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前期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前期文学史-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精神失常与这种冲突的心情有关。但长诗 《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因为其 

中的人文主义光辉而成为世界名著。 

     塔索的短诗也光彩夺目。写过一些爱情诗和宗教诗,情真意切,有 

时又有一种苦涩的忧伤。如下面一首: 

          我看到黑沉沉的夜幕里 

          以及星星苍白的脸上 

          尽是繁露,哭泣和眼泪, 

          它们究竟来自何方? 

          为什么那皎洁的月亮 

          在青草的怀里撒下了一抹晶莹清澈的星光? 

          为什么听到习习清风, 

          在昏暗的空中一直吹拂到天亮,仿佛它有难言的哀伤? 

          莫非这是你离别的象征, 


… Page 23…

          我生命中的生命? 

     又如 

          我爱你,只是因为你美艳, 

          而我的星辰也怀着同样的心愿。 

          我对你亲爱的人儿,一无贪图, 

          只期望你带给我痛苦。 



          如果有时你对我的眼睛 

          表示怜悯之情, 

          我对你别无他求, 

          只希望哭个不休。 



          也并非因为你听到我短叹长吁, 

          我才为你倾吐心曲, 

          我这颗心对你不抱任何希望, 

          有的也许只是忧伤。 



          让我仍爱着你,望着你, 

          为你叹息, 

          因为痛苦,哭泣和悲伤, 

          都是我忠诚的报偿。 

     塔索的诗才华横溢,但他内心十分苦闷。他创作长诗 《被解放的耶 

路撒冷》本来是看到当时意大利充斥外国强敌,想唤起人们的英雄精神, 

反对土耳其的扩张,但未能如愿。他生活在文艺复兴晚期十分混乱的环 

境,无可选择,尽管他在诗中描绘了对一个可爱的黄金时代的向往,“可 

爱的黄金时代,并不因河水流出乳汁,或树林里淌下蜂蜜……而是一个 

永恒的春天”。这样的理想自然与现实格格不入,改变又是不可能的, 

还要时刻为自己的异教精神惴惴不安。他曾两次请宗教裁判所检查他的 

宗教思想,被宣告无罪后,仍不放心,因为宗教裁判的残酷是人所共知 

的。他又对宫廷不满,与环境矛盾越来越深,而且由于心中思想冲突也 

很激烈,所以他越来越孤独。他说:“只有橹舰中划桨的奴隶才彼此了 

解,而我们却礼貌地误解别人,所以别人也应当误解我们”。这一切终 

于使他精神失常,被囚禁在修道院7年。后来他又把叙事长诗整理修改, 

改名为《被征服的耶路撒冷》,但不如《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充满激情。 

他的晚年精神忧郁,飘泊不定,极为清贫。1594年罗马教皇克雷门特八 

世决定举行隆重仪式授予他桂冠,但在计划实现以前他就逝世了。 

     塔索为后世许多浪漫诗人所崇拜。他的悲剧性的一生一再成为小 

说、诗歌和戏剧的题材,歌德曾写诗剧《塔索》,作曲家李斯特为纪念 

他谱写了雄伟悲壮的交响诗《塔索》。他对欧洲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对文艺理论的研究十分活跃,许多人文主 

义学者对艺术创作的题材、形式、独创性、典型性等问题,都作了深入 

探讨。达·芬奇 (1452—1519年)对绘画、诗歌、音乐的特点进行了比 

较研究,提出了扬画抑诗的观点,为莱辛等人比较诗与画提供了有益的 

借鉴。阿尔贝蒂(1404—1472年)用意大利语写成的《论绘画》(3卷, 


… Page 24…

1435年)、《论雕塑》(1464年)和用拉丁语写的《论建筑》(10卷, 

1450年),是著名的文艺理论著作,阐述了艺术形象与数学原理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创作依赖于规则,通过规则表现为美,所以十分重视艺术创 

作中的规则。他还认为艺术应真实表现人和事物全部与众不同的特征, 

较早提出了典型与个性统一的问题。明图尔诺 (1500—1574年)影响较 

大的两部理论著作是《论诗人》(1559年)和《诗的艺术》(1564年), 

他认为世界是粗糙原始的,艺术是对人们情感风尚的模仿、修饰和美化。 

钦齐奥(1504—1573年)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论喜剧和悲剧的创作》(1544 

年)、《论传奇体叙事诗》(1554年)等。他指出,《疯狂的罗兰》突 

破了情节单一的方式,用新的现代语言和现代方式创作,不同于古典的 

英雄史诗。他还指出诗歌的特点及其同历史、哲学的区别,强调诗歌的 

独特性是按照逼真的原则来阐释事件,反映真实。卡斯特尔韦特罗(1505 

—1571年)曾因异端罪被宗教裁判所缺席审判,被迫流亡国外。他对但 

丁的《神曲》、彼特拉克的《歌集》和意大利语言都有深入研究,撰写 

了评论和注释。他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修辞学》、《诗学》 

所作的诠释,被认为是当时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著作。其中 《亚里士 

多德(诗学)诠释》(1570年)是他最有影响的一部文艺理论著作。书 

中广泛探讨了文艺理论问题,他认为诗歌应以使心灵欢悦为目的。他还 

论及悲剧的情节、时间、地点的一致,为后来古典主义“三一律”的形 

成打下一定基础。塔索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论诗的艺术》(1567年)、 

 《论英雄史诗》(1595年)和26篇《对话》。他在这些论著中阐述诗歌 

的使命是歌颂光辉的、伟大的和尽善尽美的行为,指出艺术作品应把写 

实同想象、逼真同惊奇结合起来,诗人不是单纯按照事物已有的样子去 

写,而是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表现,揭示事物蕴含的普遍价值,令 

读者感到惊奇激动。这些人文主义作家对文艺理论的研究,促进了意大 

利和各国文艺理论的发展。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在16世纪末结束,但进步思想家、科学家布鲁 

诺继承了人文主义传统,继续宣传自由思想,批评宗教教义。他同时也 

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散文作家。他用意大利文、拉丁文写了许多诗歌, 

反对宗教迷信,歌颂科学。1582年他创作了喜剧《烛台》,嘲讽迂腐的 

学究和陈旧的风俗,剧情生动,富有生气。他还写过对话录《论英雄激 

情》,认为诗歌应向生活学习,像现实生活一样丰富和广阔。他的思想 

和活动引起教会恐惧,1600年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在罗马鲜花广场 

就义。 

     另一个思想家、文学家康帕内拉的命运也和布鲁诺相似。他对教会 

权威提出怀疑,两度被宗教裁判所裁判,后来组织武装起义,事败被捕, 

被囚禁30年。他的作品有《太阳城》,歌颂了一个美好的但是虚幻的世 

界。他的其他著作还有《论西班牙君主政体》(1600年),和诗集《诗 

钞》。 

     这两位文学家都为自己的思想献出了生命和毕生精力。  17世纪, 

意大利政治动乱,统治残暴,城市萧条,文学也衰落了,出现了内容贫 

乏的形式主义文学。 

     形式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贾姆巴蒂斯塔·马里诺 (1569—1625 

年)。他出生在那不勒斯,父亲是律师,因不从父命学习法律,被逐出 


… Page 25…

家门。后来进入宫廷,在各城邦君主手下任职,由于私生活问题和伪造 

文件,曾两次被捕。他的主要作品有抒情诗集《七弦琴》(1608年)、 

 《新婚诗》和牧歌集《风笛》。长诗《阿多尼斯》是他的成名作,取材 

于罗马神话,描述女神维纳斯爱慕美少年阿都尼斯的故事,情节曲折。 

他的诗词句雕饰、华丽,追求形式,内容不充实,思想也不深刻,但迎 

合贵族趣味。此后,体现这种风格的“马里诺诗派”,在意大利17世纪 

风靡一时。 



                               3。德国文学 



     文艺复兴在德国走的是宗教道路,人文主义思想传播的直接结果是 

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当时德国是一个封建统治下落后的农业国,罗马 

天主教会和封建诸侯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争取自由,就要从这 

些枷锁中挣脱出来,才能肯定人生存的价值。 

     德国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为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的作品, 

如《蒙昧者书简》以及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论文和对通俗德语的贡献, 

托马斯·闵采尔的革命宣传文学,还有反映市民阶级生活意识的市民文 

学。 

     15世纪下半叶,人文主义开始在德国传播,到16世纪初形成高潮, 

约翰·罗伊希林和马尔里希·封·胡滕及伊拉斯摩斯是其中代表。 

     德塞德留斯·伊拉斯摩斯生于荷兰鹿特丹,以后入籍德国,是一个 

著名的语言学家,闻名全欧的学者。他翻译过西塞罗和欧里庇得斯的悲 

剧,曾在英国、荷兰、瑞士游学,被视为欧洲人文主义运动的领袖。他 

的代表作是《愚人颂》,揭露宗教界的愚蠢和罪恶,并指出,假如人类 

不存在愚昧,以及人们不那么轻信,宗教就存在不下去。《愚人颂》激 

起神学家的愤怒,罗马教皇保罗四世视他的书为禁书,在他逝世后仍判 

他为异端,他的书也遭到查禁。 

     伊拉斯摩斯的贡献还在于对古代语言的研究。16世纪初,他专心研 

读希腊文《圣经》,1522年出版了他校注后的希腊文《圣经》。注释是 

用拉丁文写的,文笔生动流畅,在学术上超过所有译本,为后来马丁·路 

德翻译 《圣经》作了准备工作。 

     伊拉斯摩斯不仅懂七八种欧洲古代语言和近代语言,对语言学有深 

刻研究,而且还在哲学、神学、逻辑学、文学、教育学领域颇具造诣, 

是个多才多艺、成就卓越的人文主义文学家。他的反教会思想有很大的 

影响。 

     约翰·罗伊希林(1455—1522年)1509—1510年在海德贝尔格大学 

担任希腊语和希伯来语教授,也是一个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他抗议科 

隆大学神学教授焚烧《圣经》以外的希伯来文典籍的行为,科隆的神学 

家对他展开攻击和迫害,双方开始激烈的论争。论争的主题从典籍渐渐 

发展为思想自由、科学研究方法、人文主义存在权利的斗争。罗伊希林 

等人编了一部《蒙昧者书简》,分两部分,于1515年、1517年出版。这 

些讽刺书简标明,是寄给罗伊希林的论敌、科隆神学家奥特维努斯·格 

拉齐乌斯的。他们装扮成不学无术的蒙昧者,以经院学者或教士的身份, 

用夸张而拙劣的拉丁文,向这位神学家报告在各地看见的事务,表面上 


… Page 26…

 “指控”人文主义者渎神行为,实际上揭露教会的腐败和教士的虚伪。 

比如,写某个想当教士的人爱上了一位女子,相思成疾,写信向这位神 

学家求救,因为这位神学家说过他有一本可以博取任何女人欢心的小 

书。还有如“检举”某学生说圣衣是一块破布,僧侣只能欺骗妇女儿童 

等。这些书简揭穿了经院神学虚伪的博学,嘲讽他们无知落后的世界观, 

从而对整个教会的贪欲进行了攻击。这些讽刺书简有宗教改革的呼声, 

在整个16世纪都起作用。《蒙昧者书简》上部的主要作者是克罗图斯·鲁 

比亚努斯,下部的主要作者是乌尔里希·封·胡滕。出版和编纂者是罗 

伊希林。 

     乌尔里希·封·胡滕(1488—1523年),是著名人文主义作家和桂 

冠诗人,生于富尔达附近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早年在富尔达修道院学习, 

1505年转入科隆大学学习哲学,后来又转到爱尔福特大学。1507—1510 

年,他又先后在法兰克福、莱比锡、格赖夫斯瓦尔德、罗斯托克各大学 

学习,与各地人文主义者来往,因当时人文主义主要在德国各大学传播。 

1511年他发表了诗作《致德国诗人》,介绍当时德国最主要的人文学者, 

并先后在1512年、1515年、1517年到意大利学习法律。回国后反对教 

皇及其对德政策,认为教皇是德国灾难最主要的根源,因而受到教皇通 

缉。1520年避居骑士济金根处,并参加了济金根发动的骑士起义,失败 

后逃亡瑞士。胡滕是第一个响应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他长期反对教 

会。他是《蒙昧者书简》第二部的作者,揭露经院哲学是伪科学,痛斥 

教士的堕落,在当时欧洲有很大影响。1521年他又把自己作品拉丁文的 

 《对话集》译成德文,作品的内容是控诉罗马教廷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揭露僧侣和封建诸侯的腐败,努力唤起人民的觉醒和斗争。这部作品使 

他在德国人民中有很大的名声。胡滕一生的思想、作品和行动都是反封 

建、反教会的,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 

     德国的人文主义者大多是语言学家,他们一般用研究 《圣经》原文 

的方式来同罗马教会斗争,因为当时教会拥有对《圣经》的解释权,任 

意解释教义,把《圣经》解释为奴隶法典,以欺骗和压迫人民,而且为 

了骗取钱财,还到处兜售赎罪券,许诺交钱多的可以进天国。德国人文 

主义者希望教会能够从善,期望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领袖就是马丁·路 

德。 

     马丁·路德不仅仅是一个宗教改革家,他多才多艺,他在宗教改革 

中的讲演词、论文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通过翻译《圣经》为德国语 

文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也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语言学家、诗人和音乐 

家。 

     马丁·路德(1483—1546年),生于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