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读聊斋志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名家解读聊斋志异-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们的决心。《湘裙》里的女鬼看中了晏仲。她的姐夫晏伯曾指出“以巨针刺
入,迎血出不止者,乃可为生人妻”。其妻握针出门,见到湘裙,“急捉其
腕,则血痕犹湿,盖闻伯言,早自试之矣”。这个意志坚强的女性为自己选
择配偶,何等有主张,又何等妩媚可爱。《菱角》里的画工的女儿菱角也是
一个这样的形象。少年胡大成在观音祠问她:“我为若婿,好否?”她难为
情地回答:“我不能自主”。一时的少女的羞惭无法掩盖住她那心已许之的
喜悦。胡大成走远了,她追上去细心地告诉他:“崔尔成吾父所善,用为媒,
无不谐。”尽管她的思想最终没有越出封建礼教的范畴,她的自动示婚的行
动却是封建礼教所禁锢不住的。

噬人的封建势力在当时的广大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途程
上遍设了形形色色的障碍。它的体现者用尽一切伎俩,或干涉在初恋之前,
或破坏在成婚之后。蒲松龄在许多场合对这种罪恶行为进行了谴责。与此同
时,他又塑造了一些向恶劣的环境进行斗争,并且取得最终胜利的女性的形
象,例如《鸦头》里的鸦头,她是孤女而又是娼妓。卑贱的职业却培养了她
的勇烈的个性。鸦头男装私奔,被捉回后,受尽千折百磨,矢志不二。她的
个性是十分勇敢和坚强的。

这些青年男女的故事在《聊斋志异》里构成了许多不同的绚丽的而富于
诗意的画面。他们抵抗住封建社会所给予的各式各样的压力,坚强勇敢地行
动着。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全力以赴地不倦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他们的恋
爱和结合并不完全是出于猎奇的心理或对美艳的形貌的倾倒。像《瑞云》里
的贺生,把“人生所重者知己”作为衡量爱情的重要标准。尽管意中人后来
在脸上布满了墨痕,像鬼怪一般的丑陋,而且还被迫从事一些不堪驱使的差
役,他却不因对方的美丑、盛衰的转移而改变自己的初心。像《连城》里的
乔生坚持着自己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不以色也”的信念,他和连城两人
生不能成夫妻,就死去而成夫妻,再回到人世。共同的爱好往往使这些一对
一对的互不认识的青年男女变成了终身的伴侣。我们读了《连琐》、《白秋
练》、《绿衣女》以后,可以看出,他们的爱情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吟诗、
下棋、弹曲等等对艺术的共同爱好。《竹青》、《青凤》等篇更着重地写出
了他们在患难中的互助精神。蒲松龄在这些优美动人的恋爱故事里处处表现
了类似这样的思想,使它们的内容丰富起来,深刻起来,从而发射出璨烂夺
目的光采。

(六)

和爱情一样,友谊也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所歌颂的一个重要的主
题。

有的作品,例如《雷曹》描写了人与神交友的故事,但更多的作品描写
了人与狐之间的友谊。《酒友》写出了车生和狐的结交是由于对饮酒的共同
的爱好。这些作品中所写的狐的性格大都很可爱。他们执着于人间的生活,
在人间寻找知心的朋友。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只感到亲切,一点也看不出异
类的可怕。也许是因为蒲松龄在自己的生活圈子内所能看到的人与人之间的
真诚的友谊太少了,相反,倒是后期封建社会的尔虞我诈的风气遍处可见,
所以他才把自己的一部分精力去化费在这些描写异类的作品上。《封三娘》
写范十一娘和狐女封三娘两个女伴的故事。范十一娘是一个被封建礼教禁锢


在深闺之内的少女,她那天真活泼的心灵遭受着沉重的压抑。封三娘的来临,
使她得到了一个可以倾诉心事、解除精神苦闷的伴侣。封三娘替他物色称心
的丈夫,又帮助他们组成了幸福的小家庭。没有封三娘的帮助,范十一娘不
可能在生活中向前跨进一大步。所以,封三娘这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她是作
为一个冲破精神樊笼、开辟道路的形象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

《田七郎》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武承休的好交游,田七郎的爽朗、
侠义,促使他们二人在内心上逐渐接近。全篇通过他们的交往表现了这样的
侠义思想:一钱不轻受,一饭不忘;小恩可谢,大恩不可谢。尽管其中还有
狭隘的报恩观念的成分,更重要的积极意义却在于强调相互的帮助和救援。

这样的思想意义在《娇娜》里也有所表现。它写孔雪笠和松娘结为夫妇,
和皇甫公子、娇娜兄妹结为良友的故事。从全篇来看,前半部主要写孔雪笠
和皇甫公子的交谊,后半部主要在写孔雪笠和娇娜二人在危难的时刻互相救
援。至于孔雪笠和松娘的婚姻,只不过是中间的穿插事件而已。在我国古典
小说中间,像《娇娜》这样描写一对青年男女成为纯洁的“腻友”的作品几
乎是没有的。因为在封建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观念像一堵高墙
似的竖立着。不少人到了这堵墙的临近就知难而退。蒲松龄却在这篇著名的
作品里大胆地把它推倒了。我们不能不钦佩他的反封建的巨大勇气。

《乔女》也是一篇非常出色的作品。主人公是一个面貌丑陋而品格崇高
的妇女。她的行动并不是一开始就放射出思想的光辉的。作一个顺从的封建
妇女,也曾经是她努力的方向,那是在她丈夫死了以后。有一个男子敬重她,
钟情于她,前来求婚,她虽已心许,在口头上却没有应允,因为她想守“节”。
这个男子就立志不另娶,不久死去。留下的孤儿不断地受人欺凌,她的正义
感不禁燃烧了起来。尤其是在一个虽然生疏但是知己的人的后代身上,她怎
么能够容忍发生这种情况呢?这时,封建礼教的束缚,外界的非议,这一切
都对她失去了作用。她毅然挺身而出,几乎是以母亲的身份去抚育着孤儿。
这是一个高大的形象。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妇女的一些见义勇为、
敢于负责的优良的品质。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十分动人的。

生死不渝,真挚、纯洁的友谊,建立在相互了解、尊重、帮助的基础之
上的友谊,这是蒲松龄所向往的世界。但是,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他不
可能在现实中发现它们的普遍存在。于是,他只好把自己的理想镕铸在他的
那些不朽的作品里面了。

在这篇文章就要结束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再饶舌几句。本文旨在说明
《聊斋志异》内容有两个重要的特色:丰富多采;寄托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
某些方面的不满。所谈的几点,只是就全书主要内容立论,不可能详尽无遗
地介绍全书所有的内容。至于《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蒲松龄的世界观及
其作品的局限性等问题,限于篇幅,这里也未能涉及,将来准备另写文章来
作探讨。

(原载《光明日报》1961 年7 月30 日)


任访秋
《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

(一)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短篇小说集,全书8 卷(或析为16
卷),计431 篇,是清初作者蒲松龄写的。刊行后,流传极广,特别是为一
般中下层知识分子所热爱。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时候,因为反对封建古文学的
原因,所以这部用文言写成的短篇小说集,曾被人诋为“全篇不通”,因之
后来就不大为人所重视,虽然仍旧有着不少的读者。到了今天,乃是以人民
的标准估量一切价值的时代,《聊斋》既为广大的读者所传诵,历时两百多
年,仍然不减它当年的魔力,那我们就不应再像过去那样,对它抱着轻视的
态度。特别是目前在创作上我们须要继承古典文学优良传统的时候,我们如
果对它不加以分析研究,就不可能正确地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本篇目
的即试图从思想与艺术上,对它加以分析和批判。笔者因限于个人水平,不
免在看法上要有些错误,希望读者多加指正。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川县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
柳泉。他的出身,据他自己讲:

“初松龄父处士公敏吾,少慧,肯研读,文仿陶邓,而操童子业苦不售。家贫甚,
遂去而学贾,积二十余年,称素封。然四十余无一丈夫子,不欲复居积,因闭户读,无释
卷时,以是宿儒无不称渊博。而周贫建寺,不理生产。既而嫡生男三,庶生男一,每十余
岁辄自教读,而为寡食众,家日益落”。(《元配刘孺人行实》)

从这段记事中,可知作者是生长在一个地主而兼商人,由素封而渐趋没落的
家庭。他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由于屡试
不中,遂绝意科第,专力于文学创作,把他个人一生的坎坷不遇,潦倒落魄,
以及他生平所碰到的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所引起的感慨和悲愤,都一一
寄托在他的作品中。他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死于清康熙五十四
年乙未(1715),享年76 岁。著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聊斋志异八卷,通
俗俚曲若干种。(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

《聊斋》这部四百多篇小说,是作者在相当长时间内写成的。它的材料
的来源,据蒋瑞藻小说考证中引《三借庐笔谈》中说: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
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
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粉而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

这段记事有点太夸张,当然不可尽信,鲁迅对这说法已早有驳斥。但从作者
的《自序》中看,这种传说的产生,是有它的根源的,也就是作者对于创作
题材——民间的故事和传说的搜罗,确是曾经下过一番功夫的。他说: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
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
在目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
母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放纵言之,有未可概以
人废者”。


看了这段话,我们首先要问为什么作者会“雅爱搜神”,“喜人谈鬼”,他
就那样的悠闲,那样的无聊?要说明这一点,就必须先了解他所处的时代,
和他个人的遭际。他生于明崇祯十三年,五岁的时候,就有了甲申之变。以
后直到他死,中间七十年间,正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最残酷的时期。满族
当时虽然统治了中国,但遭到了明朝忠臣义士们无数次的反抗。顺治十八年
(1661)山东栖霞于七据岠嵎山的起义运动,终于为满清统治阶级残酷地镇
压了下去。那时作者已二十多岁,这给他的刺激很大,聊斋中有两篇,内容
都是与这件事有关的。他最初虽然也想往上爬,但在那样的科举制度之下,
他失败了。一方面由于他自己的潦倒失意,另一方面又亲身看到那种异族统
治的残酷和黑暗,同时又在那种文网密繁,一句话说不对,就会遭到杀头和
族灭的大祸的情况下,真是不说话,又忍耐不着,随便说,又容易遭到不测,
这就是他之所以“雅爱搜神”,“喜人谈鬼”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就是他的
“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的创作动机产生的客观条件。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隐痛和他不得已的苦衷。

其次,他为什么要假借鬼狐,和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故事,而又驰聘想
像,加以粉饰呢?我认为他主要目的不外是借以揭发现实,批判现实,借他
人的酒杯,来浇自己的块垒罢了。所以我们读这部小说,不应当止于欣赏它
里边离奇古怪的故事,而应该透过这些故事的表面,来发现作者的中心思想,
也就是作者对现实人生的理解和可持的态度。

(二)

蒲松龄虽然生在满清王朝的初叶,但那时的政治也已经够腐败了。由于
他长期的在农村和人民群众接触,而且他一生又过着艰困寒素的生活(《元
配刘孺人行实》),所以使他深切的感受到当时社会上的黑暗统治,不可遏
抑的对它们进行了揭发抨击和讽刺!

首先在书中有很多篇写统治者对人民的敲剥,即如《韩方》篇,借冥间
枉死鬼赴都投状,沿途索赂的故事,来讽刺当时的官吏,巧立名目,向人民
进行剥削。作者在篇末道:

“犹忆甲戌(康熙三十三年)乙亥(三十四年)之间,当事者使民捐穀,谓之‘乐

输’。于是各州县如数取盈,甚费敲朴。是时郡北七邑,皆被水,岁大祲,催办尤难。吾

乡唐太史偶至利津,见系逮十数人,即当道中问其何事,答云:‘官捉吾等赴城,比追乐

输耳,’农民亦不知‘乐输’二字作何解,遂以为徭役敲比之名,亦可叹而可笑也!”
《王者》篇叙述一位巡抚解道的饷银被劫了去,他派人探查,后来带回一封
信,说:“汝自起家守令,位极人臣,赇赂贪婪,不可悉数。前银六十万,
业已验收在库,当自发贪囊,补充旧额。解官无罪,不得妄加谴责。前取姬
发,略示微警。如复不遵教令,旦晚取汝首级。姬发附还,以作明信。”后
来停没多久,这位贪污的大吏就病死了。此外作者又时借作品中人物故事,
写出自己对当时统治阶级的憎恨。即如《成仙》篇,从成生与周生讲的话中,
说明他对当时政治的看法,所谓:“强梁世界,原无皂白。况今日官宰半强
寇,有不操矛弧者耶!”《促织》篇写宫廷中爱玩促织,地方官吏就来逢迎,
苛责民间,按时供应,因之奸滑的隶役们借机来敲诈人民,往往为了一头促
织,能使好几户破家荡产。虽然这篇中的主人公成名,为捕促织,最后进了
学,发了财,但作者一面从他捕捉的过程中,写为了一头促织,他的儿子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