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风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锦衣风流- 第4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得人多了,每每和一些有见识的人谈论时事,不免涉及这些话题。一来二去,引发了宋楠对于这些故去之事的思考。这次鞑子大举来犯,勾起了宋楠对于此事的思索,宋楠这才提及了此事。

    但其实,复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正德点了头便成了,打败鞑子夺取河套是一回事,真正能复套成功那是另外一回事,能否守住河套,在黄河以北建立稳固的防守体系,这才是关键所在。而这一切,将要花费的钱银数不胜数,将要付出的代价也将大到咂舌;河套地区已经被鞑子视为核心地区,也是战略要地,岂是一个说复便复的事情。

    但无论如何,宋楠要提出来,宋楠并未估算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朝廷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宋楠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大明朝想要建设成为强国,想要长治久安,就不能允许有人在卧榻边捣乱。辛辛苦苦休养生息了数年的时间,朝庭好不容易缓过气来,鞑子一场入侵之战,又将耗费掉所有的积累,长此以往如何能强国富民?

    既如此,不如一了百了解决这个问题,长痛不如短痛,只有彻底解决北方的毒瘤,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第六九二章 出征

    对于宋楠突然提出的如此重大的问题,正德虽然不太懂,但他也明白这不是自己轻易能下决定的事情。 。正德的脑子还是够聪明,既然河套地区如此重要,父皇弘治在世之时可谓励精图治,但在位十八年间,却为何没将复套的问题解决?

    正德明白,自己跟父皇相比,才干眼光均相差良多,父皇做不成或者说是没把握做成的事情,自己更没有可能成功了。但鉴于这是宋楠郑重提出的建议,正德答应将此事提上议事日程,让朝中群臣公议而决。

    宋楠也明白此事的艰难之处,复套是个美好的规划,但实行起来难度颇大,河套地区已经是鞑靼人的重点防御地区,想要重新夺回河套,所费兵粮钱财不在少数。且不说能否夺下河套,便是拿下了这一地区,将来所耗的筑城守堡等钱银也将是天文数字,朝廷是否会花重金去经营失而复得的这片地方才是关键,否则夺回来迟早还是要丢,夺了也无用。

    “皇上,复套之议可廷议而决,臣是主张收复河套加以经营永绝边境后患的,但现在的首务还是西北的战事,如皇上和诸位大人议决此事,臣愿意担当复套作战之将。”

    “朕知道了,除了你,朕也不会放心让其他人去,这件事暂且放下,你还有什么条件么?”

    “臣的第三个条件便是,臣此次出征需从京营调兵,臣要带上神枢营和团营两部,外二军也要随臣前往。西北兵力略显薄弱,臣不想一味的从他处调兵增援,如今大同宣府各地均要严密防范,若再抽调兵马增援宁夏镇一带,恐有隐忧。”

    正德点头道:“朕同意你的请求,神枢营和外二军本就是你所属兵马,朕也只是暂时夺了你的职位罢了,但其实朕心里一直都想着还到你的手上,这一次名正言顺了。即日起,恢复你神枢营和外二军提督大臣之职,至于团营的兵马么,明日需得早朝上跟英国公知会一声,毕竟调动团营兵马也需要他来安排。”

    宋楠赶忙拜谢皇恩,终于在国难当头之际,神枢营和外二军还是回到了自己的手上,正德说是一直想给自己复职,其实都是漂亮话,若无这次危机,他恐怕永远想不到这件事。将这两军交还给自己,也不过是在战前让自己安心,给自己嘴上涂蜜糖罢了。

    ……

    次日一早,早朝之上,正德正式下旨,拜授宋楠镇国大将军之职,率神枢营外二军,团营江彬许泰两营兵马奔赴西北迎战鞑子兵。朝中众臣的心一下子便安定了下来。

    不知为何,虽然不愿意看到宋楠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之中,不愿意看到宋楠又成为焦点中心,但宋楠一旦答应接手西北的烂摊子,大家在颓废之中又看到了希望。这个人虽然看着可恨可厌,但他的身上似乎有一种力挽狂澜的气势,他出马,比其他任何人出马都要有胜算的多。

    而对于复套之事,朝廷之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当听说此议是宋楠提出之时,很多人都直言不讳的说宋楠是哗众取宠,若河套是那么容易夺回的,又岂会拖延了这么多年?而且眼下的要务是西北战事,而非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能不能将鞑子驱除出西北尚无胜算,倒要考虑后边的这些不切实际之事了。

    宋楠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扯皮,他要积极的准备出征之事,不接手的时候他固然可以躺在后园看星星,但一旦接手,这便是自己的职责。所以还在大家吵吵嚷嚷的时候,宋楠一转身便将这些事抛诸脑后,开始马不停蹄的调配军队物资,准备出征事宜。

    正德虽然兑现承诺,拨款采购两百门火箭炮装备军队,但兵工厂一直处于半开工状态,宋楠也不敢大批的制造这些玩意儿,毕竟朝廷若是不采购,这些玩意都成了破铜烂铁;现在兵工厂中的成品不足五十门。这五十门要想带着,兵工厂自然要立刻满员恢复生产,而且要加班加点,养着的数千人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以现有的人力和规模,几个月时间将会补足所需的数目。

    宋楠和小公爷商议一番,此次出征借调神机营所有的盏口将军炮作为补充,弥补初期火力的不足。张仑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见了宋楠的新式火箭炮之后,立刻便明白自己这盏口将军根本就是废物,于是欣然答应,打得便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主意,这些盏口将军跑恐怕是永远回不来了,自己正好可以要求补充这种新式的火箭炮入神枢营。

    有了近两百门盏口将军的补充,宋楠的心中稍微安定了一些,再渣的火器也是火器,比之冷兵器优势更大。这些炮被尽数编入神枢营的火炮营中,火炮营千户张宁梦寐以求的便是这一日,还是在平安化王之乱的时候,宋楠便答应过他组建一支盏口将军营让他统帅,终于在时隔两年多的时候兑现而来诺言。

    三天后,紧张而有序的准备终于结束,神枢营、外二军营、江彬的振威营、许泰的练武营,四营兵马近四万余人集结在城北大校场。

    蓝天白云之下,所有的兵马列队接受检阅,除此之外,引人注意的便是一排排擦得油光锃亮的盏口将军大炮,以及数十座蒙着油布用战马拉拽的神秘玩意儿。大家都知道那是宋楠搞出来的所谓的火箭炮,只是出于保密的考虑,宋楠绝不肯让它们露出真容。

    除此之外,还有一只兵马也引人注目,那是一直黄盔红甲的锦衣卫骑兵,不是他们的盔甲鲜艳引人注目,而是这一队近千人的骑兵除了手中的兵器之外,腰间都别着名声大躁的双管火铳。

    兵工厂基本停转之时,宋楠花了近五十万两银子,制造了大批的双管火铳偷偷装备给了自己的亲卫军,本来这是隐秘之事,但现在也没什么好隐瞒的,终于在这出征之际尽数露了底牌。

    文武官员们也不好在这时候说话,私下大批装备火器是大逆之行,之前宋楠还是只有百余支火铳装备在亲卫营中,这点数量作为锦衣卫这个大衙门还不算回事,也够不成大威胁,但没想到这厮胆大包天,选了几年这个场合亮相出如此庞大的火器数目,当真让人侧目。

    他们也知道,今天这个场合不能出来拿这件事说话,拜将出征讲究的是大吉大利天时地利人和,若这时候出来多嘴的人,正德会毫不犹豫的加以严惩。宋楠选择在这时候亮出家底,便是算准了这一点。而今日无人追究,往后便既成事实了,谁也没理由旧事重提了。

    明白此节的少数官员们不禁心中哀叹:这宋楠心机艰深之处简直深不可测,似乎一切都在他的设计之中。

    正德一身吉服拜天祭地,并亲手授予宋楠镇国大将军的印绶,授予黄龙军旗一面,并做了慷慨激昂的出征演讲,勉励全体将士奋勇杀敌为国尽忠,承诺各种嘉奖条件,可谓不遗余力。

    宋楠心中暗叹,作为皇帝,正德其实并不合格,但他是皇帝,一旦他的基业受到威胁,他也会做的尽职尽责不辞辛苦,这套说辞明显是有人精心为他准备的,这一切说白了,不过是激励别人为了他的皇位而去送死;当然作为大明朝的一员来说,宋楠心中和其他将士的心中一样,不全是为了像眼前这个人尽忠,而是抵御异族入侵,避免成为鞑虏马蹄下践踏的对象而自发产生的勇武之心。

    仪式结束之后,所有的士兵都分到了一碗酒,正德率文武群臣站在高台上举起酒碗,万军同举杯,共饮壮行酒;酒饮下,血已热,万人齐呼:为国尽忠驱除鞑虏的口号,那声势撼天动地,颇为壮观。

    在那一刻,哪怕只是短短的一刻,所有人的心中都抛弃了一切杂念,想的只是同一件事。

    宋楠的情绪也有些激动,酒入腹中之时,他看着台下黑压压的兵马,心中想的是:如此大好男儿之中,不知有多少将永远血洒西北,再也回不来了。人生有时候就像今日,明知危难重重,你却不得不去慷慨面对,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无畏,是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精神。

    万众注目之中,宋楠身着大红披风,全身着打造精致的银色盔甲,头顶红缨夺人眼球,迈步缓缓拾阶而下,来到台前青石之旁;早有人将大黑马拉到身边,宋楠纵身上马,在马上抱拳朝台上正德和群臣拱手为礼,又朝着观礼台侧首家眷所在之地看了一眼,毅然挺胸挥手,高声喝道:“出征。”

    号角声中,大军缓缓开拔,烟尘滚滚,脚步踏踏,战马嘶鸣,旌旗如浪。一个时辰之后,在正德和群臣的目光中,在出征将领家属们的泪光里,渐渐化作一条长龙滚滚而去。

 第六九三章 军中丽影

    时值盛夏,炎炎烈日之下,大军行进的速度并不快;前方传来的战报显示,庄浪卫已经失守,明军退守碾伯所境内,固守大通河东南岸,防止鞑子兵马往南奔袭西宁卫,往东奔袭永靖,形势可谓是十分的危急。‘‘‘‘

    但宋楠并未下令急行军,他知道,最终战役的焦点会击中在宁夏镇周边,从战略位置上而言,从突破嘉峪关往东南一路逼近之后,鞑子已经深入了大明境内近千里,如此遥远的路线对其补给线的压力巨大,当鞑子深入到甘肃镇东南时,他们必会首选宁夏镇攻击,因为拿下了宁夏镇便可使补给线缩短到最短,并可借着这个便捷的补给线为跳板,将触角万东南数百里外延伸开去。

    所以,宋楠无视所有的干扰求救的消息,大军左右不顾,直奔陕西腹地宁夏镇南面的靖虏、固原一带。并下令碾伯所一带坚守的明军四万余兵马隐蔽回撤,在靖虏、固原提前构筑防线。

    这一决定出人意料,就连得到消息的杨一清等人也甚为费解,身在前线的陆完更是大发雷霆,称宋楠人未至先怯战,还没到战场,先丢了几处卫所。声言要将此事上报。宋楠毫不客气的以镇国大将军的名义下达了命令,将数名拖延不退的将军革职问罪,这样一来,没有人再听陆完的话,七八日间,大通河东南岸的军民纷纷回撤至后方数百里处的靖虏固原一带,开始依托两地的丘陵黄土地貌构筑工事。

    其实所有的人心都是悬着的,宋楠这一决定不仅是放弃了碾伯所及其左近的卫所,还放开了大通河南岸,鞑子很有可能南下攻击西宁卫,因为西宁卫的北边已经没有任何的明军抵抗力量了。但宋楠给出的解释是,鞑子攻击西宁卫不太可能,要攻也是分兵小部去攻击,西宁卫完全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守住,而鞑子若在此时全军南下攻击西宁,其实是得不偿失之举。

    西宁即便被攻下了,鞑子也要耽误起码半个月的时间,而在这个时候,鞑子想的一定是快速夺取宁夏镇,保证补给线的贯通,那无谓的半个月几乎会要了他们的命。

    宋楠得出这样的结论并非无的放矢,甘肃镇沦陷之后,孤悬在鞑子包围之中的番镇卫只有一万多人守卫,但因地势险要,鞑子攻击了数日便选择了放弃,任由番镇卫的一万多兵马呆在那里,鞑子并非没有能力攻下番镇,而是他们不愿意耗费这个时间。这一万明军兵马根本也不敢露头,一露头便会被吃掉,既然如此,还不如让他么呆在那里,等拿下宁夏镇之后,便可松一口气慢慢回头肃清身后的明军。

    七日后,江彬的振威营首先抵达靖虏,三千骑兵开进靖虏小城,和杨一清等人汇合一处,而宋楠和大队兵马尚在后方五十里处,要到天黑才能抵达靖虏。西北诸将急于见到宋楠,特别是杨一清,又数年时间没见宋楠,又对宋楠的战略安排有疑问,于是众人挑灯夜等,酒菜惹了又凉凉了又热,练武营到了、神枢营到了,外二军也到了,可就是没见到宋楠和一千锦衣卫骑兵的影子。

    众人心急如焚,问了后军练武营提督许泰,许泰说中午的时候宋大人便带着一千兵马离队了,下了军令下来,要大军按计划抵达靖虏,扎营休整。

    众人大眼瞪小眼白眼珠子乱飞,鞑子已经在百里之外,主帅却失踪了,这算是怎么一回事?不熟悉宋楠行事风格的西北诸将固然心中腹诽,江彬许泰等熟悉宋楠行事风格的贴身之人却都明白,宋楠这一定是秘密的去做一些令人吃惊的勾当了,或许等下宋大人出现在城中之事,便会给人一个大惊喜。

    但是,所有人其实都猜错了,宋楠确实遇到了事情,不过这事儿有些难以启齿;大军行到庆阳的时候,王勇在嗫嚅的告知宋楠,亲卫队中多了两个人,在宋楠惊讶的目光中,两个面貌清秀身着锦衣卫服饰的人被带到宋楠面前,宋楠一眼就认出这两个人,不禁拍着大腿怒骂:“胡闹,胡闹,这是在打仗,你们当是游山玩水么?王勇,你胆子不小,看来我平日对你太过放纵,你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来,这要是传出去,我岂不是要倒霉?大军出征岂能携带女眷?胡闹胡闹。”

    王勇唉声叹气,又百口莫辩,这两人一个是宋府的叶芳姑,一个是杨一清的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