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智慧故事总集2英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五千年智慧故事总集2英国-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是专心致志地望着妈妈的一举一动,他完全被母亲手中的碗碟吸引住了。 

他发现:母亲起初端来的茶碗很容易在碟子中滑动,可是,在洒过热茶的碟 

子上,茶碗就不滑动了,尽管母亲的手仍旧摇晃着,碟子倾斜得更厉害,茶 

碗却像吸在碟子上似的,不再移动了。 

      “太有趣了!我一定要弄清楚这是为什么!”瑞利非常激动,脑子里产 

生对物理学中摩擦力研究的欲望。客人走后,他用茶碗和碟子反复实验起来, 

他还找来玻璃瓶,放到玻璃板上进行实验,看看玻璃板慢慢倾斜时瓶子滑动 

的情况。接着他又在玻璃板上洒些水,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经过多次实验和分析,他对茶碗碟子之间的滑动做出了这样的结论:茶 

碗和碟子表面总有一些油腻,油腻减小了茶碗和碟子之间的摩擦力,所以容 

易滑动。当洒上热茶时,油腻就融解散失了,碗在碟中就不容易滑动了。 

     接着,他又进一步研究油在固体物摩擦中的作用,提出了润滑油减少摩 

擦力的理论。后来,他的发现被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在有机器转动的地 

方,几乎都少不了润滑油。1904年,瑞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Page 35…

                              柯南道尔辨墓石 



     1924年,英国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柯南道尔(1859— 

1930年)在英国北部的斯戈托勒多地区旅行。 

     一天,H男爵的遗孀来拜访他,说:“五年前,先夫不幸去世。我为他 

建造了一座墓。谁知每年到了冬天,墓石就会移动一些。” 

      “墓石仅仅在冬天移动吗?” 

      “是的。这个地方的冬季特别冷。每年一到冬天,我就到法国南部的别 

墅去。春天再回来,并去先夫墓地扫墓。这时,总发现墓石有些移动。” 

     柯南道尔好奇地请夫人带他去墓地看看。 

     在一堆略微高起的土丘上,墓地朝南而建。四周有高高的铁栅栏围住。 

在沉重的四方形台石上面,有一个直径80厘米的用大理石做成的球石。为了 

不使球石滑落,台石上挖了一个浅浅的坑,把球石正好嵌在坑里面。正面的 

十字架差不多隐没在浅坑里了。 

     浅坑里积有少量的水,周围长满苔藓。如果球石的移动是有人开玩笑, 

用杠杆来移动它,那在墓地的苔藓上总该留有一些痕迹,可又一点痕迹也没 

有。如果有人不用杠杆而是用手或身子推球石,那凭一两个人的力气是根本 

推不动的。“会不会是地震的缘故?”柯南道尔问。 

      “附近的人说最近几年里没有发生过地震。所以我想一定是亡夫在显 

灵。” 

     柯南道尔摸了一下浅坑里的积水,沉思片刻后说:“夫人,很抱歉。墓 

石的移动与男爵的灵魂没有任何关系。”他研究了球石所安放的浅坑里积有 

雨水的现象后,就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个地方的冬天特别冷。由于下雨落雪,使坑里积了水。到夜晚 

就结成冰。白天,这坑里南面的冰因受太阳的照射,又融化成水,而北面由 

于没有太阳照射,仍结着冰。这样,北面的水结成冰,而南面的冰又融化成 

水,沉重的球石便渐渐地出现倾斜,从而非常缓慢地向南移动。其正面的十 

字架,必然也会渐渐地被隐埋起来。这种物理现象,就是男爵的墓石之所以 

移动的原因。 

     男爵夫人失望地走了。但是,这毕竟解开了一个谜,使迷信的男爵夫人 

也不能不相信。 


… Page 36…

                             克里斯蒂遇强盗 



     热闹非凡的生日晚宴,直到凌晨两点才结束。“夜深了,你这么孤身一 

人赶回,我们可不放心。要不,让我们送你回去吧。”朋友夫妇热情地招呼 

车辆,要一起送阿加莎·克里斯蒂 (公元1809—1975年)回家。 

      “谢谢,你们也很累了。不用送了。况且,我本就是个侦探小说家嘛, 

难道还会怕盗贼嘛?”阿加莎·克里斯蒂笑着拦住朋友夫妇,匆匆地上路了。 

这位英国女作家确实写过数十部长篇侦探小说,如《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 

 《尼罗河上的惨案》等,塑造了跟著名侦探福尔摩斯一样驰名全球的侦探赫 

尔克里·波洛的形象,可是,谁会料到,今天晚上,她本人也真的遇到了抢 

劫。 

     当她独自一人走到那条又长又冷清的大街上时,突然,在一幢大楼的阴 

影处,直冲出一个高大的男子,手持一把寒气逼人的尖刀,向阿加莎·克里 

斯蒂猛扑了过来。阿加莎·克里斯蒂知道逃是逃不了了,就索性站住,等那 

人冲上来。“你,你想要什么!”阿加莎·克里斯蒂显出一副极害怕的样子 

问。 

      “把你的耳环摘下。”强盗倒也十分干脆。 

     一听到强盗说要耳环,阿加莎·克里斯蒂紧锁的眉头舒展了。只见她努 

力用大衣的领子护住自己的脖子,同时,她用另一只手摘下自己的耳环,并 

一下子把它们扔到地上说:“你拿去吧!那么,现在我可以走了吗?” 

     强盗看到她对耳环毫不在乎,而只是力图用衣领遮掩住自己的颈脖。显 

然,她的脖子上有一条值钱的项链。他没有弯下身子去拾地上的耳环,而是 

重新下达了命令:“把你的项链给我!” 

      “噢,先生,只是它一点也不值钱,给我留下吧。” 

      “少废话,动作快点!” 

     阿加莎·克里斯蒂用颤抖的手,极不情愿地摘下了自己的项链。强盗一 

把抢过项链,飞也似地跑了。阿加莎·克里斯蒂深深地舒了口气,高兴地拾 

起了刚才扔在地上的耳环。 

     原来,阿加莎·克里斯蒂保护项链是假,保护耳环是真,她刚才的表演 

只不过是为了把强盗的注意力从耳环上引开而已。因为,她的钻石耳环价值 

480英镑,而强盗抢走的项链,是玻璃制品,仅值6英镑10先令。 


… Page 37…

                              卓别林妙改标题 



     1938年12月。美国。 

     驰名世界的英国幽默艺术大师卓别林(公元1889—1977年),写成了讽 

刺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的电影剧本 《独裁者》。好几家电影公司争先 

恐后踏上卓别林的家门,要同他抢订拍摄合同。 

     经过一阵子讨价还价,卓别林决定将剧本交给一家电影公司拍摄,并同 

该公司订立了合同。 

     第二年春天,影片按计划开拍。卓别林带着演员前往外地拍摄外景。正 

当工作紧张的当儿,忽然,派拉蒙电影公司向卓别林写信说,《独裁者》的 

题目原是他们的专利品,因为他们有过一个剧本,题目就叫 《独裁者》。 

     卓别林感到事情节外生枝,很有些棘手,便派人前去跟他们谈判。谈来 

谈去,对方坚持不肯退让,除非将剧本的拍摄权交给他们,否则决不罢休。 

     不得已,卓别林只得亲自找上门去,好言好语地同他们商量。可是派拉 

蒙公司坚持,如果卓别林不肯出让拍摄权,又要借用《独裁者》这个题目, 

那就必须交付2万5千美元的转让费,否则就要以侵犯版权罪向法院提出诉 

讼。 

     硬也不行,软也不是,卓别林大为恼火,可一时又想不出良策对付。过 

了几天,卓别林灵感爆发,机智地在《独裁者》前面添了一个字,使得派拉 

蒙公司勒索2万5千美元的计划顿时化为泡影。 

     原来,卓别林添上了一个“大”字。按卓别林的解释,那部电影的题目 

加了“大”字,成了《大独裁者》,就不是派拉蒙公司剧本所意味的一般独 

裁者了。两者之间有了质的区别,怎谈得上侵犯专利权呢? 


… Page 38…

                              驱使蜜蜂破古城 



     公元11世纪,英国军队在攻打耶路撒冷古城圣·让达克的时候,遭到了 

圣·让达克人的殊死抵抗。攻城战劳师折兵,久无进展。英军指挥官麦乔上 

校为此伤透了脑筋。 

     正当麦乔上校愁眉不展,忧心如焚的时候。一天,同乡士兵郎达求见: 

 “上校先生,我为攻城的事来求见您。” 

      “哦,我的小同乡,你对攻城这事有何高见么?” 

      “不是什么高见,但我想这办法倒也不妨一试。” 

     听了郎达讲的攻城谋略,麦乔上校乐开了。 

     很快,英军便又组织起一次新的攻城战,与前几次攻势不同的是,在大 

队士兵队列前先行的是,由士兵郎达带领的一批扛着许多蜜蜂箱的养蜂人。 

     部队很快冲到了圣·让达克城边,郎达立即指挥那些养蜂人把蜂箱扔上 

城头。霎时间成千上万只蜜蜂从摔开的蜂箱中,铺天盖地地飞出来,遇人便 

刺,把守城的耶路撒冷官兵刺得睁不开眼,一个个哇哇乱叫,顷刻便失去了 

守卫能力。而英军攻城部队则乘势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城池。原来,士兵 

郎达在从军前曾是个出色的养蜂人。随部队到了耶路撒冷后,对养蜂的兴趣 

丝毫未减。战斗空隙时,他便爱与附近养蜂人交往。当他把“蜜蜂攻城”的 

计策报告给了麦乔上校后,很快便搞到了所需要的“武器”。 


… Page 39…

                              训练鹦鹉活雪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司令部勤务兵吉姆有一业余爱好——饲养鹦 

鹉。这一癖好,是他在当兵前就养成了。小家伙十分逗人喜欢,因此吉姆饲 

养的十四只鹦鹉被特许可以生活在司令部的附近。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吉 

姆的这批鹦鹉后来竟成了多次拯救指挥官们的“救命恩人”。 

     那时候,英军阵地经常遭受德国飞机的狂轰滥炸。当时,世界上还没有 

发明能预测飞机的雷达,只能依靠哨兵的对空监视。然而,人的耳力与目力 

毕竟很有限,再加上人们的戒备心理也总有松懈的时候,因此英军阵地时常 

遭到德机的突然袭击,蒙受惨重的损失。就连英军司令部也受到了德机的严 

重威胁。 

     每当敌机来临,吉姆在照顾好指挥官们躲进防御工事后,便急着要照料 

他的鹦鹉了,唯恐他的小宝贝们在敌人空袭时受到什么损伤。 

     可是,每次空袭之前,那些鹦鹉们像是知道主人的心事似的,总是早早 

地飞到司令部来,钻入主人准备好的笼子里了。而且,还“喂喂喂”地发出 

一阵阵警叫。时日一久,吉姆反倒在空袭之前,受到了鹦鹉的提醒,看到它 

们惊叫着从外面飞回,就知道敌机将来了。 

     一天,英军司令官哈雷将军正利用空闲在跟一只鹦鹉对话—— 

      “你好!”“你好!”“先生,谢谢!”“先生,谢谢!” 

     鹦鹉跟着哈雷先生学着舌。吉姆见了,凑了过来,与将军聊了起来。吉 

姆告诉了将军有关鹦鹉的种种特性。 

     当吉姆讲到鹦鹉们在空袭前的表现时,哈雷将军一拍吉姆的肩膀,微笑 

着道:“好,吉姆,你的伙计们可以充当我们的报警器嘛,我还在愁着没办 

法预测德国的轰炸机呢。” 

     就这样,吉姆接到了新的特殊任务——专门训练他的鹦鹉,在空袭前给 

司令部报警。 

     吉姆的鹦鹉也真不负厚望,经过训练,竟出色地担任起了报警任务。每 

当德机刚一出现,它们就会迅速飞到司令部里争着叫道:“飞机来了,飞机 

来了。”吉姆训练的这批活“雷达”,对英军在空袭作战中取得主动权起到 

了很大的作用。 


… Page 40…

                             英军弃船轰敌艇 



     绚烂多姿,光怪陆离的海,藏匿着战争之神的宠儿——潜艇。潜艇和反 

潜艇船之战,往往在伟大的和平氛围中一触即发。啊!怪物!战神和海神仿 

佛都是诡谲多变的怪物,无可捉摸! 

     此刻,海神用巨手托着英国海军的一艘“Q—5”号反潜艇船在荡荡烟波 

悠悠巨浪中行进。坎贝尔船长藏在船桥上的观察孔后密切注视着前方。 

     从外表看,这艘反潜艇船是一艘商船。实际上,船上除军火物资,没有 

什么值得贩卖的。 

     这是在战火连天的1917年。此年2月,德国对协约国的航运线发动了“无 

限制的潜艇战”。常用鱼雷击沉敌国的商船。而今天“Q—5”号反潜艇船是 

专门寻找德军的潜艇交战的。 

      “Q—5”号船桥附近的甲板上,船员肯普正在散步,看上去挺轻松自如。 

忽然,他加快脚步。“右前方发现鱼雷航迹!”肯普向驾驶室悄声说道。一 

瞬间,所有船员马上奔回掩盖好的战斗岗位。 

      “砰”一声巨响,伴随着剧烈的爆炸震动,隐藏海里的德军潜艇发射出 

一条鱼雷,击穿了“Q—5”三号舱的舱壁。 

     几分钟后,赫里福德上尉将一艘小艇和一艘尖头平底船吊到水面。小艇 

装满准备“逃生”的幸存者,他们弃“Q—5”而走,艇上响起一片恐慌声。 

史密斯扮演船长的角色,口袋里装着一份伪装的船照,以防德国海军不信时 

送上验正。 

     真正的船长坎贝尔仍躲藏在船桥观察孔后,他的眼睛越瞪越圆…… 

     敌方潜艇的潜望境正向“Q—5”号徐徐靠近,一个雪茄形的潜艇体在水 

下隐隐移动。坎贝尔静静观察着,只等潜艇露出水面那一刻良机的来临!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10分钟过去了,15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 

了,坎贝尔仍然只看见一个潜望境。史密斯和赫里福德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