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古本难经阐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46-古本难经阐注-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冲脉。则气逆。肾开窍于二阴。气逆则不禁而下泄。故宜治合也。五脏六腑。各有井荥输经合 
之穴。其原穴独在六腑。故六腑多一原穴。并列于后。 
r图pt43a1。bmpr 
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然。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 
取其经。故言 
以经取之。 
此章言针刺经穴补泻之大法。而亦可推之于用药也。子母以五行配脏腑而推之。先补之。 
然后泻之者。 言欲泻其子而必先补其母也。可见古人必以固本为要。明矣 
七十难曰。经言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 
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此言针法以得气为主。故气浅针亦浅。气深针亦深也。 
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者。何也。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 
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而内之 
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也。 
上文言用针得气之理。此言用针致气之法。以顺四时阴阳之义。谓春夏初内针深。至肾肝之 
部。得其一阴之气。即持针引至心肺之部而留之。秋冬初内针浅。至心肺之部。得其一阳之气。 
然后推之至肾肝之部而留之也。 
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 
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输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此言用针浅深之法。卧针者。卧其针而刺之。则浅而不伤荣血也。以左手摄按者。令卫气散而 
内针。则深而不伤卫气也。 
七十二难(误列八十难)曰。经言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何谓也。然。所谓有见如入者。谓左 
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此言候气到而内针。候气尽而出针之义。如入如出如字。同而字。古通用。 
七十三难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 
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井属木。是火之母。荥属火。是木之子。比如肾实。当泻井木。而井木之穴。在手足指梢。 
肉薄气少。不足施治。于是刺荥。所谓泻子令母虚。若舍荥而刺输。则土虚不能制水。肾邪更实 
矣。若刺经。则金生水。肾邪必反甚矣。故曰。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 
泻者不可以为补也。 
七十四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者。何也。然。春刺井者。 
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输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其 
肝心脾肺肾。而系于 
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 
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 
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此章言春夏秋冬之刺井荥输经合。非必春刺井。其邪在肝者。刺井也。井属木。春也。故 
云春刺井也。余脏皆然。又问肝心脾肺肾何故系于春夏秋冬。故复举肝木之青臊酸呼泣。以明五 
脏六腑之病众多。而并统于金木水火土之所属。如四时之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之所属也。 
然其要妙在分别脏腑。如察秋毫。故下章又明脏腑阴阳之义。 
七十五难(误列五十一难)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见人者。有不欲见人者。 
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 
脏也。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 
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前三卷以脉别脏腑。切脉而治病也。此以所欲别脏腑。问情而针病也。 
七十六难(误列七十八难)曰。针有补泻。何谓也。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 
何以言之(坊本脱此四字) 
呼内吸出为补。吸内呼出为泻。此章言不但此也。必以得气为主。义在下文。 
然。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荥输之处。 
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 
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又不得气。是谓十死不治也。(厌与压同) 
知为针者。善针之人也。左手厌按荥输。知肌肉浓薄。筋骨腠会。取穴分明。于左手指下 
。然后以右手内针。不知为针者反是。凡用针之时。必先以左手弹之。使气脉努聚若动脉之状。 
爪按真穴刺之。待气应于针。 
因而推至当止之分。此谓补。若得气即摇动伸提。此谓泻。若久留针而气不至。则浮针于卫 
分。左转以待其气。不至。又沉内于荣分。右转以待其气。若又不至。为阴阳俱绝。不治也。言 
男女。即左右。 
七十七难(误列七十六难)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然。当 
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 
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荣卫通行。此其要也。(阳气即卫气阴气即荣 
气) 
此言补泻用针之法也。欲补。从卫取气浅针之。俟得气乃推内针于所虚之处。欲泻。从荣置 
气深针之于所实之处。俟得气引针泄之。此补泻大要也。 
七十八难(误列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 
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脉绝于内也。而医者反补其心肺 
。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心肺脉绝于外也。而医者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 
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此言脉者。谓针刺脉络之脉。非寸关尺之脉也。绝者。气不至也。曰外内者。即荣卫阴阳上 
下也。此言不知补泻之法。足以杀人。下文详言其法也。 
七十九难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 
虚。若有若无。何谓也。(义在下文)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输。(胞络之大 
陵穴)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胞络之中冲穴)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 
。濡牢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输属土。心病泻之。是泻子也。井属木。心病补之。是补母也。濡犹软也。牢犹 也。得失 
。即有无也。心病。即胞络病也。 
八十难(误列七十二难)曰。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然 
。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乎阴阳。 
此言迎随之气。随其逆顺而针之。调气之方。审其阴阳表里用药而调之也。 
八十一难曰。经言无实实。无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也。其损 
益奈何。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 
。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故知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 
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此章虽承上而言针刺之补泻。其实为总结全部大法。而寓反复丁宁之意也。然特举经言无实实 
虚虚。 
损不足而益有余为问者。具见医理最严虚实之戒。虚实稍误。害如反掌。故设此谆谆垂训之辞也 
。如上卷之言动脉会于寸口以下。十二经之脏腑。定寸关尺之脉位。以弦钩毛石之象。合四时之 
盛衰。而又推展命门三焦。奇经络脉。阴乘阳乘。覆溢关格。六甲旺脉。损至脉症。五邪五泄。 
伤寒积聚。厥痛狂癫。无一不极详且备。而犹虑后人不知五脏自有生克。以平为度之法。故云此非寸口脉也。谓病自有 
虚实也。即此 
自有虚实一句。乃示人以法外之法也。得乎此。即经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法亦得矣。凡人脉 
之虚实。必因病而见。未有病见虚实。而脉不见虚实者也。今言自有虚实。乃五脏自有相制之虚 
实。不同于脉之虚实论也。如肝实而肺虚。肝木受制于肺金者也。因肺虚不能制肝。所以谓之 
肝实。若治肝之实。非矣。医当补肺金之虚。则肝之实。肺自能制之也。如肺实肝虚。肺乃制肝者 
也。肺既实则制肝太过。若徒补肝之虚。而不治其致虚之源。亦非矣。医当泻肺金之实。则肝木自 
能条达也。若不能治其致虚之源。苟能知虚知实。犹不至于大谬。更有不知相制之虚实。反补其 
实而泻其虚。损不足而益有余。使轻证必重。重证必死。所谓中工之害也。举肝肺则他脏俱可类 
推。学人能不惕然知警乎。或问难经至八十一难而止。取何义耶。余曰。此越人悉体轩岐之旨。 
而寓尊经之义乎。如素问九卷。而分八十一篇。灵枢九卷。亦分八十一篇。共一十八卷。后人析 
十二卷。二十四卷。此皆变乱古圣之旨。大失尊经之义。今即以灵素证之可明矣。考素问离合真 
邪论。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又灵枢九针 
论。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之数焉。若 
此者。乃知天地大德曰生。重阳九之数也。故轩岐作内经。亦体天地阳生之道。而符此九九之数 
也。今难经之八十一难。乃合内经而一贯之。首尾相应。全体通灵。岂非越人悉体轩岐之旨。而寓尊 
经之义乎。 
中峰云。余见难经各家之注多矣。皆不能探作者之心。不过随文敷衍。并无一语道及全体通灵之妙 
。今阅是注。知越人引灵素一十八卷之义。尊其序而该其要。会通一贯。作此八十一条之大文 
。学人能玩索研求。则一十八卷之灵素。莫不头头是道矣。乃近世张介宾以内经分类各门。名曰类 
经。以备医者易于查对。犹夫吾儒之五经。时下亦有分门类叙以供便览。无非欲开浅学摘用之 
窦。殊不知气脉不贯。头绪全无。临文之际。究无益也。因悟难经之妙。不易内经之次序。能运 
内经之全神。必轩岐假手于越人。而作此合璧之书也。然三千年来。实无人道。乃得是注而始明 
。又何莫非越人之假手于先生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