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 第2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出日本帝国与轴心国是一伙的。
止于目前为止,盟国已经基本失去了亚洲海域的控制权,哪怕是盟国不容有失的阿拉伯海控制权也在德意志“海狼”的威胁下变得岌岌可危。
失去海域控制权的后果就是日本帝国可以从容地调兵,根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偷袭美国的珍珠港之前从中国战场征调了超过18个师团,偷袭珍珠港的行动成功后又抽掉了数个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帝国在中国战场的兵力数量十分庞大,其中所谓的“中国派遣军”有62万人,在辽东地区与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对持的关东军有73万人,共计135万人。
按照日本军部自己的统计,日本陆军在“7。7事变”前有17个师团。1931年至1940年组建(含重组、另组,例如第108、109、114师团)156个师团(不含战车师团、高射师团),总计173个师团。其中驻防本土的第1总军与第2总军统辖有53个师团,投入中国关内战场的前后有62个师团(含第56师团),关东军前后有58个师。总计进入中国战场的是120个师团。按当时1个日本满员师团平均3。5万人计算,日本前后投入中国战场兵力为420万人(九年间来了抽调揍,抽调揍了又补回来)。
日本的大动干戈很大一部分便宜了轴心国,毕竟因为日本帝国的参战分散了盟国的注意力,原本被限制在一定规模的轴心国亚洲派遣军的增援也被无限扩大。虽然本土支援德意志亚洲派遣军的两个集团军群只是刚刚上路,但是距离加入亚洲作战序列的时间并不远了。
德意志亚洲派遣军总司令克卢格向大本营发去了报告,电文中宣称:“在这个满是岛屿的地方我们已经变得畅通无阻。”
或许克卢格的态度有些过于乐观了?不过,德意志亚洲派遣军的军事行动的确进行得十分顺利,他们四处出击下频频得手,先后占领了马来亚群岛、新几内亚岛、俾斯麦群岛、马鲁古群岛。在冒险向澳大利亚本土的登陆作战中,两个机械化师在达尔文登陆后竟是没有遭遇守军!
澳大利亚原本是英国的“六大”殖民地之一,起先是用来流放囚犯,一直到1900年才成立澳大利亚联邦,成为众多的“英联邦国”。澳大利亚包括一整个大陆的土地,它历来是一个人少土地多的现状,注定澳大利亚人口数量极少的情况下不会有多少个军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使得澳大利亚本土的防御虚弱,那便是作为澳大利亚的“老大”英国一而再再而三地从澳大利亚抽调部队到北非战场,这样一来澳大利亚人保卫自己的能力一再被削弱,遭遇入侵时无能为力成了无奈。
德意志亚洲派遣军的两个师没有遭遇抵抗虽然感到意外却没有停止入侵的脚步,他们在占领达尔文后向腹地继续前进,期间受到的困难不是来自于敌军的抵抗,而是自然条件的限制。
地广人稀之下,澳大利亚注定不会被良好的开发,作为入侵者的两个师在高歌挺进的同时发出感慨:“这不像是一场入侵作战,它更像是在行军郊游。”
作为战事的发起人,克卢格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不止一次地埋怨:“该死的日本猴子撒谎了!他们说登陆澳大利亚会遭遇前所未有的抵抗?我们的军队只能和袋鼠还有蚊虫搏斗,除此之外没有其它!”
事实上克卢格对在澳大利亚的高歌猛进感到无比开心,不止一次地称赞自己“有着无比睿智的智慧”“仅次于元首的高超指挥艺术”。
他得知国内已经划出两个集团军加入亚洲作战序列后做出一个大胆的部署,抽调任何一支可以抽调的部队,一股脑地丢上澳大利亚,命令:“在美国人反应过来支援澳大利亚之前,尽你们所能地占领更多的区域!哪一支部队能够占领墨尔本,我将亲自向元首申请钻石骑士勋章给予奖励!”
可以说,德意志的将领们可谓是“食髓知味(贬义词,不过放在这里刚好)”,他们对于快速击败敌人的“闪击战”战术有着无法想象的偏好,克卢格的打算是快速地瓦解掉明显没反应过来的澳大利亚政府,达到占领的事实,迫使澳大利亚联邦投降。在澳大利亚投降之后,克卢格还有更大的野心,争取更多来自本土的支援,再有保证的情况下与日本竞争,摘取“女王皇冠上的钻石”也就是印度!
眼见德意志第三帝国取得的辉煌成就让日本帝国感到无比地嫉妒,作为“向南亚进军”的发起人之一,也就是山本五六十,他说:“我们在中国战场(日本称呼支那战场)已经陷入僵持,短期内无法取得战果,有必要再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用以加入南亚的瓜分盛宴!”
日本陆军部对于山本五六十的发言感到咬牙切齿,东条英机提出反驳:“如果再进行抽调,与中国的平衡将会被打破。”
作为已经下台的近卫文磨原本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不过对于这名所谓的“贵族前首相”来说显然并不适用,他用满是不屑的口气:“中国军队一再被证明属于不堪一击,我们没有主动发动攻势他们也不敢反击。为了帝国的未来,更是为了原材料的来源,有必要从中国战场抽调更多的军队参与南亚的圣战!”
坐在一旁的裕仁表面上仍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模样心里却是在犹豫着。他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否结束与中国的战争状态?”
日本与中国已经打了九年,虽然日本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可是战事已经完全拖离了事先的预料,九年的战争不但没有将中国打趴下,随着战争越拖越久日本的资源日渐枯竭,而中国却还没有接受战败,再打下去中国战场似乎成了变相的拖累,超过300万(近200万伪军)的军队与中国军队陷入僵持就是最好的证明。
裕仁不止一次暗地埋怨日方的军事专家,说是低估了中国的军力:“每个人都对战争判断错误……特别是陆军的专责部门……应尽快结束战事,并在未来10年重整国防军力。”但是很显然,被耍了无数次一再吃亏的中国明显不相信日本会停战,如火如荼的战事还是那么一发不可收拾。
随着即将进入1941年,裕仁批评当时首相近卫文麿:“大东亚战争开始前我已十分忧心,近卫在任时,好像毫无准备便带领我们进入战争,东条 接任后我们才真的准备好。”,日本与美国已经进入战争状态,他开始担心与日本签订中立协定的前苏联会加入战争,助中国一臂之力:“我不想与中国开战,因为我实在害怕苏联的强大军力。”(史实)
日本的海军和陆军的矛盾古已有之,双方为了资源几乎是无日不吵,裕仁实在看不下去了:“争论已经没有必要,尽快与欧洲的盟友协商。”





第六卷:世界末日 第一百一十八章:面目全非的世界格局(一)
 更新时间:201132 12:55:30 本章字数:3224

“伦敦陷落了!?”
轴心国高强度炮击、轰炸伦敦三天之后发动了总攻击,第一天清除了伦敦城的外围城防,第二天深入市区展开鏖战,到了第五天轴心国占领了包括白金汉宫在内的百分之八十五区域……
按照正常的军事常识,一座城市失去了百分之八十五的区域基本上已经宣告失守,轴心国也的确按照这个军事常识正式向世界宣布达成占领伦敦的事实。
然而,已经失去百分之八十五区域的伦敦还在抵抗,他们用行动在演示什么叫永不屈服。那些躲避在废墟中的盟军或是伦敦市民,尽管他们在不对称的战场中死伤惨重,尽管他们已经面临补给匮乏的局面,抵抗仍然在继续。
世界上第一场大规模的巷战在英国的首都伦敦爆发,无数个军事观察员发出如此感慨:“先进的战术在这里一无是处;善战的士兵在这里与民兵无异;灌满鲜血的城市,它的枪声只能以一方被完全消灭而终止。”
尽情欢呼或是压抑的叹息,从1939年爆发的战争打到现在,以德意志第三帝国为首的轴心国用狂风暴雨般的方式击败了挡在崛起道路上的敌人,一个又一个国家先后陷落,曾经称霸全球长达两百余年的英国也在轴心国的入侵中失去了自己的首都?
战争的态势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轴心领袖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毫无疑问取代了奄奄一息的英国成为全球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她盘踞在欧洲正在张牙舞爪地向世界展示什么叫作强盛!
轴心国向外部宣告伦敦的陷落直接影响到的是格局的更动,原本在考虑是不是加入盟国续而向轴心国宣战的美国错愕不已,罗斯福紧急召开会议,他向自己的参谋总长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问:“英国人连自己的首都都失去了,我们现在还能向轴心国宣战吗?”
马歇尔沉默了很久,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判断,英国已经完全失去了战争的选择权,此时加入盟国与轴心国进入战争状态似乎有点得不偿失?如果轴心国没有登陆不列颠群岛,那么英伦将拥有无法估计的战略价值,它可以作为盟军反攻欧洲的跳板而存在,可惜的是英伦已经变成战场,作为跳板的价值已经不存在。
“英伦被日耳曼人占领已经无法避免……”马歇尔的声音十分沙哑:“我们首要的敌人是日本,现在轴心国还没有宣告日本成为作战序列。”
罗斯福理解马歇尔的意思了,他点头:“只要日本没有加入轴心国的作战序列,那么在国防军力被调整过来之前,我们没有必要招惹那个欧洲的**者?”
马歇尔极其认真:“是的,总统先生。我们非但要避免过早招惹日耳曼人,还要尽可能地安抚他们。美国还没有与轴心国作战的实力……至少一年内是没有。一旦与轴心国进入战争状态,按照中国人那句‘磨刀霍霍向猪羊’,我们将成为那只‘羊’。”
“温斯顿(丘吉尔)……”罗斯福也不知道是讽刺还是无奈:“真是一个善于说谎话的胖子。”
英国不止一次地向美国保证过,丘吉尔说英伦会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坟墓,只要轴心国敢于登陆英伦,那么英国将毫不留情地消灭任何一个踏上不列颠群岛的敌人。现在呢?丘吉尔消灭敌人的保证没有实现,英国连自己的首都也保不住,所有的保证还有可信价值吗?
马歇尔说:“至少有一样东西是对的。丘吉尔提到过一样设想,可惜的是计划还没有执行就破产了,不然世界的格局不会是现在这样。”
“喔……”罗斯福lou出了可惜的表情:“是啊,可怜的英国人,他们强大的海军在日耳曼人的航空兵部队面前变成了羔羊。面对日耳曼人以航空兵取代海面舰船的打击,强大的皇家海军失去了两百年的荣光,一艘又一艘战舰沉于海底。”
所谓的设想就是保证英伦三岛不被登陆,以英吉利海峡为“绝对防线”,尽一切所能地打击德意志航空兵部队,消耗德意志第三帝国敢于登陆英伦的决心,然而极力诱导德意志第三帝国进攻苏维埃加盟共和国,让那个庞然大物的北极熊取代英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进攻的对象。
“我想……”罗斯福稍微振作了一些:“现在还不晚?日耳曼人看不起斯拉夫人,德意志第三帝国从来没有与苏联成为朋友的打算。尽管他们有着许多军事上的合作,双方还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远在美洲大陆的我们还是能嗅出浓烈的火药味。”
“是的,总统先生。”马歇尔信息十足:“他们会开战的,我深信这一点。德意志第三帝国在波兰总督府部署了三百五十万的武装党卫军……”
罗斯福打断:“现在只有不到二百八十万了,那个欧洲的**者抽调两个集团军群组成第二梯次的‘亚洲派遣军’。这是不是日耳曼人在向斯拉夫人释出善意?”
马歇尔哑然失笑:“二百八十万和三百五十万有区别吗?只要德意志第三帝国还在波兰总督府部署超过一百万的军队,那个大胡子**者就不会放松警惕,尽管他们有着《互不侵犯条约》,德意志第三帝国和那个红色帝国就不会达成真正的互信。”
德意志第三帝国和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一直存在两百公里的非军事区,也就是说在划出来的一定区域内双方除了警察之外并没有部署军队。在非军事区之外,德意志第三帝国对外公布的驻军是六十五万实则是超过三百万的军队;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在西线总共部署了超过四百五十万向外公布是一百三十五万,所谓的西线并不完全是与德意志第三帝国接壤的边界,还包括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边界。
相应地,芬兰与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对持的军队有三十万,罗马尼亚则是陈兵一百二十万,保加利亚驻边六十五万。
上述三国之中,罗马尼亚的武器装备基本是德械式,在轻武器和火炮完全德械式的基础上,罗马尼亚的还拥有三个装备有德制一型、二型、三型坦克以及一号、三号坦克歼击车、自行突击炮等装备,列装了两个梅塞施密、亨克尔次一代战机(落后一个更新)的航空兵师;芬兰虽然没有完全拆用德械装备也没有坦克,但是在与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对持的军队中有十三个是德械师,德意志第三帝国还提供了一个大队的自愿空军;保加利亚受于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压力,当然还有罗马尼亚在前的榜样,他们也大力采购德械装备,武装了二十五个步兵师。
“卡恩冯斯达克很了不起……”罗斯福的表情说明他说的并不是反话:“虽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他的确将一个随时可能崩溃的‘泡沫强国’改变成一个有持久战作战能力的真正强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拥有不输于美国的工业实力,地理的位置和多方的堵截让德意志第三帝国注定会是一个拥有强悍工业实力却缺乏原材料的国家。可是,卡恩冯斯达克的治理方案改变了原材料匮乏的先天不足。他……真的是一名可怕的敌人。如果可以的话……我们真的不应该与这么一个人为敌,可惜……”
马歇尔讶异了,他还是第一次听罗斯福尊称“卡恩冯斯达克”的全名以示尊重,罗斯福也是第一次信念动摇地说出“不应该与某人为敌”的话,令他感到忧心:“总统先生……”
“不!”罗斯福像是在驱逐什么似得猛摇头:“一年之内与轴心国正面作战并不理智。我已经决定说服国会对华援助,现在我们需要中国的庞大人口。中国人那么落后的工业实力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