识。
  第9章
  桑代克的猫和斯金纳的老鼠本章提要


'68'第68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8)

  接受条件刺激
  强化行为
  惩罚犯人
  和消退作斗争
  按时奖励
  运动员也许是我们周围最迷信的人,只有赌博的人比他们更迷信。
  我在大学打棒球时,有一个队友,是个投手,一直穿着同样的汗衫,只要赢球,就不洗这件衣服。
  因此我有点希望我们输球,这样他就能洗洗衣服。
  还有些运动员很幸运,无需付出太多的努力,或者只是按照详细的日程表训练就可以保持持续的高分纪录或者不断夺取胜利。
  我也有些迷信的地方。
  我总是不能用棒球杆把其中一只防滑鞋的脏东西弄掉。
  我不得不清理两只鞋,即使其中一只是干净的。
  在场地奔跑的时候,我从来都不踩到粉笔划的线上。
  其他队员也从来不问我这是什么迷信做法;他们也有自己的怪僻。
  当我开始学心理学时,我想:我那些迷信的思想是怎么来的?我怎么能知道如果踩在画线上比赛就会不顺?一定是有时候当我踩在画线上时我输球了。
  我看到了自己的行为(踩到了画线上)和后果(我输球了)的联系。
  我在自己的行为和后果之间建立了联系。
  这个例子中,是行为和负面结果的联系。
  心理学家把这称作迷信式学习。
  无论联系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当我在所做的事和随后产生的后果之间建立起实际的联系时,我就学到了一种特殊的学习方法。
  我们已经学会了如果我们做A,结果就会是B。
  行为心理学家或者学习心理学家把所有的学习都看作是一种条件作用,一种在不同事件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
  第8章介绍了经典条件反射,一种在两个事件间建立相互联系的学习方式。
  本章我将介绍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重要的事件必然会导致某种特殊的反应。
  我知道——这听起来有些太理论化了。
  想象这样一种情况:我每个月都领工资。
  难道付给我工资只是让我坐在那儿占地方吗?不,付给我工资是因为我尽到了我的责任,是因为我工作了。
  我做了什么事,就得到什么结果。
  我工作,别人付我工资。
  如果不挣钱,我还会工作吗?很可能不。
  原因有二。
  首先,比起免费工作,我有更好的事情去做。
  (我的信用卡债主也不会乐意我这么做。
  )其次,按照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我工作是因为有人付钱。
  我的工作行为背后的那种“东西”就是回报,一个正面的结果。
  大卫·利波曼在1993年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反应就是要操作环境来产生结果。

更多热门小说,请访问宜搜小说搜索(b。easou)

'69'第69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9)

  第9章桑代克的猫和斯金纳的老鼠第四部分向正确的目标进攻操作性条件反射随处可见,家里有,上班的地方也有。
  父母使用奖赏或者操作性条件反射使他们的孩子做功课。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操作性条件反射。
  拥抱桑代克颤抖的小猫从前面的介绍,你已经知道,我们做了什么事,就得到什么结果。
  那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我每个月都去工作,所以手里的工资条肯定对我有影响。
  回到1911年,爱德华·桑代克创立了一个理论,叫做效果律,这个定律阐明,我们对结果的看法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桑代克决定用猫做实验来研究这个现象。
  他用木板和石板建了一个叫迷笼的箱子,门可以用一个特殊的装置打开。
  他在箱子里放了一只饿猫,然后关上门,再在箱子外面的碟子里放些食物,猫可以通过箱子的空隙看到食物。
  有点残忍,是吧?猫想穿过板子够食物,可是够不着。
  唯一的方法是桑代克或者猫能把门打开。
  我们知道桑代克是不会开门的;他在做实验。
  猫必须自己想办法来把门打开。
  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反正我很少见过猫开门的样子。
  它怎么办?有些悬念,是吧?我们题目中的主角英雄的猫会怎么做?它会打开门扑向刚刚还够不着的食物吗?或者它会因此命丧这位残忍的心理学家之手?且听下回分解……无论如何,这只猫必须自己想办法,桑代克也是个耐心的人。
  他等啊瞧啊,等啊瞧啊。
  猫在笼子里到处走动,伸出它的小爪子,喵呜喵呜,跳起来,又被墙弹回来,在箱子里无目的地尝试各种出去的方法。
  但是,奇怪的事发生了。
  猫无意中碰到了门闩,门奇迹般地开了!哇!猫有得吃了,大家皆大欢喜。
  桑代克从他的实验中学到了什么?什么都没学到,实验还没有结束呢。
  他把那只可怜的猫又放回笼子里,重新进行实验。
  没问题,对吧?猫肯定知道怎么做——只需碰一下门闩即可。
  但是当回到笼子里时,猫的行为就好像根本不知道必须要碰门闩才能开门。
  它把刚才胡乱找出口的行为又进行了一遍。
  别担心,因为我们忠实的小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