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龙门(重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鱼跃龙门(重生)-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全天下没有考中进士的举人都可以反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几届下来,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数可想而知!所以,这是全大秦朝竞争最激烈的考试!

 第39章 步入考场

    第三十九章步入考场

    贡院里面的衙役和检查户籍、学籍的官员们都是相当淡定、宠辱不惊的人,对着李鸿过这个毛都没有长齐的小屁孩儿自然也不会报以稀奇的眼光,只是淡定地看了看他的号牌,然后便给他指路,告诉他对应的号间在哪里。

    到了自己的号间之后,李鸿过自然也是收拾整理一番,然后便闭目静坐,凝神静气。

    不一会儿,官员带着一班衙役们走来,检查过了他的学籍和户籍之后就走了,接着是锣鼓的声音,衙役们将第一科的试卷发了下来。

    进士科和秀才科一样都是考两门,比童子试要少,比举人试要多。但是其难度比起其他几科的考试来说可是上升了不知道几个台阶。

    童子试主要是测试你的知识面,你需要知道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有积累。秀才试则是测试你对经义的基础知识,是否能默写背诵完整那些经义,是否能解释经义,是否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举人试在这个基础上对经义有了更深的要求,除了要知道经义是什么意思,还要会灵活地应用经义,将各种典故很好地化用在你的文章之中,化为己用。而对于进士来说,他们是整个国家顶尖的人才,如果说童生是大秦的小吏和低级别属官,是组成整个官僚体系的基础,秀才是县令一个级别的基层长官,有资格管理一个县,举人是中层官吏的后备军,可以管理州郡或者是各部中的某个方面,那么进士就是入阁的那些人,就是各部长官、就是掌握整个国家走向的那群人,真正的国之栋梁!

    所以,在进士科的考试之中,你不仅要通经义,还要博古通今,知道这些圣人之言产生的朝代、时代背景、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有什么样的弊端,还能如何改进。更要知道怎样将这些经义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解决当前的各种弊病。

    要想考好进士这一科,除了有丰富的经义知识以外,还要精通文史,关心时事,甚至有独到的眼光、胸怀以及自己的成熟思想。能考上进士的,无一不是国士!

    进士科第一门考的是一篇直抒胸臆的文章,将会给你一个古之圣人的名言,然后可以赞同、可以驳斥,也可以写折中说。但是比起前面几科那种给一大段背景或者对话的题目不同,往往整个题目只有一句话,也不给你什么指引,随你去想。大家自然天马行空各种观点都有,这种时候真就要看运气了,你能不能让考官在千百份试卷中一眼就看中?你的文章里面是不是列举了很多圣人之言和化用的典故?是否写得精彩。

    这个时候你所站的立场就很重要了,如果你和考官的想法一样,都是支持某位圣人的言论,那么他自然会给你高分。如果你恰好说道他厌恶的那些话,自然会惹来他的厌恶,觉得你胡言乱语、胡说八道,然后给你一个低分。

    进士科第二门也是写一篇文章,不过是一篇策论,要联系当今的实际,分析现今的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并且为天子提出解决问题之策。这种文章中举子们因为都没有实践经验,所以提的大多都是纸上谈兵之策,对于这样的文章考官也不会太过为难,只要你按照以往的套路复习也不会差太远,不过想要出彩可是极为不易。这种时候,世家子弟们和寒门子弟都各有优势,世家子弟可以从自家做官的叔伯处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和方法,而寒门士子因为在底层,更加知道一个政策实施之后的弊端,百姓的真实想法,有时候也更能针砭时弊。

    对于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是大家都一样的,当然也有各个派系的不同做法,比如边事,你是主战还是主和,比如水利,你是主张修坝还是主张迁民,都是有讲究的,站的立场不同,自然会讨好一部分批卷的人,同时得罪另一部分人。

    不过因为进士科的考卷是在京城批卷,主考官也不能成为一言堂,其下各个批卷的人也分别代表不同的学术流派、派系,而且一篇文章至少要三个官员为你批分,如果分值差距不大,那么取均值,如果分值差距过大,则另选三人批分,直到最后达成一致。除非你的文章翻了众怒,惹得好多人都看不上眼,或者你的运气特别被,抽到的三个考官都不喜欢你,除此之外,还是会得到公正的待遇的。所以在进士科的时候,你的观点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可以尽情地写你想要写的东西,比起各郡批卷考官批卷的举人试来说公平很多,不会因为一人之念而决定中举或者不中。

    摒除了种种杂念之后,李鸿过认真地看着试卷上的题目“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看似简单,是四书《孟子》中的话,指的是亚圣孟子“民贵君轻”的施政主张,或许三岁小儿都能背诵,而童生秀才们也完全可以将这句话的意思解释清楚。

    然而当它出现在进士科的考题之中,应该怎么回答呢?

    李鸿过想了很多,这句话被奉为经典,自然被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可是再细细思索,似乎又不是那么一回事。

    先是想孟子的生平,他提出这个主张之后曾尝试游说各国的国君,他虽然受到了国君的高规格接待,但是当时的国君们均没有采纳其作为施政的主张,亦即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虽然在历朝历代都被奉为经典,但是却并未在现实生活之中有过实施的土壤,并未化为具体的政策实施过,谁也不知道他的效果如何。所以是否真的“民贵君轻”,这种看法是否合理其实并无史实可以证实。

    再次,联想到当今的社会,以及自古至今的历朝历代,都是很明显的“君贵、官僚世家次之,庶民为轻”,这是真实存在的,谁也不能抹杀。而且还从法律上确立了这样的规则“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明晃晃地将士大夫阶层和庶民阶层分开,并且给了士大夫阶层各种特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这样说来,孔子提出的“爱有等差”似乎才是正理,“民贵君轻”不太对劲儿啊!

    第三,如果君主施行暴政,那么就会被人顺应天意的推翻他的统治,实现朝代的更迭,在这一点上来说又不得不说“民贵君轻”是对的,的确是有道理的。

    第四,孔子、很多明君以及名臣都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论断,告诉为政者要施行仁政,否则就会淹没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就会丧尸自己的统治基础。这种论断和“民贵君轻”的看法很像,但又不完全一致。

    第五,除了史书上的记载,除了各种圣人的观点以外,现在的主考官和新帝日后会发生一场大的争议,也就是夺权的斗争。主考官宰相沈宗青代表的自然是勋贵世家的利益,他们想要趁着新皇根基不稳的时候尽可能多的削弱皇权,为世家争取利益,所以想要淡化皇权,将皇帝渐渐架空。而皇帝则通过提拔各个寒门士子来对抗世家,削弱世家豪强的影响力,提高寒门士子的地位,同时更加巩固自己的皇权。

    在这场天然的争斗之中,李鸿过自然是要站在新皇这一边的。因此他就不能赞同“民贵君轻”这个主张,起码不能在试卷之中明目张胆的赞同,否则会让新皇很被动,也会在为官后被政敌将这篇文章找出来作为对付自己的武器。

    可是他又不好明目张胆地反对这篇文章,因为这是亚圣孟子之言,千百年来,或许会有疑惑,或许会对此有想法,但是谁又敢明目张胆地批驳这句话,说它是错的呢?

    同时,进士科笔试的卷纸还是由考官们批改的,并不会在现阶段就进入新皇的视线,如果自己写得入不了考官们的眼,只中了同进士或者不中,那么就连参加殿试的资格都没有,又如何获得新皇的青睐呢?

    这个问题很棘手啊,估计是士子们无法两面都讨好,所以新皇一发怒,让此次进士科的所有卷纸都不天下公行,普通世人甚至没有人知道此次进士科的笔试考了什么题目。

    李鸿过也大皱眉头,如何才能做好平衡呢?或者说他该如何取舍呢?

 第40章 考完一场

    第四十章考完一场

    思来想去之后,李鸿过有了一点思路,然后立即铺开草稿纸书写了起来,大体论文思路如下:

    他一开始先写了平常人对孟子这句话的理解,提出了“民贵君轻”这种思想千百年来都被大家奉为圣典,甚至是帝王也同意这句话,唐太宗转化经典,说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千古名言,同时也施行了仁政,被后世之人所赞颂。

    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看到的却不是这样的画面。在大秦,学生认为君主是最尊贵的,士大夫阶层其次,剩下才是“农工商”三个阶层的庶民们,最下是奴婢奴仆。整个大秦之中等级森严,轻易不可逾越。除了奴仆外没有资格参加科考以改变命运外,“农工商”这三个阶层的所有的人都想通过科举来使自己鱼跃龙门,摆脱原有的身份,进入士大夫阶层。如果真的是“民贵君轻”,为何大家还要力争上游,摆脱自己“庶民”的身份呢?为何还要提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呢?

    圣人的理论是否不合实际?圣人的理论是否错误?

    学生曾经对此感到很迷惘,也曾经苦苦思索这个问题而无解,直到很久之后,才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看一句话是对还是错,首先要看它是对谁说的。

    这句名言出自《孟子》中的《尽心章句下》,虽然原文并未表明,但是学生私以为这句话是孟子对天子和国君说的,其中的“民”,并不是指单一的升斗小民,而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指的是所有的民众。这句话在于教导国君,别把自己看得太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想要以自己的好恶决定一件事,决定一个人生死的时候,要想一想,如果你施行了暴政,不把民众当回事,那么民众就会群起而攻之,把你拉下马。也就是说国君可以换,社稷可以换,只有民众不能换。如果君主施行的是仁政,那么大家都会尊敬您,国家和人民也都能繁荣富强生活安定。即所谓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但是对于庶民而言,就不是这样的说法了,不能让民众觉得自己比君主还要厉害,对君主的施政方针都指指点点,不遵守规则和律法。要让民众知道生而有贵贱,身份有等差,要安心固守自己的阶级,不能想着要造反,而是安定的生活,凭借自己的勤劳和善良去获取更好的生活,或者利用读书这条路改变自己的社会为,以谋求更好的生活。

    在想通了这几点之后,学生更加专心苦读,研究古之圣人的专著,一个是增进自己的知识,不使自己成为蝇营狗苟之流,二是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让自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报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将稿子写完之后,李鸿过认真地看了看自己所做的文章,订正了几个错别字,纠正了几处语法错误。一个时辰以后,他的这篇文章已经很成熟了,可是他还是迟迟没有动笔将写好的草稿誊写在试卷上。

    他还在犹豫,虽然文章写起来之后很顺利,而且他早早就考虑过了各种观点的利弊,甚至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隐隐有些迎合新帝的想法,想趁着他提升寒门学子地位的机会奋力一搏。但是这篇文章写出的也的确是他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

    整篇文章中充满了他自己的真情实感。他的确不是很赞同“民贵君轻”这句话,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之中看到的都是特权,君主的特权!士大夫的特权!功勋世家的特权!庶民和寒门士子被他们一直压迫着不成气候,哪里比他们贵了?

    “民贵君轻”只不过是士大夫提出来的一个谎言罢了!从古至今都没有实现过!顶多是君主用此自勉,让自己控制自己的喜怒,不要穷奢极欲罢了,他对士大夫和庶民好就是“礼贤下士”,什么人敢在他面前撒泼那是不想活了!他乃是“九五之尊”,还有谁能比他贵?

    可是在这种重要的考试之中,自己的这种观点真的合适吗?虽然科举阅卷官每次遇到的有三个不同学派的人,可是虽然学派众多,对于孟子的这句话的解释却几乎是全天下各种学派的学者都赞同的,而且有了公论的,自己这么在考试之中赤裸裸地戳破了这层遮羞布,真的好么?

    李鸿过此刻想了很多,他甚至产生了一种犹豫,要不要迎合主流思想写一篇正正经经的八股文呢?凭着他这么多天的学习,已经能够“带着镣铐跳舞”了,在规定的格式之中将文章写出采。当然他自己的历练还不够,如果这样的话只能够到进士的尾巴,名次不够好,可是那也是进士啊!也实现了自己的“四同野望”了啊!殿试是不会刷掉人的,只是会改变一下各人的排位而已,到时候是皇帝自己出题,说不定自己还可以在殿试上提升几个排名。无论如何,这都是能名留青史的事情!

    可是现在这样一篇文章,他完全没有必定中进士的把握!

    他忽然有些害怕了起来。如果这次考不中还不算什么,可是如果尴尬的成为了同进士怎么办呢?难道又要走上一辈子的老路?而且他会被很多人笑话,被赵氏兄弟再次不停地在耳边说道“敏之啊,你就是太急了,如果你听我们的,缓个三年,能中状元都不一定!你说你小小年纪的,急什么呢?”

    是啊,急什么呢?大不了他把白卷这么往上一交,今科肯定不中,然后可以卧薪尝胆三年,下一科争个三甲出来!

    这样的诱惑让他差点儿都忍不住撕掉自己写好的稿纸了。可是最后,他还是没有动手,他对自己说道:“李鸿过,时不我待!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今日你退让了,安能知道三年后的科考题目是不是还这么让你难以抉择,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