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医,7大名医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代的中医,7大名医传奇-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名的医书《泪墨纸》。
在这样的故事里,我们隐约看到了那熟悉的“医道”。
在后世派中,尊朱丹溪为“医中之圣”。
朱丹溪的学术思想,绵延传承,远播海外。
今天,我们比田代三喜那些日本人学习条件好多了,我们去书店,可以随时买到朱丹溪的书,别辜负了这种机会,把朱丹溪历尽千辛万苦写下的书,买回来,认真地读一读吧。
相信你会感觉到朱丹溪仿佛又来到了你的面前。
向你讲述应该如何的诊病、如何的开方。
以及他心中的,医道。
朱丹溪对我们父母养生的建议
那么,朱丹溪的学问到底有哪些特殊的东西,竟然影响这么大呢?
在朱丹溪以前,中医在治疗外感病的理论体系方面比较健全,但对杂病的理论总是不那么的透彻。
朱丹溪为杂病的治疗增添了许多新的理论思想,比如化痰、解郁等内容。
                  2;朱丹溪(18)
他又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和“相火论”两大观点。
这些我们都不讨论,大家可以买书来看。下面和大家讲点儿朱丹溪的养生观点,希望对各位有用。
首先谈谈朱丹溪老人家是如何奉养自己母亲的。
由于丹溪老人家今天没有到场,我就替他发言了,有什么纰漏请大家原谅,因为我也是看书学来的,没有得到他老人家的允许,就擅自开讲了,不好意思。
儒家讲的是一个孝字,因此如何奉养老人是很被重视的一个课题。
如果自己的父母以高龄故去,那是儒者很自豪的事情呢,在写文章或者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都要拿出来提一提。
实际现在情形也是这样的,今天各位的父母健康如何?大家心中也都惦记着吧?
好多人身在异乡打拼,父母留在家里,其实父母的健康是关心不到的。
但留在父母身边的,就可以多些照顾了。
下面我来谈论一下朱丹溪对母亲的奉养之道吧。
这种奉养方法主要体现在饮食的方面,具体的内容就是——不给老人吃特好吃的东西。
您该奇怪了,别不是说反了吧?应该是给父母吃特好吃的东西啊?
还别说,朱丹溪真就是这么认为的,为什么呢?让我慢慢来谈吧。
朱丹溪认为这人老了以后,脾胃的功能就减弱了,这样就容易出现一些虚热的表现,比如,刚吃完饭,还没多大一会儿工夫呢,就又饿了,这是胃中虚热的表现;又比如,饿了吧,刚吃了一点东西,嘿,居然就吃饱了,而且稍微多点还肚子胀了很久,这是脾弱的表现。
而老人的虚热还表现在性情方面,容易生气发火,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点老小孩的情况,可能大家都有体会,就是父母年龄大了后,容易莫名其妙地发火,一点芝麻大的事,就急了,说出马上要搬走或者不认这个儿子了之类的话,朱丹溪说:“虽有孝子顺孙,亦是动辄扼腕,况未必孝顺乎?”
可见这种情况元朝的时候也比较严重,朱先生就已经注意到了。
所以朱老爷子告诉大家,那些带有热性的食物,比如烧烤的、香辣的、肥腻的,虽然味道可能不错,但是也别给老人吃了,因为这些东西助热啊。
可能您要问了,如此说来,岂不是很多好吃的父母都无法享用了,难道这是孝顺吗?
您问得对,不但您问,朱丹溪那个时候别人就问了,说:“甘旨养老,经训俱在,你却什么好吃的都掖着藏着不给父母吃,这样做岂不是背离孝道吗?”
朱丹溪回答说:您来自己分析一下什么是孝道吧,一种是让父母纵一时之快,有好吃的了往狠了吃,见天儿的红焖肉溜肥肠烤全鹅外加麻辣烫香辣锅,父母是痛快了,回头血压上升脑溢血住院开刀去了(当然,朱丹溪没说脑溢血开刀的事,是我替他老人家发挥的,他的原话是“积久必为灾害”);另一种方法是让父母平淡饮食,也没吃着什么好的,虽然嘴上亏点,但人家也没什么病,这两种情况比,您认为哪个是孝道呢?
朱老爷子接着补充:“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况施予尊者哉”,在生活中,也就是饮食,是可以用来养生的,可是如果用养生的东西转而变成害人的东西,恐怕不是君子所说的孝吧。
然后朱先生举了自己奉养母亲的例子,朱先生对母亲的感情很深,他就是因为母亲有病才立志学医的,其对母亲的奉养也堪称典范。
他说母亲以前有点痰饮,由于恪守饮食清淡,过了七十岁后,居然没有了。
                  2;朱丹溪(19)
后来因为有一次大便燥结,就用了些牛奶和猪油混在粥里喝,当时虽然大便滑利了,但是终究是腻了些,第二年夏天,“郁为黏痰,发为肋疮,连日作楚,寐兴陨获,为之子者,置身无地”。后来调了点药,才算平安度过了。
这点估计西医不理解了,今年吃腻了,怎么明年生疮还和它有关系啊?这哪跟哪啊?您还别说,中医就是这么认为的,有的时候几年前出现的问题,几年后发病了,按现在的症状开方怎么也不好,询问到原因后,针对几年前那个病因开方,这病就立刻好了。这就是中医, 认为时间的前后,身体的上下、内外都是一个整体,是联系紧密的。
在临床上我就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几年前的病因了,针对它开方居然解决了问题,连我都觉得不可思议。
可见我们对人体了解得还太少了。
那么现在养老的问题还像朱丹溪时代那样吗?
我觉得情况更严重些。
因为现在的食物丰富程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想吃广州的烧鹅随时有,想吃北京的烤鸭也随时有,想吃东北的猪肉炖粉条也随时有,这在古代难以想象,现在什么鳄鱼肉袋鼠肉鸵鸟肉都有卖的,新疆的烤羊肉的香味整天在街上飘荡,没点毅力还真抵抗不住诱惑。
以前的油水是很少的,有点猪油都是省着用的,但是现在我看炒个鸡蛋都要用掉一大调羹的色拉油。
所以现代的饮食以油脂过剩为特点。
别听有的父母说,我整天吃素啊,其实她炒青菜的时候放的油比谁都多。
住在我隔壁的是个台湾来学中医的同学,人长得胖胖的,但有一天我看他的回乡通行证的时候吓了一跳,照片上以前的他瘦小帅气,就跟以前的小虎队成员似的,我不知道海关的人员是怎么把他放行的,差距也太大了!
我问他,怎么胖成这样?他说,在台湾家里吃饭的时候青菜都是水煮的,到大陆食堂连茄子都过油,结果很快就吃成这样了。
住在我隔壁单元的还有一个学妹也是台湾人,人苗条瘦小,正在跟随我们的伤寒大师学习,深得其妙,但有一天她告诉我刚来大陆的时候也吃成了一百多斤的大胖子,我大吃一惊,看她瘦小的身躯怎么可能?忙问她怎么又变瘦了?她说,很简单,就不吃食堂了,在租的房子里自己做菜,水煮,少放油。
情况汇报完毕,就是这样的,不要听您的父母说,我们已经整天吃素了,为什么上医院血脂等各项指标还是高?
其实他们吃了大量的油腻食物。
吃点肉倒是没有问题的,不用那么坚持吃素,但是油要控制,用点橄榄油山茶油的,拌在菜里,最好不要煎炒熘炸。
还有的是平时素的,等到孩子回来了,涮羊肉去,来一顿狠的,还不如那平时就吃点肉的呢,您身体适应不了啊。
我国广西有个地区叫巴马,距离百色不远,目前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第一长寿的地区,每个村都有很多百岁老人,我一直想把这个地区的长寿现象当作个课题研究一下。
除了环境好之外,这个地区的特点是人很少吃肉,基本是过年的时候才杀猪,一种特殊品种的叫做香猪,平时能够从江里捞点鱼吃,主要吃的就是山茶油和火麻仁油,熬青菜,主食是玉米粥和地瓜。每天两顿饭。
这使得他们百岁老人的比率超过日本的冲绳、前苏联的高加索而排在世界的第一位。
可见,朱丹溪老先生的养老理论是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佐证的。
大家自己反思,在对待父母的饮食方面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没有,记录下来,因为再过三四十年,我们自己就该成老人了。
                  3;缪希雍(1)
引子
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天夜里。
杭州督学陈赤石的府上。
所有的人都面露愁容,整个宅子里悄无声息,令人感到分外压抑。
偶尔传出的痛苦的呻吟声显得格外的凄厉。
陈赤石督学患滞下已经好多天了。
什么是滞下?滞下就是患了痢疾以后,那种腹中绞痛,想大便却便不出来的症状。
而且,这位督学的病一定很重。否则,不会便出来的都是脓血。(遂滞下纯血)
那么,没有请医生吗?
当然是请过了,杭州城里最负盛名的五代世医王家王老爷子已经来瞧过了,但是,服了药后却没有效果,剩下的医生当然更不行了。(医皆难之)
天哪,这样泻下去,这个人可就要支持不住了
现在,大家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
但是,这个人此时却不在杭州,据说,他正在苏州一带。(得之吴门)
三天前已经派家人赶去苏州请这位先生了。
那么,他能赶来吗?
这是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午夜时分,宅门外突然响起了急促的马蹄声,然后是马的嘶鸣。
所有昏昏欲睡的人立刻瞪大了眼睛,难道是他真的来了?
然后,一阵纷乱的脚步由远而进。
有认识的人纷纷小声议论着:来了!来了!
只见,一个人随着仆人昂首而来。
此人生得是身材魁梧,电目戟髯,犹如画图中的侠客相仿(如世人所图羽人剑客),他一边走,一边大声地问:“病人在哪里?病人在哪里?!”
只这一嗓子,直震得各个屋子里的锅碗瓢盆嗡嗡直响,连墙上的土都直往下掉。(欲坏墙屋)家里的管家和陈赤石的公子忙迎上去,打着招呼:“先生请进,走了多久到的啊?”
来人毫不在意的回答:“一日夜!快,带我见患者!”(一日夜驰至武林)
屋内的陈督学听说了,也从床上探起了身子,眼睛里放射出了希望的光芒。缪希雍
此人进屋后,屏息片刻,然后开始给患者诊了脉。
诊完后,对一屋子凝视自己的目光说:“不要担心,这不过是暑湿内侵而已,拿纸笔来!”
于是提笔唰唰几下开了方子:人参五钱,升麻七分,炙甘草一钱五分,乌梅二枚,红曲一钱五分,川黄连三钱,白芍药二钱,莲肉四十粒,滑石五钱。
两付药,就在两付药以后,这个让陈家举家上下惶恐不已的痢疾,就这样在轻描淡写间痊愈了,大家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时大家突然想起来这位医生,怎么好大一会儿没看见他了呢?于是开始四处寻找,陈公子更是十分高兴,一边走,一边用折起的扇子不断地敲打着自己的手掌,嘴里不停地嘟囔: “其术神矣!其术,神矣!”突然,看见有仆人站在客房的门口向他摇手。
上前一看,原来,这个医生已经躲在客房里,鼾声大作,睡去多时了。
这个医生,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明代著名医学家——缪希雍。
那么,他是怎么成为一个这样的高手的?他的人生有哪些故事呢?让我现在带着您从头探访吧!
童年身体很不好估计您会认为,这位缪希雍大侠如此棒的身体是天生的吧?您还真错了,缪大侠的身体纯粹是自己后来调养出来的(具体吃了哪些补药我后面会透露给您的),他小时候的身体,那可不是一般的糟糕,而是很糟糕。
三天两头有病那是家常便饭,几个小孩子一起站在风口玩,其他那几位没事儿,再看我们这位儿童版的缪大侠,已经开始流清鼻涕、打喷嚏了。
                  3;缪希雍(2)
就这种体质,家里面都担心得要命,以为活不了多久呢,但是没想到,他居然在病病歪歪中一天天长大了。
总之是小病不断,大病常有,就在十七岁的时候还得了场疟疾呢。
现在,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缪希雍同学的家庭成员吧,他的父亲叫缪尚志,做的官是汉阳通判,虽然是个小官,但不管怎么样,也属于一个小领导。
这位缪尚志同志的大老婆姓孙,非常不幸的是,这位大老婆没有生出孩子,怎么办啊,随着缪尚志同志的年龄越来越大,这个问题逐渐成为缪尚志同志从睡梦中被惊醒的主要原因,这时,有人介绍,说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姑娘不错,这个姑娘父母早亡,是跟着哥哥嫂子一起长大的,为人贤淑端庄,十分有德,缪尚志同志听了很高兴,于是,就择了个日子,把这位周姑娘给娶进了门,做了二房。(孺人以良族女德见选)
这位周姑娘,就是缪希雍的母亲。
所以当缪希雍出生的时候,虽然他的母亲很年轻,但是他的父亲已经很大岁数了。
可能是由于生育自己时父亲年龄过大的缘故吧,我们的缪希雍同学小的时候身体很不好,估计和遗传有关。
虽然父亲官职不大,但是总是个官,因此家里面也是很热闹,前来串门的人络绎不绝,总有人见到缪希雍这个小娃娃先是赞扬一番,然后捏起他的脸蛋儿以示亲切,这搞得本来就不胖的缪希雍小朋友很是痛苦。
稍微大些的时候,家里给他请来先生,教他读书,据反映,缪希雍同学的成绩还不错。
在这样的岁月里,缪希雍同学逐渐长大了,谁也没有想到,上天对他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他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
对于少年时期的缪希雍而言,父亲在他的脑海中是一个严肃的老头,为官清廉,对待他的学业也严格要求。
但是,这个严肃的父亲却在一瞬间病倒了,文献中没有记载他到底患的是什么病,或者当时压根就没有搞清楚是什么病,总之,他去世了。
缪希雍眼看着这个家失去了支柱,然后,开始感到了什么是世态炎凉。
突然间,家里往日的热闹景象消失了,那些经常来串门的亲戚朋友都不见了,院子里开始变得冷冷清清,
更重要的是,当家里遇到了困难,想找个人帮忙的时候,遇到的都是些躲避的目光,仿佛怕她们孤儿寡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麻烦。
难道,这就是世界上的人心吗?难道,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朋友吗?
这些问题,在缪希雍的头脑中激荡着,甚至对他的一生都造成了影响,我们观察缪希雍后来的性格,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