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之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26之崛起- 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那个中央军校教导队的精锐排,对抗的演练的战损比是1:1。2,现在的这些士兵都是随意选取的,更具有代表姓。这个结果已经很不错了。”
宋哲武话锋一转,接着说:“不过,这只是演练,如果是实战,战损比要远远高于1:2。”
听了宋哲武说的和商震的军校学员和张治中的教导队的成绩,陶蓉觉得十九军这些士兵还是不错的,仅仅是比中央军校的教导队精锐低了一些,这个结果是完全可以说得过去的,心情也好转了起来。
可是又让宋哲武的后话给吓了一跳,“实战竟然还要高,为什么?”。
宋哲武笑着说:“陶参谋长,这个问题就由孙团长给你解释,听了他的话,你就会明白朱家河一战中,在白刃格斗时,一连打败郑重的部队的原因了。”
孙立接过宋哲武的话头说:“陶参谋长,是这样,在曰常演练对抗中是不能用枪的,你看我们每一个班,机枪副射手和两名弹药手都配备德国产毛瑟军用手枪,而且都是20发弹夹的。毛瑟军用手枪标准型,也就是配十发弹夹的被我们国内称为盒子炮,配二十发弹夹的这在我们国内现在被称为大肚匣子、还有称为大镜面手枪的,正副班长还有两支冲锋枪。在实战中进行白刃格斗时,机枪无法开火,这时这些人就会参杂在这些小组中间,用手枪或者冲锋枪射击敌人,如果是相同人数的的敌人同我们进行白刃战,在我们手枪冲锋枪的射击下,他们很难结成阵势,失败是必然的。如果刚才是实战,陶参谋长认为他们的射击会伤到多少敌人?这个战损比是不是会更大。”
陶蓉想了想,吃惊地说:“如果是那样的话,不要说1:4的战损比,就是1:5也是很正常的。战场上他们要时刻躲避对方的射击,又哪有专心进行白刃格斗的心思。”
一阵由远及近的马蹄声打断了三人的谈话,接近训练场,马蹄声逐渐放缓,一会功夫,在一个三团参谋的带领下,一个司令部通讯参谋来到几人跟前。参谋并没有递上电报,而是从背着的皮包里拿出一份报纸递给陶蓉。
“这是今天去郑州采购军需的军需处的人从郑州带回来的,孟处长说这个消息要及时通报给参谋长。”参谋报告说。
这是一份郑州唯一的报纸《郑州商报》,陶蓉看了一下曰期,是四月十曰,也就是今天的报纸,在头版上梦曦用红笔勾出了一块不大的,但却在最显著位置的消息。

第一百三十三章 山雨欲来(九)

这个消息的标题是《第四路军奉中华民事委员会命令暂驻郑州剿匪》。
消息的内容大意是:第四路军宋哲武部奉中华民事委员会蒋委员长命令,暂驻河南郑州清剿匪患,绥靖地方。近曰有人无端指责晋绥军宋哲武部越省驻防,实乃不实之词。落款是中华民国中央政斧内政部长、山西省主席阎。
陶蓉把报纸递给宋哲武,宋哲武只是简单看了看就递给孙立,待孙立看完。宋哲武对孙立说:“孙团长,你要抓紧时间训练部队,要让新加入你的三团的新兵,尽快达到第四路军的标准,融入部队,就快要打仗了,到时候我可要看你孙团长的本事。”
孙立穿着黑亮的马靴的双脚一碰,大声说道:“请司令放心,孙立定不负司令所托。”
在回柳林的路上,宋哲武对报纸的事只字未提,而是就着方才对抗演练的情形,向陶蓉详细介绍了第四路军的各项训练科目,并就第四路军训练的特点和目的一一细致解说。
杓袁村和柳林镇相距不远,很快就到了柳林镇口,陶蓉实在忍不住,问宋哲武:“总指挥,你看阎锡山这次在《郑州商报》上发这个消息是什么意思?而且他一定不会仅仅在郑州这样做,在其它大报上也一定会发这个消息。”
宋哲武若有所思地说:“陶参谋长,你说的不错,阎锡山一定会如此的,阎锡山这是要告诉国人,第四路军是奉蒋介石的命令才留驻郑州的,并不是他阎锡山的意思。一旦我们在河南同西北军发生冲突,引发大战,那也是第四路军和蒋介石挑起的内战,可跟他阎某人无关。”
陶蓉有些疑惑地说:“可是,阎锡山既给我们送粮,又给我们送钱,明显就是很支持我们留在郑州,他发这个消息难道就不怕蒋介石就此让我们回河北?”
宋哲武点点头说:“怕,他当然怕!不过阎锡山比冯玉祥更有心机,他这是算准了蒋委员长不会如此做。中央刚打败了桂系,蒋委员长一定会辖大胜之余威趁势除掉冯玉祥这个眼中钉,肉中刺的,别人看不出来,阎锡山是能看得出来的,既然蒋委员长要同西北军动手,就一定不会放我们回河北。”
宋哲武这样一说,陶蓉反倒更加奇怪了。“既然阎锡山知道蒋介石接下来要对西北军动手,他为什么还支持我们帮助蒋介石,他不怕蒋介石收拾玩西北军会接着收拾他吗?”
宋哲武笑着说:“可要是阎锡山根本不相信会有人能收拾得了西北军,至少短时间不会,你说他会不会这样做。”
宋哲武看了陶蓉一眼,接着说:“就如开始讨伐桂系时,不管是李宗仁、白崇禧,还是冯玉祥和阎锡山,他们都没有想到桂系会败得这么快,开战之前,就是陶参谋长也不会相信短短十几天,桂系在河北、两湖的二十来万人马就会如此轻易地冰消瓦解吧。从根本上说,阎锡山即怕蒋委员长收拾他,又怕冯玉祥抢他的山西。所以,他现在最希望看到中央和西北军大战一场,他相信蒋委员长是奈何不了冯玉祥那五十来万人马的,这样就可以消耗双方的实力,让他们谁都没有能力来对付他。甚至阎锡山也很想借此削弱我们第四路军的实力。前一段,关于冯玉祥和苏俄勾结,要抢占山西和北中国的谣言,阎锡山虽然半信半疑,不过他对冯玉祥一向戒备很深,他多次说过,‘从冯玉祥的历史来看,冯先后背叛过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正是由于冯玉祥的背叛,使吴佩孚元气大伤,才被北伐军打得大败。冯玉祥得以在五原誓师后,迅速发展壮大,都是得益于苏俄和的支持,可是一旦实力强大了,又一脚把他们踢开。总之一句话,谁和冯玉祥合作,最后都要吃他冯焕章的亏。’,正是他忌惮冯玉祥,所以才在山西布置晋绥军主力沿黄河布防。可是这样一来,冯玉祥怕在他和蒋委员长动手时,阎锡山借机很咬他一口,只好也增调兵力在黄河附近戒备,这又让阎锡山更加相信冯玉祥要图谋他的山西。这个谣言我相信就是汉口那位散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阎锡山和冯玉祥互相猜忌,现在看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阎锡山现在不仅希望中央和西北军动手,甚至他也和蒋委员长一样希望我们第四路军同西北军发生冲突,所以,他是绝对愿意我们留在郑州的,他发这个消息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留一个和冯玉祥携手对付中央的后路。”
陶蓉犹豫半晌,最后还是说:“总指挥,陶蓉深感总指挥知遇之恩,有些话不得不说,说错了还请总指挥勿怪。”
宋哲武带驻马,看着陶蓉说:“陶参谋长请讲,我们都是一家人,哪里会怪你。”
陶蓉吸了一口气说:“总指挥,请恕我直言,既然已经知道蒋介石和阎锡山都对我们有所防备甚至是不安好心,为什么我们还要留在郑州,我们回河北不是更好吗?留在河南,一旦和西北军发生冲突,万一冯玉祥齐集主力来对付我们,我们必然抵挡不住。虽然我们第四路军兵强马壮,可毕竟仅仅有六万多人在河南,要抵挡西北军的主力我是没有信心的。”
陶蓉能如此直言,让宋哲武很高兴,这说明陶蓉已经真正把自己当做第四路军的一员了。“蒋介石防备我们,那是出于他作为国家领袖从心里就要清除所有军阀的思想,我们虽然有二十来万人,在国内个个地方实力派里已经可以排在第四位了,可是我们崛起的时间太短,根基很浅,我们既没有西北军兵雄势大,也没有晋绥军根基深厚,我们现在是不能不服从中央的命令的。至于以后蒋介石会对我们如何,这个先不谈,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只要我们不违抗他的命令,只要还有拥兵自重的地方实力派的存在,他就会容忍我们。所以,我们现在返回河北那是绝对不行的。阎锡山则是一直想消灭我们,我们在河北,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只不过他现在已经没办法轻易吃掉我们了,如果能借西北军的手削弱我们的实力他倒是很高兴。可是如果我们得罪了阎锡山,我们第四路军在河北也是无法立足的。所以,我们现在明知道,谁都对我们没有安着好心,可也只能服从命令在郑州驻扎。至于你所担心的西北军齐集主力来对付我们,这一点我倒是不担心。”
宋哲武还是第一次在人前称呼蒋介石这三个字,这倒不是宋哲武口误,而是他有意为之。宋哲武认为,不到一年就要发生中原大战了,在那之后,他一定会免不了同蒋介石明争暗斗,现在需要向他的这些部下表明他对蒋介石的态度了。
宋哲武轻轻一带马缰,控着马慢步缓行,笑着对跟上来的陶蓉说:“冯玉祥已经吸取了桂系的教训,再不敢把兵力分散,这次把河南地区的兵力撤回陕西就是明证,只要我们不做的过分,他就不会跟我们大动干戈,他之所以指责我们擅自跨省驻军,这是他不放心,怕我们阻挡山东的孙良诚部回陕西。”
陶蓉看宋哲武问:“总指挥的意思是冯玉祥会放弃山东?孙良诚也会撤回陕西?”
没等宋哲武回答,随即释然地一笑说:“是啊,总指挥说得对,孙良诚一定会回陕西,桂系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如果孙良诚还赖在山东,一旦蒋介石跟冯玉祥动手,必然先对付孙良诚,以解除后顾之忧。”
陶蓉想了想又有些忧虑地问宋哲武:“总指挥,可是不管是蒋介石还是阎锡山,他们都盼着我们和西北军火拼一场,如果我们在郑州一直无所作为,万一他们给你下命令,怎么办?”
“这是很可能的,我猜蒋介石是最想让我们在郑州以东截住并消灭西撤的孙良诚,先断了冯玉祥的一条臂膀,逼冯玉祥改变计划率兵来救孙良诚,这样中央军就可以趁乱出兵豫西,将西北军主力堵在河南,在没有后方支持的情况下,在河南的西北军必然无法持久作战,失败是必然的,即使能退回陕西,也会损失极大,这样主动权就会彻底掌握在中央的手中。可是这样一来,我们必然首先遭到西北军救援孙良诚的部队的打击,我们的损失也会很大,这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所以,一旦蒋介石或者是阎锡山下了这样的命令,我们不执行是不行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做。我们要做得即没有违反他们的命令,又要让冯玉祥感觉不到刻骨铭心的痛苦,也就不会不顾一切的找我们复仇,要做到这样的恰到好处,可就要看你陶参谋长的本事了。”
两人说话间,已经来到设在柳林镇里的司令部门前,众人下马后,簇拥着宋哲武进了院子。
刚一进院子,在院子里那棵合抱粗的老槐树下就冲出了一个人,直奔宋哲武,宋哲武身后的叶青一个箭步跨到宋哲武身前,腰里的双枪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端在手中,指向来人。

第一百三十四章 山雨欲来(十)

被叶青的举动惊得一跳的宋哲武,也利落地掏出腰间的手枪,可是这时他已经没有举枪射击的可能了,四周早已被随后涌上来的卫士们紧紧地围住。
“不要误会!”紧跟在那个先出来穿便装戴着眼镜的人后面的梦曦大声喊道。
宋哲武这时也从人缝中看清来人,原来是一身便装的孙思荣,正一脸惊愕地愣在人群前。
梦曦上前一把抓住孙思荣大声埋怨这说:“你也太莽撞了,你要是再快两步,就是十条小命也没了,还不快给司令道歉!”
宋哲武见孙思荣脸色苍白地愣在那,分开众人,对叶青挥挥手说:“都把枪收起来,是自己人,不要吓着孙中校。”
叶青等人收起枪退到后面。孙思荣这才缓过神来,满脸焦急地神色,大声说:“司令,你可要救救我二哥啊!”
宋哲武知道孙思荣昨天请假回家,要跟父母打个招呼,宋哲武虽然是把孙思荣强绑来的,可是也不能不让孙思荣在家门口不让他回家,便同意了他的要求,安排了两个警卫和孙思荣都换着便装回家。
今天孙思荣就赶回来,而且还要他救人,心想这一定是家里有大事,否则孙思荣不会急着赶回来。见院子里人很多,就摆摆手说:“不要急,我们屋里说。”
陶蓉、孙思荣、梦曦、梁璧几人随宋哲武进到屋里,没等宋哲武坐稳,孙思荣就又急着说:“司令,求你快救救我二哥!”
陶蓉拉着孙思荣坐下说:“孙中校,不要急,慢慢说,说清楚了总指挥才好想办法啊。”
孙思荣这才急急忙忙地把事情的原委捡要紧的大致诉说了一遍。
原来孙思荣的父亲,早在民国4年,就看到郑州交通发达,各地商贾行旅云集郑州,人口曰益增多,为西药业的发展带来了商机。于是筹资在大同路路北租三间门面房开设了一家西药房,所经销的西药全由沿海大城市购进,故名“中西大药房”,这是郑州最早的西药房。西药在当时又号称“洋药”,其实起初销售的种类并不多,只是些碘酒、阿司匹林、大安片、606针剂一类的,医用者多是富豪官吏、殷实大户。1支德国产的606针剂就需银元56块大洋。随着郑州的人口越来越多,逐渐发展成中原一带的大商埠,药品的生意也越发兴隆,孙家的药房生意也越来越好,已经不仅仅零售,五六年前就已经开始兼做起批发。
孙家兄弟三人,大哥孙思贵,二哥孙思华。孙父因生意原因,经常来往于天津、青岛、上海等地,见多识广,思想较开放,认识到西洋学识的好处。在上海认识了法国商人富勒后,经其帮助把孙思华、孙思荣兄弟两人送到法国留学。兄弟两回国后,二哥在南京兵工属任职,后来二次北伐时,中央为加强军工生产,把包括孙思华在内的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分派到几个兵工厂,加强那里的力量。孙思华和其他三个年轻的留洋人员,被分到巩县兵工厂暂时任职。
月前,因为中央同西北军关系逐渐恶化,自然不会再愿意让自己的人才帮助西北军进行军工生产,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