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罗大伦博士讲古代中医名家医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听罗大伦博士讲古代中医名家医案-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强;全当归就是加在一起了,既活血又养血,如果写当归,就给全当归;当归横须是活血通络,对于病入络脉的,可以用这个,名医缪希雍就非常喜欢用当归横须,但是现在药房已经不这么分了,一般只有当归一味药,但是大家要了解这些,这是中医的文化,慢慢的就会消失了,反正我去问同仁堂就没有这些分法了。
  张景岳开的这付药,服了一付以后,孩子就开始能够吃东西了。再服一付,精神头就上来了(神彩依旧),这样,张景岳就开始给孩子“药食并进”,十付药以后,孩子后背的痈里面就成脓了(在正气不足的时候,是无法成脓的),然后张景岳就用针(在针灸用具里面有专用的针),把痈给刺开,这样脓就排了出来,再调理了一个月,孩子的病就好了。
  张景岳后来自己总结,就是在判断病情的时候,首先区分了阴阳,其实正气和邪气是一对儿矛盾,但是此时正气虚是关键,张景岳说这个情况是“阴证”,邪气此时还没有完全发作,因此扶正才是必须要做的。
  这个儿子好了,没过多久,二儿子又病了。
  这儿二儿子出生在张景岳五十二岁的时候,五月份生的,没过几个月,就在初秋的时候,忽然患了感冒,被寒风吹着了,身上发烧,脉稍微有些紧。一般这受了寒,应该向外发散啊,于是张景岳就自己开了川芎、苏叶、羌活、白芷等发散的温热药,结果一付下去,孩子就开始泻肚子,连泻了两天,在泻的同时,还出现了喘的症状,而且是越泻喘得越厉害。
  这下张景岳自个儿也傻了,这要是给别人开药,孩子家长还不跟你急喽?谁的孩子谁心疼啊。
  张景岳自个儿也心疼啊,可是没有办法,一定要解决问题啊,于是就开始了推理的过程,这就跟破案没有什么区别,要找到真凶是谁,具体的推理过程张景岳老师给记录下来了,我们可以观摩一下。
张景岳想:难道这是寒邪太盛的缘故吗?如果是的话,那么我用温热药,就不应该没有见好,反而还泻肚子啊(何以用温药而反泻),显然这里不是症结所在;那么难道是热邪吗?那么不应该他泻了几天热象还不减少,显然这里也不是问题的关键。
此时的张景岳看到孩子喘得厉害,心里也是象火烧火燎的一样,着急得很,但是还是努力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分析。
  最后,他突然在一个现象上找到了突破点。
  这个现象是:孩子泻得越厉害,喘的就越厉害。真凶原来就在这里,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个实证,就是邪气盛的,那么在泻了以后,邪气排除一些,喘会减轻一点,但是,这里泻了以后,反而喘得严重,说明中气是虚的,泻了以后,就更虚了,所以才会立刻就喘得厉害了。
  这样,虚实就判断清楚了,原来是正气不足捣的鬼啊!
  张景岳分析出来以后,就用人参二钱、生姜五片,熬了水,先给孩子试着服用了两三茶匙,然后抱着孩子在屋子里来回地走(“即怀之而旋走室中”——多有人情味的叙述啊),然后自己仔细地观察孩子的呼吸情况,发现孩子的喘并没有减轻,但是也没有增加,于是胆子就大了,又给孩子灌了三四茶匙,过了一会儿,觉得孩子的呼吸似乎顺畅了些,张景岳这就放心了,说明自己的分析是正确的,真凶就是中气不足啊,于是就把小半杯的药汁都给孩子灌下去了。
  从中午开始,到下午的酉时,张景岳把一付药都给孩子喝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医生朋友来看,一见张景岳给孩子服用的是人参,吓得连声说:“错了!错了!如此大喘,怎么能用人参呢?应该用抱龙丸啊!”
  张景岳不愿意和人辩论(我们说过了,他辩论的功夫不行),就嘴里答应着,然后顺手,又煎了一付人参汤,给孩子灌下去了。
  到了半夜,这个孩子的气息就平复了,然后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然后泻肚子也停了,身上的热也退了,这个病就好了。
  各位看看,养一个孩子容易吗?孩子患病的时候,父母的心都是揪着的,就连张景岳这样的大名医,轮到了自个儿也是反复思量,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啊。
  所以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的《小儿则》的“外感发热治法”中就特别地提到了,说孩子患了外感,当然要发散解毒的,但是,如果看到孩子没有那些明显的外感表现,“气血平和”,但却总是“困倦昏睡”的,一定要考虑到正气的虚弱这个问题啊。
  好在我们国家现在都让养活一个孩子了,否则要个七八个孩子,估计头一定胀得老大了。
  张景岳同志对此一定深有感触。
  因为又过了两年,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此时他已经是五十四岁了(佩服一下,张老师很是勇猛啊)。
  这个孩子是正月时出生的,到了白露时节,刚刚到半岁,这个时候天气有些凉,张景岳就嘱咐老婆,要好好注意孩子的保暖,但是显然他老婆对此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孩子就受了凉了,几天后,就开始吐泻大作,张景岳的反应也快(经过了前面两个儿子,有了经验了),立刻就用温脾和胃的药给服用下去了,但是非常遗憾,没有效果。
  然后张景岳又用了理中丸,服用了也没有效果。
  在后来,又在方子里加入了人参,还有姜、肉桂、吴茱萸、肉豆蔻等药,也没有效果。
  这个时候,这个孩子是刚刚喂进去的奶,立刻就吐了,连着喝的药,一点都不剩,全都吐出来,感觉是整个肚子都空了。
  张景岳看到,这个孩子现在吐出来的,一点都没有消化,而孩子的神情此时已经是非常的窘顿了,已经到了病危的地步(万无生理矣)。
  这是张景岳遇到的空前的危机,他描述此时的自己“含泪静坐书室”,很是凄惨。
  怎么办啊张景岳,你一世为医,难道真的连自己的孩子都救不了吗?
  不行啊,我一定要放下自己的感情啊,我要把头脑冷静下来,仔细地分析啊!
  于是,张景岳长时间地在书房里坐着,努力地冷静自己,然后按照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从头开始分析。
  难道是用的人参、附子、干姜等温热药用错了吗?没有啊,分明是受寒所导致的吐泻嘛。可是,如果分析的正确,那么为什么没有效果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就这样,张景岳一直想到了半夜,突然,他开始明白了(忽于夜半而生意起),他想:这是胃气虚弱得非常厉害的缘故啊,药的气味和胃的喜好不同,所以就不接受药物,我一定要把药物的味道改变了,再给孩子服用!
  主意已定,说干就干,张景岳拿来了胡椒和煨姜,给捣碎了,然后熬成水,然后用人参熬汤,十份参汤,配一份胡椒汤,一点点地给孩子喝下去,各位,这个胡椒就是开胃的,您没看那外国人吃东西都撒黑胡椒粉,胡椒的最大特性是药性往下走,止呕的效果不错,结果,这次给孩子服用的参汤,孩子居然都没有吐,结果张景岳来劲了,连着给孩子喝了二两的参汤(晕!二两,我没有写错,这量可够大的了)。
  等参汤喝完了,突然,孩子开始烦躁起来(躁扰呻吟,烦剧之甚),家里人一看,都傻了,纷纷埋怨张景岳,尤其是爷爷,气得直蹦高,已经开始到处找板砖了,说:“有你这么干的嘛?参汤好,也没有这么个服用的方法啊?”老婆则是与家人抱头痛哭。
  张景岳也感到可疑,不会啊,应该没有错误啊,如果用药是错误的,一开始服用一点的时候就应该有反应了?为什么此时才发作呢?
  难道?是这么久没有吃东西了,此时正气来复,肚子里饿的?
  想到这,张景岳就把米粥拿了一碗,捧到了孩子的身边,绕着这小孩的眼睛晃,来馋这孩子,结果小孩“张皇欲得,其状甚急”,非常想要吃到。于是张景岳就给孩子一小盅的粥,结果孩子是“鲸吞虎嗜”,全给吃了。
  再给半碗,又全都吃了,最后又服用了半碗以后,就开始困了,倒头大睡。
  后来,张景岳在方子里加入了附子,结果这个受寒而得的吐泻就痊愈了。
  从此,张景岳对这样的婴儿的病证有了经验,又连着治疗了好多患者,并把它记录了下来。
  各位看现在有位四川的“卢火神”写的书,他的书里在温补脾肾的时候,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开胃气的药啊,什么山楂、白寇仁、砂仁等的,就是这个意思,把胃气打开,温补的药物才能进入,人体才能接受。
  其实,人们对于治疗疾病的经验就是这么积累起来的,一开始谁也不是神仙,都不会,不过通过理论的分析和指导,经过临床,治疗好了,就有了经验,后人也就可以少遭罪了。
  其实中医和西医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应该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但是现在有些西医的朋友很自大,这很不应该,到目前为止,西医还没有很好地掌握这种受寒而导致的吐泻的治疗方法,其实这在中医里很成熟了,为什么不学习一下呢?难道斗气比人的健康更重要吗?老外也因为这种吐泻深受其苦,为什么中医在澳大利亚发展得不错呢?因为是七十年代有个澳洲的金矿主,去德国旅行,结果就是患了这种寒湿之气导致的吐泻,还有高烧,在德国几乎所有的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全上了,最好的抗生素都用了,住了好多天的院,烧都没有退下来,病情日重,最后西医认为这个人不行了,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反正采用支持疗法吧,就在重症监护室里住着,等死。结果有个台湾人,也是旅行者,就跟这个金矿主的家人说:“我们中国人,碰到这种情况就是用藿香正气丸,我带了点,你不妨给他服用一下。”结果服用以后,这个人很快就退烧,也不泻了,恢复了健康(藿香正气对于胃肠型感冒的药效特别的快),重获生命,非常高兴,马上送给了这个台湾人一辆当时最新款的奔驰车,回到澳洲后,在他自己的报纸上把整个的过程都大篇幅地报道了多次(他自己拥有报纸和其他新闻媒体),后来人们认为,这些新闻报道导致澳洲人对中医有了了解。
  我写的这些医案,都是古代的医生在自己的临床中遇见的、记录的,我们看了这些医案,可以知道原来中医是这么处理人体的疾病的,而实际情况是,在今天,很多病证依然相似,比如碰到因为天冷受寒而患的胃痛、肚子痛、吐泻,服用“附子理中丸”,不用多吃,就吃一丸,基本就可以恢复了。
……
例案8:叶同志是张景岳的患者,由于当年考科举,特别的劳累,结果患了慢性腹泻,就是总是闹肚子,吃不好就闹,这个病折磨他有二十来年,怎么都没有治好(大家当时都给他清热解毒来着),后来见到了张景岳,张景岳就告诉他:“叶老弟啊,你这个不是有热啊,你这是命门之火不足啊,要补肾才能治疗好。”
  于是,就开了方子,其中有人参、白术、肉桂、附子等药,来培补命门之火,当时小叶同志服用这个药是顶着压力的,因为周围的医生一看,全都嘲笑,说:泻肚子明明是有热吗,不吃点黄连素怎么能好呢?没听说过用人参附子来治闹肚子的。
  还好,我们的小叶同志顶住了压力,坚持服药,居然一下就服用了五年(我晕,这位的毅力也太强了吧),结果是,不但闹肚子彻底地好了,而且身体原来的一些虚弱的症状也全没了,居然变得很是健康。
  从此,小叶同志对张景岳是十分地佩服,没事儿也常来到张景岳家串门,谈论一下《黄帝内经》什么的。
  给小叶治闹肚子那年是公元1603年,那年张景岳刚从朝鲜战场上退下来没几年,自己也刚刚把自己的酒泻给治好,所以对慢性腹泻这个病很有心得,给小叶同志治疗得也很顺手。
例案9:秘结病例。(张景岳认为:古代把便秘分为虚秘、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这分法也太多了?烦不烦啊,你临床中光想这些名字都要半天,最要命的是很容易搞错,我认为,干脆就简单地分为阳结、阴结两大类就完了,那些所谓的分法,其实都包括在我的这种阴阳分法中了)。
首先这一个患者是个少年,这位总是喜欢喝两盅,不是一般的黄酒,而是“火酒”(估计是烧酒一类的),这一年,夏天的时候,这位经常是喝得烂醉,然后就在露天地里睡觉(估计是蚊子都不敢叮了,一吸一口酒,基本没血),夜里风凉了也不怕,那叫一个豪放。
  但是时间一长,忽然有一天,就患上了病,是大小便都不通了,憋得自己无比的难受。
  这是个很危急的病,少年的家里人马上就把张景岳给请来了,当张景岳看到少年如此情景的时候,愣了片刻,他仿佛是看到了自己青年时和那些游侠在一起的日子,不禁叹了口气:唉,小同志,和我年轻的时候很象嘛!
  然后,低下头来给这个少年诊脉察舌,这时,张景岳就发现了,您别看这位是在凉地里露天睡觉患的病,但是他可不是一个寒证,而是个大热之证,您看他的舌苔那份黄的,再看看这脉,也是大的,所以这是阳结,必须使用苦寒之药。
  于是,张景岳就开了大承气汤,其中大黄用了五钱,也就是现在的十五克,结果呢?是毫无反应,这连张景岳都奇怪,这怎么“如石投水”呢?但是再奇怪也得泻啊,于是就又用了神佑丸和通导之法等,也没有通。
  这个时候,有的人就觉得是不是张景岳诊断错了啊?该不是受凉了吧?但是张景岳再次诊断后,认为没有错误,种种热象表明,这就是一个阳结,所以,就又开了方子,还是大承气汤,但是生大黄用到了二两!又加入了猪牙皂角二钱,煎服。
  药是黄昏的时候服下去的,到了四鼓时分,就开始泻了,在大便泻了以后,小便也开始通了,然后,这个病慢慢地就好了。
各位,这里面的大黄的使用可是有说道的,您到药店去,这个大黄的炮制品种有好多种,有生大黄,有酒炒大黄,有醋制大黄,有熟大黄(酒蒸)等品种,这些品种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各位可别以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